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丽水日记(22-11-01~12)

 上海崔哥 2022-12-04 发布于美国

骑行丽水日记

D1.

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  天气:上虞、嵊州、东阳、缙云,阴到多云;20/10

今天起骑行丽水。这次骑行的目标是:缙云仙都、云和仙宫湖、龙泉黄茅尖、庆元百山祖、景宁千峡湖。行程约1100公里,计划安排13天。

丽水古称处州,是浙江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丽水位于浙江西南部,东南与温州接壤;西南与福建宁德、南平毗邻;西北与衢州相接;北部与金华交界;东北与台州相连。丽水辖1区(莲都)7县(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1市(龙泉)。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丽水位于浙闽隆起区组成部分,属武夷山系,主要山脉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山地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丽水被誉为“浙江绿谷”,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其中,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雾林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丽水有国家4A旅游景区19家:莲都东西岩风景区、丽水市古堰画乡景区、龙泉山景区、龙泉青瓷小镇·披云青瓷文化园景区、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青田石门洞、缙云仙都景区、缙云黄龙景区、遂昌南尖岩景区、遂昌金矿矿山公园、遂昌神龙飞瀑景区、遂昌千佛山、中国畲乡之窗景区、景宁云中大漈、云和梯田景区、云和仙宫景区、庆元百山祖景区、松阳箬寮原始林景区、松阳大木山茶园等。

丽水的地方特产,美食有:安仁鱼头、笋衣铺蛋、高山田螺、红烧溪鱼、卷饼、缙云烧饼。还有石练菊米、遂昌烤薯、景宁香菇、金钟雪梨、黄米果、缙云土面、舞茸、龙泉灵芝、龙泉青瓷、青田石雕等。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缙云壶镇,骑行里程约175公里。

出发前,先去体育场做核酸。回家后6:00出发。

出上虞城区后走国道G104京岚线(北京-平潭)向南,7:30到上虞-嵊州界,骑行里程31.25公里,运动均速21.12公里/小时。

8:15,到嵊州城区,骑行里程48.42公里,运动均速21.18公里/小时。进入嵊州城区后走城中路-北直街-西南街-西前街-西后街-长春路,这一带应该是嵊州的老城区了,在文化广场的南面居然“发现”了一段老城墙。

嵊州城区还保留着二段古城墙,一段在城北鹿胎山东南麓,残长47.8米;城南剡溪北侧的一段长590.3米。

嵊州具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拥有1000多年的建城史。2003年修复文化广场古城墙南门段,立《古城墙碑记》:

嵊州古城历时一千七百余年,乃嵊州建城之证物,中华文明之遗产。

三国吴贺齐为剡令,县治自江东迁今址,建城筑墙。唐大中十三年,裘甫率义军克剡县,守城三日,激战八十三仗而城坚不破。《资治通鉴》称,浙东诸县皆无城,独剡县有城,犹为完壮。宋建炎四年,金兵南下攻掠越州,属县皆溃,独嵊令宋宗年率众据城坚守,民赖以安。明嘉靖年间,倭患频起,寇两度望城而退。

今存城墙主体乃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吴三畏寻故址临溪跨山而筑。时墙高二丈余,厚一丈余,周围一千三百余丈。内外均石砌,筑城门四,其上各有楼。

城墙素为城市军事防御及抗洪避灾之屏障,历朝无不倚重城垣之修固。自宋迄清,见于志书之修缮凡二十余次。一九八八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逢盛世,古城墙广场段复得悉心修护,并恢复城堞、城台及南门拱券,重现昔日巍峨之姿,为嵊州增色。嵊州市民引以为豪,爱惜维护,传至久远。

过长春路,进入国道G527象义线(象山-义乌),就算离开嵊州城区了,时间是九点不到,骑行里程约60公里,运动均速21.08公里/小时。

9:00挂零,到甘霖镇,这段路也就5公里左右吧。在甘霖,看见跨公路的四柱三门大牌坊,上书“两头门”,不解。后查资料,才知,甘霖古称“两头门”。清嘉靖初年,大旱。县令沈谦率众往天兴潭求雨回至两头门时,大雨倾盆。干旱顿消,遂改两头门为甘霖。

9:50左右,骑行到长乐镇。骑行里程80.58公里,运动均速20.99公里/小时。过长乐开始起伏上坡,最后翻过白峰岭,这是绍兴-金华的大市界,也是嵊州-东阳的小市界。到白峰岭隧道,骑行里程93.15公里。运动均速20.4公里/小时。这是今天第一道骑行坡段,一道4级坡段。

穿过白峰岭隧道就是金华东阳了。出隧道,冲下山,就是虎鹿镇,到镇上时间是11:10,骑行里程101.38公里,运动均速20.51公里 /小时。

整整一上午,只在长乐大概停留了十分钟不到,基本没有休息,肚子也饿了,该找个地方吃饭、休息了。沿公路有一家快餐店,看着人流进进出出还很多,就这里吧。

进门要扫码、测体温,就差带口罩了。从上虞到东阳,换了一个地级市,健康码要改换金华地区的,少不了要重新登记、确认等一系列麻烦的操作。不过疫情期间,为了大家的安全,配合就是了。

点了干菜烧肉、青椒回锅肉、炒豆芽,17元。炒菜油太多,菜有点咸,加上没有汤,吃得有点腻。感觉这餐饭吃得很不舒服。而且这菜品,17元也有点贵,最多也就12、3元够了。老板有点“黑”。

午饭后没有休息,11:30出发。继续走国道G527。在东阳歌山镇转县道X517里歌线(东阳-歌山)。经过诸甬高速横店收费口时,看见“全付武装”的防疫检查人员对每一辆下高速的车辆进行严格检查,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过横店收费口,进入国道G351(浙江台州-四川小金)。到马宅镇,转县道X528南下线,在三联附近转下新线,在大路转入无名乡道,这是今天的第二段爬坡道,是一条3级坡道,从海拔200多米爬升到接近400米。到了金华-丽水界,又是一个跨地级市的一个“分水岭”,过“分水岭”,进入丽水市缙云县界。到缙云界的时间是3:10,骑行里程159.76公里。

进入缙云后走象尚线-双尚线,在双溪村,转入省道S219临苍线(临安-苍南)后连过两个隧道:双溪口隧道、潜龙隧道,进入壶镇界。沿好溪到壶镇镇,时间是下午4:00挂零。我路书的终点是(长途)缙云壶镇站附近,沿好溪西面的溪西大街转到贤母西路,看见道路左边有一宾馆,下车询价,看过房间后,觉得合适,就定下了。今天的骑行就此结束。时间大概是4:00多。

壶镇地处缙云东北部。东南与台州横溪、湫山相邻,南连前路乡,西南接东方镇,西、西北与永康舟山、西溪接壤,北、东北与金华磐安冷水、仁川毗邻。

壶镇位于瓯江支流好溪上游,丽水最北面,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个地级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是浙南三大古镇之一。镇域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其中外来人口2万)。

壶镇历史底蕴深厚。作为千年古镇,壶镇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唐朝就有集市。这里有千年括苍古道,有始建于五代的九松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书院,有明朝的阮公点将台、尚书坊,清代的崇正书院碑等古建筑,昭示壶镇往日的辉煌。

壶镇是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浙江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首批省级中心镇、江南十大经典小镇,壶镇正在争取成为全省20个重点培育的“小城市”之一。

壶镇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溪滩窑址群、壶镇九进厅、道门进士第、前岙卢氏民居、贤母桥等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缙云县一大会址、贤母桥及碑记、姓汪碗窑山窑址、广济堰和清宁堰、旸村尚书坊(房)、南宫山摩崖题记、吕逢樵故居、松岩村百甘间、岩下石头特色村等九处。

我下榻的宾馆是在壶镇老镇中心,又是长途车站附近,加上通往好溪东部新镇区的贤母西路桥就在边上,这里是人流密集、交通繁忙地段。附近的宾馆、旅店很多,壶镇的旅店价格也不贵,6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当然这是经济型的。

我住的是一个单人间,房内有淋浴和厕所,我就这些够了。房内没有开水壶,可以到下面去拿冲好的热水瓶。这里的房间里不备一次性洗漱用品,宾馆老板说了,地方有新政,不允许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检查时发现要罚款。需要的话可以到前台拿。

住店以后先洗澡,并且把换下的衣服洗了。老板说楼上可以晾衣服,我上去看了看,没有雨棚,怕晚上下雨,还是晾在房间里为好。房间空间有限,外裤就不洗了,只洗了内裤和上衣。洗完之后用宾馆的干浴巾裹着绞,这样衣服里的水分基本上都挤掉了。

这次出发,衣服我是穿一身,带二套,怕万一洗后不干,有一套备着。另外就带了件内胆可以脱卸的冲锋衣防寒。

忙完这些,先去做个核酸,虽然早晨刚做过,但毕竟换了地方,算是做个“落地检”吧。主要还考虑,每天要“换地方”,有的地方是没有做核酸的。省内要求是72小时核酸,所以有地方做,就坚持每天做吧。不给自己“惹麻烦”,也不要给政府“添麻烦”。

宾馆到“愿检尽检”的安居广场约1公里路,骑行到安居广场发现换外裤时没有把口罩放进口袋,又得回去拿口罩。做核酸来回跑了二次。

晚饭是在宾馆边上的快餐店解决的。这家快餐店提供“自助快餐”,我不解。付款时才知道,自己打菜,按分量计价。晚餐是:烧豆腐、炒白菜、酸菜肉丝、番茄蛋汤(免费),价14元。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午餐17元、晚餐14元、住宿50元,合计81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177.4公里、运动均速19.53公里/小时、全程均速17.23公里/小时、累计上升930米、上坡里程28.83公里、运动时间9:05:02小时、全程时间10:17:50小时、轨迹编号122835990。

3、今天基本按路书轨迹骑行,实际爬升930米,而路书是累计爬升1897米。二者相差一倍不止。早就发现路书存在这个“bug”,原因何在?

D2.

2022年11月02日  星期三  天气:缙云、丽水、云和,阴到阴有雨;20/10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游仙都景区,然后骑行到缙云,骑行里程约26公里。

缙云仙都景区,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峰岩奇绝,素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美誉。因唐玄宗李隆基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书“仙都”而得名。

我早上5:30退房出发,想在壶镇街上吃点早餐。出发后沿贤母西路向西,在兴达路转角一家点心店吃的早饭,三个肉包、一碗豆浆,共5.5元。

吃过早饭,继续向西,镇西路口有座牌坊,过牌坊就算出壶镇了。应该说壶镇的镇区规模还是很大的。出镇区后马上就上一段上坡路,翻过坡后就进入省道S219磐缙线(磐安-缙云),省道S219与好溪伴随而行,天开始亮起来了,远方的山峰从黑呼呼一片到雾气朦胧,再转而在云雾缭绕中慢慢露出神秘的身姿。今天是阴天,没有太阳,东方的天空刚出现一点彩霞马上就是白茫茫、灰蒙蒙一片了。不过沿途的山水景色依然很美。

与省道S219相伴的好溪,又名丽水,旧名恶溪。源头大盘山,西流而南合管溪,又溪及远近诸条涧水,经仙都山下谓之练溪,为瓯江支流。总长为45公里。

好溪原名恶溪,古时每逢大雨水涨,洪水因前方两山相夹难以宣泄,造成洪水倒灌,大片农田、房舍冲毁,危及百姓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段成式任处州刺史得悉恶溪之患后,决心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他实地勘察河道,制订方案。一面组织民工疏浚水路,破崖排阻,治滩去险,使船筏畅通安全;一面筑坝开渠,引水灌田,兴建好溪堰水利工程。从此水患消除,人们为纪念段公将“恶溪”改称“好溪”。

省道S219在仙都景区北门有个岔道,从岔道出,经过一条短隧道,就是景区的北门。不过北门在上午7:30-下午4:30只通行住在景区内部的居民。

我赶到景区北门才6:50左右,所以骑车“长驱直入”,见前面十字路口的大转盘中央矗立着一组气势恢宏的雕塑。停车细看,这是一组“轩辕黄帝南巡雕塑”,相传炎黄阪泉之战后,炎帝战败,黄帝一统天下,怀着愉快的心情,一路南下,来到浙江南部山区缙云,铸鼎炼丹,最后从这里得道升天。

绕过雕像左拐,进入轩辕街,这里是仙都景区的民宿集中地。各种不同风格的民宿,为来仙都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宿居服务。

深秋时节,路边的梧桐和银杏树叶,开始渐次变黄,秋风吹过,几片黄叶告别枝头,在风中翻卷舞动着。骑行在街头,秋风拂面,慢慢地行,细细地品,周遭宁静祥和,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光,顿感身心舒畅、心旷神怡。

我骑行走连溪绿道,到了鼎峰湖边。鼎湖峰景点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鼎湖峰又称“天柱峰”,它东靠步虚山,西临练溪水,状如春笋拔地而起,高约160余米,人们尝谓“天下第一峰”。峰顶有小湖,湖周苍松翠柏掩映。相传轩辕黄帝曾置炉于峰顶炼丹,丹成黄帝跨赤龙升天时,丹鼎坠落而积水成湖,故名鼎湖。鼎湖无路可攀登,仅有药农架绳索飞渡峰顶采药。白居易有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鼎湖峰旁依偎着一小石峰,俗称“小石笋”,酷似慈母抚娇儿,又名“童子峰”,意境绝妙。紧靠鼎湖峰的步虚山,山上多奇石,山腰多石洞,人们沿山谷中婉蜒的盘道,可上山巅,上有一亭凭栏可近观鼎湖峰,远眺仙都山光水色。自鼎湖峰向北溯练溪行,约5华里许即到仙都尽头的芙蓉峡,入峡谷就能见到峭壁上的摩崖石刻“铁城”。每字3米见方,气势雄浑。因峡石呈铁色,又名“铁门峡”,全长约数十米,两面陡壁耸峙,俨如一条通天夹弄。谷内还有“铁城书院”的遗址,芙蓉峡还包括紫芝坞、舞兽岩、回回岩、芙蓉嶂、仙掌岩、卓锡峰诸景。

绕过鼎湖峰,我沿绿道北行至朱潭山。朱潭山因朱熹在仙都讲学时曾经在此地泛舟而得名。因为它有一个仙堤位于好溪水畔,是观赏鼎湖峰的最佳地点。仙堤两边杨柳婆娑,用卵石铺成的长堤既浪漫又多情,是当地恋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

朱潭山附近还有晦翁阁、九龙壁、超然亭等景点。

晦翁阁是一处在岩洞内人工修建而成的半边亭阁。亭阁面积90平方米,高约6米,木结构,两亭角飞翘于洞窟之外。洞窟名晦翁洞,后山即为晦翁岩,山脚好溪溪阔水深,人称朱潭,相传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字晦翁)曾憩于此,这里的景点均以朱熹的姓与号来命名的。晦翁岩高达几十米,南北延伸数百米,悬崖碧潭,古洞幽趣。古树遮天,是仙都又一寻幽探胜的好去处,晦翁岩后山岙,环境清幽,多连理树,是理想的恋爱定情之地。

九龙壁,在水边有一端奇特的岩壁,人们称之为九龙壁。这是一条带状的层状节理地质构造。整条节理带长约100米,其整体与好溪水面几近平行,最低处与水面相距不到1米,节理带中洞窟高低、深浅不一,最高达4米,最深4米。因节理带处于悬崖峭壁间,凝灰岩性岩层状分明,起伏弯曲,横生凹凸,如无数条虬龙盘石潜伏,故称九龙壁,又名龙崖。

超然亭,溪边有一座四角单檐攒尖顶亭,叫超然亭,意思是超然物外,心游闲云。它是远眺马鞍山日出的观景亭。亭底边长2米,高5米,木制结构,红柱青瓦。该处东可远眺马鞍山日出,北可近观天师洞,南可望鼎湖峰雄姿。要领略朱潭山的魅力,应坐下来慢慢感受,体验它天然的宁静、清新与质朴。

游过朱潭山,折向西,穿过一条隧道,这条隧道很别致,以“蓝天白云”为拱顶装饰,进入隧道没有通常的压抑感,反而感到进入了时空隧道,很新奇、很亮眼。过隧道又回到了轩辕街。

往南到小赤壁。小赤壁是仙都景区的五大景点之一。碧绿如带的好溪缓缓流淌。临溪一面绝壁陡峭,红白相间,犹如被火烧过,故称小赤壁。伴着溪边的绿丛,映着清澈的溪水,风景这边独好。小赤壁重要景观有:龙耕路、婆媳岩、仙榜岩、大肚岩等。景点内,溪中有岛,岛中有湖,恰似蓬莱仙境。

还没到小赤壁,就见有半圆形倚山巨石,远看酷似头小脚短大腹便便的奇形人像。大肚岩,因其形似大肚仙而得名,与小赤壁相连,天鹅卵相邻,玉甑岩隔溪相望。大肚岩距合掌岩数十步,巨岩大肚如鼓。倘遇天雨,如雨蓑水,因而又称“雨蓑岩”,与隔岸玉甑岩相对。民间传说“玉甑”为贫民供饭,一饕餮之待饱食过度,涉水胀死彼岸,乃成“大肚岩”。

进入小赤壁景区,沿着溪畔步道,赏涓涓溪流,观多彩崖壁,轻松自在。在步道的中段,登上半山腰近30米高的栈道——龙耕路,俯瞰蜿蜒的好溪和两岸的田园风光。

小赤壁下的昆潭中多奇石,星罗棋布,远近错落,散而不乱,似盆景,却未经人工雕啄,在深潭中组成或深或浅、或宽或狭、或大或小、或分或连的空洞和水面,如果泛舟而入,这溪中有岛,岛中有湖,景随舟移,晃如置于蓬莱仙境之中,故有小蓬莱之称。

