分享

医中说医:人活着就离不开“水火气血”!——“水火”篇

 xiaosuperman 2022-12-03 发布于广东

“水”和“火”是阴阳的征兆,所以在人体中,水火最能够代表阴阳。人体阴阳要和谐,所以在水和火的关系上,也要和谐。水是生命之水,火也是生命之火。

那么,“水”与“火”在人体是怎么运行的?对我们自身有哪些影响?

下面,我给大家讲“水”与“火”。

我们知道,解剖不是西医的专利,在汉代之前,中医经历了解剖认识人体的过程。

人体解剖时,首先看到了血,伴随着血液流淌而出的,还有各种湿滑、黏糊的液体,这些液体可以统称为水液,中医称人体内一切正常的水液称为“津液”。虽然这种黏糊的感觉很难让人喜欢,但只有在这样黏黏糊糊的环境下,生命才能存在和延续。

一、“津”和“液”

古人用字是很讲究的,现在我们说“津液”,而对于古人来说,津就是津,液就是液,区别分明。再比方说血液,古人认为血是血,而液是液。所以我们在读古书时,也要注意。

“津”和“液”同样体现了阴阳的思想。假设没有阴阳思想,二者都是液态,肯定就不会分成两个部分了。古人把人体里的水液依据性质,一分为二,一类是比较清稀的,一种是比较稠的。

,是清而稀薄的,流动性大,分布在皮肤、肌肉、孔窍等比较表浅的地方,也会渗入血液,起到滋润的作用。从阴阳的角度来划分,津属阳。

,是浓而稠厚的,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到濡养的作用。液属阴。

血也有濡养的作用,“血”和“液”的濡养是不一样的。“血”的濡养是提供营养物质,“液”的濡养,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起润滑作用。

图片


二、水液的四种功能

1)滋润和濡养

津主要用于滋润,液主要用于濡养,就是给脏腑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2)充养血脉

津和液都是液态的,相对血而言,它们都属于阴,可以跟血互相转化。

3)调节阴阳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着凉的时候,会流鼻涕、会拉稀;天气很冷的时候,即使没有喝水,也不断的去小便。

这是因为水属阴,身体阳不足时,就要减少阴。反之,在身体很热的时候,尿液会减少,增加体内的水来对冲火,这就是调节阴阳。

4)排泄废物

我们体内的很多废物要溶解于水后才能排出去,所以津液的排泄过程,也正是排泄废物的过程。现代医学解释的也很清楚,肾有肾小球结构,过滤废弃物最终形成尿。

三、水液代谢

身体管理水液代谢,最重要的就是脾。中医“脾”不是西医的“脾”,叫“土”可能更合适。西医的脾是脾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免疫器官,而中医里的脾则是一个虚拟器官,它是胃、小肠、大肠功能的集合体,我们可以视为一个系统,也可以依据五行分类称之为“土”,以区别于西医的脾脏。

1、水的循环

图片

2、水的生成:

在古代,水只能是喝进来的。但现代医学中,输液、鼻饲也是摄取水的重要途径。假设高热病人,津液已经耗伤很多了,这个时候他又不能吃,还处于昏迷状态,可以鼻饲或者输液。所以,现在的西医手段也是很好的,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不要变成一个“老中医”。

我们继续往下说。水喝下去了,一部分直接被胃吸收,然后食物一路消化,小肠、大肠(直肠)都可以吸收水分,而且小肠、大肠是吸收水的主体。

所以中医认为,人体吸收水的大概是四个部分,胃、小肠、大肠、脾。

胃、小肠、大肠都是实质的器官,那“脾”是什么?

