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长河》:康熙明知靳辅无罪,偏要打击明珠党,真实原因何在

 雪忆柔 2022-12-04 发布于黑龙江

目前,《天下长河》已经临近尾声,最初追剧时常被剧情带动的心潮澎湃,可到了后期,却总有泰山压顶般的压抑和悲凉。这命运之喉紧紧地攥在康熙手中,竟为明珠长跪不起看向康熙时的深情,又反遭康熙无视的镜头所打动。

帝王心难测,自古常有之。

忆柔因而想到了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这本因为《人民的名义》而爆火的著作,其实与《天下长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万历十五年》写的不止是那一年的事,而《天下长河》讲的也不单是治理黄河,它们以点带面,辐射出朝堂百态,隐射的恰好是大明王朝衰败的有迹可循,以及康乾盛世的点滴累积。

康熙始终在制衡,打击索额图,扶植明珠。打压索、明,提拔高士奇。打压明珠,支持徐乾学.....纵然靳辅、陈潢为天纵奇才,是百年不遇的忠臣,也要为皇家利益让路。这是身为满清臣子的命,不可抗,不能改。

那么,细究康熙治河的根源,再来看他执意打击明珠党的原因,这其中到底暗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本文将结合正史和影视剧,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康熙王朝。

一、孝庄千古,玄烨黑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缠绵病榻,她是大清朝的太皇太后,74岁的她自康熙登基那日算起,已经为大清朝劳心劳力了半生。

她听见了孙子玄烨在耳畔的呢喃和哭泣,可她无力回天,该和他说点什么呢?

在苦熬迈进康熙二十七年时,孝庄撑不住了,她将最后的心愿告诉给玄烨:“太宗的陵寝安置许久,不必因为我再费心打开。我这一生最舍不得的还是你们父子,就将我安葬在孝陵附近吧!”

太宗是皇太极,是孝庄的丈夫,可是她不愿与他合葬。孝陵,是孝庄儿子顺治的陵寝。她在这世上孤单了半辈子,最终却和儿子做了邻居,她有苦难言,却也只能不舍地撒手人寰。

令人感动的是,《天下长河》为孝庄安排了一个体面的离别。

当她轻笑地问康熙:“他们同意了吗?”这一问让人如鲠在喉,没有人能挽留逝去的生命,即便康熙是皇帝,却并非老天爷的儿子,生死有命,谁也无力抗衡。

临终前,孝庄说了一番话,却清晰地向康熙传达了两层意思。这个女人终究还是大清的支柱,她在颐养天年时却将朝局看得一清二楚。

第一,孝庄说:“太子能立则立,不能立就重新选优。”

孝庄经历了三代帝王,眼睁睁看到了满人入关后创业之艰辛,所以她知道立嗣是关乎基业传承的“头等大事”。“狼王”总要经过血战才能服众,更是她高瞻远瞩看到的,未来夺嫡的刀光剑影。

孝庄最有资格说这番话,从当初太祖努尔哈赤选择汗位继承人开始,他的儿子们便有了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几个最有继承权的儿子先后“失足”。长子褚英因苛待手足被处死,大贝勒代善被指与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有染,莽古尔泰为自保而弑母,这些皇太极的继位“障碍”,都因各种缘由无缘汗位。

夺嫡,总是会为爱新觉罗家带来血雨腥风。

皇太极死后,年幼的顺治继位,孝庄又不得不依附于摄政王多尔衮。高高在上的皇权就像一块肥肉,总是让人求而不得,如芒在背。

好不容易康熙登基,又要受制于辅政大臣鳌拜。这一切让孝庄深知,权力只有在自己手中才最踏实。这个道理,也是康熙在成长中体会最深的。

所以,孝庄要在临走前提醒康熙,唯有册立一个过硬的接班人,江山永传才指日可待。“是否废掉太子”,便成为了康熙解不开的执念。

第二,孝庄说:“不杀大臣可以,但不能不换大臣。一个人在一个位置上待久了,难保不起惰性!”

想要“杀”谁?又该“换”谁?

很多人认为,孝庄所指是陈潢和靳辅,实则不然。史笔如铁,康熙是明君,明君杀名臣是要记入千秋史册的,他不怕吗?他们祖孙所担心的,是能够左右时局的权臣,是不能对康熙说实话的重臣。高高在上的皇帝,怎能不知人间疾苦,他只是知道的不够具体而已。

孝庄是最通透的,他们祖孙多年养成的默契,已然不需要明示,康熙懂她。因为懂得,才会在孝庄死后“黑化”,他没有变坏,只是撕掉了自己的保护色,武装成刀枪不入的孤寡模样,这是他身为一国之君,必须要付出的高处不胜寒的代价。

二、乾学得势,明党倒台

孝庄在病重前,太子强抢民女、抢占民田的事就漏了陷。在康熙提着剑,染了一身鲜血质问太子时,孝庄是冷静的,是温和的,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偏袒。但是,她仍然在交代后事时,将“废太子”这件事放到了台面上。

国家大事不应该由个人喜好决定,康熙心知肚明,但他还是犹豫了。

所以,康熙会在打布库时对大阿哥胤禔冷嘲热讽,会在太子失态暴打长兄时“助纣为虐”,他对太子寄予厚望,那是他一手栽培抚育长大的孩子,念旧的他怎能轻言放弃?