游仙都景区,最适宜的就是早晚骑游。景区旺季(4月29日-10月31日)的开放时间是: 07:30-17:30;淡季(11月1日-4月28日)的开放时间是:08:00-17:00。景交的运行时间同景区开放时间相同。在营业时间外,景区仍然可以出入,所以骑游仙都是最佳旅游方式。当然一些特别的游览项目是欣赏不了的。

游过仙都,大概是上午8:00。本打算游仙都化一天时间,现在要调整今天的骑行计划了。我计算了一下时间,决定游“古堰画乡”,晚上住紧水滩镇或石塘镇。也就是把二天的“任务”压缩到一天了。

出景区先去缙云。仙都景区就是缙云下属的一个街道,从仙都到缙云走

鼎湖路,全程约5公里路,一会儿就到了。  

缙云县是丽水市辖县,位于浙南腹地、中南部丘陵山区,丽水东北部。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0万人。

缙云县地处浙江中南部丘陵山区,东临仙居县,东南靠永嘉县,南连青田县,西接丽水市,西北界武义县,东北依磐安县,北与永康市毗邻。东西宽54.6公里,南北长59.9公里,县界全长304.4公里。

缙云县地处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断。地貌类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总面积的80%。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山脉大致以好溪为界,东部为括苍山脉,西部为仙霞岭余脉。东半部群峰崛起,地势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东北部为大盘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为主;东南部为括苍山盘踞,为中山地貌,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北部地层陷落,构成壶镇、新建两块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广阔绵延,为仙霞岭与括苍山的过度地段 。全境地形具东南西三面环山,北口张开呈“V”型特征。

我对城市游本来就没有兴趣,加上今天又增加了100多公里路程,所以在缙云城区也是沿着路书“指定”的线路,沿问渔西路-永宁路-鼎湖南路一晃而过。就觉滨江公园旁跨好溪的鼎湖大桥造型别致。这是一座钢结构斜拉桥,由2条外倾的非对称拱、圆弧形曲线钢箱梁和倾斜的吊杆共同组成多元空间结构,大拱肋向外倾斜角度和失高与小拱肋向外倾斜与失高不对称,给人以一种别样的视觉冲击和享受。遥看鼎湖大桥——优雅的身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灵动热闹的滨江公园的陪衬下相映成趣,构成了和谐美好的城市新景观。

过好溪,穿鼎湖隧道,进入国道G330温寿线(温州-寿昌)。从缙云到丽水,国道G330伴好溪而行,依山临水,风景无限,可谓“好溪溪常好,仙都都是仙”。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古名处州。据明代《名胜志》记载,“隋开皇九年,处士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辖9个县、市、区,总人口270万。

丽水是“浙江绿谷”,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丽水市区域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赛江,被称为“六江之源”)。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7%。水和空气质量常年居全省前列,是全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唯一的非沿海、低海拔城市。

丽水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蜚声中外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被誉为“丽水三宝”。全市共有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丽水木拱廊桥、遂昌班春劝农),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保存有全世界最古老拱形水坝、首批世界排灌工程遗产的通济堰;还有51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丽水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全域就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大花园,9个县(市、区)风光旖旎、各具特色,画乡莲都、剑瓷龙泉、世界青田、童话云和、廊桥庆元、仙都缙云、淘金遂昌、田园松阳、畲乡景宁精彩纷呈。

丽水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是全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1927年1月建立了党在浙西南的第一个组织——中共遂昌支部。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丽水创建浙江省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丽水一度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驻地。解放战争时期,丽水是浙江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周恩来、刘英、粟裕等革命领导人都在丽水留下战斗足迹。

缙云到丽水(莲都区)约35公里路,十点出头就到了,吃午饭时间尚早,继续前行怕过饭点沿途没有吃饭的地方,有点纠结。在丽水穿过丽阳街,过溪口大桥,眼看出城区了,城西是开发区,在一个社区里找了一家大食堂解决了午餐。

午餐点了:酸菜笋片、芹菜炒鱿鱼,番茄蛋汤是免费的,共计17元。同样是17元,比昨天的午餐要吃得舒服太多了。

午饭后,因下午要游“古堰画乡”景区,还有约70公里的路要赶,还是要抓紧时间。从丽水到“古堰画乡”景区走省道S328丽浦线(丽水莲都-福建浦城)。下午1:00许到了景区。

古堰画乡景区分为两部分:古堰和画乡。两景区被大溪、松隐溪所隔。省道S328这边是大港头镇的“画乡”部分,而省道S50那边是碧湖镇的堰头村。所以想要玩两边的话一定要买船票,买船票也就是意味着必须买门票。如果只想逛一边的话完全不需要买票,直接进去就可以了。

“古堰”是建于公元50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它与千年古镇、千年石函、千年古碑群、千年双龙庙会、千年古窑址、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樟树群、千年古墓群等人文胜景,共同展示给世人一篇独特而厚重的历史传承。

通济堰,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

通济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的水利灌溉体系。拦水坝位于瓯江与松荫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大坝呈弧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上游集雨面积约3150平方公里,引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每天能拦入堰渠水量约为20万立方米。

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条,毛渠三百二十一条,大小概闸七十二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

干渠始于拦水大坝北端的通济闸,渠水经堰头村、保定村,穿越碧湖镇、平原、石牛,流抵下圳汇入瓯江,迂回23公里。干渠上分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条,使整个碧湖平原上的3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主、支渠上有大小闸概72处,进行分水调节,使渠水能自动流入不少农田。

通济闸为紧靠拦水坝的第一道闸,它控制堰渠总水流量,为全渠道的灌溉枢纽;位于概头村的开拓闸,是通济堰的一座中心闸,通济堰由此分出东支、中支和西支;位于上阁村的城塘概闸又把通济堰划分为上源、中源和下源。除此之外,还有龙子殿概、木栖花概、下概头概、金丝概、河东概、丰产概等多处闸概进行分水和调节水流量。为了便于蓄水和排灌,各支毛渠利用闸概拦蓄多余的渠水,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其中给洪塘为最。石函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总长18.26米,净跨 10.24 米,桥墩高4.75米。叶穴为叠梁结构的木构概闸,始建于宋,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

碧湖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落差20米,通济堰即根据这样的地理形势营造,从而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通济堰的上游集雨面积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拦入堰渠二十多万立方米,灌溉着整个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万多亩粮田。

通济堰,筑大坝横截松荫溪,建通济闸引水入渠,架石函从干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冲积,开叶穴直通瓯江以排淤泄洪。通济堰大坝首创了拱坝形式,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拱坝还改变了水流方向,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破坏。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游过“古堰景区”坐船回到南岸画乡景区,其实风景绝佳处还是大溪岸边。古堰画乡作为八百里瓯江(大溪是瓯江的上游干流)佳绝处,一江碧水为景区打上了柔美的印记,其自然风光与艺术氛围交融;瓯江帆影、百舸竞游与两岸青山、古街古村相掩映,意境韵味随日落星起、季节交替各皆不同,而更富韵味。

古堰画乡景区,有着古街、古亭、古埠头、通济堰、石函、美术馆、千年古樟群等著名景点,是一个真实之地,拍照或写生尤其漂亮。这里拥有真山、真水、真树的画乡景点,景色宜人中,犹如人在画中走,真实体验感非常棒。

2:40出“古堰画乡”景区,打算到石塘镇住宿。3:00多,到石塘。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镇子,镇上兜了一圈,没有专门提供住宿的宾馆、旅店,公路边到有几家饭店招牌上写着提供住宿,但上门求宿,都说没有这项业务。这下我有点着急了,石塘镇到紧水滩镇相隔25、6公里,中间有坡,估计起码要一个半小时才能骑到。紧水滩又是一个山区小镇,万一也没有住宿,那岂不头大了。怎么办?返回大港头镇?不想走回头路。放大地图看,在去紧水滩的沿途有些“农家乐”。那就继续往前赶吧,我想不至于背到一家店都没有!

继续沿省道S328丽浦线往西,终于在石塘下属的一个叫湖滨村的村口路边,有一家“农家乐”。今晚就住这里了。

结束骑行,时间约下午4:00多。

农村的房间很大,我要了不挨公路的后间,是个大床房。

昨晚换洗的衣服,没有干透,早上整理背包时我单独放置,下午打开,就有一股谈谈的异味。浴室里有“浴霸”,我先把没有干透的衣服放在浴霸下烘干。再洗澡、洗衣服。

忙完这些,下楼找老板娘开晚饭了。叫她弄点青菜、香菇,放点肉,炒一盘。连住宿,给了她100元。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早餐5.5元、午餐17元、晚餐20元、住宿80元、(古堰画乡)景区门票(老年人半票)25元,合计147.5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124.7公里、运动均速13.94公里/小时、全程均速11.70公里/小时、累计上升771米、上坡里程28.2公里、运动时间8:56:53小时、全程时间10:39:31小时、轨迹编号122889933。

3、今天改变了行程,原计划游仙都景区后宿缙云,实际又加游了“古堰画乡”景区,住宿在石塘镇湖滨村。骑行里程增加了约98公里。

D3.

2022年11月03日  星期四  天气:云和,雨;22/15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游紧水滩水库(仙宫湖),骑行到龙泉市兰巨乡,骑行里程约116公里。

半夜就下起雨来,早上四点多,起来看窗外,黑呼呼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只听见雨声如鼓,下得可大了。

下雨天,等天亮透了,晚一点出发。

早上没有吃的,就吃了二个家里带出来的鸭蛋和小面包。打算到紧水滩,再买点吃的。

6:50,雨小了许多,出发。

走省道S328丽浦线往西。雨中的龙泉溪(大溪过“古堰画乡”后就是龙泉溪)非常漂亮:“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烟雨是江南的一大象征,令无数人神往。当古典之美与烟雨相结合,龙泉就变成了一幅山水画卷,一切都如诗如画。绵长的历史造就了龙泉无数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瓯江两岸绵延而去,水墨一挥,烟雨一颤,便是一幅中国风满满的江南风情。

看着那如幻如画的美景,暗忖:今天的雨骑也算是值得了。不过严酷的现实也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教训,当我端起手机记录美景,却被无情地“打脸”了:要么手上有水,屏幕划不开;要么屏幕因雨水无法取景;要么光线的原因照片朦朦胧胧不清晰。

干脆,照片不拍了,全部装进脑子里“带回去”。

7:40,到了紧水滩镇。

紧水滩镇位于云和县城北部,地处瓯江干流龙泉溪上游。东临石塘镇,南依浮云、凤凰山街道,西与赤石乡毗邻,北与松阳县大东坝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47.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84人。紧水滩于1987年建成紧水滩水力发电厂而设置建制镇。紧水滩水库的建成,使沿途形成了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

镇区就在水库大坝右岸下游,巴掌大的地方,全是旅游饭店和为之配套服务的商店。镇上一眼可以望遍全镇。这里没有早饭供应,也就作罢了。

骑车上大坝,盘上去,这段路却有点费力。

紧水滩水库大坝为双曲拱坝。工程于1981年开工,1987年4月第1台机组发电,1988年底6台机组全部投产。紧水滩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过木(竹)、防洪等综合效益。主要担负华东电网调峰任务。并通过220kV输电线路供电丽水、温州地区,形成浙南电力系统。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古称慎江,亦名永宁江,从百山祖源头出,经过千回百转,在紧水滩峡谷,山势陡然处收紧,水流突急,故名紧水滩。

紧水滩水库,位于瓯江中上游,地处云和县大部及龙泉市部分地区。大坝高194米,坝顶弧长351米,设计洪水位190.29米,总库容量13.93亿立方米,正常水位库面积34.3平方公里。集雨面积2761平方公里,占龙泉溪流域总面积的77.8%。 

紧水滩水电站大坝,将滔滔瓯江拦腰锁住。在水电站建成的同时,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紧水滩水库。1993年8月9日经地区行署批准,改名为仙宫湖。

放眼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这里广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水山相连,望不尽头。与千岛湖相比,虽无“千岛”之态。但湖中岛屿正在一个个形成。随着蓄水位的渐渐增高,将会出现更多“湖心之岛”。那晶莹澄碧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潋滟的波光,似一颗闪眼的明珠,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湖两旁的松杉、翠竹掩映于湖唇,好似绣上一道花边。若泛舟湖中,其可谓“人行明镜中”了。这山景水色不会逊色于西湖之秀。仙宫湖之美,还在于湖光山影多变,奇妙绚丽。湖周围的二十多万亩群山林涛环拱,环湖一周有近百公里之长.湖面随着瓯江的原道弯弯曲曲,湖面也因而曲曲弯弯。因而构成了许多湖湾、溪岔,造就了很多“良港”静幽之处。船行湖面绕过一山又一湾。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景以船移,千姿百态,奇妙无穷。远远望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近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湖”。

倘若天气作变,更给景色增添妙异的变幻。晴天,头上蓝天万里,脚下碧波千顷,点点白帆移动,轰轰船只掠过,举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顾盼,却置身于绿水青山之中。雨天,雾霭茫茫,层林碧水连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云雾琼楼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龙门一带,水域宽阔,岛屿列布,湖区四周还有“九潭十八湾”、“夏洞天”、“龙老洞”、“蝴蝶洞”、“牛头山”等胜景。仙宫湖不愧为特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沿县道局龙线往赤石方向骑行,雨时不时下几点,雨衣不敢脱。局龙线盘旋在仙宫湖的右岸,曲曲弯弯、起起伏伏,骑得我是满身大汗。前面有个岔口,是去云和县城的,决定不骑了,去云和县城。于是左拐,进入还没有命名的公路。

先爬一个4级坡段,然后过两个隧道,就一路下坡到云和县城北。一路上在思忖,这么早到云和干什么?开房休息?未免太早,雨到是停了,要么去看梯田?地图上查了一下,县城到梯田所在的崇头镇就十公里路。

到云和后沿中山西路-城南西路-后交线,去崇头镇看云和梯田。半道上,觉得车越骑越重,下车检查,后轮胎压严重压力。后轮外胎是出发前新换的,按理不应该有问题。停车,扒胎,内胎有针眼大的小孔,换胎,还是不行,原来我上次换下的内胎没有补。好吧,这次就两条内胎一起补了。

全部收拾停当,已经11:00多了。继续往崇头镇方向骑。接下去是段上坡道,调好速比慢慢骑呗。终于到崇头镇上了。先找饭店吃饭,肚子饿扁了。

景区大大小小的饭店很多,我只要求简单、方便、快捷。让老板娘烧个番茄蛋汤,就行了。这餐饭,只化了14元。

吃过午饭到景区就几分钟路程。

云和梯田主要分布在崇头镇周围高山上,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差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最多有700多层,是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是中国摄影之乡——丽水的主要采风基地,景区拥有梯田、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自然景观,“云雾奇观,浮云世界”是云和梯田的一大特色亮点。有“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之称。

云和在明朝景泰前后一百多年间,曾经大量开采银矿。当地银矿开采业兴起带来人口社会的繁荣发展,元明时代达到高潮,使梯田规模不断庞大。可见,云和梯田历史是跟当地明代采矿业发展历史存在很大的关联。

购票乘缆车上山,老年半票加缆车费用共120元。

缆车上升到海拔400米,周围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先到九曲云环游览区,兜了一圈,什么都看不到,再坐缆车到白银谷游览区,游览了坑根石寨。

坑根石寨建村于明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代云和梯田所在的山区发现了银矿,于是大量的矿工涌入采矿,一部分矿工便在这里定居下来,矿工及其家属在周边山坡上垦荒造田,经过几百年的开发,也就形成今天的规模。

坑根石寨坐落在一个山谷中,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民居建在小溪两边的山坡上。矿工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后,他们就地取材,建造了石头房子,在他们自己开垦的梯田上辛勤耕作,并与附近村庄的姑娘结婚生子,过着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这就是最初的“坑根石寨”。

坑根石寨的古民居都是采用石头奠基,墙体用黄泥夯筑,屋顶则是木结构上覆黛瓦,这种格局则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村中的小巷也都由石块铺成,这种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小巷,将每家每户联系在一起。坑根几乎没有平地,这里的原居民巧妙的利用地形地势构筑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坑根是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村民想建幢房子并非易事,石头,木头就地取材,而瓦要从山下用骡马或人工驮上山,很多房子都是传了几代人才传下来的。

从白银谷缆车站到坑根石寨,有3公里路,海拔要下降300米,这点路以前没什么,现在觉得也有些困难了,我一路“马不停蹄”,下去再上来。路还好走,一路都是石阶。

坐缆车下山,出站后我是不想走路了,真走不动了。不过骑上车,还好,从景区到云和城区基本都是下坡路,到也没有什么压力了。

回到云和县城,先找个地方做核酸,明天进山了,说不定没有地方做,在山区要么(核酸)查得很严,要么管理得很松,这是现时农村的基本管理状况。我还是做好准备吧。

晚上的住宿在云和汽车站周边,是通过地图的搜索功能找的,其实这附近的宾馆很多,至少有十多、二十余家。价格也相对低廉。

晚饭是在马路对面的一家“大食堂”吃的,点了雪菜笋片、青椒肉片、豆芽,花费19元。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午餐14元、晚餐19元、住宿60元、景区门票120元,合计213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72.92公里、运动均速10.59公里/小时、全程均速7.23公里/小时、累计上升1624米、上坡里程15.8公里、运动时间6:53:07小时、全程时间10:05:09小时、轨迹编号122913811。

3、今天游云和梯田是临时决定的,但“决策”前没有考虑这几天阴雨天气,觉得这120元化得有点“怨”。如果让我再游览云和梯田景区,我会选择骑行上山,沿途都可以看到梯田,对景区内的其他景点,到是无所谓了。

D4.

