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正关系论辩——以颜真卿书法为例

 mengk4fz0yyf5h 2022-12-04 发布于海南

作者 杨吉平 杨潇宇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旷代大师,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他不仅以书名世,其忠贞不屈的气节更为后人称道。他的伟岸人格是其书法得以产生和流传的前提,而书法又是其人格和心灵的迹化。

鲁公之书,无论是其楷书还是其行草书,都有一种端庄豪迈之气跃然纸上。他的楷书总是以正面形象示人,方正平稳,不同于魏晋以来楷法的欹侧之势,结体尽力向四周拓展,取外满之形,犹如人之正襟危坐,不怒而威,是庙堂之气的典范。他的行草书则风格多样,时而平和雅致,时而又酣畅淋漓,一改晋唐以降姿媚之习。总体来看,其书采用篆籀之法,融篆隶笔意于楷、行、草中,线条遒劲厚重,凝练迟涩,结字平稳端正,开创了二王之后的另一体系,影响十分深远。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鲁公书法的总体特征,那便是“正”字。“正”有平正、方正、不偏斜之意,从用笔上讲就是多中锋行笔而不以侧锋取妍,符合儒家中庸的审美观。清王澍《竹云题跋》评颜书:“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其指出鲁公之书拙朴、严正的特点。但是,这个“正”不是板正、毫无变化之意。相反,颜真卿之书达到了“正极生奇”的境界,即有不拘泥于法度之意。黄庭坚评《祭侄文稿》说:“观鲁公此帖,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痛失至亲,悲愤欲绝状态下的血泪之作。文稿开头的叙事部分较为缓和,到中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悲痛渐生,直到最后“呜呼哀哉,尚飨”时情感难以自持。作者计日以俟亲人平安归来,但最后等到的只有侄儿季明的残骸,心中的愤恨、悲伤、无奈之情在瞬间喷涌而出。整幅作品墨色浓淡枯湿夹杂,多处增删涂改,顿挫纵横,一泻千里,可以说情感的宣泄大于理性的表达。董其昌《容台别集》说“鲁公书法郁勃奇宕,不似登善瑶台婵娟,姿媚自喜”,又说“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说明“奇”不以姿媚为美,又包含着险绝的审美特征。清王澍对鲁公的《祭侄文稿》《争座位稿》《告伯父稿》有评价,他认为“鲁公三稿皆奇,而《祭侄稿》尤为奇绝”。

“奇”和“正”是一组相互对立的范畴,如果将“正”看作是对法度的遵守,那“奇”则是己意的表达。颜真卿之书既有对古法的继承,又融入自己的创新,变二王体系的内擫为外拓,融篆隶之意于笔端,以此来表情达意。如果说“正”是“质”的话,那“奇”则是“文”。

《论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文”与“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倡导者,颜真卿始终恪守着“文质彬彬”的文艺观。在他的文论《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中提到:“文胜质则绣其鞶帨(pán shuì),而血流漂杵;质胜文则野于礼乐,而木讷不华,历代相因,莫能适中。”他认为,“文”与“质”不可偏废,“汉魏以还,雅道缺微;梁陈斯降,宫体聿兴”,几百年来,文学偏于“文”,应当以“质”来救之,做到“文质兼备”。文章如此,书法亦然,故鲁公之书少华饰,线条凝练质朴,如63岁时所书的《麻姑仙坛记》(图1),线条厚重,苍劲古拙,笔法圆浑,碑文多有篆籀笔意,结字重心靠下,古朴自然,康南海认为:“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文章图片1

图1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拓片(局部)

由此看来,“奇”和“正”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明项穆《书法雅言》云:“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运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充分说明奇正相生,二者不可割裂的道理,正所谓“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在颜真卿之后的七百年间,最了解他的人就是傅山。傅山对鲁公的学习可以说是由人及书、由书到人,认识非常深刻。他在《家训·字训》中,对“奇”和“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奇巧”和“正拙”作为两组相互对立的范畴,却也可以相互转化,“正极”则“奇生”。在这里,傅山将“正”和“拙”并列,表明了二者在意义上的共通性。“拙”来源于道家思想,《道德经》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拙”即是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持其本性,以此来达到“自然”的境界。引申到书法中,“拙”就是指质朴自然的书风,排除人工雕琢而一任性情的自然流露。

颜真卿书法体现了拙朴之美。在他的《与蔡明远帖》中,字的大小和章法皆顺势而为,用笔坚毅果断,整幅作品和谐统一,寓变化于平淡之中。《送刘太冲序》格调高古,用笔潇洒旷达,厚重磅礴,董其昌评之为:“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鹿脯帖》点画圆厚遒劲,气息连绵通畅,端庄古雅。《裴将军诗》采用楷行草间杂的“破体书”,劲健有力,有古拙之气、剑拔弩张之势。《祭侄文稿》的悲痛激忿,《刘中使帖》(图2)的畅快喜悦,《争座位帖》的愤怒怫郁⋯⋯无一不将情绪付诸笔端,自然流露于纸上。王澍在《论书剩语》中对“奇”和“正”的看法继承了前人的观点:“束腾天潜渊之势于毫忽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自成变化,然正须笔笔从规矩中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为一局。”指出“奇”和“正”不可分割,二者之间亦可相互转化,“正极则奇生”。

文章图片2

图2 颜真卿《刘中使帖》

在奇正关系中,“正”是“奇”的前提和根本,“奇”是“正”的结果,没有“正极”就没有“奇生”。因此,古人在学书时也强调从“正”入手,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认为“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正”不仅是对写字的要求,更是做人的准则,即所谓的“心正则笔正”。

颜书的“奇”与“正”统一于他伟大的人格中。颜真卿是一位忠臣烈士,他一生秉持“慎勿以书自命”的家训,发扬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以身许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在安史之乱中,颜氏兄弟奋起反抗,联络各地军队合兵二十余万抵御安禄山叛军,致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战争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宦官鱼朝恩大权在握,专横跋扈,仆射郭英乂为讨好鱼朝恩,在两次集会上任意抬高鱼的座位,引起百官的不满,于是颜真卿写下了《与郭仆射书》这封书信来斥责他阿谀奉承的行为。正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注定了他宦海的沉浮。代宗永泰二年(766年),为了反对元载专权,鲁公直言劝谏,写下《论百官论事疏》,劝说君主不要“自屏耳目”“倦于听览”,触怒权贵,导致自己长达十二年的外放生活。到了晚年,他明知卢杞派他招抚叛军李希烈是心怀叵测之举,却毫无畏惧,毅然赴死。

颜真卿为人忠贞坚毅,正气凛然,他的书作亦是如此,观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是人书合一的典范。因此,作书以“正”为本,只有“正极”才会“奇生”,书之正来源于人之正、心之正,傅山所说的“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亦是这个道理。古语有云:“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颜鲁公正是这样一位为坚持正义而不怕死的志勇之士,不懂得这一点,欲得鲁公之法便是痴人说梦!

颜真卿楷书《放生池碑》方严正大,朴拙雄浑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文章图片67
文章图片68
文章图片69
文章图片70
文章图片71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文章图片74
文章图片75
文章图片76
文章图片77
文章图片78
文章图片79
文章图片80
文章图片81
文章图片82
文章图片83
文章图片84
文章图片85
文章图片86
文章图片87
文章图片88
文章图片89
文章图片90
文章图片91
文章图片92
文章图片93
文章图片94
文章图片95
文章图片96
文章图片97
文章图片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