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3年4月15日,中南海怀仁堂灯火璀璨,各界妇女代表齐聚于此,参加中国妇女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 与会人员聊得正欢时,礼堂门口突然传来一阵躁动,众人齐齐望去,而后激动地鼓起掌来。 只见,毛主席带着一众领导人,一边走,一边含笑挥手与众人打招呼。 而后,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其中一位女子的身上,稍稍敛了笑意,带着责备的语气开口: “阿曾,进了城,你怎么不来看我?” ![]() 毛主席 主席口中的“阿曾”是黄埔军校第一任“校花”——曾宪植。 她的一生,无论是出身,还是婚姻都充满着传奇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这位传奇校花的人生... 出身名门,出逃参军清乾隆年间,湖南湘乡的曾家出了600年来的第一位秀才——曾麟书。 但真正让曾家辉煌腾达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长子,即彪炳史册的湘军首领——曾国藩。 毛主席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曾作诗云: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文正”是曾国藩死后的谥号,故“文正公”是后人对其的尊称。) 而曾国藩的湘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当属他的九弟曾国荃组建的“吉字营”。 清同治三年,正是这支军队冲进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拿下了洪仁达、李秀成等天国军政大员。 而后,曾国荃被授予太子少保,封为一等威毅伯。 清末的曾家可谓是权倾朝野,威震八方。 而曾宪植便是这个家族的第十一代,也是曾国荃的直系玄孙。 ![]() 曾国荃 1910年,她出生在长沙府后街15号曾府百恕堂。 彼时,曾家虽不似曾国藩时代那样富极贵极,但受祖荫庇佑,后人世代耕读传家,过得也还算富裕。 曾宪植的父亲曾昭和13岁便中了秀才。 但就在3年后,科举制被废除,他也就成了旧中国的最后一届秀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曾昭和又顺利考进了湖南公立政法专门学校,后来在湖北夏口地方法院,任推事。 出生在这种书香门第,曾宪植从小便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六岁时,她便被送进了长沙古稻田师范附小学习,而后又考入了古稻田师范本部。 曾昭和原本期望女儿将来能成为老师,延续读书门第的风范。 但曾宪植除了学业名列前茅外,其余都没有如父亲所愿。 别的大家闺秀课余不是在琴房练琴,就是在宴会交际, 而她却在篮球场打球,而且球技不输男子。 上个世纪20年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虽然已经被推翻,但封建思想却没有, 女子上学堂尚且是件新鲜事,就更别提打篮球了。 不仅如此,曾宪植还很擅长唱戏,而且常常“北戏南移”、“女唱男腔。” 但她的特立独行在师范校园里并没有被当作异类。 ![]() 曾宪植 因为当时古稻田师范的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 此人是个思想极为开明的老师,后来加入了共产党,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毛主席和国歌词作者田汉都曾是他的学生。 曾宪植受徐特立的影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也逐渐背离了父亲希望她做个知识分子的初衷。 1924年大革命开始之后,她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为北伐军摇旗呐喊,积极投身各种爱国活动之中。 从那时起,曾宪植就不可能只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闺阁女子,而是开始寻求报国之机。 两年后,徐特立拿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招生简章,找到了曾宪植。 上面赫然写着该校即将组建女生队,招收第一批女学员。 曾宪植闻讯后,欣喜若狂。 但她深知家人们是不可能会同意的,只能自己想办法。 1927年正月初九,曾宪植的叔叔为儿子曾宪松办五岁生日宴,曾昭和携全家赴宴。 曾宪植假称身体不舒服,未和家人同行。 待众人离开后,她与同乡颜珍、易国华等人连夜搭火车前往武汉。 就这样,曾宪植成了中国最早的女兵之一。 与她同期的,还有赵一曼、谢冰莹等人。 ![]() 赵一曼 在这里,她还遇到了此生最重要的人,也就是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 只不过,此时的曾宪植还情窦未开,对这位风度翩翩的教官,更多的只是崇拜和仰慕。 而叶剑英那时刚刚入党,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大概也没有注意到这个姑娘。 在校期间,曾宪植与同袍们巾帼不让须眉,端枪冲在北伐前线,亲身上阵杀敌,丝毫不输男子。 在攻打四川军阀杨森和湖北军阀夏斗寅的战斗中,都有这群姑娘的身影。 可就在她们斗志昂扬之际,却突生变故。 新婚离别,两入监狱1927年四月,蒋介石掀起了反共的高潮,各地军阀纷纷响应其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政变。 一个月后,湖南军阀许克祥就在长沙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马日事变”,让整个城市都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曾宪植本就在徐特立的影响下,对共产党更有好感。 