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  天气:云和、龙泉,阴转小雨;15/9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龙泉市,骑行里程约65公里。

早上六点出发,没雨,不过地是湿的。一路骑行,先找吃的,似乎没见到我想吃的早餐,走着走着,就出县城了,把早饭给耽误了。

走城南路-城南西路-复兴街,就上了国道G322瑞友线(浙江瑞安-广西友谊关)。出城就是一段3级坡道。

国道G322瑞友线云和段搞了“浪漫婚纱”风景线,东起赤石乡临海垟村,途径张源头、垟田、赤石、新林,西至麻垟古村,全长13.14公里,故美名“1314”浪漫花路。公路沿途风景确实优美,加上沿仙宫湖一带的湖景绝美,湖内岛屿星罗棋布,湖光山色,风景怡人,一点也不会输与千岛湖。

早餐是在赤石乡吃的,一碗青菜肉丝面,10元。

过赤石,又是一道3级坡道。然后就是下山,直到安仁镇。

安仁镇位于龙泉市的东部,是龙泉的门户重镇,毗邻云和县,西邻塔石街道、南连龙南乡、北与道太乡相望。安仁取自《易经》“安士墩仁”之义,以祈民俗仁厚,居者安之。安仁镇是龙泉乃至丽水的重点旅游乡镇之一,集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最具有地方特色和引人入胜的景点就有永和桥、仙宫湖、天平山、还有历史悠久的安福古窑址,一桥、一湖、一山如同镶嵌在龙泉东大门的三颗明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安仁镇饮食业的发展速度进入一个全新时期,鲜活的瓯江鲤鱼和库湾花白鲢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安仁鱼头火锅馆”火爆丽龙沿线。

安仁永和桥是浙江省保存最好最长的廊桥。该桥为木石结构的廊屋桥,长125.7米,宽7.5米,高13米,有廊屋42间,其下用条石砌筑石墩5座,桥墩间最大跨度为18米。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双向平衡展出,逐层加距伸出,纵铺桥面。桥梁采用筒支、悬臂结合式的建筑方法,桥屋雕梁画栋,飞檐雕梁画栋,斗拱层叠,桥内设栏杆、木凳。

安仁永和桥原名“永宁桥”,因安仁三坊村民并不安宁,曾发生过械斗,知县出面调解,三场村民以团结和好为重,共同筹资加固修建,故更名“永和”。永和桥建造工艺精湛,别具匠心,有一定科研价值。全桥2台、3墩、4孔,净跨16.9、17.1、18.4米不等,系木石结构,简支悬臂结合,墩、台用条石干砌,顶部有纵横联搭叠木7层,层层挑出,构成悬臂,挤跨用巨松,每孔9根,上覆用硬木桥面板。全桥有桥层42间,中有桥阁,两端各有木构桥堡一座,斗拱层叠,飞檐四起。桥内设栏干木凳,供行人歇息。两端各有条石踏步27级,自上而下,连接街坊。桥门上悬挂“永和桥”扁额,全桥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古人诗云:“风帆口十漾中流,两岸疏林绘晚秋,横锁彩虹分玉镜,钟灵不亚古槎州”。

永和桥初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取名永宁。清顺治间(1644—1661)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改今名为永安桥,后更名为永和桥。咸丰五年(1855年)被洪水冲塌二墩,六年重修;1911年夏,山洪暴发又复冲二墩,次年重修加固。

出安仁镇,又开始爬坡,这是一道4级坡段,上坡后应该左拐,往龙泉市南方向走,结果我进了隧道,这段路也属国道G322,不过是往龙泉城北去了。好在龙泉城市不大,多走几公里路而已。

龙泉市是丽水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面积3059平方公里。龙泉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龙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泉自古人文昌盛,不仅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而且还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全市森林覆盖率84.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态市和浙江省园林城市,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

在进入龙泉界后,就“发现”高速公路旁有一只巨大的青瓷花瓶,瓶身雕刻着牡丹花,看它的体积不会比一辆站立起来的载重汽车小。

青瓷是龙泉的特产,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毗邻福建、江西。境内丛山耸峙,溪流纵横,风光秀美,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龙泉溪位于瓯江上游,水运畅通,烧制成的龙泉青瓷通过水运直抵温州港口。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龙泉窑生产青瓷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代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无可考,但说明了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产品: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哥窑”出现于南宋中晚期,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哥窑”以瑰丽、古朴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朴典雅。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

弟窑”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被誉为民窑之巨擘。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进入了龙泉城区,这条路叫剑池路,沿街都是“龙泉剑”的商铺。

龙泉剑,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又名龙渊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名剑,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相传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盤卧。是名“龙渊”。故名此剑曰“七星龙渊”,简称“龙渊剑”。

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龙泉”,简称“龙泉剑”。

午饭是在龙泉街上一家快餐店吃的,龙泉的快餐很有特色,菜品大都是素的,自己动手在菜盆里舀,不论多少,一律10元,装菜的容器有盆也有“干锅”,大多数人用“干锅”装菜,菜上桌以后,老板娘会在酒精炉里放上固体酒精点着,慢慢吃,菜一直是热的。我要了:茭白炒肉、炒莴笋、青菜、咸菜炒香干、红烧豆腐。因为要赶路,没用干锅盛菜,觉得没必要搞得这么“仪式感”。到了龙泉,我还有一个“新发现”,当地人做米饭,都先用开水捞一下,然后再蒸。所以一般饭店,都有米汤当开水供应。这种现象我在北京体验过。我原来以为烧饭用开水捞是北方人的“专利”,现在看到南方人也有这样的习惯。不过我不太喜欢吃“捞”过再蒸的米饭,觉得有点“糙”。从现代营养学来说,捞米饭更适合糖尿病人吃。

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后继续出发,去兰巨乡。龙泉到兰巨乡不到十公里,一会儿就到了。再继续,就上山了,我到是有意上龙泉山的,但不知道上面有否住宿?今天登顶龙泉山主峰黄茅尖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山上没有住宿,岂不麻烦?

理论上说,现在的旅游业发展了,山上不会没有住宿,从地图上看,山上也有农家乐,担心的是因为疫情关系,景区受限,上面的农家乐处于歇业状态。哎,不要顾虑那么多了,走上去看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吧。

上山走安豫线(安仁镇-豫章村),走过兰巨乡以后,就觉很奇怪,这里不是去龙泉山主峰黄茅尖的吗?道路上的标记一会儿是“凤阳山”,一会儿又是“百山祖”。百山祖不是在庆元的吗?怎么“跑”到龙泉来了?

这个谜团一直到了山上,同农家乐老板谈起,才解开:原来这里的山区叫“凤阳山”,外面人因为它在龙泉,所以一直叫它“龙泉山”,包括地图上也标注“龙泉山景区”,严格上说应该叫“龙泉凤阳山风景区”,在我国,叫“龙泉山”的风景区还有黔东南和湖北武汉。至于“百山祖”——这个名称霸气侧漏,是在庆元,也叫“万里林”,庆元还有一个百山祖镇,就在山所在那个地方。

百山祖是片山,不是专指哪个山峰,我们所说的浙江第二峰,是指百山祖的雾林尖,它的海拔是1856.7米,仅次于凤阳山的黄茅尖,为浙江第二峰。

丽水市政府有意把瓯江源头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交界地区,整合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庆元国家森林公园、庆元大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优质自然资源,设立百山祖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505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占52%,一般控制区占48%。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7′49″-119°22′9″,北纬27°32′25″-27°58′28″。

从兰巨乡到山上的炉岙村,是条很经典的骑行坡道,全程28.73公里,爬升998米,是段HC骑行坡段。

一路上山,公路穿行于峡谷中间,只能用雄壮才能描述它。一般修筑盘山路都是劈山铺路,而这条路却是在悬崖边搭起一座桥,用水泥桩固定住。不挖山坡,不填沟壑,也不砍树木,更没有阻断悬崖下的溪流。说是公路,更像连续的桥梁,或者说是悬岩上的“栈道”。

望远山,峰峦之间云雾缭绕,风景瞬息万变,山色若隐若现,令人有置身仙境之感;看近处,山色不再青翠,满山遍野的红、黄、青、褐、绿,争相斗艳,秋景入画。如果说国道G318是中国最美景观大道,那这条上山公路一定是江南最美景观道的缩影。

到官浦垟村了,这是一路上来的第一个村子,这曾是通往凤阳山的必经官道,现在的凤阳山景区游客中心就在官浦垟村里边。

官浦垟四边群山环抱,大赛溪穿村而过,是古时龙泉通往庆元的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此地设过邮驿,驿站俗称官铺,故名官铺垟(yáng。土地的意思,多用于地名)。后演变为官浦垟。官埔垟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民居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村庄错落有致,古朴自然。

村头的大赛溪上,有一座古桥,长满的藤蔓和荒草,映衬了不一样的古朴。红枫、古桥、烟雨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散步在村落里,还可邂逅那些穿越时光而来的,古朴的摩崖石刻、古栈道、古代官邮、古银矿洞、乾隆年间古寺庙、道堂、妙觉禅院、禹王庙等等。都在流传着这个官道必经地的古朴静美。

土屋石墙青石桥,小桥流水有人家。缓慢行走在古朴的村落里,处处可见青砖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卵石路面遍布全村,整个街区的巷、道路、弄、住宅等,都较好地保留了清至民国初徽派和浙闽赣建筑技艺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

村落整体遵循枕山、环水、面屏,左辅右弼,群山以环抱的姿态将村落揽在怀里。官浦垟溪从村中蜿蜒而下,与大赛溪在水口处汇合,拧成一股水势稍大的溪流。

水口,是村落中重要的风水宝地,由于官浦垟水口比较宽阔,先人在此建起了一座平水大王庙,庙的左前方横跨着一座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古朴石拱桥,古庙、古桥、古道、古堰坝等古建筑以及两岸的古树关锁住了水口,让整个村落显得格外灵秀。

官埔垟的秋色,闻名遐迩。枫染山林时的古村最为漂亮,当晨雾弥漫在瓦屋、枫树、茶园之间时,这儿美得就像徽州的婺源。这里虽无婺源著名,但却比婺源更加古老和安静,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气,可以抚慰人浮躁的灵魂。枫叶漫山遍野,黄色、红色、金色等各种色调斑驳聚集,将全村装扮得犹如一幅油画,让人沉醉。

村口有家小卖部,进去看看,有没有干粮。我想:明天在山上是没有点心店的,买些面包之类的干粮,当作早餐,或者作为干粮备着,在山区骑行也是必须的。小店里只有蛋糕,或者饼干,这些食品不耐饥,算了。顺便打听一下再往上有没有住宿,答案是肯定的,就决定继续往上骑。

过了村子不远,有个养蜂人住的小屋,进去讨点开水,养蜂的夫妇很年轻、非常客气,让了座,于是同他们一起聊了会天。顺便打听了一下山上的住宿,他们建议我去他朋友开的山庄去过夜。

告别养蜂夫妇后,继续上山,再往上的山路要狭窄了许多,也更陡了,又过了一个际头村,有条右转的岔路往黄茅尖,继续往上,坡段结束,道路基本平坦,前面就是炉岙村。

炉岙村是官浦垟村下属的自然村,在龙泉山景区的范围内,距离景区大门也只有4公里左右。村子森林覆盖率相当高,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氧吧。炉岙村所处的海拔高度为1100多米,是浙江海拔最高的村子之一。这里夏季气温较低。同样因为地处大山深处的原因,这个村子目前的人口很少,绝大部分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目前常住村子的人口只有70多人,大部分都在从事农家乐。

今晚就住炉岙了。同老板娘谈好,包吃住,100元。

目前属旅游淡季,村里二十多家山庄、农家乐基本没有客人。我的晚餐是和主人家一起吃的,他们家有三口人,老板、老板娘以及老板娘的父亲。晚上四个菜:豆腐烧鲤鱼、炒豆芽、烧萝卜、花生米。

山上住店有个特点,褥子上都垫电热毯,因为山上气温低,很潮湿,除非夏季,一般长期铺着,以备不时之需。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早餐10元、午餐10元、晚餐+住宿100元,合计120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102.9公里、运动均速13.12公里/小时、全程均速9.87公里/小时、累计上升1886米、上坡里程31.88公里、运动时间7:50:31小时、全程时间10:25:13小时、轨迹编号122967204。

3、今天原计划住龙泉市,考虑山路难行,强度大。后来半天骑完了全天路程,所以把终点前移到了山上。不过这一移,是很明智的,山下不管住龙南或官浦垟,骑行上山后再登黄茅尖,这个强度太大了。

D5.

2022年11月05日  星期六  天气:龙泉,雨;15/9

今天的计划是:登黄茅尖。

山里的天气,就像女人的心思,永远猜不透。从昨天晚上开始,我一直关注着当地的天气,今天早上手机天气预报还是阴到多云,吃着早饭,又开始下雨了。

山里天凉,现在也没农事,他们一般也起来较晚,所以我到六点半以后才下楼。老板娘今天的早饭是青菜煮面加荷包蛋。

原来最理想的行程安排是,早上先登黄茅尖,然后去百山祖。下着雨,登黄茅尖就看老天爷给不给机会了。

退而次之,今天就再在这里住一宿。明早还下雨,那就冒雨赶路了。

早饭后,雨似乎不下了,进山登黄茅尖去。

老板娘告诉我,沿公路往里走二公里,有一块很大的宣传牌,宣传牌的对面就是登山野道,不经过景区收费口,可以不用买票。

果然没错,宣传牌的对面有石砌步道,往上是原木拦起来的步道,再上行,就是穿行在林间的土路。土路上铺满各式树叶,一点不泥泞、也不滑溜,松松软软的,走起来很舒服。沿着前人走过的痕迹前行,到了密林深处,发现四处都有人走过的样子,再往前行就消失了痕迹。

我不敢继续走下去了,怕在林中迷路,悻悻退回。

回到公路,见有一队三、四人从景区出来,打过招呼,问怎么退回了,答曰,景区不让进。退回去,在村子周边游游吧。

炉岙村周边山峦叠嶂,襟带泉涌,山雄水碧,气候宜人。村所在的山头通天饭甑,海拔1248.3米,与海拔1929米的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遥遥相对,被称为姐妹峰。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2摄氏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云贵高原相似,形成了高原村海,高山草甸、云岭雾淞等众多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八百里瓯江的源头之一,竹林葱郁、瀑布争流;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更是争香斗艳,目不暇接;这里是华东动植物的摇篮,飞禽走兽,出没如梭;猕猴成群,野猪成窝;更有野人传说,扑朔迷离。村外有一处大猫坑,就是往昔华南虎的休憩之地。全村96%的森林覆盖,为龙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生态屏障。尤其是炉岙村特有的梯田风光,如同山神的脸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人面前。满山满谷,坡坡相连,沟沟相嵌,层层叠叠,不规则的田梗线条,似万蛇群舞。山峰、梯田、水、瞬间万变的烟雾,云彩、霞光、古树、村庄以及田里劳作的农夫和耕牛。

吃过午饭,没雨,带上雨衣再去登山。骑车到林区检查站,这里也售景区门票,但无人售票,也无人检票,绕过闸机横杆,继续向前。里面还有一个景区收费口,同样无人售票,也无人检票。我在此停车、驻车,步行进去。约步行一公里左右,见登山步道。登山步道用切割的花岗石铺成,比较平整,山道也比较宽,很少有又长又陡的道路。

沿途逶迤的山岭,幽深的沟壑。随着高度的不断变化,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高山矮曲林、山地灌丛等立体植物景观带一一呈现。

登黄茅尖的山路有二条,构成一个循环,步行到山顶一般需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我走得很快,走着走着前面有人声,有四个和我年间相仿的人也在登山,于是就加入他们的队伍,不知不觉,我同其中的一人赶上去并遥遥领先了。途中交谈中知他们是杭州富阳人。

其实登黄茅尖没有什么难度,全过程也没有什么特别可以描述的,登上了山顶。顶上是个平台,中间立有一块石碑,正面上书写“江浙第一高峰”,背面写着“黄茅尖一千九百二十九米”。据说,以后此碑要改写为长三角第一高峰了。(江苏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内玉女峰海拔624.4米,为江苏省最高点。安徽黄山的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为安徽省最高点。上海地区海拔最高的山是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大陆上最高的是佘山,海拔高度99米,不值一提了。)今天终于登上了这个长三角最高峰,遂了心愿。

黄茅尖位于龙泉凤阳山,是洞宫山脉的主峰,也是长三角第一高峰。与百山祖两峰隔谷相望,距离仅20公里。为闽江瓯江分水岭。这一带山岭逶迤,沟壑幽深。随着高度的不断变化,沿途你可以感受到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高山矮曲林、山地灌丛等立体植物景观带的原始森林风貌。这里是观云海、看日出、赏佛光的最佳景点。登临其巅,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顶峰的周边有好几个观景台,向着不同的方位,可能是提供游客观日出日落的。环视四周,群峰起伏,皆在脚下,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在山顶“打卡”后我独自下山了,富阳人走另一条路下山,我因车停在山下,绕路就划不来了,所以谢绝富阳人之邀,没和他们一起下山。

下得山来,取车回炉岙,下雨了,这雨很细、很密,像雾又像雨,我没套雨衣,心想快点回到炉岙就是了,不想这似雾非雾的雨把眼镜的镜片模糊了,只隐隐约约能看见前方的道路,真不敢骑快。

登山时走得快,身上出了点汗,现在是雨中,山谷里的风吹得我直打颤。回到炉岙,人都冻僵了,好在老板烧了盆火,烤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

今天中午,店里有客人,客、主和我一起吃的午饭,菜品有:鱼干、腌肉煮豆腐、炒白菜、咸菜豆腐干、炒豆芽。

晚餐还是同主人家三口一起吃,菜品有:炒螺丝、红烧鱼、烧豆腐、炒冬瓜。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三餐+住宿100元,合计100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运动里程(含徒步登山)30.72公里、运动均速6.5公里/小时、全程均速3.9公里/小时、累计上升1073米、上坡里程8.96公里、运动时间4:43:35小时、全程时间7:53:05小时、轨迹编号123006946。

3、如果用一天时间,从兰巨乡出发,骑行到黄茅尖山脚下,登黄茅尖,下山到龙南乡,是没有问题的。

4、从瓯江源这里登山比今天我的登山路强度要低些。

D6.