康熙不知道太子背后是谁吗?他当然知道。

为了保住太子,康熙只能授意索额图对明珠下手。为了稳住太子,康熙只能绝了胤禔夺嫡之心,便唯有解决掉胤禔的希望——舅舅明珠这一条路可选。

兔死狗烹,索额图也怕。弹劾明珠不难,难的是明珠门生遍天下,如何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难的是,明珠与索额图数年争斗,怎样能让索额图痛下杀手?

这时,才轮到靳辅和陈潢上场。

“河务”向来是明党和索党的争权核心,索额图只有赢了,才能夺回河务大权,他能不尽力吗?权和财总会让人疯狂。

但是,康熙太精了,他拐着弯地将徐乾学送到了索额图面前。他不信任索额图,更需要一个足以接替明珠且能效忠自己的人,于是,康熙给了徐乾学为他效命的机会。

就连伊桑阿都看出来了,皇帝开始重用汉臣了,徐乾学不懂得抓住机会吗?这是康熙为打压明珠和索额图两党做好的准备,他在洗牌,他要清洗朝堂,汉人急于立功,总好过满人居功自傲。

自此,扮猪吃虎的徐乾学终于在得势后露出了真面目,他贪势,他恋权,他最善于逢迎的就是康熙。

历朝历代的官宦世家比比皆是,但是像徐乾学这样的学霸之家并不多。徐乾学自己是进士,他的二弟也是探花,三弟甚至早在顺治年间就考中了状元。然而,博学广闻的徐家口碑却不怎么样,尤其是在徐乾学晚年时,他和三弟贪污腐败,屡遭弹劾。你能说他是被官场浸染的吗?他只是在得势后才撕下伪装的面具罢了。

《天下长河》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虚伪的、冒进的徐乾学,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他的精明和算计。

此前忆柔写过,清朝著名清官郭琇因为三大奏疏名扬天下,其中两个就是先后弹劾明珠和高士奇的。

无独有偶,郭琇是徐乾学的门生。

《天下长河》开局就让徐乾学做了钦差大臣,后来徐乾学没玩明白,被康熙弃用了。自此之后,徐乾学另辟蹊径,这是影视剧没有表现的部分。徐乾学深知他要自成一派,于是开始利用渊博的学识广收门生,郭琇是他的得意门生,还有一个人也是,他是明珠的长子——著名词人纳兰容若。

从捧明珠臭脚,到接替明珠的权位,徐乾学步步为营。他是孝庄暗示康熙用有才之人后,适时出现的最合适人选,这不是幸运,而是他韬光养晦等待的契机。

可能有人要问,徐乾学是怎么起来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于徐乾学而言,他生命里的“萧何”正是明珠。徐乾学借着教授纳兰容若的契机,给了这位爱徒许多福利,甚至将自己专研近三十年的心血拱手相让,编撰成了集儒家经义名家大成的《通志堂经解》,署名正是纳兰容若。

而徐乾学能够“东山再起”,就是明珠的“投桃报李”,这才是真正的史笔如铁!善于逢迎、钻营的徐乾学,在史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污痕。

踩倒明珠,徐乾学终于“翻身”了。

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明珠必须得下马,他不倒台,大阿哥永远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他不倒台,大阿哥依然会源源不断地揭发太子恶行。

康熙表面打压的是以靳辅为首的明珠党,实则是敲打索额图之流,最重要的是为太子扫清障碍。

所以,徐乾学要让郭琇罗织罪名,首先就要将靳辅、陈潢划为明珠党。有反骨的和听话的都不得善终,康熙要让天下知道,他是所有人的“神”。神要敬着,不能瞒着,更不允许任何人不忠心。

靳辅必须得拿下,他不倒台,怎么印证明珠买田?他不倒台,怎样惩治陈潢的口无遮拦?

康熙很无奈,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靳辅的两袖清风,杀他如何忍心?一个一生只有五两银子的良臣,杀他如何服众?

他是皇帝,也是父亲,他要保住太子,所有人都要成为垫脚石。

索额图去抄家,明珠无奈地说:“这都是给康老三攒的。”

明珠刻薄吗?他只是太知道天威难测。

天下不缺人才,死了明珠还有徐乾学,没了靳辅、陈潢,还有于振甲。可是康熙是慌的,前赴后继,无休无止,太子真的能坐稳储君之位吗?他怕索额图的野心,所以明珠有了活路。他担心于振甲外行,所以靳辅依然要尽职尽忠。这便是忆柔此前写过的,他们各自结局的缘由。

孝庄说:“老天爷先让人变得丑陋,才敢面对死亡!”

是啊,人总要在极度绝望之时才会置之死地而后生。明珠求活,高士奇求退路,康熙求的是好名声,所以他们“一拍即合”,给了彼此一条生路。

留下明珠和高士奇,索额图就不会跳得太高,徐乾学也有个后怕。人总要有所掣肘,才能受到约束。

留下靳辅,黄河滔滔,才能有人不畏生死地与它搏斗,真正还天下安澜。

康熙要盛世,这盛世离不开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的忠臣,也需要如黄鹂鸟一般歌功颂德的奸佞。

天下阴阳相合,平衡才是永恒。

最终总归是康熙赢了,他是导演,那些臣子们只管尽力演就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