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痰多一分,命短一寸,药王孙思邈留下一方,让你“洗掉”一身痰湿,轻轻松松瘦身,远离各种结节、囊肿和肌瘤

 精华集999 2022-12-04 发布于甘肃

今天,小编在浏览清朝乾隆年间著名中医学家沈金鳌老师的《沈氏尊生书》时,对其中的一句话感触特别深刻:“人自出生以至于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峰,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变怪百端。”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打我们出生那一刻起,痰就伴随我们左右,时不时在我们身体里面乱窜,指不定在哪里给你搞点事情出来,对人体危害极大,可谓防不胜防。说到这里,您可能会非常不屑地说:“不就是一口痰吗,吐掉就OK了,有啥大不了的。”

说这些话的人,就是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上文提到的痰是中医里所谓的有形之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除此之外,中医里还有一种无形之痰,停积、流窜于脏腑之间,无色无味无影无形,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更好地理解无形之痰,小编在这里举个例子:很多人很容易在夏季犯困,总觉得浑身发沉,尤其下午提不起精神,为什么?因为夏季气候湿热,午后阳气渐弱,这时湿气便趁机作乱,湿气在身体里淤积久了,就变成了粘稠的痰,进而升级为痰湿,故即便是正常人也会感觉周身沉重、头脑昏沉。

很显然,上述例子是典型的的外因致痰,那么内因致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朝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此乃脾家本病,凡脾土湿胜,或饮食过度。”脾胃为人类后天之本,属土,主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后,就会进入脾这个中转站,脾把这些东西分为营养物质和垃圾废物,营养物质要上传至心肺以生化成气血,垃圾废物将经由肠道形成大小便排出体外。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吃进去的太多导致脾胃运转不开或者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运输能力下降,进而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就犹如无源之水,那么这些水谷精微液就无法被正常运化,最终堆积在体内形成痰湿。正如《景岳全书》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而痰涎皆本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血气即成痰涎。”也即脾失运化不能将饮食化为津液,而成湿邪,聚湿成痰。

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之成因也分内外,那么痰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如果痰在头部,会导致头部昏沉,头重;如果痰在颈部,会引起吞咽困难、口干口苦,形成甲状腺结节;如果痰在肺部,可引起咳嗽咯痰、胸闷气喘,形成肺部囊肿、结节;如果痰在心脏,会阻碍于心,引起心血不畅、胸闷心悸;如果痰迷心窍,会引起神志不宁、心情抑郁或焦虑等症;如果痰在胃部,会引起胃气不降,导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如果痰在躯体,会诱发肥胖、水肿;如果痰在经络筋骨,会引起肢体麻木甚至半身不遂;如果痰在皮下,会引起局部结节、包块、纤维瘤等;如果痰在子宫,会引发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

以上正应了“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说辞,可见痰湿在中医致病机理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破痰攻痰呢?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给出了答案—温胆汤,由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竹茹、枳实六味药组成。后南宋儒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给其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心虚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短气悸乏,或自汗,并温胆汤主之。”

温胆汤方子组成:茯苓9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6克,竹茹9克,枳实9克。(生姜5片、大枣(擘)1枚)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

半夏,性温,味辛,入脾经、胃经、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等症。

陈皮,性温,味苦、辛,入肺经、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主治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症。

炙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之功效,主治心阴阳两虚、虚劳肺痿、肺燥阴伤等证。

竹茹,性微寒,味甘,入肺经、胃经,心经和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主治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

枳实,味苦、辛、酸,性寒,入脾经、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之功效,主治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等症。

上述方子中,我们先看第一组药: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这就是大名鼎鼎治痰湿之总方“二陈汤”。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性温味辛、苦,理气行滞,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绝生痰之源;炙甘草和中补脾,脾健康则湿化痰消。我们再看第二组药:竹茹,枳实。竹茹,味甘性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温胆汤作用原理:方中半夏以温燥之性减少湿痰生成,并且还可以把痰湿化开排出体外;陈皮清香,醒脾理气行滞,与半夏配伍强化祛痰之功,助推气机运行,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化,合乎“治痰先治气”之法;竹茹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与半夏配伍,一温一凉,相反相成,既清既温,可得中和之妙;枳实行气降气,把体内的气郁痰浊打破,进而打开胆胃之气机,与陈皮同为理气药,亦为一温一凉,可降胃气、降痰气、降浊气,使盘踞于中焦之湿痰沃物散而解之,倍增理气化痰之力;茯苓则渗湿利水,助半夏增加化痰之效,像一块大海绵,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吸走,通过小便排出去,切断痰湿之“苗”;炙甘草既调和诸药又补充脾胃的津液气血,与姜枣配伍,一散一守,散者为散痰气,守者为守中气,使胃气得和,痰气渐消。诸药合用,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

若心热烦盛,加黄连(黄连温胆汤)、栀子、豆豉清热除烦;若呕吐呃逆,加苏叶、苏梗、旋覆花降逆止呕;若癫痫抽搐,加制胆南星、钩藤、全蝎熄风止痉;若眩晕突出,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痰由湿气转化来的,体内湿气无法外排,慢慢就形成了“黏、稠、滞”之痰湿,上达头脑,下至脚底,中存脾胃肝胆,堪称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纵观温胆汤,紧紧围绕温阳化痰、和胃利胆之思路,把体内的痰湿祛掉,痰湿消则痰瘀不成气候,各种症状自然消失不见。如果您有肢体倦怠、食欲不振、形体沉重、水肿肥胖甚至结节、囊肿、肌瘤等症状,不妨参考上述药方,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从根本上来治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望每个人都做自己的神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