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在世,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不管辉煌还是暗淡,于时间而言都是匆匆过客,都会慢慢变老,都会最终离开。 正因为此,老祖宗才认为肉体存在的世界是短暂的,只有灵魂居住的世界才是永恒的,所以古人非常重视丧葬和祭祀,“入土为安”的思想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里早已根深蒂固。 当然,这是封建社会先民们对于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局限认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在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存在所谓的前世今生,更没有什么六道轮回一说。 ![]()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国家针对传统的“土葬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大力推行“火葬”。 为了带动和鼓励更多的人在“百年之后”能够选择火葬,国家领导人率先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榜样。 就这样,火葬制度从最初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已逐渐演变成目前主要的丧葬方式。 然而就在近几年,北大教授吴飞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国家应该恢复和提倡土葬。他的观点认为:火葬把人像垃圾一样地烧掉,缺少人文关怀,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 吴飞教授的发言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一时间,人们众说纷纭,大有“今生过后确有来世”的意味。 ![]() 土葬的起源和土葬文化的形成 据说土葬形式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去世以后,子孙为了不让亲人的尸体被动物分食,就挖个坑用黄土将尸体掩埋。 人们不禁会想:旧石器时代的人为什么不愿意看到亲人的尸体被动物们吃掉? 答案是不忍心,因为那是自己的亲人。 我想这恐怕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孝道”和最原始的“伦理意识”的产生。 在那个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生育低下、思想蒙昧的远古时期,能让亲人在去世以后尸体不被动物吃掉,便是人们对逝者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 夏商时期,土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文化,并出现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到了周朝,《周礼》中明确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受早期儒家文化的影响,“入土为安”和“慎终追远”的思想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扎根。古人提倡“传承”和“敬畏”,而以“孝”为核心的家文化是最基本的传承,是人伦之首。 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和“事死如事生”的道德观念开始形成,这就更使得“土葬”作为人死以后不二的丧葬方式被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到了春秋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人去世以后只不过是肉身烟消云散了,灵魂则去了另一个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这便是人们重视“身后事”的原因所在。 慢慢的,厚葬习俗逐渐盛行,人去世以后不仅要被黄土掩埋,而且还要选择“风水宝地”,要有陪葬品。黎明百姓的陪葬品无非就是生前所用的一些普通器物,帝王将相的陪葬品则比较丰厚,例如金银财宝、玉石翡翠不计其数。 ![]() 正因为此,很多帝王将相还在活着的时候就着手为自己建造陵寝,他们在现实世界里尽情享受,死了以后也不想委屈自己,秦始皇便是这方面的专家和集大成者。 到了战国末期,厚葬之风达到极致。作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从登基成为秦王的那一天开始,就马不停蹄地为自己修建陵墓,先是选择风景秀美骊山脚下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然后动用近80万人力,前后耗时38年才完成整座陵墓的营造。 陵寝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葬品之丰富,都是世所罕见的,光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就已经让世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而对于整座秦陵来说,恐怕这不过是冰山一角,由此可见它的真面目该有多么壮观。 及至后世,历代帝王都将丧葬之事看作是终身大事,修陵寝、建太庙、祭先祖,已成为古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保存至今的明孝陵、明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以及不断出土的一些古代墓葬里就可以看出。 作为普通百姓,墓葬不可能像帝王将相那么奢华,他们的陪葬品也无非就是一些瓶瓶罐罐和几枚铜钱,但从这样的丧葬体系里我们不难发现,古人该有多么在乎自己的身后之事。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随着丧葬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觉得“灵魂”居住的世界在地下,即所谓“地府”。在这一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死以后归入黄土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这更让人们对“土葬”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深信不疑。 ![]() 当然了,这些都是封建时代人们对事物、对自然界并不科学的认识,不能成为我们今天尊崇和效仿的对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逝者下葬时的尊重和日后的缅怀。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不然,“孝道”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和最高级的信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几千年不断代而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 火葬的起源和火葬盛行的原因 火葬虽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丧葬方式之一,但人们无形中对这种丧葬方式是充满恐惧的。 究其原因,一是跟中国人尤其是汉民族几千年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有关,二是受“保证肉身的完整性以投胎来世”这种迷信意识的影响,三是出于人们生前对“火”的畏惧。 其实火葬这种丧葬方式也并不是建国以后才出现的,早在商周时代,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实行火葬。 华夏族将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奉行“天人合一”之说,从而创造了一个虚拟的“阴间”世界。而少数民族“只管生前,不重死后”,他们始终觉得“死去元知万事空”,根本不存在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联系。 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六道轮回”、“投胎转世”之说被人们所接受,佛教僧人圆寂之后必然实行火葬,有些“德高望重”的僧人经过烈火焚烧之后还会留下舍利子。 但这些,对于华夏族来说只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见识,如果让他们也去效仿,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汉民族”最忌讳挫骨扬灰和身首异处。 ![]() 对此,我们在一些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 监狱里的犯人正在被严刑拷打,发出凄惨的叫声。手拿皮鞭的狱卒突然停下手来,厉声吓道:“只要你招供,我可以给你留个全尸!” 小时候实在不明白,“留个全尸”还是要死,怎么就能令犯人招供呢! 还有一些电影桥段: 比如对恨之入骨的人,你会听到他咬牙切齿地说:“别让我再碰到他,否则我要将他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从以上这些虚构的影视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出先民们对“保留全尸”的无比在意和对“挫骨扬灰”的讳莫如深。 到了清朝,入住中原的女真族起初也是实行火葬的,但随着他们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觉得“火葬”是野蛮和残忍的丧葬方式。到了康熙年间,朝廷已经下令取消火葬,并大力推行“土葬”,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建国以后国家对火葬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以前,汉民族对“火葬”是极其忌讳的,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接受这种“残忍”的丧葬方式。1956年,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出发,国家开始大力推行“火葬”,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 ![]() 最初,人们是抗拒的,毕竟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一天两天。后来随着国家领导人率先在这一方面做出榜样,人们也就慢慢接受了。 然而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直到今天仍然以“土葬”为主,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座祖坟,坟里长眠着自己的祖先。每年清明,后代子孙都会去坟上祭祖扫墓,缅怀逝去的亲人。 按理说国家之所以推行“火葬”,一是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二是提倡节俭,可是近年来随着火葬费用的盘升和公墓价格的上涨,已经让很多城里人直呼“死不起”。 至于说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耕地面积,“火葬”焚烧尸体时所散发的气体恐怕对环境的污染会更大,而且水泥和花岗岩堆砌的公墓,是对土地永久性的破坏和污染。 相比“火葬”的高昂费用,“土葬”就简单多了,一副棺木埋入地下,若干年后与黄土融为一体,彻底落叶归根。 所以当北大吴飞教授提出恢复“土葬”时,竟然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当看着逝去的亲人被完整地推入火葬炉,最后只剩下一些片状的骨灰时,恐怕很多人都不敢再细想什么了。 ![]() 父母亲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养育子女们长大成人,去世后能够将他们完整地埋入地下,每当去扫墓,总觉得他们就长眠在你膝下的这片土地里,这恐怕才是人们最愿意接受的丧葬方式吧。 吴教授说火葬把尸体当垃圾一样烧掉缺少人文关怀,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其实死者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灰飞烟灭”倒是真的。 俗话常说:死后一炷香,比不上生前一碗水。人生在世不过匆匆数十年,与其太在意死后如何,倒不如珍惜当下,珍惜活着的时候。因为,任何形式的“丧葬”方式,都不及活着时的陪伴、关心和孝顺更尊重、更具有人文关怀! |
|
来自: James5291 > 《社会丑恶及执政无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