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教育儿子无私忍让,他做到时,我却开始闹心……

 金苹果6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德国还没封锁的时候,某天下午,二姜下课很早,我问他:“要一起去接弟弟吗?你好久没去了,他会很开心的。”

他正在盖乐高,犹豫了一下,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玩具,说:“好!咱们去给他个惊喜吧!我喜欢看三姜开心的样子。”

图片

三姜见到二姜,果然喜出望外,高兴地手舞足蹈,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

二姜把他抱起来,亲了一口,问他:“妈妈给你带山楂卷了,要不要吃?”

三姜从二姜怀里挣扎蹦下,转而抱我的大腿:“山楂!山楂!”

到车上时,三姜已经吃完了自己的,扭脸一看,发现哥哥手中还有两个山楂卷,“哇”一声哭了出来:“为什么哥哥有这么多!”

我给三姜讲道理:“每人两个呀!你吃完了,哥哥还没吃,所以看着很多!”

“可哥哥有两个!我一个都没有!哇……”三姜继续嚎。

二姜也劝他:“你明天还会有的!这两个是我的。”

“但我现在什么都没有!哇……哇……哇……”三姜越发伤心,在车里嚎得震耳欲聋。

我完全不为所动。

哭一哭就能不讲理了吗?哭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吗?

年轻人,你还是图样图森破。

我打算晾三姜一会儿,等他情绪过去。

谁知二姜却心疼了。

他主动投降道:“好吧好吧,你别哭了,我给你一个,现在我们一人一个,不许再哭了啊。”

我赶紧拦着:“二姜,你不用给他呀!再说了,这样对他也不好!你看,估计他以后就觉得哭闹一下,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了。”

二姜腼腆一笑:“我知道……但我今天来接他,是为了让他高兴的,不是让他哭的。”

又扭过头,柔声对三姜说:“三姜,我是你的哥哥,不想看你哭,所以会同意。你知道别人不会这样吧?”

三姜破涕为笑,埋头和山楂卷奋斗,浑不在意地嗯嗯了两声。

我有点无奈,对二姜说:“你不必为了他高兴,就做自己不愿意的事。”

二姜摇摇头:“没有啊!我愿意,我喜欢看三姜开心。”

图片

估计每个妈妈,都教过孩子要分享、要忍让。

家里养了三个男孩,天天吵闹不断,我在家说得最多的话,除了:“把你的XX捡起来!”,就是:“别争了!要分享。”

今天,二姜真做到了懂事、无私、忍让……

我却心疼又心酸,开始发愁:他为啥这么照顾别人情绪、这么委曲求全?他以后会不会吃亏?是不是要受人欺负?

平心而论,他在家里,好像已经挺“吃亏”的。

比如一向自诩公平的我,最常使唤的就是二姜。

一家人坐着吃饭,桌上水瓶空了,我不想站起来,都会喊二姜去拿。

快递按门铃,我腾不出手,也会喊二姜去开门。

三姜喝水撒了,我一边给三姜脱衣服,一边会说:“二姜,帮妈妈给三姜拿一件上衣。”

再仔细想想,就连平时工作很忙、和孩子相处较少的姜爸,也一样爱使唤二姜。

周日早上,我还没起床,姜爸要做运动,肯定会让二姜照顾三姜。

图片

最近在家办公,姜爸有时要寄个信,90%会让二姜跑腿。

11岁的大姜,明明在体力、智力上,都比二姜更胜一筹,为什么我和姜爸很少使唤他呢?

原因很简单:大姜不好使唤,而二姜使唤起来很容易。

大姜快进入青春期,平时关着房门,不是看书,就是和朋友聊天,我敲门进去,十有八九会得到他的抗议:“妈妈,我在和朋友聊天呢!可以尊重一下我的隐私吗?”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特想把“温和坚定”、“冷静自持”扔到脑后,跟他大吼一声:“我生你养你,你还跟我讲什么隐私?”

可没办法,我们这一代父母,太习惯以德服人。

我只能微笑着说:“好的,等你聊完视频,别忘了把垃圾扔了。”

这样一来,要求大姜做家务前,我还得提前做自己的心理建设:不要怯场,你是妈妈,他是儿子,不管他说什么,你都搞得定。

麻不麻烦?累不累心?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图省事,直接使唤勤快的二姜。

姜爸的心理活动大致同上。

你看,我们作为父母,也是一样的“欺软怕硬”,柿子只挑软的捏。

更何况别人呢?

图片

我们总教育孩子:要分享,要忍让,要以和为贵,要学会替他人着想。

可太温和善良的人,好像真的“挺吃亏”……

我刚工作时,有个德泰混血同事,不争不抢,几乎不拒绝别人的要求,于是——繁琐的活都是她干,实习生都是她带。

还有我小姑子S,被我婆婆教育地,再无私忍让、再替她老公着想不过了,偏遇上个自私自大的奇葩,被欺负地好不凄惨……(小姑子的故事,请参考前文每月给女儿发3000欧,我的德国婆婆是如何把女儿养废的》

照此推断,难道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善良,不要忍让,不要替人着想,要自私自利,只替自己考虑吗?