脾不是西医说的“脾脏”,而是个虚拟器官,也可以说,胃、小肠、大肠合起来就是脾,功能是运化水谷,而“脾”完成功能主要是依靠胃、小肠、大肠。其实,这里中医的缺憾还是蛮大的。

所以水的生成,可以当做三条来源,就是胃、小肠、大肠,而脾是概括了这三者的关系。

这三个来源里,小肠是重吸收水的主力,中医形容这个功能为“泌别清浊”,意思是说水液到小肠后有两条去路,一条是小便,一条是大便,小肠吸收的水液会进入下一步的全身循环,最终形成小便;而小肠没有吸收的水液,就进入大肠(直肠),最终从大便里面出。

3、水的输布:

从以上三个方式吸收来的水接下来去哪里?

1)灌溉四旁:比方说小肠吸收了水,小肠就先用了,胃吸收的水,胃先用,因为渗透压的原因,附近的器官也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2)上归于肺:另外的水,上归于肺。中医认为肺通调水道,具体我们讲到肺的时候再说。

4、水的排泄:

水上归于肺,由肺来统一管理、分配。

1)宣发:肺会通过宣发功能,把部分水液以出汗或呼气的方式排出。
2)肃降:肺同时还会通过肃降功能,把水往下送到肾。

肾接收水以后,一方面蒸腾气化,将纯净的水用于血液循环,布散全身;另一方面,水浓缩后,通过膀胱排出尿液。

什么叫蒸腾气化呢?日常里,经常会有人说自己肾虚,甚至肾亏,表现是什么呢?喝了水就去上厕所,就好像水刚进了胃,就直接从小便里排出去了,这里的原因就是肾的蒸腾气化不行。

人体吸收的水本来是往下走,由于肾(肾阳)发挥了蒸腾的作用,让水气化,往上走,再往全身走,这样其他的器官才都能利用吸收来的水。

假设肾气不足,肾没有进行蒸腾气化,喝进来的水就都往下走,一下就尿出去了。所以很多肾阳不足的人,好像老是口渴,但是一喝水就尿,身体里面处于一种半缺水状态。糖尿病人也常感觉口渴,但不是因为肾阳不足。

肾的蒸腾气化和周易的水火既济”卦,我们可以对照着学。

水火既济是火在下,水在上,像个蒸笼,产生很多蒸汽,这些蒸汽(水液)人体就能够用上。如果下面没有火,水是寒的,就直接往下走,人体利用不上。

图片

肾接收了水,一方面蒸腾气化,另一方面形成尿液。现在大家都知道肾有肾小球结构,把废弃物滤出来形成尿,让精华的部分继续进入体循环。中医的道理是一致的,精华的水液通过蒸腾气化布散全身,剩下的废弃物到了膀胱,成为尿液。

所以,尿多尿少常常反映的是肾的功能。

3)大肠:大便含水的多少可以反推小肠和大肠的功能。

比如大便非常干燥,常常是大肠有火,重吸收水的能力太强了,所以治疗时需要泻大肠的热。

通过大便含水的多少,也可以反推小肠泌清别浊的能力,这里我们怎么理解呢?

假设小肠重吸收水的能力很差,如果喝同样多的水,那么流到大肠的水就会变多,但大肠的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人就会便溏,治疗就是要恢复小肠的功能。

如果是拉稀,治疗时可以让小肠里吸收更多的水,中医常常会利小便,而实大便。

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和四个排泄路径:

三个主要来源:胃 小肠 大肠

四个排泄路径:汗 呼气 小便 大便。

这些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都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比方出了很多汗,人就容易导致脱水;还有突然去了空气很干燥的地方,人就会很渴,日常中大家都有体会,现在我们学了中医,就能从更深的层次思考这些场景了。

所以我们理解了人体水液损失这四条路径,会得到以下结论:

1、水损失多,则易出现津液不足;
2、通过观察水液代谢的出口,可以推测身体内的情况;
3、调节水液代谢的出口,可以改善身体里面水液代谢的紊乱。

实际生活和临床当中,可以怎么运用呢?

