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内卷”:两个真相与三个路径

 转型刚刚好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提到“内卷”,你会想到什么?

996、007、五加二、白加黑?还是那些让人疲惫不堪,却不能给公司和个人带来任何价值的形式主义?比如微信群排队点赞、拍马屁花样繁出、PPT字体和排版改到了V12稿还不算完、公司年会越来越像专业综艺节目令人震撼。只不过,业绩越来越不好看,优秀员工离职越来越普遍,团队不再为梦想窒息,而是明天如何在领导面前表现。卷,接着卷,没有最卷,只有更卷。身处其中的人们,最普遍的心理是:Who怕Who,比不上谷爱凌的滑雪水平,至少可以比你加班回家更晚。


消耗存量的“内卷”
——————————

无效折腾,停滞不前

这样的内卷,让公司苦不堪言。企业的使命是盈利,一旦没人关心业绩,天天想着如何在非业务、非专业、非技术层面玩命表现,这样的公司不死都没天理。果真没死的,要么是垄断的红利还能吃一吃,要么压根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只是挂着企业的名字而已。要不然,天天不为客户买单而努力,只想着靠内卷赢得甄嬛传,怎么可能持续增长,基业长青?

让我们还原一下“内卷”一词的前世今生:“内卷”作为一种现象,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提出,原意是“单调的复杂”,但没有带来任何创新的成果。后来,“内卷化”(involution)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著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一书中,格尔茨在荷属爪哇岛调研发现,当地农业精密化程度提高,不断补充劳动力,虽然亩产不断提升,但人均产出却没有增加,导致当地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这就是“内卷化”。换一个场景,大家马上就能理解:某公司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分工越来越细,岗位越来越多。不仅如此,996、007、五加二、白加黑,员工们回家越来越晚,虽然总体绩效有所提升,但人均绩效没有增加,业绩长期停滞不前……

带来增量的“内卷”
—————————————

改善创新,持续进化

另一个层面看,有些企业提到“内卷”,反而是另一种局面:围绕客户需求的变更,公司各部分不断进行流程优化,技术手册都已经更新到N版;为了在竞争力层面持续领先于同行,有些企业的“降本增效”已经到了变态地步,所谓“拧干毛巾上的最后一滴水”,让很多同行目瞪口呆;为了让客户满意度提升,有些企业将服务动作细化到分秒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乔布斯自带“现实扭曲力场”,在他眼里,要么天才,要么笨蛋,正是他的“偏执”,让苹果的工业设计与产品创新不断“卷出”新高度;另一个“疯子”埃隆.马斯克,无数次“逼迫”Space X研发团队攻坚克难,卷而又卷,他的星链计划与火星移民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张瑞敏砸冰箱、任正非“自黑”华为的冬天、海底捞的“变态级”等位服务……无论东西,总有那么一群优秀的企业,在创造客户价值的路上“卷卷更强大”。

这样看来,企业中所谓的“内卷”,也要分两种:一种是无效折腾,在边边角角打转转,大量的无用功和内耗,瓜分存量资源,往往是“一顿折腾猛如虎,业绩还是原地走”;一种是改善创新,聚焦于客户价值的提升,要么提升效率,要么做大蛋糕,有无限的增量空间。前者消耗存量的内卷,叫内耗;后者带来增量的内卷,叫进化。在互联网上人人喊打的“内卷”,其实更多是无谓的内耗,这样的内卷不仅劳民伤财,还会让公司元气大伤。两种内卷,两种结局,是什么引发了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内卷?

公司存量“内卷”的三个原因
————————————————————

战略失明、增长受困、文化变味

原因一:战略失明。公司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永远考虑眼前怎么活着,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业绩不愁,要啥自行车呀。于是,一谈到“战略”,连老板和高管都觉得“虚”,或者说仅仅停留在“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的口号标语层面,所谓的五年战略目标,确定的时候也没过脑。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上下游价值链有哪些变化?替代性技术是不是正在出现?自家的护城河在哪里?要提前拓展哪些新业务?有哪些战略控制点?等等这些问题,很难进入老板和高管的视野,一旦行业生变,增量做不起来,公司就会在存量资源里打转转,极容易造成内耗与空转;

原因二:增长受困。有些企业,不是没有战略焦虑,也做了周详的战略规划,但想的到是一方面,能不能做得到,是另外一方面。看到未来的行业前景与格局,但苦于现有的团队能力、组织架构、流程机制等不支撑,如果老板和高管再缺乏魄力,不愿意为新战略冒险,也不愿意推进组织变革,那样的话,即便是看到了行业增长机会,提前布局了新业务,但因为团队、组织、流程、机制与新的战略目标不匹配,所谓的增长机会可见不可得,时间久了,外部机会也没了,内耗开始了;

原因三:文化变味。创业期,大多数公司都会强调客户导向——客户不买单,活下去都困难,强调奋斗为先——不奋斗,熬不过创业阶段,强调随需而变——小公司,哪有资格挑挑拣拣。而一旦度过创业期,随着业务越来越成熟,客户越来越稳定,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就不再是客户导向,而是围绕权力转,客户是不是满意不知道,但上级要是不满意,升职加薪肯定没戏。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就变了味道,看似“高大上”的追求越来越多,而真正的客户价值却容易被抛弃掉,存量内卷越来越普遍了;

公司增量“内卷”的三个路径
————————————————————

客户导向、员工成长、持续进化

路径一:客户导向。听到这句话,很多人不屑一顾,觉得这是老掉牙的论调。但别忘了,这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管理的常识所在。要避免办公室政治,要避免内耗和空转,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强化客户导向。凡是能提升客户价值的,再卷也要干;凡是对客户没价值或者可有可无的,无论多么“高大上”,都必须坚决Delete。唯有客户价值,才是企业增量的源泉,在客户价值层面的较劲、偏执和疯狂,都属于能带来企业增量的“内卷”;

路径二:员工成长。谁来交付客户价值?员工。员工拿什么让客户买单?更进一步说,同等条件下(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为什么客户为你的企业买单,而不是竞争对手?要么你的效率更高,要么你的价格更低,要么你的服务更好,要么你的创新更强。那么是因为客户关系更好,也是因为你的员工在维护客户关系层面更专业、更用心、更有成效。从这个层面看,客户导向下的员工能力提升和专业成长,永远是一家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路径三:持续进化。哪些企业能实现持续进化?显然,那些绝不自嗨,能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敢于挑战和自我批评的企业,持续进化的水平更高;回到个体层面,那些有危机意识,不断复盘,自我驱动,保持开放心态,经常向外部学习的员工,持续进化的效果更好。意识到差距和不足,才会有持续进化的可能,因此,在客户导向下,鼓励员工不断打破纪录,不断领行业之先,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方法,进而在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层面与自己“较劲”,实现公司竞争力的持续进化,这其实也是基业长青的真相。

两种卷法,不同结局。你会怎么选?

(全文完)


点击下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转型快人一步,职场少走弯路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