肯定不是。

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善良、宽厚、温柔、有爱的人,是值得的,是幸福的。当妈的,都希望孩子们能够真心体会、并相信这一点。

那么,我的同事和小姑子S,她俩的善良宽厚、温柔有爱,为什么看起来这么不值得,这么不幸福呢?

因为她们在忍让、体贴的过程中,忽略了自我感受。把别人的要求,凌驾在自己的要求之上。

我们可以善良、可以体贴、可以忍让,但这应该建立在不贬低自我、不忽略自我的基础上。

开头二姜的例子也是,最让我觉得别扭的,是他处以“让三姜高兴”为目标,他本不想给三姜山楂卷,三姜一哭闹,他就委曲求全,答应三姜的要求。

图片

这里面原因有二:一,他本身就很体贴善良,二,我把他误导了。

我问他要不要去接三姜时,没问他的感受:“你想去吗?”

而是把三姜的感受作为重点:“你去的话,三姜会开心。”

利用他的愧疚之心,给他增加心理压力:“你好久没去了。”

我让他觉得:“我这个决定,是为了让三姜开心而做的。”

我看似给了他选择的机会,其实只是“伪自主”和“伪尊重”。

分析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朋友A。

她小时候,经常被教育:

你去学书法吧,爷爷会高兴的。

你穿红色衣服吧,妈妈喜欢看你穿红色。

你别留长头发,奶奶不喜欢女孩子披头散发的。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决定,都是“为了让XX高兴”而做。

长大后,她经常纠结:我做这个决定,别人会“觉得好”吗?勉强做了“别人眼中适合”的决定,她又莫名不快乐。

二十多岁时,她特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直到三十岁,她才慢慢发现了自我,找到和自己相处的舒适方式。

A和我说:“你看那些十八、九岁的外国小朋友,一个个都眼神坚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因为从小他们的意愿就被尊重,咱们这些人,二十大几还迷茫、晚熟、幼稚、纠结,还不是因为小时候,咱们的感受就没人在意过。


图片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里,曾写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一个人小的时候,他的感受从没被尊重过,长大后,怎么能做到自尊自爱?

所以,我们在教孩子善良、分享、隐忍时,也得让孩子明白这一点:你做个人决定时,应该考虑别人的感受,但你的感受更重要。

现在我问二姜,是这样:“我要去接弟弟,你想去吗?”

有时,他忙着盖乐高,头也不抬地拒绝:“不要。”

有时兴趣一来,说:“好啊,我要去。”

我会再确定一遍:“你想去就去,不想去不用去哦。”

他说:“我想去啊!我想他了,想早一会儿看到他。”


图片

最近三个孩子在家,类似的考验更多。

比如前两天,快递送来一个大箱子,里面是新年礼物,三个姜一人一套乐高。到手后,两个大的开始盖自己的,三姜在旁边急得直蹦:谁给我盖?我的也要盖!哥哥帮我盖!

图片

要是以前,我很可能会诱导性问二姜:“你先帮弟弟盖好吗?反正都是你盖,你先盖好他的,他可以先玩,你再盖自己的,两人都会开心。”

现在,我只会去劝三姜:“咱们先等一下。如果哥哥愿意,他先盖好自己的,就可以帮你了。咱俩先准备,把每一个袋子都整理好,哥哥不愿的话,咱们两个一起盖,好吗?”

二姜可以自己做决定,自我意识强了不少,他对三姜依然疼爱有加,但没有以前那种“失去自我”的奉献状态了。

对三姜来说,这也是件好事。

第一次,三姜的意愿,没有被哥哥立刻满足,他不情不愿,一点都不想接受。

几次下来,他也慢慢明白:“哥哥不欠我的,如果他愿意,他办完自己的事后,才会帮我。”也变得讲理不少。

图片

最近,我把整件事告诉了姜爸,姜爸不以为然:“二姜这么皮,不打架惹事就好了,你居然担心他失去自我,受人欺负。再说了,他很疼三姜,在自己珍爱的人面前,懂得让步是好事。他能明白'我来,是为了让他高兴,那就别惹他哭,说明他拎得清,咱们该高兴才是。”

听得我真想翻白眼。

后来他想了想,又说:“不过,无论多珍惜对方,也不该失去自我。好,我以后也要注意了,不能光使唤他一个。千万别把他养成一个男版的S。”

小姑子S的事,彻底成了我家的“前车之鉴”。

把孩子养得善良、宽厚是好事,但让孩子知道“我的感受很重要”同样很关键。

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道: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善良宽厚、温柔有爱的人,是值得的,是幸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