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寸口脉中寸关尺长度考_杨鸿鸣

 假如明天来临_ 2022-12-03 发布于上海

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11卷第3

莱阳卫生学校(265200)杨鸿鸣

内容提要考证寸口脉长度的演变过程,对历代诸家所述进行辨析与探讨,指出三指合三寸,每部为一寸,符合临床实际,在诊察病证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寸口脉,寸关尺;长度

有关寸口脉中寸关尺的长度,早在东汉时期的《难经》中就有了记载。如《难经・二难》说: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笔者曾据此指出寸、尺脉之长各是九分,关脉是一分(《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 2: 44)。医者系采用二指按脉。

魏、晋、隋代,部分医家提出寸关尺三部长为三寸,每部各占一寸。如隋・杨上善引华佗云:尺寸关三部各有一寸,三部之地合有三寸。”未知此言何所依据,王叔和、皇甫谧等各说不同,并有关地,既无依据,不可行用。(《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华佗取寸关尺三部各有一寸之说,是据指寸法而分,说明华佗是采用三指按脉,杨上善不赞同此说,由此可见当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唐朝时期,杨玄操发现杨上善所见之本已与华佗诸家所撰《脉诀》有所不同,因此他在《难经》注中说:寸关尺之位,诸家所撰,多不能同,故备而论之,以显其正。皇甫谧脉诀:'以掌后三指为三部,一指之间为六分。三部凡一寸八分。华佗脉诀云:'寸尺各八分,关位三分,合一寸九分。王叔和脉诀:'三部之位,辄相距一寸,合为三寸近人范行准认为:玄操所见华佗脉诀,较为近古,因它给'关脉仅有三分,而寸尺却平分八分。(《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 3: 13)。笔者管见,寸尺各长为八分尚可从,若以三指合三部,一部为六分,则与实际不合,不可从也。古时脉长推崇指寸法,王叔和脉诀所云即是。唐・孙思邈说:从肘腕中横纹至掌鱼际后纹,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从鱼际后纹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行六分为尺分。(《千金要方》卷二十八)孙氏虽谙《难经》旨意,待论及关长为六分,却不及华佗、王叔和所论三部辄相距一寸之理精辟。考唐以前书目并无王叔和脉诀、华佗脉诀,只有王叔和脉经,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见《中国医籍考》)尚启东指出:则脉诀即脉经也,今王叔和脉经,无寸关尺相距各一寸之说,而华佗之书已佚,但其名为三部脉经,则寸关尺辄相距一寸之说,出其书为妥也。(《中华医史杂志》1955; 2: 95)据上所述尺寸关三部各有一寸之说最早出自华佗,杨上善与杨玄操在注《难经》时所见到华佗诸家的《脉诀》,是各不相同的两本书,(考唐以前《脉诀》《脉经》达10余种之多)在这两本书中,只有华佗与王叔和所述寸关尺每部距离长度相等,而其他则无一家相同,说明唐代医家对此看法仍存在着分歧。杨玄操深感于此,故日:诸经如此差异,则后之学者,疑惑弥深。杨氏又以王叔和脉诀之说为正,又曰:今的举指归用明人,要宜依黄帝正经,以掌后三寸为部,则寸关尺各得一寸,讲三才之义也,此法永定,不可改移。其王叔和可谓得之矣。(《难经集注》卷一)由此看出,杨氏主张寸口脉三部之长各为一寸。而晚于杨玄操的王冰,在注《黄帝内经素问》时引用《三世脉法》一书时,也主张寸关尺各得一寸。他说:三世脉法,皆以三寸为寸关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气绪平均,则气口之脉而成寸也。自杨玄操、王冰等人提出己见后,诸医家对寸关尺三部定为三寸,始有了一致的认识。

到了宋代,对寸关尺一长度划分,又有一些医家提出异议,如虞庶注《难经》时认为:杨氏诸论数家,寸尺长短分部,互有不同,令后人难为依据。今明文以示后学。华佗之说,乃如脉经,言果不谬矣。王叔和以三寸为式,义有隐微,此黄帝正经之说,岂有误也?又说:况上古以一腹指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腹指之三寸,与今之一寸九分,短长相近也。笔者认为,虞氏此说,立意不明,《难经》所言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是言明寸、关、尺三部脉长距离,而在诊法上是采用两指。到魏晋时,王叔和把越人尺寸终始,一寸九分展拓为三寸之长,便于三指诊脉,这样使脉的长度与指诊 仍保持一致,这是古人以手指同身寸为根据的。虞氏提出王叔和寸关尺三寸之长与今之一寸九分短长相近也一语,是不同意义的两回事。虞氏从古今尺度不同方面提出看法是不确切的,易使后之学者产生模糊的认识。宋・丁德用注《难经》说:尺寸之法,旧经有注言诸家所传撰不同,执引三寸,车取相去一寸,以备三寸。这种说法得到众多医家的赞同。由诸家的学术争鸣,脉取三寸,以备三指诊脉的认识,基本上统一了,自此以后,诸医家在应用三指诊脉时,皆把寸关尺三部各距一寸做为寸口脉的长度标准了。及至元、明、清,诸医家对三指诊脉就更加明确了,同时对寸日脉的长度不再争议了。如明・汪机说:今但以高骨为准,揣得高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取尺寸,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说也。

综上所述,从隋唐到两宋,寸脉三部合三寸,寸关尺每部分为一寸,己成常法,不再更移,延用至今,其月的就可在这三寸范围内,得配五脏六腑,便于医者三指按脉,从每部浮中沉三候的变化,来诊察脏腑、经脉的虚实常变,正确诊断病情。这是辨证施治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