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不完美

 花间一酒壶 2022-12-0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2022064

萧瑟之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笔下的秋景,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美景。不以线性叙述为逻辑的几个词——枯藤、老树、西风与瘦马——看似孤立,却又有着“意”的内在连接,它们像是彼此相望的几处荒凉景致,共同构筑出了一幅寒意渐至的萧瑟画卷。

图片
《双松平远图》局部 元代 赵孟頫

萧瑟之景,为诗人所好,亦为画者所赏。

与马致远年纪相仿的赵孟頫,曾作欢脱静谧的《秋郊饮马图》,也画出了疏离辽远的《双松平远图》。《双松平远图》里,他以飞白画石,以篆书笔意绘枯枝,全图笔法多变,是难得的佳作。进入画作细处可知,巨石疏空,老松盘曲,枯枝则是带着水分流失后的瘦硬力道,尽显荒寒。这样的图画,恰与马致远的文字意蕴相近。

图片
《双松平远图》局部

向前追溯萧瑟之景,可至寒林。

寒林,秋冬季节的林木,寒凝的情调,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叹逝赋》:步寒林以凄恻,翫( wán )春翘而有思。后经唐代文人书写,至宋初时,寒林终于落到绢丝之上,成为了画者体悟自然、观照内心的固定图景。此图景的宗师式画家,正是李成。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小寒林图》,入《石渠宝笈续编》,原为清宫旧藏。李成绘近景坡上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一派肃杀萧条之感。

图片
小寒林图 北宋 李成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所致,寒林图画大多出现于北方。每至此一时节,北地木叶尽脱,但见寒梢万尖,撼人心弦。《小寒林图》里,游人行走于荒径,飞鸟渐飞渐远,想必已是深秋,又或是初冬。

图片
《小寒图》局部

受李成影响,南渡后的画家们仍着意于萧瑟景致,李唐、刘松年、马远与夏圭,均是如此。

传为马远作品的《寒枝册页》,最是特殊。马远用极为简洁的绘画方式,只取枝干几段或景色一隅,以更加精致的构图与笔法,呈现出了“寒林”的另一种美感。

图片
寒枝册页之孤寒带艳 南宋 马远(传)

作为整体的寒林,没有出现在马远的画中。他从李成的荒寒氛围中抽离出来,关注到了构成寒林的单个寒枝,这是一种更加新颖的视角,也是更加确定的表达方式,图中的景物,不为塑造寒林而生,它是只是寒枝本身,有着具体而微的美。

然而,这样的寒枝,并未远离寒意,仅是几个枝段,便已涵盖了一处寒林应有的萧瑟感,也正是这几个枝段,是小尺幅的画作具有了使人凝神的精微观感。如《满月黄昏》一画,马远以精简的笔法勾画寒枝形态与满月,以水墨色调表现枯枝质感,如此细腻的呈现,令人惊叹。

图片
寒枝册页之满月黄昏 南宋 马远(传)

古人之所以作寒林图画,是为一种记录,也是带着寒意的自省。于是,由李成至马远,再由马远至赵孟頫、马致远,寒林之萧瑟,始终有人描绘,亦有人欣赏。明代文学家李日华曾写:事必以微茫澹淡为妙境,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

微茫澹淡,即为寒林的最佳境界。而欣赏寒林之微茫澹淡,欣赏缺少了生机的此种“不完美”,或是更高的审美态度,正像李日华所言,这样的观看与欣赏,只有心灵廓彻者可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