2022年11月06日  星期日  天气:龙泉、庆元,阴;17/9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百祖山镇,骑行里程约67公里。

还是天气的原因,始终无法决定今天怎么走?如果下雨,就想不去百山祖了,直接到景宁。如果不下雨,还是想去“会一会”百山祖,能登上海拔1856.7米的主峰雾林尖的希望不大,因为那里是保护区,而且到目前为止具体登山线路我还不知道。但我还是想去看一看、登一登。

百山祖,又称万里林,位于庆元县百山祖镇境内,属武夷山洞宫山脉,主峰雾林海拔1856.7米,被誉为“百山之祖”,是浙江省第二高峰。百山祖占地面积91.15平方公里,属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百山祖山高雾多,有云海日出可观。保护区的风景自然优美,环境清幽,年均温度为12.8℃,是夏日游览避暑之胜地。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已知种子植物2005种,蕨类植物236种,苔藓327种,大型森林真菌256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约40余种。

昨晚看了许多攻略,对一个“千八徒步线路”非常感兴趣。

千八线,是一条徒步线路,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与庆元县境内,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地区,被誉为浙江屋脊。千八线完整线路包含11座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山峰,依次为:凤阳山北峰(1828米)、凤阳山(1848)、浙江第一高峰黄茅尖(1929)、 黄茅尖南峰(1917)、黄凤垟尖(1854)、烧香岩(1832)、天堂山(1811)、大天堂(1822)、浙江第二高峰百山祖(1856)、新兰尖(1828)、荒村尖(1810)。徒步者一般选择千八线精简线路,起点龙泉市屏南镇均益村仁坑自然村,终点庆元县百山祖镇,穿越凤阳山南峰(北峰)、黄茅尖(黄凤垟尖)、烧香岩、天堂山、大天堂、百山祖。由于线路海拔变化急剧、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千八线被徒步界誉为“华东第一虐”。

——这是以后看机会的事情了,与今天的行程无关。

早上起来,还是有点毛毛细雨。纠结!

老板起来了,见我要出发,问:早饭怎么办?让我老婆起来做吧。我说:不必了,有冷饭,烧点开水泡一下就行了。说话间,老板娘也下来了,说,我给你炒点蛋炒饭吧。

吃过早饭,把水杯倒满,出发!时间大概是7:00。

下山到第一个岔口右转,上陡坡,到安豫线。这道坡不长,极陡,是段3级坡段。

天到是亮起来了,东方也不再是灰蒙蒙、白茫茫的一片,露出了丝丝红色。应该不会下雨了,去百山祖吧。

从安豫线向右分出一条岔道县道“荒兰线”是去百山祖的。这一路全部都是“挂”在山崖上的山路,除了三道分别为4级、2级、3级的骑行坡段外,其他路段也是不断上坡、下坡的崎岖山路。

在龙岩村附近的一个山岙里,立着牌子“香菇鼻祖吴三公简介”,又有箭头指向吴三公之墓。

香菇鼻祖,第一次听到。吴三公姓吴名昱,排行第三.乡人称为“三公”。庆元龙岩村人,当年吴三公在路经凤阳山脚时,发现阔叶林里榆树上长满了雨伞状的菌蕈,十分鲜嫩可爱,他就采摘一些带到家中烧汤喝,没想到此菌做的汤味道鲜美,香气扑鼻,于是他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香菇”,并带领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干,来年再吃。后面上山采摘香菇时,他用斧头砍去榆树上长满香菇的败枝,结果不久发现被他砍过的地方香菇长得特别旺,还有曾被他摇动过的树干,香菇长势更好,于是他就从这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砍花”、“惊蕈”种菇法,传之于世。

龙岩村是香菇最源头的村落,隶属于庆元县百山祖镇,地处百山祖东麓,东靠景宁,北连龙泉,全村600余人,吴姓占95%以上,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村民世代以栽培香菇为生。

龙岩村作为吴三公的故乡,至今保存着很多与吴三公有关的事象与遗迹,包括吴三公祠、吴三公故居、吴三公墓等。龙岩村的各处都体现着香菇文化。龙岩村现存的《吴氏宗谱》也记载了吴三公的事迹。每逢农历三月十七(吴三公的生日)、农历八月十三(吴三公的卒日),龙岩村民都会在吴三公的神位前,点烛上香,供筵祭祀,形成龙岩村特有的香菇文化。

庆元龙岩村是我昨晚在看驴友登山攻略时才知道的,龙岩村有条野道可达百山祖腹地茶木淤。吴三公和香菇的故事也是今天才有所耳闻。

本来想住龙岩村,再向村民打听上(百山祖)山之路。看到村中仅有一家农家乐,也只是带院墙的农村民居,不像农家乐的样子,便打消了在龙岩村住宿过夜的念头。

继续往百山祖方向骑行。沿着山岙弯了一个又一个弯,到了一个叫三井溪的地方。

三井溪是溪名,也是村名——是龙岩村的下属自然村。地处百山祖东北麓,瓯江支流源头地区。村里有四五家农户当峡而居,甚感清幽。因溪中的三个“口小肚大”而幽深莫测的“井”而名。

三井溪的“井”,伴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百山祖冷杉同龄而居,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的冰臼奇观。中国“冰臼之父”韩同林教授带队考察庆元时发现“浙江庆元河谷冰臼群是我国首次在火山岩分布区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据韩教授介绍,浙江庆元第四纪冰川遗迹大多呈河谷冰臼形态,距今已有约200万至300万年。它们是第四纪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隙,以类似“滴水穿石”的方式冲蚀火山岩基岩而产生的,因其酷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而被称为冰臼。

三井溪的“井”,当地人称有上龙井、中龙井、下龙井“三井”:

上龙井,在村子上游约一公里的地方。灵动地镶嵌在一块足有100多米高的峭壁凹陷处,陡峭落差高风力大,平常人一般望而生怯不敢靠近。

中龙井,在村下游高耸的“石壁山”山脚,宽约二三十米,处在龙井的上下游两段较为平坦溪流中的突起陡峭间,较之于上下龙井,略逊险峻。

下龙井,井壁陡峭,深不见底,由两级瀑布上下拥抱,形成一个直径约七八米、垂直深度在20米以上的巨大冰臼。

三井溪的冰臼之奇各具魅力,但三井溪的石泉清幽却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清澈透明、纯净柔和,放眼见底,一览无遗。特别是它那清澈幽深的溪流,犹如晶莹无暇翡翠般的那种碧绿,极致到绝无仅有,令人心旷神怡!

从公路到村子约有一公里路,窄窄的崎岖山路仅供一人通行,真是浙南的“墨脱”——现在墨脱也通公路了。

我是从路边广告牌上知道三井溪的,后电话联系了农家乐老板,挂了电话,把车锁在路边的亭子后面(因道路狭窄,自行车无法入内),徒步进入小村。

真是一个仅四五家农户的小村,进村要跨过一座石拱桥,据说前几年的火灾,把村里的房子全部烧毁了,这不,今天进去看见的全是二层结构的新木楼,一条小小的“街”两边共四户人家。

同老板娘谈好价格,包吃住,一天110元,明早走。

上午就这样了,村里小得几分钟就能走遍,农舍旁的溪流清澈纯净,水流欢快地跳跃着向下流淌,那水的清澈,极致得绝无仅有,令人心旷神怡,让人不敢亵渎。

午餐了,老板娘一回儿就做了好些菜:腌肉魔芋干锅、白菜炒肉片、干烧带鱼、腌萝卜、烧笋干。炒扁豆。主人家就老二口,我们一起吃的午饭。席间,他们说,天冷了,没有农活,他们起得晚,早上九点多才吃过早饭。我说,我同你们刚巧相反,早上起得早,要赶路,早点出发,怕路上有什么耽搁,宁可下午早点到目的地休息。

吃过午饭,问明上山道路,出发。

上山的路就溯溪而上,溪右是老路,溪左是新路。

三井溪的山水神韵足以与九寨沟相媲美。溪床不是泥砂而是石头,由成片的岩壁铺就的,五六公里长的河床上,几乎都是岩壁。溯三井溪而上,仿佛在穿越一个石头公园。那些石头或站或卧,或突兀或凹陷,但不论何种姿态,都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井溪的灵魂在于石,三井溪如果只有天然的龙井,只有清清的溪流,那么就会像一个缺乏灵魂的美女,唯有一副柔美的容貌,却少了百看不厌的动人魅力。

三井溪是石头之溪。无论连成山体,或孤立溪面,无论大如犀牛,或细如沙粒,无论摆在溪的边缘,或卧于溪的中央,无论暴露溪水之上,或潜伏溪水之下,无论方正挺立,或斑驳塌陷,它们似乎都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水底那些色彩斑斓的小石子,因为有三井溪清净无比的溪水养着,小石子就跟上了漆似的,颗颗显得格外清新亮丽。

三井溪最大的特点溪流没有泥沙,无论溪面或水底,除了大大小小的石子外,没有见过泥沙,甚至很少看到细沙。毫无疑问,这正是造就三井溪无论晴雨都保持一溪清流的根源。

上山的步道依山势而建,或缓或陡,宽大致在半米开外,也有狭窄的地方仅一鞋宽度。遇小溪,便架木成桥。一直走到茶木淤,豁然开朗。

茶木淤是百山祖最隐秘的地方,百山祖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人迹罕至。秋天的茶木淤,层林尽染,绚丽缤纷,撩人欲醉,令人震撼,就像油画框里的唯美天堂:由于各种生态植物转色时间的不同,汇聚成一幅幅以古柏、金钱松,水杉等梦幻般色彩缤纷浑然天成的绝美油画。 

再往前就是一条平坦的水泥公路,公路两旁站立着笔直的金钱松像接受检阅的卫兵,满地金黄色的松针铺地,像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我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漫步在寂静的森林里。走着走着,突然路边拨楞楞地飞过一只白羽长尾山雉;又冷不丁地窜出一只松鼠,松鼠站在道路中央不住地打量我这个不速之客,我一抬腿,它嗖地窜进了树林。

继续走是段上坡道,拐过一个发夹弯,到了一个垭口。路边有块巨石,上书“瓯江、闽江分水岭”。百山祖是瓯江、闽江、福安江的发源地,素有“一山之水达三江”的美誉。今天我是二江“总睹”了。

已经下午二点半,下山还要一个多小时,如果走差道,时间还不止,该下山了,给自己留些余地。下山还是沿原路,老板娘曾告诉我可以选溪对面的老路下山。到茶木淤后,我到溪流对面看了一下,只见新的林区保护站小楼,不见有条小径,也没有刻意去找,怕走岔道耽误时间。

我的膝关节上山还好,下山膝盖弯曲就酸胀,反而没有上山利索,后来找了根树枝作拐杖,撑着下了山。

晚饭:黄豆炖肉、炒青菜、腌萝卜、干烧带鱼、炒扁豆、炒萝卜。晚饭时我同老板娘说,明天早上我七点出发,你早饭简单点,冷饭放点剩菜煮一下就行。我是怕打扰他们的生活。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三餐+住宿110元,合计110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含徒步21.7公里)57.99公里、运动均速7.93公里/小时、全程均速6.02公里/小时、累计上升1583米、上坡里程14.04公里、运动时间7:18:55小时、全程时间9:37:36小时、轨迹编号123057152。

3、下次知道了,如果再去登百山祖雾林尖,早点从龙南乡或者百山祖镇出发,或者干脆住三井溪村里,沿溪到茶木淤后沿公路到万里林林场保护站,抄小路进山,大约步行四十分钟可以到达雾林尖山顶。下次找什么机会?环浙?

D7.

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天气:庆元,晴到多云;23/9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荷地镇,骑行里程约85.2公里。

昨晚同庆元本地的骑友聊天,他告诉我,今天中途没有补给,你要有所准备。我说途中要经过一个五大堡乡,在乡集镇上可以补给呀。他说,五大堡乡非常小,原来是个行政村,没有饭店。我答,没问题,只要有小店,买碗方便面也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在做路书时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躲”不过呀。这里已经是浙闽交界了,山区人稀,很少有镇以上的行政单位。去年在“环闽”时就注意到:在跨县、跨地级市的地区,往往几十公里没有镇级行政单位,很少有村寨。所以我做攻略时不会安排在这种地方住宿,至于吃,对付一下就行,干粮也可以,觉得还是泡面吃得舒坦。

早上老板娘起得比我早,等我下楼,已经把菜泡饭给做好了,内容很丰富,除了青菜以外,还有红烧肉,又加了二只荷包蛋

早上7:00,出发。早上的雾气有点大,有的路段很“干净”、有的路段白茫茫一片,关键是我的眼镜沾了雾气擦都擦不掉。爬过一道3级坡段,下过一段短坡,到了一个叫“斋郎村”的村庄。雾气更重,隐约见村口路边放着一辆坦克,这个村子一定有故事,我心想。

斋郎村隶属于庆元百山祖镇。地处庆元县东北,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峰东侧,是庆元、龙泉、景宁三县市交界处的交汇点。村庄海拔1250米,是浙江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

由于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深山老林里的斋郎村成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险要。1935年初,中央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中央指示粟裕将军和刘英将军率领玉怀山突围成功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组成挺进师,进入浙西南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根据中央指示,挺进师离开当时的闽浙赣根据地,北上闽北。由于闽北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德胜叛变投敌,致使我军北上进入浙江的战略意图被敌知道,在到达闽北寿宁县时,挺进师遭到敌人的伏击。粟裕将军果断指挥挺进师从寿宁北上进入敌人力量相对空虚的庆元,于四月下旬来到庆元斋郎村。四月二十八日著名的“斋郎战斗”在这里打响。根据粟裕将军回忆录里面介绍,斋郎战斗的胜利,迫使敌人保安部队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转为退守,使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继续北上开辟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斋郎村,是一个革命的红色村,是当年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的发生地,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村,“斋郎战斗”是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为建立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斋郎战斗”被粟裕称誉为“关键性一仗”而载入史册。斋郎村人民为“斋郎战斗”取得大捷做出了贡献。至今,斋郎村还有红军战斗指挥部遗址、牧牛场战斗遗址、岙头淤战斗遗址、猪背脊战斗遗址、斋郎战斗纪念碑、红军亭等,

所以,斋郎村的主要路口都插着红军的军旗,这种场景我在环闽时闽北是常见的。

过斋郎,庆元骑友发微信说,你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云海。果然,转过几个山头后雾慢慢散开,远方的山头露出了“真容”:山谷里几座小山露出尖尖的山峰,四周云海翻滚,如大海白浪涛天。

接下去的路还是不断起伏,下坡有多爽,上坡就有多累。又爬过一道3级坡、一道4级坡,眼见着到了百山祖景区了,前方公路上立着警示标志:前方道路滑坡。果然,前方有巨大的滑坡山体,长约百米,估计已经作过处理,半幅道路能通行。谨慎通过滑坡路段,转过一个发夹弯,就到了百山祖景区停车场,这里应该也是百山祖镇区。

百山祖镇属庆元县,位于庆元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东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和庆元县张村乡接壤、北靠龙泉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南与庆元县五大堡乡贤良镇交界、西与龙泉市交界,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区镇,海拔最高处为雾林山(雾林尖)1856.7米,为江浙第二高峰。镇政府所在地车根村海拔1138米,平均海拔为1089米。

百山祖1961年属后广公社,1981年从后广析称黄皮管理区,1984年按驻地改称车根乡,1992年由车根乡、斋郎乡合并更改百山祖乡。2013年同合湖乡合并,设立百山祖镇。

全镇总面积190.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40.7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8.8%。全镇辖17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7个行政村),是丽水市较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重镇。著名的景点有百山祖-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AAAA级景区、百山祖大树王国三堆村、斋郎红军纪念碑、黄水长桥、合湖石磨、龙岩吴三公故里、黄皮湿地、庆元三堆-景宁洪源庆景古道等。主要特色节日有:三堆迎神节、龙岩香菇节,三堆合湖田螺节。

过百山祖,是一道二十多公里的长下坡道,海拔下降近八百米,爽!超级爽!!

