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逛南京(二十五)钟山长护中山陵(下)

 不杂书屋 2022-12-04 发布于江苏

(二十五)钟山长护中山陵(下)

中山先生逝世之时,段祺瑞掌控的北京政府下令举行国葬,而实际上,具体事宜全部由中国国民党负责。北京的治丧活动结束后,便有多位国民党要人南下钟山勘察墓址,宋庆龄与孙科随即也赶到,在考察多个地点后,最终确定在小茅山永福寺旁。孙中山曾说:“我这么多年奔走革命,所幸成功了。等将来一切事情办完后,我要在明太祖的孝陵左边建一所茅庐,度过余生。”选定之处前临平川,后倚青山,不仅地理位置非常很好,而且距离明孝陵不到2000米,正是中山先生生前所愿;兴建中山陵时,孙科在永福寺旁建造了供亲属守灵用的“永慕庐”,宋庆龄、孙科都曾在此守灵。

万福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孙中山奉安大典之后,曾作为奉安纪念馆陈列各方赠献的礼物,抗战时期被毁;1993年,中山陵园管理处将散落的舍利塔构件收集、整修、复原,重新竖好四座舍利塔在万福寺遗址旁。永慕庐也在抗战时期被毁,仅剩下一段残壁和一块石楣横额;现在的永慕庐是上世纪90年代依原貌在原址复建的,这座中国庭院式建筑隐身于山顶茂密的树林中,古雅而静谧,后来辟为书院,藏书很多,而且免费开放,试想:在无人打扰的书院内安静读书,一抬眼窗外是清幽的风景,这样的地方是不是让人心生喜欢,不舍离去?

1925年,葬事筹备处开始向海内外征集园陵设计方案,一份颇有创意的方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在小茅山由低渐高的南坡上,同一中轴线上的陵前广场、博爱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层层向上,从空中往下看,造型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独立钟”,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象征自由和公正),暗含着“木铎(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警世”的含义,表达了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392级台阶,象征着当时3.92亿中国人;台阶分成了10段,在下仰望,只见台阶不见平台,每一个仰望都是瞻仰者的崇敬之心;从上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目力所及的平坦演绎了中山先生“公平、平等”的理念。陵墓布局是中国传统式的,但色彩上摒弃了古代帝陵一贯使用的黄色和红色,只用青白两色,这是中山先生偏爱的颜色,也是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色象征青天,包含天下为公之意,代表着中山先生毕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这份方案的特别之处在于使用西方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来构造纯中国样式的建筑,最终它被确定为第一名,设计者是33岁的年轻建筑师吕彦直。

与中山陵的名气相比,“吕彦直”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并不多,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建筑师。在拿下中山陵设计第一名之前,他已经参与了老师亨利·墨菲先生(美国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了中国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的设计工作,完成了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校舍设计;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再次获奖。一时间,吕彦直名声鹊起,他同时承担了国家两大纪念性建筑物的设计和监理工作,这在中国建筑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他还和墨菲先生一起编制《首都计划》,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城市规划。虽然工作量巨大,但他对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繁重的工作、过度的劳累、多地的奔波使这位年轻人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1926年,他因病缺席了中山陵奠基典礼;1927,他再次病倒;1928年初,确诊为肠痈;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在上海辞世,这一年他只有36岁。几个月后,中山陵正式建成;再一年后,中山纪念堂建成。可惜这一切他都看不到了,他同样看不到他伤心欲绝的未婚妻严璆(qiú)在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做了修女。

严璆,著名翻译家严复的女儿。吕严两家是世交,吕彦直比严璆大7岁;1911年,17岁的吕彦直成为清华庚子赔款官费留美预备生,10岁的严璆也来到北京,两人正式交往;1913年,吕彦直去美求学,1921年回国,本该举办的婚事又因为严复病逝而耽搁;接下建设中山陵的工作后,吕彦直再一次推迟了婚期;1928年,病情确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更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两个建设项目上,对于等待自己多年的未婚妻,他除了愧疚还是愧疚。离世前,两大项目的所有工作基本完成,而严璆,他终究是辜负了。严璆曾在给吕彦直的信中写道:“这一生,我非君不嫁!”吕彦直去世时,严璆28岁,余生一直从事教会工作,终生未嫁。这是一个与中山陵有关的爱情故事。

吕彦直去世后,《国民政府公报》颁发了褒扬令,以政府名义发布命令褒奖一位建筑师,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二年,国民政府又为吕彦直立纪念碑,碑文曰:“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这块石碑原本镶嵌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的东墙角下,后来竟不知去向,虽然有些遗憾,但中山陵已经成为这位“近现代建筑奠基人”永远的纪念碑。