比方说一个人的尿减少了,必然会导致身体里的水变多,我们有什么办法可用呢?呼气不太能够解决,那流汗可不可以呢?排汗是可以的,大便这条路也是可以的。所以一个方法是增加出汗,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大便的含水量,可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让他恢复起来,尿液增加。临床上,有时候一旦通过汗和大便,减轻了人体分泌尿的压力,肾的功能就很容易恢复。

为什么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经常会问:“大便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呢?因为中医是黑箱理论,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所以要通过水液的进和出,来推测人体里面的情况。例如,夜尿或者一喝水就尿,这就说明肾的蒸腾气化不太行,下面的火(肾阳)稍微差了点火候,所以水不能蒸腾,都直接下去了。

水火的原理其实也蛮简单的,身体应该是阴阳的和谐状态,有多少阴配多少阳,有多少阳配多少阴。假设这种和谐被打破了,阳不能含纳这么多阴的时候,就会出现喝了水马上就去小便的情况。

大家有没有这么一些生活体验,例如受寒会流鼻涕,因为身体的寒增加了,身体的阳要对抗多出来的寒,所以会自动减少阴,这样就会流鼻涕。吃了比较冰的东西,肚子会痛,还常常会拉稀,这也是排水(阴),这样身体里的阳气就可以跟寒气来中和、对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肚子受寒时,唾液会很多,因为脾系统的液体是涎,口水,身体希望通过排出本系统的水,来减少阴的存在。

水液代谢,还包含很多的重要内容,以后我们在讲每一个脏腑的时候,会再详细论述。

不论是“阴阳“、“六淫”还是“五行”,火都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可见其重要性。对于人体来说,既然有“水”的存在,那么就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火。这个火是我们生存的能量,它在人体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体温。
 
对于人体来说,火是最重要的。人体的六条经脉,火占了两条:一条是手厥阴心包经,与心脏的跳动相关;另一条是手少阴心经,与大脑的运转相关。心脏和大脑都是一刻不停地在运转,一派“炎上”的火象,所以都属于火。
 
一、火的来源
 
1、食物

这个很好理解,也最容易观察到。两类食物最容易助长身体里的火性。一类是辣的、刺激性的食物,它会激发人体内的火。另一类是氧化程度很高的食物,比如炒制的花生、瓜子。吃了过氧化物,就会产生大量的阳离子,人体就要消耗大量的阴离子去对冲,导致身体表现为火。中医里讲的吃火性的食物会伤阴,就是这个意思。
 
2、剧烈运动

有氧运动是生发阳气的,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这个阳气就会转化为我们体内的火。用物理学来解释这个过程,就是动能转变成了热能。
 
3、生气

生气跟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个是身体的运动,一个是心理的运动。原理都是“气有余便是火”。可见,火的产生离不开气作为原料,就像血和水一样,密不可分。

二、一阳生
 
从锻炼身体的角度讲,运动到微微出汗可以促进“气”的生发,是“少火生气”,比如舒缓的瑜伽;而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就会导致“壮火食气”,不利于养生。
 
例如,道家修炼讲究“一阳生”。一年之中的冬至、一天之中的子时(凌晨12点),都是一阳生的时间。一个人11-12点之间,如果不睡觉的话,身体会发热,就是这个道理。可见,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是有道理的,每个时辰都与脏腑和阴阳挂钩。
 
“一阳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它是一个转折点,表示从此以后阳气越来越旺,这里提到的阳气就是少火。
 
从心理层面,我们要把握一些时机,使心火越来越旺,从而提升阳气。当人们精神境界提高的时候,就是一阳生。比如读书、看电视的时候,会被正能量触动。如果一个医生看到病人很痛苦,由此联想到天底下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突然就有了一种动力,进而去救死扶伤,这也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一阳生是心念扩大的感动,是心智提高的感动。这种一阳生,对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一些非常有智慧的人就很长寿、健康。是因为他们心念比较大,获得的能量也很大。这样的人一般都不会肾阳虚。
 
所以说,最好的补肾方法就是“一阳生”。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