途中,经过一个叫西洋村的地方。西洋村,隶属于庆元县五大堡乡。村子有二样东西非常出名:西洋殿和兰溪桥。

西洋殿又名松源殿,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二进院落,占地面积为816.2平方米,西洋殿系龙、庆、景三县菇民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而建。平面呈纵长方形,总面阔21.30米,总进深38.5米,中轴线依次为照壁、门厅、戏台、中亭和正殿。照壁呈八字形,瓦脊饰有四君子、八仙、飞凤等吉祥图案为题材的砖雕,两端饰仰式凤首,檐下施以堆塑。门厅为二层硬山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一间。明间和两梢间各开一门,外立面明间做二柱三楼式砖雕仿木门楼。门厅明间后半部出面阔、进深各三间的重檐歇山顶戏台,稍间与东西厢房连接。厢房为二层楼面宽五间,进深单开间、五架抬梁式结构,明间作重檐歇山钟鼓楼。中亭出于正殿前,面阔进深各三间。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明间抬梁式,次、稍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明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带单步前廊。正殿明间前檐与中亭后檐用单步梁连接,屋面做勾连搭构造。两稍间前檐厢房连接,屋面硬山顶。前廊两头的山墙辟一拱券门,东通建于民国时期的附属建筑观音堂,西通庙祝舍遗址。殿内的梁、枋、牛腿、撑拱、雀替、斗栱等构件雕镂亭台楼阁、各类人物、山水花鸟、吉祥动物等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西洋殿是浙江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祭祀菇神的庙宇,是香菇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实物见证。建筑布局紧凑有序,构架精巧繁密,雕刻内容丰富,工艺高超。

该建筑系古代菇民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祀奉香菇鼻祖吴三公,又称吴判府殿。据《庆元县县志·人物》记载:吴三公为庆元百山祖龙岩村人,兄弟间排行第三而得名,他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明了人工栽培香菇技术,明万历三年,与其父亲被宁神宗封为“判府相公”。关于吴三公的身世,现还有“祖家在龙岩,生长在西洋”之说。每年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为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朝拜菇神的进香期,云集诸方山货,举行戏剧表演,宣扬菇民民俗文化。该殿是“香菇之源”的象征。

殿旁松源溪上有兰溪桥,兰溪桥是一座大跨度木拱伸臂廊屋木拱桥,犹似飞虹,巧妙地把西洋殿与公路连接在一起。桥全长48.12米,宽5米,距河床高9.4米,拱架外观呈八字形,内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卯接组合而成,具有抗压、抗弯、抗侧移等功能,两侧设挡风板三层,依次叠垂状如桥裙,古朴典雅,其桥体的构架原理在我国民间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一大杰作。

松源殿、兰溪桥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我进村参观时,看见许多人在忙碌、装饰,以为村里要办什么活动,一打听,才知11月11日是庆元县第十二届香菇文化节,2022年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大典在西洋殿举行,菇农们要前来祭拜吴三公的。

继续沿庆荒线向下滑行,过喜鹊隧道基本就到底了。转过弯折向东,上了省道S329菊寿线(庆元菊水-福建寿宁),经过应岭尾隧道后,开始一段十多公里的长坡。

上坡后不久,经过一个濛淤村。濛淤村是庆元至景宁县、福建省寿宁县的必经之地,也是庆元县城进入东部乡镇的第一村。

在濛淤村村口,一座巍峨的濛淤桥静卧在溪水之上,该廊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距今730余年。1934年8月26日,由粟裕、刘英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寿宁进入庆元境内,经过两日的长途跋涉,红军运输部队在濛淤桥头遇上了欲抄近路赶超红军主力的国民党保安连。面对悬殊的实力,红军运输队急中生智,以暗语沟通,对不明情况的敌军发起突袭。听见枪声的红军主力部队随即返回支援,两头夹击,敌军溃不成军,弃枪而逃。在这场激战中,红军最终取胜,击毙敌军保安连军官1名、士兵多名,抓获多名俘虏,缴获枪支弹药若干,红军方面也牺牲了2名战士,多人负伤。经此战役后,先遣队继续扫清沿途堵截的敌人,并于28日一举解放了庆元县城。

在濛淤桥不远处,树立着一座庄重、威武的革命军人雕塑,象征着红军用伟岸的身躯守护着万千中华儿女,体现了当代濛淤村人对在濛淤桥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深切缅怀,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并将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为纪念濛淤桥战斗的光辉历史,五大堡乡在濛淤村中心建立了濛淤红色纪念公园。标志性建筑“浙江庆元革命老根据地县纪念碑”高高伫立其中,碑高13.26米,碑身刻有庆元革命简史和红军庆元战役图。回望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

过了濛淤村,再行不远就是五大堡乡了,途中见过几家农家乐,都不营业,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现在是旅游淡季。到了乡集镇,像模像样的商店就是邮政、电信、银行等,不过门面也小得可怜。看来是得吃泡面了。前面路边有家小超市,问明老板娘有开水,就买了泡面当做午餐了。

吃过午餐,在小店给水杯续满水,出发。走完这段十多公里长的1级坡,还有二段4级坡,终于到荷地镇了,时间也已经3:00多了。

荷地镇,庆元县下辖镇,地处庆元县中部偏东南,东、东南与左溪镇相邻,南、西毗连岭头乡,西北与贤良镇相接,北与张村乡为邻。行政区域面积约103平方千米。荷地镇因镇人民政府驻荷地村得名。这是一个山区小镇。沿公路的商铺到也有数百米长。

镇上有几家旅社,看起来都是些老旧的房子,便找了一家看起来“高、大、上”的宾馆。谈好价格60元。房间在三楼,卫浴不在房内,不过也算独用的。三楼其他房间都有内卫。

晚餐在马路对面的饭店炒了个香菇肉片,就15元。

洗完澡,衣服是在一楼洗的,有洗衣台、洗衣板,也有洗衣机,本想洗完衣服用洗衣机甩干,可惜全自动机器不会操作,边上又没有其他人。就直接晾到了四楼阳台上。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午餐5元、晚餐15元、住宿60元,合计80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89.36公里、运动均速12.61公里/小时、全程均速8.7公里/小时、累计上升1537米、上坡里程25.43公里、运动时间7:05:19小时、全程时间10:16:18小时、轨迹编号123116577。

D8.

2022年11月08日  星期二  天气:庆元、景宁,晴;22/10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景宁县,骑行里程约92公里。

早上6:30出发,根据路书导航走,离开荷地以后,就进入一条野道。这是一条农人下田、上山走的野道,因为现在下田也开三轮车,所以路有所拓宽,大概二米多吧,一边是峭壁,另一面是悬崖,没有栏杆,骑行起来有点害怕,特别是坡陡弯急的地方。

走“野道”有野道的好处,能看到一些公路上看不见的景,比如上上的瀑布、潺潺的溪流等。这段“惊心动魄”的路共走了近五六公里,海拔下降了二百多米。想想也不划算,许多路段是捏着刹车下来的,白白浪费了许多势能。

又回到了省道S329菊寿线。继续下行约十五公里,到了左溪镇,早饭了。这是个比荷地镇还小的镇子,大都商铺刚刚在开门,早饭只能对付了,一碗青菜面,加一个荷包蛋,10元。

吃过早饭公路沿毛垟港下行,我不明白,这么一条溪流竟然称“港”?到了沙湾,我才明白,几十年前,山区没有公路,这条不起眼的溪流对山区人民是多么重要。山区的竹木、山货靠这条溪流出山,山区人民需要的日用品靠这条溪流运进去,简直就是一条生命线。

过左溪后走县道左交线,下行五、六公里,7:50,进入了景宁县界。

景宁畲族自治县,浙江丽水下辖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属浙南中山区。景宁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毗邻两省三地(宁德、温州、丽水)八县市,东邻青田文成县,南衔泰顺寿宁县(福建省),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连云和县丽水市

景宁的风景名胜有:

东西岩景区地处瓯江支流虎迹溪畔,位于丽水市区西北28公里的老竹畲族镇,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属典型丹霞地貌,因东、西两巨岩对峙而得名。景区有赤石楼、卓笔峰、清风峡、穿身洞、十宇峡、石梁飞虹、将军岩、剑劈石、桃花洞、七女峰、玉甑岩、水帘洞天、西明洞等景点。区内还有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泡桐、板栗、柿子、杨梅、油茶、杜鹃、山植等花木及大片竹。

惠明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敕木山亚峰惠明泉山上,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因惠明和尚而得名,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正殿,同治四年(1865)造后堂及左右轩,今仅存山门、石道及两侧残墙,天井原正殿木门残破,1982年后重建。据传当年寺僧与畲民在寺院周围辟地种茶。誉满全球的“金奖惠明茶”即产于此古人云,深山藏古寺,惠明寺也不例外。惠明寺坐落在景宁鹤溪街道的敕木山上,海拔近800米。从小镇到惠明寺没有公交车,步行需要1个小时的山路。惠明寺是为纪念唐代高僧惠明而建,历经1000多年,文革期间彻底毁坏。

云中大漈景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中南部,在海拔1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内,年平均气温13℃。景区内有:建于南宋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树龄达1500年的亚洲之最柳杉王;“浙江绿谷十佳景点”之一雪花漈;景宁县第一高峰上山头;小佐梯田;还有护关桥、胡桥、银坑洞等。这里明清时期曾出过9位进士、23位举人,有一直沿袭的“抢猪节”、“大漈罐”、“花鼓戏”等民俗特色文化。

今天的骑行路线,从路书上看是全程下坡路,但过了左溪以后感觉就是小起伏路段,速度一点也拉不起来,到沙湾镇,骑行了五十八公里不到,时间已经是9:45了。

沙湾镇隶属于景宁县,是景宁的中心重镇,地处县城西南38公里。沙湾东邻景宁县标溪乡、梧桐乡、南接大地乡、毛垟乡、西与鸬鹚乡毗邻,北连英川镇和云和县林丰乡,全镇辖区面积122.7平方千米(2010年)。

沙湾镇位于县西南。镇驻地沙湾村,海拔225米,明为鸣鹤乡升天东里。清属二都。民国20年(1931)设乡,属三区,旧地图曾称沙湾市。1986年11月建镇,1992年6月,莲川乡、叶桥乡并入,面积扩大到122.7平方公里,26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村。人口3964户,17270人,其中畲族745人,占镇人口4.31%。地处小溪上游溪谷地带。发源于庆元县百山祖北麓和南麓的英川港、毛洋港在镇境交见圩汇合,可通木帆船和竹木排,为县西南区竹木、山货和温州南北货的集散地。清末和民国初,青田、寿宁、兰溪客商在此落户经商,繁荣一时,故称沙湾埠。

过去沙湾人以拉纤为生,头顶天、脚踩岸,过险滩、腾巨浪,村民常年穿梭于瓯江上游的小溪上,水运繁忙,帆影点点,沙湾埠头的繁华程度不亚于县城鹤溪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沙湾镇至大均通了公路,之后从沙湾到县城及周边各乡镇,基本实现了一个小时的交通圈。渐渐地沙湾乡村的纤夫们“失业”了,退出了靠纤夫运输的历史舞台。

毛垟港在沙湾的北面合英川溪后称小溪,乃瓯江的重要支流。

上午11:00,到达大均村。大均村的畲乡之窗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浙江芙蓉镇”的美誉。大均古村始建于唐末,历史上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经济繁荣。如今有明清风格的商贸古街,供游客遐想。

景区以大均古村为依托,以展示畲族风情为核心,有畲族婚嫁、激情漂流、篝火晚会、晓溪烧烤、洗井泼水节、畲山火神节、浪漫对歌节等参与体验性节目,有浮伞仙迹、龙岗叠翠、浮伞祠、大均古街、畲族陈列馆等古迹景观,是融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风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区拥有一支畲族风情表演队伍,连续多年承办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分现场和中华畲族民歌节活动,2010年被命名为浙江省非遗传承经典景区。

村口横跨公路是一座类似城楼的“浮伞亭”。走进大均村,先是被村口那一树枝繁叶茂吸引,大地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花盆,唐樟则是天然去雕饰的巨型盆景,上揽青天明月,下深扎根沃土,蓝天、远山、大树、碧水……构成了一副浑然天成的山水画。

大均古村始建于唐末,因长于唐朝,村口的这株古樟树又名“唐樟”,它静静地伫立在小溪江畔,迎接寒来暑往,送走日出日落,守候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均人,也见证了大均的悠久历史。古樟树干胸围7米,高20米,树荫达1500平方米,郁郁葱葱,如一顶巨大的华盖。它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像在向朋友们招手,迎接远到而来的客人,因而有了唐樟迎客的说法。

大均村据《均川李宗氏谱源序》称,始祖自唐末五季之乱期间(907—960年)徒此而居。已历千余年。其村名取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之;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论述而用之。俗说又以该村背倚龙岗,三面临水,形同半月,左右均称,故名。一千多年来始终是瓯江支流小溪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经济较繁荣,耕读风尚也很注重,形成了大均人重“三杆”的民俗,即笔杆、秤杆、竹杆(撑篙),靠写契、写文书、做生意和撑船撑排谋生。

大均村历史上就是方圆百里的文化名村。明清时代,共有进士3名、举人4名、贡生56名、秀才46名。明朝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大均秀才李琮中举,天顺八年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来其弟李璋和李璋之子俱中进士。为褒扬这一门三进士,景宁县奉旨在县北建兄弟方伯坊、父子进士坊,大均村建骑街进士坊,李氏宗祠正门并开三门,一大二小,悬“父子方伯”“兄弟进士”匾。大门首旗杆同一时期达六对之多。门前的牌坊门楼于2006年恢复,上悬当代书法家、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祝遂之的题匾“大均古街”。抗战时期,浙江省府内迁,省教育厅财政厅分驻景宁和大均。省厅要员、名流雅客频繁往来,为景宁为大均留下许多文雅故事。村头的观音阁、浮伞祠均有题咏,不少人家藏有那些珍贵的字画。
  在建筑上形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朴的前店后院式山区商贸古街风貌和石板街面,有“小溪明珠”、“景宁最高学府”、“浙南芙蓉镇”之美称。

古村里有座豪华的门楼,仰头看去,门楼上的砖雕、浮雕、透雕都非常精细,雕刻了“福禄、寿、喜”以及各种花纹和人物故事,正中烘托了“北极彤云”四个大字。打听了一下,这里原来是清光绪年间首富李光元的宅院。外墙基脚部分用均匀的块石垒成一人多高,严丝合缝的图案,坚固又气派。

内部的梁柱结构也是奢靡豪华,雕梁画栋,牛腿繁覆精细,梁下还有凤凰展翅,楼上窗棂的装饰也非常好看,犹如畲族女子织的花带。楼里外屋檐都有飞檐翘角,里面的砖雕比修面简单了些,正中的大匾“竹苞松茂”四字,寓意极星高照、家门兴盛。

村后的溪边,这里有一个浮伞祠,白墙上挂着有关说明:“相传,唐朝的时候,有一村妇马氏夫人,去景宁取羹汤奉侍婆婆,经过大均,当时洪水滔滔,无法摆渡,马氏用大纸伞浮水而渡,被后人奉为'孝仙’故建'浮伞祠’。”——我恍然大悟,这才是“浮伞”的来历。

旧时村里曾有古樟迎客、澄潭印月、龙岗叠翠、成美廊桥等旧十景。该景区以此为依托,以畲族风情为载体,融自然山水、人文古迹于一体,一期开发出畲族婚俗、浮伞仙漂等项目,建成以休闲度假、水上活动、游览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城郊生态旅游风景区。

游过畲乡之窗,距景宁还有十余公里。本想到畲乡古城结束今天的骑行,如果有合适用餐和住宿,就不进景宁县城了。

到了畲乡古城,是个新建的“古城”,有点类似环闽时游过的“平潭古城”和“客家古城”。周边都是新建设起来的设施,配套还不完善。先到县城吧,解决温饱是头等大事。

进城也就翻过一道岭。过了景宁车站,有一条小路好像餐饮店很多,就拐了进去,一直到了路尽头,随便找了一家饭店,点了二只菜:油渣炒酸菜、菌菇蛋汤。结账时让我见识了,60元。

这里是一条美食街。中午的菜品做得还行,我估计应该40元左右。所谓的油渣,其实是五花肉切片,用油炸得酥脆,再放酸菜炒,这道菜也是比较新颖的。

吃过午饭找住宿,景宁的“酒店”真的多,看门面装饰也很气派,我就不去了,后来在地图的帮助下,还是在美食街的另一头找了一家“时尚”宾馆。

已经好几天没做核酸了,办好住店手续后先去汽车站门口做核酸。做了核酸才能入住。

本来想下午再去畲乡古城,但洗完澡、洗过衣服,就不想走了,觉得走起路来右腿有点瘸,右髋有点不舒服。下午就休息了。

晚饭是马路对面的快餐店吃的,要了鱿鱼炒青椒、雪菜笋片、炒酸菜,紫菜汤是免费的,费用13元。

今天开支汇总:早餐10元、午餐60元、晚餐13元、住宿68元,合计151元。

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101.1公里、运动均速17.28公里/小时、全程均速13.89公里/小时、累计上升773米、上坡里程26.86公里、运动时间5:51:05小时、全程时间7:16:53小时、轨迹编号123156808。 

D9.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天气:景宁、青田,多云转阴有雨;24/12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青田县北山镇,骑行里程约72公里。

早上6:00出发,先在景宁县城吃早饭。早餐吃的是当地特色小吃粉皮——粉皮我国南、北方都有制作,但景宁人爱粉皮,就像河南人爱胡辣汤、重庆人对小面一样,是种无法割舍的挚爱。英川粉皮是景宁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之一。

