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1901年出生于山西五台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广州起义。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徐向前成为载入史册的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九一三”事件爆发后,毛泽东主动召见徐向前,他握着徐帅的手,满怀深情地连声说:“好人!好人!” 能被毛主席称为好人的徐向前元帅,曾三次临危受命,挽救人民军队于危难之际。 第一次“临危受命” 作为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徐向前幼年时期考入了东冶镇沱阳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因家道中落,徐向前无奈辍学到河北阜平一家杂货店当起了学徒。 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成为“山西王”,他积极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山西境内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创办新式学校、新办工厂、铺设铁路。 在此背景下,徐向前于1919年考入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速成班。 学习期间,徐向前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徐向前毕业后回到老家五台县担任一名乡村教师。 恰逢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正如火如荼,徐向前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大名鼎鼎的黄埔一期生。 当时的黄埔军校内部不太平,由于革命立场不同,军校生大多分为两派;一派是国民党,另一派就是中国共产党。 作为成绩优异的第一期黄埔生,徐向前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先加入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坚持与学校内的反共组织进行斗争。 毕业后,徐向前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的武装叛乱与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1927年3月,羽翼丰满的蒋介石窃取胜利果实,进行大范围的“清党”行动。 徐向前在杨得魁的介绍下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随后数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于1927年7月,在武汉宣布“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原本生机勃勃的大革命也就此失败。 危急时刻,徐向前受组织委派遣,来到广州进行了人员的军事训练工作,配合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组织工人武装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徐向前率领第六支队浴血奋战。最终还是失败起义,剩余部队撤退到广州城北休整,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徐向前任第十团党代表。 1928年4月中旬,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与彭湃领导的地方武装会合,坚持在东江地区进行游击战争。 由于遭到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部队减员非常严重。加上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广东省委被迫将剩余人员分批撤出广东。 此时,东江特委召开红二师、红四师领导干部联席会议,要求徐向前等人组织剩余兵力反攻海丰县城。 但这一决定是盲目错误的,导致红军攻打海丰县城失败,被迫退回东江山区。 红四师被困在深山里缺少物资弹药,很多战士都病倒了,师长叶镛于1928年6月17日英勇就义。 红四师减员过半,失败的情绪弥漫在队伍里,不少指战员临阵脱逃,基层战士们一天只能喝一顿稀饭,连基本的物资都难以保证,还要面临反动派一次次地围追堵截。 此时,东江特委转达广东省委的决定:徐向前接任红四师师长。一向不善言辞的徐向前深知自己的担子很重,如果此时推脱,不担任红四师师长一职,那么剩余的官兵处境就更加艰难。 老话常说,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和品格。徐向前没有任何犹豫,同意担任红四师师长。 成为师长后的徐向前先整合部队,进行党政教育,后率领剩余官兵在山区里与反动派周旋,坚持游击战争。 大约过了半年,红四师所剩400余人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分批撤出海陆丰。能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保存了革命力量,徐向前功不可没。 此时的他根本顾不得喜悦,经过化装后,他途经惠州、樟木头到达九龙,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徐向前顺利抵达上海,向中央军委主任兼中共江苏省委军事部部长杨殷汇报了有关东江斗争的情况。 1929年6月,徐向前被组织派往鄂东北组织和领导新的武装斗争。 第二次“临危受命” 鄂东北地区就是如今常说的大别山,徐向前来到此地后,先是担任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在师长吴光浩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师长,继续带兵作战。 虽然工农红军第31师名义上是“师”级单位,但部队总共就五百号人。物资匮乏,面临国民党部队和各地军阀的围追堵截,成为师长后的徐向前再一次感到了严峻的压力。 他先是摸排31师的详细情况,据徐向前调查发现,不少红军战士连基本的枪支弹药都没有,只能扛着红缨枪、大刀。 有的战士连大刀长矛都没有,身穿破旧衣服,打着赤脚,说是红军战士,其实和当地农民几乎没有差别。 徐向前当时的对手已经超过了1万多人,分别是广西军阀罗霖的独立第四师两个团,共四千余人,与河南地方武装李克邦的六千人。 因为地处山区,组织上很难给予徐向前有力的支援,这一次的情况比许向前之前在广东遇到的情况还要危险困难。 徐向前愈发的沉默,他不是抱怨什么,而是在想方设法地保存好这已经快要熄灭的革命火种。 思来想去,徐向前还是决定与敌人进行游击战,来回兜圈子,坚持敌后战争。 1929年7月至10月间,徐向前率领着500余名红军战士粉碎了敌人连续三次的“围剿”。在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31师依靠大别山地区逐渐发展壮大,不仅建立了根据地,还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经中央批准,红31师被扩编为红一军,下辖三个师,全军拥有2000多人,徐向前担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 1929年11月,第一次鄂豫边党代会召开,徐向前被选为鄂豫边特委委员。 没过多久,汪精卫暗中串联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向蒋介石发难,中原大战一触即发。趁此良机,红一军果断出击,兵分三路向外线进攻。 徐向前率领的第一师西出平汉线三战三捷,消灭三千余名敌人。战斗结束后,大别山百姓编了一首民谣歌颂第一师: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威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 1931年初,随着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城以南的长竹园地区会师,随即被合编为红四军,徐向前担任红四军参谋长。 之后数年,徐向前投入到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令昔日校长蒋介石寝食难安。 第三次“临危受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因特殊的历史遗留问题,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活动席卷华夏大地。为防止暴乱活动在解放军内部进一步蔓延,陈毅、徐向前、叶剑英这三位元帅据理力争,和反革命分子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67年初,毛主席任命徐向前为斗争小组组长。徐向前毅然接过这一职务,他闯入林彪驻地毛家湾,说服他制定了稳定军队的“八条命令”,对解放军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徐向前元帅这一举动无疑给了那些反革命分子加害的理由。一次内部会议上,反革命团体宣布徐向前不再担任任何职务,老元帅多次受到围攻,被下放到河南进行劳动改造,妻子与子女相继受到牵连。 1971年,“九一三出逃事件”爆发后,毛主席曾单独召见徐向前元帅。老人家握着徐元帅的手说道:好人,真是好人哪。 1990年6月,徐向前因为肺病住院治疗。6月29日,病重的徐向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他对前来探望自己的老战友李先念郑重地说道:我的遗言有三条,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 并再次叮嘱子女:“我死后,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因病逝世,人民无比怀念这位多次拯救全军与全党的元帅。 徐向前元帅是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被党多次委以重任,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其中,有三次“受命于危难之际”,更充分展示出他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崇高品格和衷心为党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爆款账号【一更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