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寺塔的前世今生

 苏迷 2022-12-03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2年11月26日 B03版

陈其弟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瑞光塔坐落在盘门的内部,与吴门桥、水陆城门、盘门等并列,是'盘门三景’。瑞光塔是在吴国合闾元年(公元前514)建造的……北寺塔,也叫'报恩寺塔’,它的诞生比瑞光塔晚了一百多年……”

苏州有句俗话,将与人商量事情,称作“商量北寺塔”,上述有关瑞光塔、北寺塔的文字,还真的值得商榷。

首先,水陆城门就是指盘门,不能与盘门并列。所谓的“盘门三景”就是指吴门桥、盘门、瑞光塔三景。其次,“阖闾”也不能写作“合闾”。

特别需要说说的是,塔是我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常被音译为“窣堵波”或“塔婆”(梵语stupa音译),主要用途是藏高僧的舍利子或藏经卷。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中“浮屠”也是佛塔的又一梵文译法,古书还可写作“浮图”。

苏州境内建塔的历史当与佛教传来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众说纷纭,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大多数人认同的还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在此之前,建寺修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说“瑞光塔是在吴国合闾元年(公元前514)建造的”,即瑞光塔与苏州建城同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苏州早期的佛教寺庙,都由“大户人家”舍宅为寺。最著名的虎丘寺,当时称“云岩寺”,就是苏州王家舍宅为寺的,有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为证:“云岩寺,在长洲西北九里虎丘山,即晋东亭献穆公王珣及其弟珉之宅,咸和二年,舍建精庐于剑池,分为东、西二寺。”至于云岩寺塔即虎丘塔的建筑,要比寺庙晚很多。

顾湄《虎丘山志》收录隋王劭《舍利感应记》称:“苏州于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晋司徒王珣琴台,掘得砖函银合子,有一舍利浮之钵水,右转四周,舍利初发,州大降雨,未至寺,日便出,乃有杂色云临舆而行,徘徊不散,至于塔所,空里有音乐之声,既而天又阴晦。舍利将下,云暂开。舍利入函,云复合。先是,寺内凿石井,井吼二日。盖舍利将来之应也。”

《百城烟水》云:“晋王珣与弟珉尝据丘为别墅,已而各舍宅。咸和二年,即剑池分建东、西二寺。唐避讳,名武丘寺,一名报恩寺。会昌间毁,后合为一。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云岩寺塔。”在“云岩寺塔”之后有注云:“隋时建。《吴郡志》云,初立塔基,掘得一舍利,空中天乐鸣,井中吼三日。”

可见,虎丘塔建于隋朝,虎丘寺在唐代曾经叫作“武丘寺”,也叫“报恩寺”,那么,报恩寺里的塔当然也可以叫报恩寺塔了。到了宋至道中,虎丘塔才改称“云岩寺塔”。

苏州的建塔历史尽管没有距今2500多年这么早,但可上溯到19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时期。《崇祯吴县志》记载:“瑞光禅寺,在盘门内。吴赤乌四年,孙主为报母恩,建舍利塔十三级,敕僧性康居之,赐名普济禅院。唐天福二年,僧智明琮远重修宝塔。宋元丰二年,神宗命漕使李复圭延圆照宗本禅师说法,时有白龟听讲、法鼓自鸣、翠竹合欢、宝塔放光,故堂名四瑞。崇宁四年,奉敕修塔,塔放五色毫光,赐名天宁万年宝塔。宣和间,朱勔捐资并建宝塔七级,复赐寺额瑞光禅寺。”

康居国约在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去长安万二千里”,西汉时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东汉时期,康居国是西域大国,领地广袤,人口众多。西域康居国高僧性康不远万里来到吴郡(今苏州),讲经说法,传布佛教。吴大帝孙权特为他在盘门建一座寺院。孙权为报答母恩,又在寺院中造了—座13层的舍利塔,这是今苏州境内有确切记载建塔时间的最早塔,赤乌四年即公元241年。后因寺内出现四瑞,塔顶放光,而改称“瑞光塔”。

在今天的北寺塔所在地,原来并不叫报恩禅寺。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通元寺,旧在城北陲,即今报恩寺基。半隶吴县界。吴赤乌中,孙权母吴夫人舍宅建……开元中,诏天下置开元寺,寺改名开元,金书额以赐。寺中有金铜元宗御容,又有陆柬之书碑。大顺二年,寺为淮西贼孙儒焚毁。后唐同光三年,钱镠更建开元寺于吴县西南三里半。”

可见,在吴赤乌四年,孙权为报母恩,在盘门建舍利塔。同样在“赤乌中”,孙权母吴夫人舍宅建寺于城北陲,因而瑞光禅寺和报恩禅寺都追溯到“赤乌”年间。盘门内瑞光塔的前身是真正的报恩之塔,有13层之高。而今天北寺塔所在地所建的报恩寺,最初叫“通元寺”。到了唐开元中,改名为“开元寺”。在“大顺二年”即公元891年寺被焚毁,塔是否还在?不得而知。“后唐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钱镠在“吴县西南三里半”处另建开元寺,即盘门内寺庙。

在“大顺二年”焚毁的开元寺废址上重建的寺庙,后来使用了报恩寺的名称。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报恩讲寺即故开元寺废基。周显德中,钱氏于此重建寺,移支硎山报恩寺额榜之……建炎四年,罹兵燹。元至元中重建……明隆庆中,再毁,重建。本朝康熙间修。地居北城,俗又称北寺。乾隆十六年春,皇上南巡临幸。寺旧有塔十一成,宋元丰中,经火复新,苏轼舍铜龟以藏舍利。建炎又火。绍兴间,僧大圆再建,仅九成。明隆庆时,火烬其半,郡绅严恪等修。至今存。”

北寺塔所在的“报恩寺额”,来自支硎山报恩寺,得名时间是周显德中(954-961)。寺中之塔原来11层,经建炎兵火后,绍兴年间重修的塔是9层。

《苏州府报恩塔寺志》收录明祝允明《报恩寺功绩总纪》,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寺从通玄寺到开元寺,再到报恩寺的变化历程:“浙西之佛刹,其最大且久者无过于苏城之报恩寺,昉于吴,废于陈隋间,复于唐,坏于唐末,再起于吴越,增辟加称于宋,三修于元,而大备于今日焉。其初通玄者,吴大帝为乳母陈氏创造而名者也。陈隋之废,以县令孙宽唐之复以僧慧頵也。其曰开元者,玄宗命天下名蓝以年号为额,而郡以此寺应诏也。大顺乾宁兵火荡之,后武肃钱王乃置开元于别地,而即故址更建兹寺,取支硎报恩旧额揭之,则报恩之名之始也。”

据1995年版《苏州市志》记载:“报恩寺在今人民路652号。据梁简文帝《吴郡浮海石象铭》称,该寺始名通玄,乃赤乌间孙权为乳母陈氏立(一说系孙权母吴夫人舍宅建)。梁武帝时僧正慧始建塔。唐玄宗时因其年号改寺名为开元。会昌间独存。吴越钱元璙迁寺至盘门内(今开元寺)。后30年复于故址建寺,移支硎山报恩寺额于此。”

瑞光塔的前身最早建于赤乌四年即公元241年,北寺塔始建于梁武帝时代,南朝梁建立者即萧衍,于502年-548年在位。两塔始建时间相距260年以上,并非上面文章上所言“晚了一百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