英川粉皮是以早籼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制作工艺,通过浸泡、磨浆、蒸制等工艺制作而成。籼米去杂、清洗后浸泡;捞出浸泡后的籼米,入石磨磨成米浆;按籼米一定比例向米浆中加入番薯淀粉;将竹蒸笼放入盛有水的铁锅上,水沸后混合浆倒铺于棉布上,蒸 3-5 分钟;粉皮呈起皮状,与棉布一同浮于竹蒸笼,即蒸制完成;将蒸好的粉皮立即同棉布一起取出,揭去上层棉布,趁热用双手均匀的卷成紧密、结实的卷状,一蒸笼为一卷。成型出锅的粉皮呈半透明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汤形粘稠、条形均匀、色泽美观、香味宜人、美味可口、软嫩滑爽。英川粉皮的吃法多种多样,和汤粉皮,配备豆腐娘、小虾、骨头等各种不同口味的汤汁。还有春卷粉皮、炒粉皮等吃法,还可以制成粉皮干,制作多种小点。

我怕一碗粉皮不顶饿,又吃了二个肉包,共花费9元。

用过早餐,正式开始今天的骑行旅程。先去“畲乡古城”,这是顺路经过的,从景宁城区往北,翻过一道岭就到了。

这个“无中生有”而来的仿古建筑城,并不是蕴含历史沉积的古城,它是全国最大的畲族风情旅游小镇,以畲族文化为导向,用景宁畲族风情和生态独特优势,重点发展旅游行业和“三产”,将“畲乡古城”作为县城5A景区核心景点建设。

“畲乡古城”的大门是一个高大的牌坊,为中国传统的斗拱式结构,不用钉铆把错综复杂的木结构恰到好处的镶嵌在一起。这座枋名为“景星凤凰”的木牌坊显得异常古朴,也是八柱三楼的规制,“景星凤凰”是汉语成语,传说太平之世才能见到景星和凤凰。后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在“畲乡古城”里是否代表着畲乡有着凤凰崇拜特别的美好的环境里,欢迎各地人才来畲乡创业和发展。

进入大门,是四对石柱,左右分列在道路二侧,石柱上部刻着“雷”、“蓝”、“钟”、“盘”四字,代表着畲族的四大姓氏;石柱中间则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石柱下部是一些相关的石刻画像。石柱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牌坊正对面是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据说是秦汉时期的儒学家浮丘伯。据《景宁县志》记载,浮丘伯曾携双鹤隐居于今日的鹤溪,应为鹤溪文明之有历史记载之始。想必鹤溪一定是因为浮丘伯的仙鹤得名的。

两架大水车相互依偎在十字路口右侧的水池旁,边上有一座富有畲族情调的建筑“畲族招婿”楼,楼间披红挂彩,花格门窗上贴有喜庆的对联和“永结同心”的横批,旁边一处青藤环绕的“许愿亭”,系满了浓情蜜意的红丝带,让人浮想联翩。

古城里最高的建筑是“望海楼”,在大门左侧主干道的顶端。楼分六层,远比一般的六层楼房来得高。房子也是仿古建筑,飞檐翘角上都有振翅怂欲飞的凤凰造型,建筑体量高大、古朴、雄伟。

站在“望海楼”的正面,才可看清其全貌,楼前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书“中国畲乡”四字以及一只凤凰图案,畲族人以凤凰的后代自居,小镇的建筑装饰无不体现着这一点,处处可见凤凰雕像。

古镇街道不全是仿古,看到的一座满是古旧气息的牌坊“恩荣坊”,似乎在诉说着畲族人曾经的辉煌往事。还有三座古朴的牌坊,分别是“三朝典翰”坊、“世科”坊、“大司徒”坊,尤其是“世科”坊,上面用文字记载了这是由古时几位在朝中当御史或尚书的高官捐赠的。可见,景宁历史上也是出过不少能人贤士的,侧面应征了了畲族人民自古便对教育的重视。

街道很是宽敞,两侧的房屋都是传统古风:用的是青砖加木质的门窗,门前都种有香樟树,整体上显得典雅又别致。门窗上有很多的雕刻,包括古代“二十四孝”的典故,以及“梅”、“蓝”、“竹”、“菊”等,体现了畲族人民淳朴的民风和优良的文化传承。

顺着中心的主街向前行走,会发现古镇以中式建筑元素为原型,亭、台、楼、阁,以其浑然天成的历史风貌展开布局。它的建筑风格带着浓厚的畲族特色镂窗,木顶,格栅门,青石板铺设的地面比比皆是。在配以小小的造景,石雕,街道园景,造就了一个宜人的环境以及雅致的园景,将古镇的典雅之气表达的淋漓致尽。

小镇中间建有水道,小巧的石拱桥横跨两岸,便于游人往来,石拱桥头一般还会建一座小亭子,供游人歇息,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各个建筑之间可谓是相得益彰。

前面有座“过街楼”,位于十字路口,高三层,前后各一座,造的是一模一样,很是工整对称。仰头望上去,那汉白玉栏杆让人联想到琼楼玉宇的美妙。街两旁的商铺的门与窗融入的则是畲族彩带元素,看上去也是比较精致美观。

到了一处街口,照例是街口两处各一座牌坊,眼前这座上书“龙兴独对”,对面那座刻着“东南郡鲁”。

早上“古镇”内几乎无人,我独自推着自行车在镇内走着、看着,很快走到镇尾。小镇外围还在建设,镇后就是千峡湖的湖尾了。

千峡湖(滩坑水库),位于丽水市瓯江流域小溪支流中段,横跨景宁、青田两县,湖面面积70多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千峡湖,名如其景:滩坑水库是一个大峡湾,而大峡湾中又包括上千个小峡湾,形成了“一湾接一湾,波光复波光,三百六十湾,蛟龙卧群山”的奇景,“千峡环湖”的壮丽景象给人无限遐想。高处俯视,千峡环湖,景观壮丽,犹如一块碧玉镶嵌在浙江大地上。湖区内峡湾众多,峡深谷高,蜿蜒曲折,景色绝美。沿途可见的各种各样的峡谷地貌,夫妻峡、将军峡等让人浮想联翩。千峡湖流域生物多样,资源丰富,特别是国家珍稀的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黑叶猴、金钱豹等出没于其间。千峡湖是“山水浙江、诗画江南”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新明珠,是山水与风情融合的经典。

出“古镇”,上省道S228云寿线(云和-寿昌),往前再拐入县道青景庆线(青田-景宁-庆元)。沿着青景庆线一路骑行,绝对是视觉享受:一湖碧水,四周青山,沿途可见的各种各样的峡谷地貌。千峡湖周边山峦受火山岩和地质构造影响,形成峭壁悬崖,山势突兀、形态各异,或狭长一线,或豁然开朗,石柱、峰丛、峭壁以及像形石目不暇接。

千峡湖呈狭长型,宽窄相间,小型岛屿以及众多半岛纵横交错,使水域蜿蜒曲折,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高山湖泊,落差较大,山脊线起伏有致,多石柱、峰丛、峭壁以及像石等。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峡谷、湖泊、绝壁、平台等景色相互切换,风情万千,各有风姿,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盘山公路曲折而又漫长,像一条蛟龙盘桓在景宁的群峰之间。连绵的山峰把碧水拥入怀中,不知山有几千峰的诗情画意跃然而出,散落湖中的小岛,雕琢出一个浪漫的滨水圣地。一路风景一路欢歌。穿梭其中,看湖天一色在身旁掠过,方知画中游的唯美与惬意。都说,最美的风景其实在路上,一条风景绝美的公路,是每个人都心神向往的旅程。厌倦了热门景点拥挤的人群,只想一个人行驶在山川河流之间,寻找在路上的感觉。坐车,速度太快,美景一晃而过;走路,实在太慢,相同的风景许久才能“更换”,审美疲劳;骑行最合适,或快或慢,全凭自己掌握。

如果有一种植物可以美出天际,那应该就是山乌桕了。山乌桕是景宁县域内千峡湖两岸独有的色叶树种。在千峡湖两岸,山乌桕早已不能用美来形容,而是装点了整个山野湖畔的风情,打开了诗情画意的美景。千峡湖的山乌桕之美,美在其叶,美在深秋。霜降之后,立冬之时,以叶为花,装点秋色。她不似枫叶那般张扬,却也不失热烈浓重,仿佛山水画中的胭脂般一点一点晕染开来。

青景庆线上几乎无人,我估算了一下,整个上午,我从景宁一直骑行到滩坑水电站的北山镇,包括途中经过的渤海镇,总共遇见不会超过50人。就这么一个人边骑行、边观赏,还不时发些美景照片给微信朋友们分享。

渤海镇是上午旅途中经过的唯一的镇级行政单位。渤海镇,隶属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景宁东北部,东与九龙乡为邻,东南与青田县岭根乡接壤,南与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郑坑乡梅岐乡毗连,西靠红星街道,北连莲都区峰源乡,北、东北仍与九龙乡毗邻。行政区域面积11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渤海镇户籍人口为6301人。

我就奇了怪,这么一个山沟沟里的小镇怎么就同“海”沾了边。

今天骑行道路以起伏道路为主,从景宁到北山镇共二段3级骑行坡段,其中第一段就在渤海。过鲍岸村的桃园渡口,是第二段,一直到十八欠隧道。“十八欠”这个名称有些古怪,它是青景庆线上的海拔最高点,也是景宁与青田界。

穿过十八欠隧道隧道,就一路下坡到北山镇了。

陡坡下到北山镇,被湖边千峡湖美景所惊艳到了,峡湾大道、青田街、景宁街呈弧形环抱湖面,最大程度将峡湾风光揽入镇中。湖面碧波荡漾,水光粼粼。湖畔的红瓦白墙,倒影水中,随风而动的水荻,像一幅幅水墨山水画。湖边极具异国情调的旅游设施正在兴建,有的已经露出俊美的倩影。一架高桥贯通湖的东西两岸。

先不欣赏沿湖美景,找地方吃饭吧。镇子不大,大都是饭店、餐饮店,时间是12:30,快过饭点了,见一面食店还有食客,进去要了份炒年糕,同老板说,年糕多放一点,价格可以另算。一份炒年糕加荷包蛋13元。不知是量大了,还是油多了,到最后觉得腻口吃不下,勉强把它吃完。——经常外出骑行,知道挨饿的滋味,食品我是不会让它浪费的。

北山镇,隶属于丽水青田县。地处青田县西南部,东与巨浦乡阜山乡接壤,南与万阜乡岭根乡相接,西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九龙乡相邻,西北毗邻祯旺乡,北与巨浦乡毗邻。辖区总面积约245平方千米。北山镇户籍人口16000人。

今天的骑行任务已经完成,下午怎么安排?继续骑行吧,到青田去,还有差不多五十公里路,基本是下坡路了。

过千峡湖大桥。千峡湖北山大桥,为滩坑水电站建设后新建大桥。全长995米,主桥桥墩间最大跨度为170米,最大墩高116米,墩高和主跨度都列浙江省第一位。虽然看起来这桥并不高,其实桥墩的大部分在水下,这里的湖深达八、九十米。

曾经有个案子,老赖欠账5000多万还不出,被债主装进铁笼子里抛进了千峡湖中。公安人员用“水下机器人”锁定在北山大桥下83米的受害者尸体,终于破了此案。好多年前听说过这段新闻,以为千峡湖是千岛湖的笔误。

过大桥以后是一道4级坡段,在爬坡时天开始阴沉,不一会儿下雨了,雨点越来越密,拿出雨衣换上。

公路旁设置了观景台,可以观看千峡湖美景和滩坑水库大坝的雄姿。

滩坑水电站水库总容41.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200兆瓦,装机年利用小时1725小时。电站枢纽由拦水坝、溢洪道、泄洪洞、引水系统、发电厂房、升压站、开关站等组成。拦河大坝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为171m,坝顶长506米,最大坝高162米,总库容41.9亿立方米。滩坑水电水库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电站建成后可担负浙江省电力系统调峰、调频、调相及事故备用任务,同时兼顾防洪。

过电站大坝后就开始下坡路段,下到巨浦乡以后基本就是微起伏的平路了。随着海拔的降低,道路两边也开阔起来,但觉得风景也越来越平淡,少了山上骑行的震撼和激动。公路还是沿小溪走,不知不觉到了青田的三溪口,在这里小溪和大溪汇合成瓯江,浩浩荡荡向青田、向温州奔腾流逝。

青田是丽水的下辖县,地处浙江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北靠缙云,全县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丘陵低山有2228平方公里,占89.7%,河溪、塘、库124平方公里,占5%,平地132平方公里,占5.3%,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青田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相映生辉。最为突出的是“一江二石”。一江,指贯穿青田全境的瓯江;二石,指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石门洞和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青田石雕。

瓯江水碧似蓝,两岸风景如画,从古到今,潮来波涌,游人如织:传说我们的祖先轩辕曾驾舟从缙云来到青田,忘情地翻阅大自然的杰作石门瀑布,至今轩辕遗迹犹在;光武帝、宋高宗也曾在瓯江浪里飞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历代名宦豪客,如谢灵运、李白、王安石、秦观、沈括、文天祥、王十朋、陆游、高明、张孚敬、汤显祖、袁枚、阮元、朱彝尊、郭沫若等人,面对滔滔江水,或高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赞美一篙绿水,两岸青山……瓯江,是连接中华历史的通道,青田山川的骄傲!

青田又是著名侨乡。青田人侨居国外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华侨25万,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为青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田是一个小县城,四周都是山,瓯江穿城而过把县城分为南北两半,站在瓯江的南岸边,伸展双手就可以把青田揽在怀中。火车站地处瓯江南岸,所以当地人都把它叫做“水南车站”。青田是建在瓯江两边狭长型的县城,没有纵深感,楼建得很高,就像一根根拔地而起竹子。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的潜意识里,青田是属于温州地区的。

进入青田后,先找落脚点,青田的宾馆价格要比别处贵,我走了好几家,才找到今天住的这家。

办好入住手续,先去火车站门前广场做核酸,然后去参观青田石雕博物馆。

青田石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在浙江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青田石雕小猪四只,那是当时的墓葬用品。小石猪虽造型简练粗犷,却记录着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历史踪影。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艺术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了发展。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多次参加国际性赛会,并在1899年巴黎赛会、1905年比利时赛会、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奖。在中国国内,1909年,青田石雕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

清代光绪《青田县志》就有“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石印盛行”的记载。只因赵子昂的书画名声太大,而使他创用积压青田石刻印的功绩被漫漫岁月忘却了。明代的文彭是幸运者,他在南京西虹桥畔偶然遇上了挑运青田石的老汉,购买了四筐青田冻石,使他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艺术才华,成为一代篆刻宗师,从而开创了中国印坛的石章新时代。在明代已天下尽崇温润可爱的青田石,对推进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贡献。到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已从实用品扩展到观赏品。

新中国成立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石雕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值数亿元,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故名青田石,学名“叶腊石”,与其他地方的叶腊石有所不同,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雕性极强,所以青田石一直受到了艺术家们的青睐。艺术家们根据青田石本身的形态和颜色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加以他们的想象力,雕琢出的作品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一块未经雕琢的青田石上具有不同的色料,甚至还有的存在着不同的缺陷,但是艺术家们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加工,把不同的颜色勾勒出雍容之资,把石头本身的一些小缺陷经过艺术家们巧妙的应用,变成了艺术品本身的构成部门,使得作品更加的惟妙惟肖,有的清新淡雅、清新脱俗,有的颜色渐变迥异,这些艺术品本身更加接近与自然但是还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观过石雕博物馆,居然找不到住宿的宾馆了。见鬼,明知宾馆就在附近,就是找不见,房卡上也没有宾馆的名称,连问路都没处问,后来想起微信上付款应该有收款单位的名称,然后再在地图上搜索,才算找到了。

晚饭是在宾馆附近的中式快餐馆吃的,这里也是自助快餐,我留心看了一下价格:单素1.3元/两、半荤1.6元/两、全荤2.3元/两。我点了叉烧肉、鱿鱼炒青椒、海带丝、咸菜笋片、丝瓜汤(免费),共花费19元。

青田可能处在山谷里的关系,很潮湿,宾馆房间里的地从我入住到吃过晚饭,一直就没干过,后来洗完澡、洗过衣服,把空调开起来,总算慢慢干了。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早餐9元、午餐13元、晚餐19元、住宿80元,合计121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120.2公里、运动均速14.92里/小时、全程均速12.29公里/小时、累计上升1098米、上坡里程24.4公里、运动时间8:03:15小时、全程时间9:46:30小时、轨迹编号123203223。 

D10.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天气:青田、永嘉,阴有雨转多云;24/15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永嘉县岩坦镇,骑行里程约100公里。

早上6:00退房出发,先找早餐店,把肚子喂饱。吃了一碗面加荷包蛋,怕山路体力消耗大,又要了二只红糖馒头带着。共花费13元。

出县城后沿省道S333六东线(永嘉六岙-景宁东渡)到温溪镇,感觉温溪镇的“地盘”要比青田县城的地皮要大。出温溪,公路就沿瓯江了,翻过一道小小的岭,进入温州界。先到的是永嘉县桥头镇,感觉就不像青田那么压抑,地宽敞了,人的心胸也打开了。

到桥下镇的垟湾村下省道走县道上桥线开始进山,这段坡道不长,走过一对发夹弯,继续上行到隧道,出隧道,下坡就是永嘉县县城。

永嘉县,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北岸。东邻乐清市,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西接青田县、缙云县,北连仙居县、黄岩区。总面积2677平方千米。素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纽扣之都”,“中国玩具之都”的美称。是浙江第四大县、温州第一大县,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千年古县、浙江老革命根据地县。截至2020年,永嘉县常住人口为869000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位于永嘉县境内,景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七大景区,计800多个景点。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在永嘉,我没有停留,沿省道S223仙清线(仙居-永嘉瓯北)北上。一路上经过“无数”个隧道,永嘉的隧道有个特点,在道路的边上有条不宽的漕,也就几公分而已,是排水沟?我是怕轮子进入这条“漕”,到是会“创祸”的。

