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隋唐(三十) 欲与秦皇汉武比高低的隋炀帝

 mynotebook 2022-12-04 发布于湖南
如果炀帝在远征高丽前死了。

不管人们怎么评价他,肯定也是一代雄主的形象。毕竟,他的功业,就是可以和秦皇汉武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炀帝深入塞外,亲自接受突厥可汗拜服;远赴西域,亲自接受当地诸王拜服;征服土谷浑,把青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至于传说中的大运河,更不用说了。因为这就是前无古人的成就;时至今日,谁也得承认,这就是古代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更主要的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都是积极的。

就这些成就摆出来,真心说,秦皇汉武也会暗然失色。

甚至而言,隋炀帝在远征高丽前死了,谁敢说他一定会失败呢?

因为隋炀帝一声令下,调集了空前强大、豪华的军队;其军事阵容的强大、豪华,翻开中国军事史,也是空前的。

在战争正式开始前,谁敢说隋炀帝不能征服高丽呢?甚至单就力量考虑,高丽因为害怕,突然选择主动投降,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这就好像在淝水之战前,苻坚死了,谁也得觉得,他就是一代雄主。

因为在此前,苻坚的功业超越所有前人(西晋崩盘后),关键是,面对淝水之战时的豪华阵容,谁敢说苻坚无法一举统一天下呢?

如果炀帝在远征高丽前死了。

那他的功业就圆满了,也会给后人留下太多的幻想。因为后人难免会说,如果炀帝不死,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隋炀帝该死不死,非要多活苦干年。

许多时候,一个人什么时候死,那真是一个技术活。

因为炀帝成了反面角色,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炀帝高呼的口号,永远人生苦短,必须尽快享受;怎么舒服怎么来。

而实际上,炀帝讲起治国的大道理时,常常比唐太宗李世民讲得都动人;以至于李世民看着炀帝留下的文集,都忍不住感叹,看炀帝写的文章,大道理那也是讲的一套接一套啊,为什么所作所为,反差如此之大呢?

[注]: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炀帝上位时,天下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天下统一了、而且非常稳定。

国库充足,赋税稳定,人力资源充沛。

国际环境,中原王朝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面对此情此景,一个人坐在皇位上,会想到什么呢?

我们很难知道,但是杨广坐在那个位置上,显然是想超越秦皇汉武,创造后人难以超越的伟业。所以,炀帝选年号时,曰:大业!

因为炀帝失败了,我们很容易感觉炀帝就是一个脑残的家伙。

问题是,当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外力制约,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不会报着炀帝类似的治国思想呢?

统治者似乎有流行一种观点,那就是不能让老百姓太闲着,老百姓太闲了,容易生事。让老百姓一年四季的忙着。他们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了。

而且类似的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似乎也能得到证明。因为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天下百姓就是在战乱纷争中挣扎着,但是似乎只有炀帝的灭亡,与百姓不堪劳役有关,其它时代就没有发生过这种事。

因为对王朝构成威胁的,当时就是上层的豪门势力、或是军人势力。底层叛乱就没有形成气候的。

上面的观点,实在登不上大雅之堂,更不能端在桌面了。但是普遍统治者,恐怕都是这样想的。

甚至而言,你别看唐太宗李世民说起大道理一套接一套的,但是具体的治国思想,也是这样想的;总而言之,老百姓就不能让他们闲下来。

[注]:陛下在贞观初,护民之劳,煦之如子,不轻营为。顷既奢肆,思用人力,乃曰:“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何有逆畏其骄而为劳役哉?此不克终二渐也。
更主要的是,李世民不但是这样想的,还是这样做的。
要知道,李世民死于贞观23年;而在贞观16年,大唐帝国依然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徭役,而不惜自残手足。面对这种骇人听闻的事实,大唐帝国没有任何反思,反而颁布一条法律,总而言之,以后再有刁民敢用这种方法逃避徭役,一律严惩不贷。
[注]:庚申,制:“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大唐开国二十多年了,老百姓为了逃避徭役,为什么还要自残手足呢?如果不带偏见的说,显然是因为高祖、太宗时代的徭役一直很重。否则,老百姓为什么会出此下策呢?

重国轻民。
这种玩法对不对呢?
处于民众的视角,它肯定是不是对的。
但是在于统治者的角度,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事实上,在许多伟大的统治者眼中,芸芸众生恐怕就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符号。总而言之,只能能实现伟大的事业,牺牲多少人,从来都不是事。
总而言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更主要的是,许多时候,一个统治者这样做的时候,基于英雄史观去看,那就是传说中的大英雄。
总而言之,只要能建立前无古人的伟大功业,死上几十万、几百万人,那才是多大的事啊!
反过来说,一个统治者就因为害怕死人,就这也不敢干,那也不敢干,那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所以,关键时候,哪怕是明知失败,也要组织人马打他一个天地玄黄、伏尸百万;只有如此,才配称之为大英雄。

汉武帝上位后,中原王朝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与匈奴连年开战;并且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结果呢,整个大汉帝国一片动荡。
昭帝上位时,据说大汉帝国官方掌握的人口户数,只有鼎盛时期的一半。
[注]: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自是始征伐四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而隋炀帝杨广折腾到最后,也没有把天下折腾到如此境地。

说到叛乱,汉武帝时代,各种叛乱也是多如牛毛。
[注]:上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而郡、国二千石为治者大抵多酷暴,吏民益轻犯法;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道路不通。
而且叛乱遍地之后,汉武帝和隋炀帝的处理态度其实是一样的。总而言之,哪个地方发生叛乱,汉武帝就已失职的罪名严惩当地军政长官。这样一折腾,下面的军政长官,说起自己辖区的形势,自然都是一片形势大好。于是叛乱越来越无可抑制。
[注]:于是作《沉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
但是因为汉武帝并没有失败,所以史书说起来汉武帝时,通常总是一个受人称颂的形象。

当然了,不论秦皇,还是汉武,写在历史书上,都是饱受争议的人物。因为他们通常也是暴君的代名词。但是整体来说,人们更容易把他们当英雄看,因为不论他们牺牲了多少人,总的来说,都建立了历史难以超越的功业;关键是,他们自己都没有因此翻了船。

总的来说,炀帝的所作所为,未必就比汉武帝更过分;对国家百姓造成的损害,也未必就比汉武帝大。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给人留下的感觉就是不同的。

两汉时代,豪门大户还没有进入可以与皇权分享帝国权力的阶段;所以皇帝不论贤与不贤,帝国也一直屹立不倒。
因为类似的原因,两汉时代;长达400多年,虽然幼儿皇帝、傀儡皇帝不断出现;但是中间只有十多年的分裂时间;甚至下的时间全是大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则不同了。
豪门大户开始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了。所以,皇帝不论贤与不贤,帝国通常都是说亡就亡;天下说分裂就分裂。
因为类似的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也长达400多年。中间统一的时间,只有几十年时间,剩下的时间全是分裂。

关键是,隋炀帝该不死,非要多活几年。
如果在远征高丽前,隋炀帝就死了,基于英雄观的角度,隋炀帝肯定会成为一个神话。甚至当人们认为,英雄人物无法改变历史时,人们都会拿隋炀帝来反驳。
总而言之,你看隋炀帝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而隋炀帝死了,马上就又成了什么样子?
问题是,隋炀帝该死不死,非要多活那么几天。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