如今胜利在望的大革命毁在了反动派手里, 孰是孰非,她看得就更加明白了。 因此,正在军官教导团担任准尉文书的曾宪植毅然选择了共产党的队伍。 ![]() 许克祥 这年12月,曾宪植南下广东,参加了广州起义。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她与军长叶剑英有了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他们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一个是黄埔军校公认的“校花”,长得沉鱼落雁。 单看外表就已经十分般配,再加上双方又志同道合, 他们便在朝夕相处中渐生情愫,确立了恋爱关系。 在起义期间,他们一个在前方沉稳地指挥大局,一个在后方保障后勤,配合得十分默契。 12月11日,五千多名起义军仅用了一天,便占领了大半个广州。 但一天之后,广州军阀张发奎伙同英、法、美、日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阻击起义军。 最终,因敌我力量太过悬殊,广州起义不幸失败。 1928年春天,在党组织最艰难的时刻, 曾宪植却义无反顾地站在了那面镶嵌着镰刀和锤子的红旗面前,举起右拳, 字字铿锵地念出了誓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这一年,她才十八岁。 同年,曾宪植与叶剑英喜结连理。 ![]() 曾宪植与叶剑英 然而婚后不久,叶剑英便受组织的安排,赴苏联留学。 原本,曾宪植也可以作为家属陪同前往。 但飞机上的人数超额,她便主动将机会让给了别人。 就这样,新婚的夫妻还未过蜜月期便被迫分离。 丈夫离开后,曾宪植便被派往上海白区,从事地下工作。 为了掩人耳目,她还特意考入华南大学,以学生的身份作为掩护。 但上海作为白色恐怖的中心,国民党反动派的爪牙无处不在。 1929年5月,曾宪植因参加学生组织的游行示威,被捕入狱。 国民党对青年学生最为忌惮,各种威逼利诱,想要引出他们中间的共产党员。 当敌人用老虎凳和盐水皮鞭逼供时,曾宪植一声不吭。 反动派用金钱工作等糖衣炮弹诱惑时,她冷笑着,不为所动。 在监牢受了几个月的酷刑之后,曾宪植才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随后,为了她的安全,党组织安排其远赴东洋,前往日本留学。 可安宁日子未满一年,曾宪植又被关进了异国他乡的监狱。 ![]() 曾宪植 彼时,日本军国主义正在搜捕中国留学生中的共产党员。 而曾宪植不幸被叛徒出卖,落入敌手。 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她毫不慌乱,始终神情淡然,自顾自地用手帕沾着碗里的水,擦拭着脸上的污渍。 日军见她气质不凡,将其列为重点调查对象,还特地找了一个中国通来审她。 那人讲着一口蹩脚的中文,问道: “你是不是共产党?” 曾宪植扯了扯嘴角,抬眼看向对方,反问道: “你知道曾国藩吗?我是他九弟的玄孙女。” 那人闻言一惊,不想此人竟是大清名将之后,鞠了个躬便赶紧冲了出去。 曾国藩在日本的名气很大,还有“半圣”的称谓。 而且日本人正在筹划建立伪满的阴谋,自然不会轻易开罪任何与前清朝廷有关的人。 因此,曾宪植凭借自己的特殊背景,在未暴露身份的前提下,完成了学业。 ![]() 曾国藩 1931年,她学成归国,终于与从苏联回来的叶剑英团圆。 当时,中央命令他们二人一同前往中央苏区。 不过,最终未能成行,叶剑英独自去了苏区,而曾宪植则去了香港待命。 个中缘由曾有过一个有趣的传闻。 据说,是因夫妻二人颜值太高,穿过封锁线时,容易引起国民党的注意,才未能按原计划进行。 而夫妇二人这一别又是六年。 直到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成,叶剑英、李克农等人奉命前往武汉,开展战统工作。 而与此同时,曾宪植正好在湖南老家处理母亲的后事。 得知丈夫就在邻省后,她就立刻赶了过去,而后便在新华日报社工作了一年。 这也是夫妻两人结婚以来,少有的相聚时刻。 这一年,他们的儿子叶选宁出生,让这个小家庭变得更加圆满。 但生在战乱中的革命家庭,团圆是最奢侈的事。 ![]() 叶选宁 1939年春,叶选宁才八个月,叶剑英便被派往广西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曾宪植则接到了前往香港的调令。 为了革命大局,也为了孩子的安全,曾宪植只能忍痛将儿子送回湖南曾家,并为其改名“曾庆馨”,拜托家人照顾。 一家人分隔三地,加之战争年代通讯不便,他们几乎失去了彼此的消息。 婚姻终结,事业腾飞1941年,曾宪植被调回了延安,进入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 那时,叶剑英正好也在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 但这次重逢却没有想象中的圆满。 因为常年聚少离多,再加上长期断联,叶剑英已经另娶。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战争年代并不稀奇,许多因战乱而分离的夫妇连对方是生是死都无法得知,重觅良缘有时也是无奈之举。 曾宪植理解叶帅的选择,没有半句怨言,爽快地将儿女情长放下,专心于革命事业。 从马列学院结业后,她就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政工部工作,并且干得有声有色。 而且在这期间,曾宪植还得以经常与各位中央领导人交往。 ![]() 左起毛主席、邓颖超、曾宪植 巧合的是,毛主席曾在湘乡的外婆家住到八岁,所以和曾宪植算得上是半个老乡。 而且前面提到过,他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所以在得知了这个湘妹子的身份后,十分惊喜,经常亲切地叫她“阿曾”。 后来,这个称呼就叫开了。 1946年,曾宪植作为邓颖超的秘书,前往重庆,负责妇女的战统工作。 因为出身名门,她人脉颇广,在团结各方人士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她能和商贾名流谈论阳春白雪,也能和平头百姓讨论家长里短。 