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蒋孜明。
今天,跟大家讲一味中药,炒甘草汤。
这个方子非常简单,一味药就组成了一个方。
▲《张仲景辨病》
方子出自汉朝版本的《张仲景辩病》,甘温补津液、温里去支饮,缓解痉挛,主治津虚为主伴轻度支饮,具体效果看医案。
患者,女,45岁,胸口不舒服已有半年,近两周有心慌出现,中成药吃了很多,但不曾见效,于是前来就诊。
刻诊,一摸脉是脉结。仔细询问得知,伴有轻微的咳嗽,以及口水多。
了解情况后,我给她开了一味中药:炒甘草10克,煎汤,连服三天。
你们猜结果怎样?
这位患者服用三天后,心不慌了,胸口不舒服的症状消失了,口水也不多了,整个人精神抖擞。
接下来我来讲讲这次用药的背后原理。
首先,这位患者出现了心慌胸闷、涎唾、轻度咳嗽的症状,这就是典型的津虚支饮偏寒症状。
这时也许有人会说,宋朝版本的《伤寒论》第177条有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用炙甘草汤调理就行了。
但如果你真按照这个方法治的话,那问题就大了:
据考证,宋朝版本的《伤寒论》有很多错误,就像里面的“炙甘草汤”,实际上是九味炙甘草汤。
而这位患者的病机为津虚,支饮偏寒,根本不能服用九味炙甘草汤;而最适合这位患者的,则是炒甘草。
▲炒甘草
炒甘草,偏性最低,甘微温,补津液,温里去水饮,缓解痉挛;主治津虚为主的心中不舒服轻度支饮,涎唾多,轻微咳嗽。
所以,相对比下,汉朝版本的《张仲景辩病》就科学多了,“脉结、心悸,心中温温、涎唾,为津虚支饮偏寒证,一味炒甘草汤主之。”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医典籍则是中医传承的重要载体。
但中医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这些典籍却存在了多个版本,其中的错误和糟粕更是在所难免,哪怕是《黄帝内经》也一样。
▲《黄帝内经》
对于中医人来说,如果不辨证施治,只是照本宣科抓药的话,那跟满大街的药店有什么区别。
想学好中医,任重而道远。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为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炒甘草汤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作者简介】
蒋孜明,1973年生,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现任玉林市中医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委员,擅长用纯中医手段治疗各种疑难病症,欢迎沟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