11:00了,在一个坡顶,我也不知道在哪里,路边有个古色古香的榭,就在榭里休息一会儿,把早上买的一直挂在自行车把上的两只红糖馒头吃了垫垫饥。

从这条坡下去,就是岩头镇了。我记得岩头有好些古村落,如果顺道的话,去游览一下古村落也不错。 放大地图看看,稍微弯一下就是芙蓉古村,接下去丽水街、苍坡古村也几乎近在咫尺。走,去游古村。        

第一个古村是芙蓉村,进村要查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报告,好在这些东东都是有所准备的。门票20元,老年半票10元。

芙蓉古村在岩头镇南面仙清公路西面,村庄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颜色白里透红,极像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因此得名芙蓉村。该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村内大都为陈姓居民。

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规划设计的村落,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演变情况,而且可以感受到村寨建筑艺术的动人魅力。

村庄坐西朝东,卵石砌成的寨墙,使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两边稍远处开二小门,寨门内建有樵楼,可观望四方,雄伟壮丽。其余三面开五小门。

从寨门进内,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吉祥如意之义。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湖水清冽。

湖旁花木繁丽,芳香袭人,湖中建有亭树,石桥缀之。村内沿寨墙、道路引溪水。民宅布置水车众多,以沟通各“斗”形成的流动水系。宅边、道旁清流涓涓,环境优雅。

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质结构,以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亲切的比例尺度,白墙青瓦的明快色调,兼以家家石砌矮墙,户户绿树成荫,使整个村落构成一种和谐美。

村内的主要古建筑:

司马宅,当地富户陈士鸾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于村西北角。三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总面宽达七十米,有十五个中堂、六个天井、二十四个道坛、五十八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六千四百余平方米。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三十六户人家。三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十八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开敞、亲切。

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是礼制建筑,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

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

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有一对柱上写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说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

三星祠,又名宗瑚宗祠,位于芙蓉村东南角,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 (1598年) ,是陈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总占地面积一千七百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对称,前厅与后祠面为七开间,两厢面为三开间,设前后道坦,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屋面成悬山顶,建筑用材粗壮,结构严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朴简洁。

如意街,当地村民出叫长塘街。如意街东头连接东溪门,西头直对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长二百多米,村内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铺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砖铺地,两边铺以石条。这显然是后人重新修建过,但从那经磨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砖来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时修的。

如意街是全村最为繁华的地方,是村民闲暇时聚集闲逛的好地方,当地有首民谣这么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

芙蓉亭,该亭就建在池中偏东的地方,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这里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纳凉、憩歇、聊天。

将军屋,该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将军屋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十间,后横轩六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是:“鸿禧燕贺”。

南寨门,这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寨墙下有水渠通过,水从西方来,这门外的水渠是村妇们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为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热闹,正对寨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谯亭,亭内供奉着天官 ( 尧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们称它为“三官亭”。亭内还设有美人靠供人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时,可供洗衣的妇女和跟在身边的孩子们避雨,轻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谯亭与粗犷厚重的寨墙、南门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

司马第大屋遗址,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共三十六个整间,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人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像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万镂传神之作。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并一直未能恢复,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

芙蓉书院,始建于清朝。后因大火焚烧,重新修建。内有书院大堂,左侧设有先生住房。

游过芙蓉村,原路退出,取车后去丽水街。其实两地相隔甚近,没几分钟就到了。依然是检查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一系列操作完成,卖票的走开了,检票人直接放我入内,“省”下了8元钱。

丽水街,位于岩头镇东缘的蓄水堤上,又名丽水长廊。作为楠溪江的景点之一,这里显示出古朴之风,一切都是那么的古老与沧桑。长廊全长三百多米,有九十多间店面,每间面宽约三米,进深十米,为两层楼建筑。

丽水街南端是寨墙的南门,门边高阶上有乘风亭。离亭不到五十米,还有一座接官亭(又名花亭),重檐攒顶,朴素庄重。乘风亭前面有一座跨越丽水湖的石桥,名曰丽水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四十八根条石构成,表示岩头属于四十八都。此桥虽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

丽水街南侧是著名的塔湖庙风景区。一湾绿水环绕着水中半岛——琴屿,西端有一座初建于南宋,扩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塔湖庙,门面朝东,三进两院,后进有楼,楼上供奉卢氏尊神、袁氏娘娘等守护神。塔湖庙门外有戏台,是栋独立建筑。塔湖庙风景区包括湖、岛、山、堤、桥、庙、楼、阁、轩、塔、树木花草,内容丰富,景观多变。它包括岩头村“金山十景”中的八景:长堤春晓、丽桥观荷、清沼观鱼、琴屿流莺、笔峰耸翠、水亭秋月、曲流环碧和塔湖印月。岩头村的这座园林,寄托着乡村文士们的山水情怀和耕读理想。

丽水街进宦湖边汤山上有文峰塔,又名金氏塔,五百年前,这是金姓第八世祖桂林公根据山水地形而建的金山十景之一。该塔与水亭祠、桂林公(金永朴)书院、文昌阁相呼应,是岩头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因年代久远而倒塌。近几年来,文峰塔修复图纸历经多次修改,于2008年7月10日破土重建。

丽水街主要景点有:

接官亭,所谓“接官”,带有向往科举功名的意思。亭中有对联曰“名师留奇迹,怪匠逗行人”。因位于岩头丽水街南端荷花池畔又名花亭.

接官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亭子内四柱,外四柱。顶部平面为方形重檐攒顶,五层斗拱叠成八角藻井,隐喻五行八卦。重檐屋面八条脊背,分别立有“张果老骑白驴”塑像,脊端雕塑“刘海献钱”图案,结构严密,外观朴实。

丽水古桥,又名“永庆桥”,位于乘风亭前,是一座跨越丽水湖的石桥,名曰丽水桥。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此桥虽经几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

丽水桥是三孔拱券式石板桥,由48根条石构成,暗含地属“四十八都”。桥长十二米多,宽近四米,桥面分三段,每段九条石板,下由石柱磴支撑,凡条石十四根。桥的两侧石条上分别刻有“丽水桥”、“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等字,古朴美观,并与自然融为一体。

丽水街相对紧凑,但风景很优美,特别在长廊里,倚着“美人靠”观景、休息都不耽误。

出丽水街以后,向北偏西骑行。这次学乖了,这种有人居住的古村落,除了正门设点收费,侧后面都四通八达,可以随意进出。这10元钱也“省”了吧。

苍坡古村位于楠岩头镇北面大山脚下,原名叫苍墩。始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于此,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开始营建,至今已一千多年历史。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重新规划,建成以文房四宝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村落占地二百多亩,房屋五十多座,村民全部李姓。村落格局基本保持南宋时期的规划原状与建筑风貌,其寨墙、路道、水池、古柏犹见当年风韵。苍坡是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最为发达的村落之一,至今仍然很好地保留了耕读文化的具体元素。

苍坡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苍坡的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它的建筑理念源自文房四宝。进木结构的村落大门,一条直线的石板道纵贯全村,为笔;石道中间过一桥,由五块大小匀称的石条搭成,为墨;整座村落占地面积最大的为石道两侧的莲池,为砚;而呈长方形的村子则为纸。该村是南宋国师李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仍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及古柏,以及砌在村落四周的鹅卵石围墙,墙内树龄很老的榕树,树下的亭和檐上的龙,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

苍坡村的主要景观是:

三试阶、七级石阶。由三级条石砌成的台阶,就叫“三试阶”,取意县(府、院)试、乡试、会试,分别为考秀才、举人、进士,是封建时代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由之路。三试过关后才算跻身进士之列,所以紧接着“三试阶”的是长约20米的“进士坦”,走过“进士坦”便到了车门的过处,这里共有七级石砌台阶。据苍坡宗谱记载,第十一世祖李仲因居官清廉、政绩显著而受朝廷器重,官位连升七级,村人为纪念此事,特地修建了这七级石阶。古时候到了进士坦后,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步行通过七级台阶。

苍坡溪门,就是村子的大门。匾上的四个字:“苍坡溪门”,是由温州已故书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题,一般来说是明显的笔误,但在永嘉方言里“车”与“溪”同音,苍坡人还以为自家风水好,是由于前面的溪门水好之故,所以就写成溪门了。苍坡溪门可是大有讲究的。这个门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全由木料构筑而成,以大斗、小斗、托梁、挑檐建造,六层斗拱没有用一枚钉子,屋顶为重檐悬山式结构,显得端庄古朴。这道大门和日本“国宝级建筑”奈良东大寺的南大门如出一辙,不过那座“国宝级建筑”大门的建造时间比苍坡溪门晚了12年。这个门看起来很奇特,有人说他像龙,两边的大灯笼就是龙眼,后面的街就是龙身,前面的那个池塘就是龙珠;也有人说他像老虎,石拱桥是老虎的背,而车门是虎头,两盏大灯笼是虎眼。到底像什么,就要凭各位的想象了。像“龙”也好,如“虎”也罢,但寓意其实都一样:苍坡村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

这个车门,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在封建时代,这种代表着权利与身份的大门是不可以随随便便想建造就建造的,只有当这里出现一定级别的官员后,才能由皇帝下诏赐建。按现在的话来说,是很牛的。门楼的下面就是刚才给大家介绍的“七级石阶”,地面上这顶用四块青石铺嵌而成的宋代一品官帽——太师帽,用意在于让经过这里的人时时想到“太师之路要自己去走”,鼓励人们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功成名就。上方门楼上有一副对联:“溪山揽胜怀先哲,门第添辉望后昆。”这对联即描绘了此处风景优美,又说明了祖辈业绩辉煌,也寄望后辈发奋读书入仕光耀门楣。为表示敬重,凡是经过这里的人要懂得过车门的规矩,文官必须下轿,武官一定下马。

西池东池,跨进溪门,我们便打开了苍坡村的历史书页,这书页便是左右两边的两个池塘,左边的一页是西池,右边的一页是东池。这两个池塘从一诞生起就不只是普通的点化生活美化环境的池塘:那西池的一页,记载的是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那东边的一页,记载的是对高尚精神美好品德的传颂和对神明的敬祀。

古柏,在东池南头的寨墙上。

在古时,过这个门槛也是有讲究的,要遵循男左女右的礼法。

这两棵古柏,不仅是苍坡村重视绿化的历史见证,也渗透出古村的文化气息。800多年前的宋朝苍坡寨主李西斋亲手种下这两棵树,并留下了护树佳话,被传颂至今。他栽下这柏树后,为使古柏不受破坏,就立下禁约说:“凡拴于柏树之牛,立杀不赦。”有一天他家的长工贪图方便,将耕牛系在这柏树上,他当场就将牛杀了。从此村中就不再出现损坏这些古柏的现象了。可见,有了好的“官”风,才会有好的民风,所以这两株柏树虽然历经800多年,仍生机盎然。

停车场边的纪念碑上镌刻着的由书画家夏蕙瑛女士写成、副总理吴邦国先生题写的诗中的“古柏古”,说的就是这两棵古柏。

望兄亭,这座造型别致的小亭子,就是很出名的“望兄亭”,初建于1128年。站在亭子里往村外东南方向眺望,对面就是苍坡的“同胞村”方巷村了。方港村头也有一座造型和“望兄亭”一摸一样的亭子,名叫“送弟阁”,两个亭子隔着阡陌纵横的田野遥遥相望。

这两个遥遥相望的亭子数百年来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当年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嘉木分家后迁居到方巷村,弟弟李嘉木常常一早就站在寨墙上向东南远望,等待哥哥踏着田间鹅卵石小径走来,“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兄弟两个感情很好,每每必促膝长谈到深夜,分别时总要想送到村口。常常哥哥离开回家时,弟弟就送哥哥到方港村头,弟弟回来时哥哥又要送弟弟回来,就这样弟弟送哥哥到家,哥哥又送弟弟到村口,弟弟又送哥哥,哥哥又送弟弟,真是温州俚语讲的“张郎送李郎,一夜送到大天光。”于是兄弟俩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阁,在亭子里挂上灯笼。每当探望分手后,见到对方亭中灯笼亮灯,就知道对方已平安到家,兄弟俩才各自安然收灯回家歇息。

望兄亭的精致在楠溪江沿岸的古亭中是少有的,特别是披檐,曲形的弧度放足,檐角飞翘,十分轻柔。两处亭阁四面开敞、八面来风,遥遥相对,情谊绵绵。曾经有台湾同胞来此旅游,为“望兄亭”的故事所感动,触景生情,回想台湾大陆隔海相望,不禁两泪涟涟,真是“双亭隔水频相望,两地同源本弟兄”。

夏蕙瑛诗中的“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两句,说的就是望兄亭美丽感人的故事。

仁济庙,这座三面环水的带有宫廷风格的古建筑就是著名的“仁济庙”。单看这座建筑周边的环境,你已觉得特别舒适,有灵气。这亭三面临水,临水座廊建有美人靠,夏天在此乘凉,那是惬意无限的。

仁济庙檐角微翘,屋檐面稍呈弧形,屋脊线条平缓却充满张力,象是要展翅起飞,舒展大方,特别优美,避免了一般庙宇建筑通常所透射出来的肃穆。有意思的是,庙中供奉的不是菩萨,也不是本族始祖,而是一个叫作周处的人。据《世说新语》载,周处在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乡邻们切齿痛恨,视其为“三害”之一,与猛虎毒蛇相提并论,后来经人指点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为乡里除害,战死沙场。于是这周处就成了人们教育青年改恶从善的楷模。苍坡人在庙里不供奉菩萨,不祭祀先祖,而设非本族姓氏的周处神位来祭祀参拜,可见他们有着为教育子孙后代而抛弃姓氏偏见的不同一般的胸怀。也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平水圣王”周凯。晋永康年间,浙南洪水为患,平阳人力搏洪水而死,乡民奉他为平水圣王。不管仁济庙里奉祀的是周处,还是周凯,他们都是为民而死,都应该值得纪念。

过桥步入庙堂。这庙中的天井还是水池,这种水院式建筑在楠溪江也是少见的,因为这里供奉着以前治水成神的平水圣王。同时,在农耕时代,靠天吃饭,水成为生产的重要元素。平水圣王在这里掌管着水,这里就风调雨顺了。

现在仁济庙已被辟为“楠溪江民俗馆”,摆放着楠溪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器具,比如古老的翻水车、水桶、水杓等等;庙的左廊里摆放着磨盘、织布机、纺纱机等;右廊中摆放着千斤石、石锁、石水缸、石香炉、梨耙的器具。其中千斤石、石锁是苍坡人用来练工夫的,最大的一块标明为320斤。苍坡古村的人不仅耕读传家,同样没有放弃练武的习惯,早在北宋时就出过武进士李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说不定你也是大力士呢。

李氏大宗祠,李氏大宗祠是苍坡村的礼教中心,也是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在我国传统的农业时代,宗祠照管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两件主要的事:一是聚亲睦族;二是科甲连登。自第一世李岑建村至今已42世,直接从苍坡分迁出去的村落达一百十几个,人口近二十万。从前,每到圆谱、祭祖时,那些分迁出去的人们纷纷到这里来相聚,场面非常壮观,通过圆谱、祭祖等宗族活动,加强族人和睦团结;平时也经常在这里决定族中重大事件,解决族人纠纷。古时候,凡参加三试“金榜题名”的族人均要披红戴花到此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在司仪的唱引下,行三跪九叩大礼,祭拜列祖列宗。历史上苍坡村人才辈出,科举中第者众多,在当今,仍有闻名人才,如中科院院士李大鹏祖籍就是苍坡村。

这是大戏台,平时是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每到祭祀先祖、重大节日之时,这里热闹非凡,经常连夜演戏,台下人头攒动。这面大鼓叫祠堂鼓,是重要的礼器,是不可轻易敲响的,一敲则全村集合。

大家抬头看李氏宗祠的牌匾,上面的“氏”字多了一点,有人质疑这是笔误。其实按村人的说法,是因为村中还有几个非李姓氏的人家,这一点表示接纳相容外姓人的意思,这多出来的一点是特地添写的。不管这“氏”字是否笔误,但村人的说法透射出的民风是很值得人们赞赏的。

水月堂,这处建在水池中央的建筑,叫“水月堂”,初建于北宋(公元1124年),是一座纪念堂。北宋徽宗苍坡八祖李霞溪在朝任迪功郎,他哥哥李锦溪在朝任成忠郎,兄弟友好,情深意切。李锦溪在宣和二年随童贯出征辽国,不幸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李霞溪知悉哥哥死后,心碎肠断,不能继续在汴京当官,就辞职归稳苍坡,就在东池北头水中央建造了这座水月堂,住在里面,日夜思念兄长,“寄兴殇咏,以终老焉”。

水月堂”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楠溪江古建筑中的经典。它屋脊灵动,四面有檐,而且还是重檐设计,本来是一般的坡屋面就自然异变成歇山顶,因而显得特别生动。

走过这条石桥就到水月堂的庭院里了。这庭院的南墙是镂空花墙,由三组花样组成。正是这不同的花样,使南墙显得内涵丰富而灵动,是一处院墙之中的经典杰作。这堵墙采用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法“漏景”建成,但与一般花墙的里外通透不一样,你站在这个院中,通过花墙上的空洞可以看到外面的亭台池树、远山近水,而外面的人却不见一丝院内情景。也许这就是南墙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吧。

水月堂的中堂上方悬挂着“吉州园”匾额,这三个字清秀飘逸又不发遒劲有力。“吉州园”得名于苍坡十一世太祖李樵隐,他曾教授于江西吉州,很有声望,晚年归隐苍坡后,为乡里办了许多善事,大家都称颂他。苍坡三十三世李世铺为了纪念李樵隐,于是重修中堂,取名吉州园,意为吉州教育场所。

吉州园北面的院墙就是水月堂的北墙,墙上开有两扇窗户,北墙的文化魅力就在这两扇窗户上。窗户上的图案造型很特别,都为“井”字和“八卦”图形相间构成,

苍坡古村的布局特点:

笔墨纸砚,苍坡古村的整体布局是按照五行八卦和文房四宝设计的。众所周知,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砚纸,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文房四宝吧。你们看看,有没有找出来呢?