这样一种雅俗共赏的气质让曾宪植在做各阶层群众的工作时,十分得心应手。 邓颖超十分欣赏她的能力,就经常带着她做妇女战统工作。 从这之后,曾宪植便开启了自己的妇女解放事业。 她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让“阿曾”这个称呼变成了一个令人信任的代名词。 ![]() 左一曾宪植,右一邓颖超 1949年8月,开国大典在即,各界名流齐聚北京。 要将这场古今盛会办好,后勤和接待工作必须慎之又慎,出不得半点差错。 在这些重量级嘉宾之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女士。 而周总理钦点,由曾宪植来负责她的接待和安置工作。 她按总理指示,在北平为宋庆龄找了一栋别致的二层小楼房,作为其今后的住宅。 周总理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特地交代邓颖超: “一切内部陈设也责成阿曾、罗叔章负责指导...” 而后,曾宪植更是直接被调到了宋庆龄身边做秘书。 可见,周总理对其工作能力的信任与认可。 ![]() 周总理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礼炮齐鸣,涌动的人潮挥舞着手中的红旗,构成一片红海。 一群人款步穿过新华门,往城楼上走去,为首的便是这场盛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跟在他身后的是年近花甲的宋庆龄。 她患有腿疾,行动不便,是由贴身秘书曾宪植搀扶着一步步向前。 待宋庆龄在城楼上站定后,曾宪植就需要按规定离场待命。 但正当她要离去时,周总理却叫住了她: “阿曾,你就站在我旁边。” 闻言,曾宪植双眸一亮,对总理感激地一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听见话筒中传来毛主席带着湖南乡音的庄严宣誓,曾宪植鼻尖一酸,顿时红了眼眶。 自1927年离家参军算起,她为了这一天的胜利战斗了整整二十二年。 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里,曾宪植为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也倾尽了所有。 ![]() 左起毛主席、朱德、宋庆龄、曾宪植 新中国成立之后,她除了协助宋庆龄工作以外,还一直在全国妇联工作,一路从副秘书长做到了机关党委书记。 建国初期,曾宪植主要管理的是,中华妇女节制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以及中国妇女联谊会三个团体。 在这里面工作的人身份复杂,有高级民主人士的家属、高级女知识分子、还有一些自由职业者。 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共事难免会产生摩擦。 在那个崇尚朴素穿着的年代,中华妇女节制会的负责人刘王立明就曾因太重打扮,而受到非议。 一次,几个工作人员在议论刘王立明时,曾宪植刚好经过。 她一改往日的和善,沉着脸走到那群人面前,一脸严肃地说道: “刘王立明先生曾解救过许多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她的丈夫也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你们了解这些历史吗?再说人的生活习惯、穿戴爱好本就不同,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听了她的话,那群人个个落了个脸红,认真检讨后,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 曾宪植 1953年,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一眼便认出了她,伸出手去,大笑着说: “这是阿曾吗?进了城我们少见面,你都变成老曾啰!” 曾宪植大步上前回握主席,用湖南乡音回道: “报告主席,我正是阿曾呢,进了城,您忙我也忙啊。” 毛主席闻言,朗声大笑,而后半认真地继续发问: “阿曾啊,你这支娘子军打不打得过曾文正公的湘军哦。” 毛主席说话一向委婉,话中之意其实是在问妇联的工作情况。 曾宪植一听便懂了,收了玩笑的语气,一脸正色地回答: “报告主席,肯定打得过!” 她说这话有十足的底气。 ![]() 右一毛主席 毛主席曾说: “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而曾宪植在全国妇联建设中的贡献无疑是杰出的。 她在妇联的17年,在工作中创造了许多实用的理论,为中国的妇女运动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而且在这期间,全国妇联从未出现过贪污腐败的现象,就连新房子都没有盖过一间。 曾宪植自己则一直住在妇联机关大院的一间平房里。 屋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蜂窝煤炉,外加会客的一张方桌和四把椅子。 1951年,叶剑英从广州返回北京时,专程前往湖南将儿子叶选宁接到了北京。 从那之后,曾宪植的小屋里便多了一张单人床,和两床之间的屏风。 他们母子俩在这间简朴的房子里,一住便是十几年。 ![]() 曾宪植 1989年10月11日,曾宪植,这位为中国妇女事业奋斗了四十年的杰出战士,在广州与世长辞,享年79岁。 后记:曾宪植的人生有一个因家族而精彩的开头,但其过程和结尾却是因她自己的奋斗而传奇的。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曾宪植老人一样,将书写人生的那支笔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文史博览:《曾宪植的家世、身世及故居、祖坟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名门后裔 革命女杰——兼论曾宪植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