吕彦直去世三个月后,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行奉安大典。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的灵榇(chèn 指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从暂厝(cuò 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的北平西山碧云寺起运,归葬南京紫金山;5月28日,到达中山码头。中山码头位于下关长江南岸,又称下关码头,曾经叫首都码头。下关是一个古老的埠头,早在六朝时就建有白石步军用码头,宋元时是交通漕运和修造船舶的地方,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中山码头的前身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设的“关浦线”,当时津浦铁路贯通,这是一条由下关往返浦口的航线。1925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1928年8月8日竣工,1929年5月28日灵柩到达码头,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内。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中山先生,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下关码头也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

当年,为迎接中山先生的灵榇专门修筑了一条大道,市内部分叫中山大道,起点是中山码头,终点则是中山门,中山门原来叫朝阳门,至此改为中山门,中山门外的部分叫陵园大道。中山大道以鼓楼、新街口为界,分为三段,依次命名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它们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而最早的一条中山路是南京城里的,这是南京第一条现代化道路,也是民国时期南京城市规划的轴线。在《首都计划》中,南京不仅是政治中枢,更是文化荟萃之地。

毗邻中山码头(中山北路643号),是民国首都电厂(江边路1号),塔吊、卸煤和取水码头以及各类机器设备保留着原先的模样,1997年改造以后成为展示工业遗存的公园。

中山北路上,完好保存有扬子饭店(中山北路603号,现为南京颐和扬子饭店)、基督教道胜堂(中山北路408号,现为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海军总司令部(中山北路346号,南京724研究所)、国民交通部(中山北路303号,现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西院)、国民行政院(中山北路252、254号 ,现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国际联欢院(中山北路249号,现为南京饭店)、国民政府军政部(中山北路212号,现仅存大门)、国民国资委(中山北路200号,现为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办公楼)、首都饭店(中山北路178号,原军区第二招待所)、国民监察院(中山北路105号,在军人俱乐部内)、国民高院(中山北路101号)、华侨招待所(中山北路81号,现为江苏议事园)、国民外交部(中山北路32号,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从鼓楼到新街口,是规划中的文教区域,有马林医院(中山路321号,现为鼓楼医院)、福昌饭店(中山路75号)、民国中国国货银行(中山路19号,现为南京市邮局新街口支局)。当年的金陵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也在这一区域内,金陵大学校址现为南京大学,而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遗存多在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内。

中山东路沿线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多达70多处,有民国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中山东路1号,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市分行)、浙江兴业银行(中山东路3号,现为中国银行新街口支行)、中央通讯社(中山东路75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民财政部(中山东路128号,在军区后勤部大院内)、民国经济部(中山东路145号,现为南京市体育局办公楼)、 中央饭店(中山东路237号)、中央医院(中山东路305号,现为东部战区医院)、民国励志社(中山东路307号,现为钟山宾馆)、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中山东路309号,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监察委(中山东路311号,现为军区档案馆)、中央博物院(中山东路321号,现为南京博物院),到中山门,中山东路就到终点了。

曾经,中山大道是民国最亮丽的风景线。奉安大典前,主干道沿途栽种了2万棵法桐(悬铃木属植物,国内最早种上海法租界,叶子又长得像梧桐因而被称为“法国梧桐”);1953年,又一轮栽种热潮过后,南京的法桐总数达到了约10万棵。它们在春天萌生新叶,悄然生长;在盛夏变得密集,枝繁叶茂;在秋天逐渐泛黄,绚丽耀眼;在冬天落尽枯叶,空阔清朗。色彩交替中、光影变幻中,它们把古城的记忆珍藏。但是从1990年代起,为了拓宽道路,一棵又一棵法桐被砍倒,后来仅剩下3000棵左右,只有陵园路一带还保持着往昔的模样,美则美矣,总是令人伤感的一件事。

中山陵的陵园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法桐大道,一棵挨着一棵的法桐在缓缓向上的路旁傲然挺立,像是整齐排列的忠诚卫士,不论四季晨昏还是风雨雷电,都不动分毫。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以后,它们葱郁如盖,耸立参天;成行的法桐树不同于单株,在视觉上形成线性景观,远远望去,一直随着道路延伸,看不到尽头。漫步园陵路,不只是觉得空间无限延长,仿佛时间也被拉长了,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回到了民国年代。

中山陵建成以后,陆续有团体或个人在中山陵园内捐资修建纪念性建筑,这些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如今,中山陵周围已是一片郁郁葱葱、没有边际的林海,这些各有特色的亭台楼阁掩映其中,与中山陵一起构成景区的主要景观。

陵墓四周有四亭——议政亭、仰止亭、光化亭和行健亭。

议政亭,永慕庐东侧,四亭中造型最为简洁,亭子没有檐顶,仰头可见蓝天,有12只叉角,与中华民国国旗的角数吻合,似乎以此暗喻青天白日。中山先生生前三次力排众议,才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定为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定为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前身)党旗。置身亭中,如同笼罩于青天白日旗之下;亭中远眺,可遥望中山陵景色,遥想伟人一生功业。议政亭在日军侵华时与永慕庐一同遭毁,1993年根据原亭在原址重建。