是村子的主街叫笔街,正对着西边的三个尖尖的山峰—笔架山,这支大笔就搁在笔架上了。笔街全长360米,象征周天360度,是古人对“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物化,有人行此路,人生完美的寄意。路边三个长条石,这就是文房四宝里的墨锭,这条一头有斜面的,就是已磨过的墨锭。这一根最大长4.5米,宽0.5米,厚0.3米,这么大一锭墨,足够好多人写,几代也写不完。所以苍坡文运不衰,读书人代出不穷。这旁边这一条石,原是从一宗祠里搬来的,供人们进出踩踏的长寿石。上面这边凿了61个半长方眼,表示花甲的1.5倍,达到高寿的寓意。据说凡是踩踏过的人都会活到150岁的。这方池子在村子的西侧,叫西池,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方方正正,状如砚台,所以也就是砚池了。笔墨砚都有了,哪纸呢?笔街是苍坡的主街,街北都是布局严谨整齐的民居大宅,宅外又有方正的围墙,围墙外就纵横的街巷相连,区分清楚,层次分明。犹如一幅方格子的大纸。这样四宝齐全,文雅之气就四处飘流了。所谓耕读就是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理想与现状,读以荣身,耕以致富。苍坡人努力于耕读,很多人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取得秀才、举人、进士功名的人在不少数,有楠溪江流域最早的文进士、武进士,十一世出过一门两进士呢。

看笔街两侧的古民居,这些民居布局整齐严谨,各自都以卵石砌筑的方形围墙包围组成独立的庭院。这些古宅都是开敞亲和的,这样的生活环境是现住都市套房所没有的。

古井位置是笔街的中段,这一口古老的水井,水清冽,味甜爽,水温常年不变。这水是从后面1000米高山苍山尖上流来的。这水好喝,煮饭特别香,酿酒更是甘醇香冽。井外还有三眼小方池,用来蓄积井中溢出的清泉,到了这三个小池中,就有了不同的用法,顺序依次是:洗食物,洗衣服、洗马桶。大家不要担心他们会相互渗透,更不会倒流,这就是砚池的独特之处。

古石板桥,李氏大宗有两座桥左侧是高些的拱桥,右侧是低些的平桥?这村里的先人是不是太麻烦了啊?其实,这里还真大有文章。这桥名为丁香桥,走过的人身份不同,走法也不同,不是随便走的,乱走是会有麻烦的。平桥是老百姓走的,挑担卖浆的农人贩夫走卒从下走,读书人绅士向上行;男人在上行,女人从下走,女人一生只在出嫁与娶入时可从拱桥上经过。还有贵客来时可从上行过拱桥,以示礼遇。

游过三个古村,已经是下午2:00了。到岩坦镇大概还有二十公里,接下去又是上山路,据说楠溪江的山路有点陡,抓紧时间出发。

回到省道S223仙清线北上,公路沿着蜿蜒的楠溪江,眼前的景色完全颠覆了我对楠溪江的美好印象。心目中的楠溪江是宽宽的河道,一半是水、一半是滩,清清的河水在流淌,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河里游,一派田园风光。

楠溪江的山道没有想象中的陡,路还不错,毕竟是省道,而且是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爬过一道4级骑行坡道后就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岩坦镇。

岩坦镇很小,一条沿溪的省道和镇中央的一条岩坦街几乎是镇子的全部了,骑行绕一圈也不过几分钟。我在镇北找了一家私人宾馆,入住。

时间尚早,先去镇卫生院做个核酸,然后洗澡、洗衣服。山里的天气琢磨不定,我洗完衣服晾在楼下去吃晚饭,一回儿就下起了雨,今天的雨还有点大,好在镇子小,我又是骑车过去的,基本没淋到。

晚饭是在镇上的一家快餐店吃的,点了:韭菜炒豆芽、炒酸菜、红烧带鱼、紫菜蛋花汤(免费),共12元。

当日小结:

1、今天开支汇总:早餐10元、午餐3元、晚餐12元、住宿60元、景区门票10元,合计95元。

2、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含景区徒步5.98)111.3公里、运动均速14.49里/小时、全程均速11.97公里/小时、累计上升896米、上坡里程30.82公里、运动时间7:41:01小时、全程时间9:17:58小时、轨迹编号123249371。        

D11.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天气:永嘉、磐安,多云;24/15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磐安县,骑行里程约106公里。

昨晚的雨下了半夜,我担心今天还要下,早上起来,雨停了。宾馆在镇北省道S223仙清线附近,是进出镇子的要道,晚上有点吵,下半夜就静谧了。

早上6:00出发,先到镇里吃早饭。早上还早,镇上人不多,店铺也大都没开门。我在一家早点铺里要了一个“台湾饭团”,边吃边走,就出发了。

今天要翻越温州-台州-金华这三个大行政市的边界,一般来说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

沿省道S223仙清线一直伴着岩坦溪向北走。这一带,进山的小路很多,都是通向大山深处的一些村子的,这些山路估计就是传说中的楠溪江最难走的路。过黄南乡以后,就有路标指向林坑村。永嘉县境内有两个林坑村,一个在黄南,一个在张溪,两者直线距离仅12公里左右,然而被群山阻挡,有近40公里的车程。

其实这一带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但我在做“雁荡山-楠溪江骑行攻略”时看到过一些林坑古村的资料,还了解到这里山高路远,林坑是个古朴安静的“世外桃源”。2001年凤凰卫视来此地拍摄纪录片《寻找远去的家园》。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他被称为“中国航拍第一人”。2001年9月2日中午,在林坑古村进行航拍时,他想尽量的往低飞行,使得拍摄的效果更好,结果驾驶的小飞机碰到了附近的高压线,不幸坠毁身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林坑古村过去我只是在资料里、照片中了解一些片段,今天进村看看,当然也只是走马看花了解些表面。

林坑古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其历史约有700多年,人文底蕴深厚,位于楠溪江的源头,是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全村以毛姓百姓为主,村落中的建筑设计采用典型的浙南地区建筑风格,以竹木作支撑结构,青黑色的瓦片覆盖,与白砖墙的灰白色相互映衬,更是显得文艺而宁和。古村、山水、灰瓦片,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模样,浸透着村子里传承百年的历史印记,群山掩映、绿水环绕,一如既往的淳朴安详。

据说在大约7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一族毛氏人家来到这里,开山拓土,繁衍和生息,发展成为村落。但是又有一种说法,林坑中原本有林姓人家居住,毛氏人家来到这里,和林姓人家易址而居,从此林坑居民以毛姓为主,但林坑的名字沿用至今。

从仙清线左拐进入村道,行数百米就见古村口的牌坊。按防疫要求,进村要做的“功课”必须做。门票是10元,老年人优惠,半票5元。

如画的林坑古村,犹如天工造物。苍翠的青山,满目的竹林、松柏与杂树,怀抱着这小小的村落。山上两股清泉,蜿蜒曲折,在村前汇合,绕着村庄,流向远方。

和中国绝大多数古村一样,林坑也是依水而建,一条清溪从村中缓缓流出,穿村而过汇入岩坦溪,再经大源溪汇入楠溪江。这里也因此被称为楠溪江的源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适宜的气候,使这里草木繁盛,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里几乎是绝世而独立,犹如世外桃源。

村庄三面环山,溪多谷深,竹木繁茂,故而得名“林坑”。群山掩映、绿水环绕,白墙青瓦之间浸透着村子里传承数百年的历史印记,拥有“湮没深山中的璞玉”之美誉。

随着游客的涌入,林坑村的客栈渐次多了起来,失了几分与世隔绝的古韵,但也便利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人。林坑的房舍是清一色的木石建筑,二楼基本已是最高层。房前悬挂着红灯笼,古色古香,部分农家也会别处心裁的做些装饰,并不是什么高昂费用的物件,只是些花草与木的点缀,已别有一番意境。

林坑都是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每座木屋都饱受时间的洗礼,留下了岁月斑驳的痕迹,行人行走的石板路和台阶也有随处可见的青苔,院子里也多是种满了各种绿色植物,但事实上这样普通的生活环境却是久居都市的我们所喜欢的,也许是一种情怀,也是是一种来自记忆深处的痴迷。林坑的古朴、清幽、宁静祥和,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

依山而建的林坑古村,掩映在苍翠欲滴的绿水青山中,一托托黄灿灿的玉米、一个个橙黄色的南瓜、一朵朵金黄的菊花、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一挂挂的七彩索面,挂在天台、晒在阳台、晾在窗台、摊在在屋顶,晒箕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大自然交相呼应,将满山秋色增添了斑斓的色调,鲜艳透亮,美不胜收。整个村子就是一个浓墨重彩的秋日童话。

林坑“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挂”在山崖上的林坑古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有着“晒秋人家”风情画。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春华秋实,农家丰收。各种颜色的谷物杂粮,拼凑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金秋的林坑,独具韵味的阁楼人家,处处可见绚烂的秋色。天高云淡的气候,让置身这里的你,景不醉人人自醉。

走进村子深处,两座高低走向各不同的石拱桥,沟通两岸,无形中成为全村的中心,画龙点睛一样使整个村庄醒目有精气神。村舍是典型的浙南山区木结构房子,造型玲珑剔透,随山势起伏,无序却自然,变化中见统一。

古村还有一个地方可游——毛公山。远远地可以看见疑似天外来石的大石头矗立在山头。据说与伟人头像极似。林坑村民多姓毛,与韶山毛氏也颇有些渊源。不过我最近怕走山路,今天还有许多路要骑行,上“毛公山”就免了。

走出林坑古村,上了省道仙清线。公路明显要窄了很多。同其他山区公路一样,没有车道的划线。一路上隧道极多,这也是这条公路不陡、爬坡道少的原因。

爬过一道2级坡,九点二十分,到仙永隧道,过隧道进入台州市仙居县了。

仙居县这边的山与永嘉的又有明显的不同。这里岩崖峰岗千变万化万,巍峨鼎立,气势峥嵘这附近有个叫公盂的地方,还比较原始没有开发,本来打算今天去玩,但怕天气不好,山高路滑,且要绕道很远,就取消了。

公盂景区在十三都景区边缘,与仙居的神仙居景星岩、淡竹、十三都并例为仙居五大景区,有“华东香格里拉”的美誉。公盂村在仙居田市镇一带,是坐落在海拔600米的高山村落,分上平和下平两个村。四面奇峰环绕,峰顶海拔在100米上下,村庄被山峰围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攀上村南的公盂背,美景可尽收眼底。公盂为火山熔岩地貌,垂直发育完全,岩体裸露,有较多独立的石柱,分布集中石柱的高度一般为200米左右,象形丰富,形象逼真。

公盂岩位于浙江仙居公盂岭公盂岩南面。为东西走向的一片巨型峭壁,长1200米,高150—200米,崖壁陡峭,气势磅礴,西侧下方有一崩塌残余,色彩丰富,光滑平整,上部突出,下可避雨,中部纹理丰富,宛若摩崖石刻,顶部平坦,有可能是残余古夷平面。崖壁突兀孤立在山坡之上,深沉厚重。若转至侧则瘦削如刃,变化多端,移步换形,或象大鳄鱼,或象犀牛,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

今天的骑行路线擦公盂而过。在下山途中见一小伙子骑摩托车摔车了,原来他在过弯时压车,路边正好有些细石子,车轮在细石上打滑,摔了。还好,估计他穿的衣服有护板,就手腕这里有点擦伤。

我帮他把车扶起,问他还需要什么帮助,他说不用了,其实我也再提供不了其他帮助了,他人没事,就好。

再过一个短隧道,有防疫检查,经过这里都要扫码登记。

一路下山,风驰电掣,前面有二条路可走:右边经过步路乡到仙居县城;左路,经过官路镇、大盘镇,到磐安县城。我的规划是去磐安的,往左走。

虽然十一点还没有到,肚子饿的“咕噜咕噜”了,还得“熬一熬”,到官路镇才有饭吃。

到官路镇11:00多,在镇北的一家快餐店吃的午饭:红烧大肉、素鸡、雪菜笋、红烧粉皮、紫菜汤(免费),花费13元。

上午才走了五十多公里路,下午差不多还有这点路,下午走磐安的大盘山,大盘山曾经去过,这路要比其他地方陡。

过官路,走省道S218东仙线(东阳横店-仙居)。到磐安大盘山镇。大盘山,位于金华磐安,地广人稀,森林茂密,有大小山峰5200余座,大气质量和99%的河道水质都常年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古代是名士隐居的世外桃源。磐安的山大都边缘陡峭,而山顶开阔平缓似高台,山间溪流纵横,峡谷连绵,瀑潭成群,鱼虾众多,景区大都以溪为名。

过大盘山镇后开始下坡,一直到磐安县城。

磐安是金华市下辖县,地处浙江中部,与东阳、永康、缙云、仙居、天台、新昌等市县接壤,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为浙江省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全县总面积1196平方公里,人口20万。

到磐安县城后通过地图的搜索功能在汽车站附近找到今天住宿的宾馆。附近宾馆很多,价格也相对低廉。磐安的宾馆也不允许放一次性洗漱用品,需要的话到前台去拿。入住后洗澡、洗衣,把衣服晾好以后出去做核酸,也近,就在汽车站前广场。

晚饭是在一家自助快餐店吃的,点:番茄炒蛋、炒卷心菜、炒黑木耳、大蒜炒香干、紫菜汤(免费),共10元。

当日小结:

今天开支汇总:早餐6元、午餐13元、晚餐10元、住宿50元、景区门票5元,合计84元。

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114.4公里、运动均速15.26里/小时、全程均速13.05公里/小时、累计上升1378米、上坡里程30.72公里、运动时间7:18:02小时、全程时间8:32:00小时、轨迹编号123298310。        

D12.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天气:磐安、东阳、嵊州、上虞,晴;30/15

今天的骑行计划是:骑行到上虞,骑行里程约140公里。

今天是骑行丽水的最后一天,经过“努力”,提早一天赶回家。

6:00退房,先在街上找店吃早饭。早餐吃的是:糊、油条、咸菜包。合计8元。二个包子、二根油条,加上一碗糊,好像吃得有点多。一直支持我回到了家。

早餐后出发。出县城,走的是一条乡道,翻山越岭,路上几乎无车无人,就是路窄坡陡,而且尽是些短坡,不断上上下下,有时还要穿过村庄。

一直到了东阳镇,转县道X517里歌线,再走一段路,就同去丽水的第一天线路重合了。

上午九时许,到达东阳虎鹿镇,路上遇见一队骑行队伍,约六人,骑着公路车飞快地超越了我。过白峰岭隧道,进入绍兴界,一段长下坡到长乐镇,10:00不到。

过长乐,路边有健身道,这上面骑行就是坐在马背上,颠簸的厉害。路上车少,我就骑行在大路上,车速快也少了颠簸。

进嵊州城区了,该午饭了,这时感到内急,想找厕所。边骑边找,直到嵊州北的,一个加油站,解决了问题,结果把午餐给耽误了。

继续沿国道G104 往北,三界镇,我没进去;章镇,想找个点心店,来碗馄饨什么的垫垫饥,也解决补水问题,沿途没有,也不想到镇上去找。可能是早上吃了多了,也不十分饥饿,就这么扛着。

下午2:15分左右,终于到家了。

当日小结:

今天开支汇总:早餐8元,合计8元。

今天的骑行数据汇总:骑行里程143.0公里、运动均速18.74里/小时、全程均速17.15公里/小时、累计上升620米、上坡里程23.03公里、运动时间7:37:52小时、全程时间8:20:13小时、轨迹编号123337252。

小结

1、总支出:81+147.5+213+120+100+110+80+153+121+95+84+8=1310.5元/12天=109.21元/天

  其中:食402.5元、宿748元、景区门票160元。

2、总里程(含徒步爬山):

177.4+124.7+72.9+102.9+30.7+58.0+89.4+101.1+120.2+111.3+114.4+143.0=1246公里/12=103.8公里/天。

3、登山:黄茅尖、百山祖。

4、游览:缙云仙都风景区、丽水古堰画乡景区、云和(龙泉)仙宫湖、云和梯田景区、庆元三井溪、景宁大均畲乡之窗、景宁畲乡古城、景宁(青田)千峡湖、青田石雕博物馆、永嘉岩头古村落(芙蓉古村、丽水街、苍坡古村)、永嘉林坑古村。

5、这次出发,走了12天,平均每天的骑行里程并不长,但觉有点累,主要是腿和膝关节退化很严重。老是不可抗拒的,趁还能自主、自控多看看大好河山吧,哪一天不能远行了,只能空蹉跎。

<完>

                                                                     杰   2022-11于上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