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诠法学说及其临床运用)7.11.

 昵称1Z7nN02j 2022-12-03 发布于福建

第三节《内经》论望诊

望诊亦是《内经》最重视的诊病方法,位居四诊之首。《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之说,又谓“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认为望诊(望色)的重要性更在脉诊之上。关于望诊,《内经》所述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官窍等各方面,其中对望色的论述尤为全面、精辟,对后世影响亦最深远。

一、望

神是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能够从整体角度反映疾病状况,因此是判断病情吉凶顺逆的重要依据,故望诊首重望神。但由于神是患者整体生命活力的表现,因此既需凭直觉加以感知,又要与望色、望形态等具体诊法结合起来。《内经》直接论及望神者不多,主要者如∶

神在秋毫,属意勿去……神属勿去,知病存亡。(《灵枢·九针十二原》)

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素问·八正神明论》)

人神失守,神光不聚。(《素问遗篇·本病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从上述经文可以见到∶《内经》认为望神是非常精微细致的诊病方法,医者必须专注精神(“神属勿去”),才能“慧然独悟”,体察到耳不能闻,口弗能言而“在秋毫”的患者之神。而“人神失守,神光不聚”,则是对“假神”的识别,指病人看似亢奋、“有神”之状,但细心观察,其气色、音声以至眼神、举止都表现出浮散、浅露而无根柢的态势,这是神失守、暴露而行将外亡之征象,对危重患者的预后诊断,尤有意义。至于《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则是从神志、体态对失神征象的描述。《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在“神气存亡论”节中对望神更有具体阐发∶“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赢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循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所言失神病候,对诊断颇有参考价值。

二、望

望色是望诊的重点内容,色为气之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而且面部又最易于直接观察,因此是望色诊病的最佳部位。面部色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五色主病

青、赤(红)、黄、白、黑是面部常见的五种颜色,该五种颜色的出现,与疾病的风、热、湿、燥、寒性质有关,《内经》认为∶

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也。(《素问·举痛论》)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灵枢·五色》)

“青黑为痛”∶青黑为寒凝血瘀,气血不通,故为痛。“黄赤为热、为风”∶黄中带赤,为热象,谓其为风,则指风热而言,盖风为阳邪,容易化热;若单为黄色,则为湿象,又,黄赤亦可见于湿热者。“白为寒”∶指虚寒证(阳虚里寒)而言,盖阳虚则内寒,气血失于温养,不能布达于面,故面色苍白。“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主要指痈肿辨证而言,痈肿已成脓者,局部常见黄而膏润之状,此外如果湿热壅盛者,面部亦同样呈黄而膏润之色;若痈肿未成脓则血热壅结而局部红热掀痛。又,“赤甚为血”亦为外伤血肿之征。以上都是望色以诊断病性病情之要领。(二)五色命脏

《内经》把五色配属五行,并与五脏建立对应联系,从而为望色诊断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灵枢·五色》)

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素问·五藏生成》)

五色命脏(五脏病变)与五色主病(病机属性)系从不同角度说明五色的诊病意义。其中亦关系到五脏病的病理性质,如心病多热(心属火);肝、肾病多寒、多血瘀;脾病多湿,而肺病又多气虚(肺主气)等。(三)五色善恶

《内经》认为五色是五脏精气之外华,五色贵乎明润含蓄,若五色枯槁暴露,则为五脏精气耗亡衰竭之征象。前者称为五色之所“欲”、“见生”,为脏腑精气充沛的正常现象;后者称为五色之所“不欲”、“见死”,为脏腑精气衰竭、耗亡之征,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

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媳者死,赤如鄜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编襄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编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素问·五藏生成》)

上述五色所欲(见生)的共同特征是明润含蓄有泽,说明胃气尚充沛,五脏精气得其滋养而未衰败,为无病或虽病而不危之征象。五色所不欲(见死)的共同特征是枯槁暴露、晦暗无泽,说明胃气枯竭,五脏精气失其滋养,不能蓄藏于内而耗亡、败露,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征象。由此可见五色之所不欲(见死)与真脏脉的主病机理相同,故后世亦有称为“真脏色”者,并认为其与真脏脉具有同样的诊病意义。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卷一望诊》引潘硕甫曰∶“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如青、黄、赤、白、黑者,色也。如鹅羽、苍璧、翠羽、鸡冠等类,或有鲜明外露,或有光润内含者,气也。气至而后色彰,故曰欲、曰生。若如赭、盐、黄土、(草)兹、枳实等类,或晦暗不泽,或悴槁不荣,败色已呈,于色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观之,则色之与气,不可须臾离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内含,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亦如脉之弦、钩、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如《经》云以缟裹赭,正取五色之微见,方是五色之外荣。否则过于彰露,与弦、钩、毛、石之独见而无胃气,名曰真脏者,何以异乎?”对《内经》上述经文的阐发可谓深透,可资参考。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为脉,学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伤脾气也,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时入宫,君之舍人奴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而谓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无病,身无痛者。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望之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

按  本案齐丞相舍人之奴仆面色青黄而“杀然”无泽,如“死青之兹”(兹,干草织成之席),按《内经》理论来说,为木克土而真脏色见,故仓公断其为死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