仰止亭,二道沟北面梅岭上,四亭中唯一的个人捐赠建筑。1929年,孙中山遗体安葬不久,叶恭绰(中国现代书画大师,中国画院首任院长)就要求建纪念亭,1930年9月开工,1932年秋落成,叶先生为它取名“仰止亭”并亲自手书,“仰止”之意源自《诗经·小雅》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之情。1968年,叶恭绰辞世,葬于亭西不远处,日夜守望着中山陵,正可谓生也相随,死也相伴。

光化亭,陵寝东首小东山上,四亭中最为精美。1931年开始建造,至1934年才完工。整个亭子用石料构筑,不敷色彩,尽显石料的青灰本色,古朴而大气。亭名“光化”自有深意,“光化”是“光天化日”的省略语,原本是形容太平盛世;“光化”也可以理解为“光华”,1920—1930年,中华民国曾以《卿云歌》为国歌,歌词为:“卿云灿兮,糺(jiū)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所以,“光化”是在赞美辛亥革命创造太平盛世,歌颂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行健亭,四亭中最为传统,红柱蓝瓦,饰以彩绘,1933年由广州市政府捐建,亭名取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凉亭一般用来给行人遮凉、歇脚,行健亭位于陵园大道与明陵路相接处,正是为了给谒陵的人提供一个驻足休憩的地方。

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还有一座正气亭,建于1947年,亭名为蒋介石所定,意思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据说蒋介石打算长眠于此,他自认比明太祖高明又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山先生的学生,所以选择了这个高于明孝陵低于中山陵的地方,但他还没来得及经营就败退台湾。1975年,蒋介石去世,遗体浮厝(古代安置遗体的一种特殊方式,用砖石或木条放在棺椁四角,使棺椁离地三寸,暂不入土归葬)慈湖,可见台湾不是他理想的归葬地,但归葬正气亭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愿望。

四亭之外,陵墓西南方的小红山上有美龄宫,美龄宫北、行健亭南是永丰社,行健亭东、陵墓广场西侧丛林中是革命历史图书馆。广场南端正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紫铜鼎——孝经鼎,是戴季陶和中山大学师生1933年捐建的。孝经鼎东南,是一片半圆形的露天建筑,叫音乐台,于1933年建成,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也是中山陵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主要用于纪念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

音乐台东南、二道沟处是流徽榭,1932年由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修建,亭子三面临水,一面以石阶与陆地相连,因建于流徽湖边而得名;流徽湖是人工湖,航拍视角下,近似于心形,一年四季,这里都美如画卷。春夏的流徽榭被绿色包裹,密林深邃,绿水清透,是绝佳的纳凉胜地;秋天的流徽榭极具诗意,古雅的亭子、缤纷的色彩与心形的小湖是秋的童话,让人流连忘返;冬天的流徽榭又是另一番景象,树叶落尽,亭子更加清晰,瓦上白霜,水里倒影,如果赶上一场雪,就是一幅古韵水墨画。它是中山陵里一个别致的存在,在无与伦比的美景里,岁月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把光阴的故事收藏。

仰止亭北、中山陵和灵谷寺之间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是1936年中国佛教会募资建造。虽然外观上是佛教建筑,里面存放的却是孙中山先生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里有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一份份文件让人觉得那些教科书上的重大事件特别真实,历史画面也随之徐徐展开;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也在遗存的物件中变得具体生动。1987年,藏经楼正式辟为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横匾悬挂于主楼底屋正门上方。

钟山南麓、明孝陵附近,还有中山植物园,原名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是我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1929年为保存多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向中山陵园所赠名贵花木而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植物种类更为丰富。四月蔷薇次第开放,七月高树蓊蓊郁郁,十一月树叶五彩缤纷,一年四季,植物园总有不同的美,什么时候它都令人怦然心动。

中山陵周围还有几座民国名人墓葬,卫岗半山坡处坐落着韩恢墓,韩恢是附葬中山陵第一人;钟灵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内,是卢师谛墓;钟山东峰下、灵谷寺东北侧,是谭延闿墓;钟山南麓、明孝陵西,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墓;钟山东麓马群附近,是范鸿仙墓;钟山南麓、灵谷寺东,是邓演达墓。

中山陵是一座建筑,这座建筑里凝固着一个伟大的人格,钟山因此成为世人心目中崇高与不朽的象征,巍巍中山陵已近百年,是钟山文化中厚重的一笔。钟山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证了雄图霸业,经历了兴衰浮沉,成为古都南京第一名山,也深深融入南京的血脉中。光阴荏苒,中山陵依旧气势磅礴,这座体量巨大“警钟”从未停止警示。在一片苍翠中,每一个拜谒者回味的是一段不寻常的岁月,缅怀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