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桐子国

 zqbxi 2022-12-04 发布于江西

       秦始皇统一全国前,今安庆地域曾建立过众多的氏族方国和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春秋时期,西周为屏潘王室,先后分封过皖伯国、宗子国和桐子国。《古今图书集成》卷八十六载:“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周大夫”。“周大夫于皖,而皖 之名始著。”“地与山皆以大夫名天下,传后世。”古皖方国在当时就具有较高文明,成为江北地区的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亲善关系,西周武王定它为伯爵国,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使皖成为附庸国,以后在吴国与楚国的争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别国,楚借口将它消灭,建成皖邑,归属楚国。皖国的治所名叫皖城(即今潜山县梅城)。后世习惯于称呼安庆一带的长江水域为“皖江”之名,合称安庆为“八皖”之地。这就是清代以后安徽省简称“皖”的历史来由。

       宗子国今枞阳地,也是偃姓,与淮夷种族中的群舒部族关系密切。国都在今下枞阳镇。春秋时,仍为宗子国,楚国北上后,为楚附庸。鲁文公十二年(前615)春,群舒叛楚。夏,为楚来,故都废为邑。战国时期,仍属楚国。

       桐子国,偃姓,在今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期,先后为北上争雄的南方大国吴、越、楚国的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子国叛楚,为楚灭,成楚邑。战国时期,属楚国。

      还有一个舒国,地跨今庐江与桐城,都会在今庐江县城池乡,偃姓。这个方国比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部落,皆同宗异国,统称“群舒”。春秋后期,相继被楚消灭。舒国成为舒邑(县),是后来庐江郡的治所,县城仍在今庐江县西南40里的城池乡城池村。

       这四国,时而联合,时而兼并,直到春秋中期相继被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所灭。

      安庆地域属青莲岗文化与仰韶文化的边缘地带。从20世纪70年代始,境内已发现20多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出土文物证明,我们的先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已有10万年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明。

  从遥远的古代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今安庆地域曾建立过众多的氏族方国和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春秋时期,西周为屏潘王室,先后分封过皖伯国、宗子国和桐子国。

  古国,在今潜山县,偃姓,皋陶之后。《古今图书集成》卷八十六载:“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周大夫”。“周大夫于皖,而皖 之名始著。”“地与山皆以大夫名天下,传后世。”皖是美好的意思,皖山皖水即江山锦绣也。古皖方国在当时就具有较高的文明,成为江北地区的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亲善关系,西周武王定它为伯爵国,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使皖成为附庸国,以后在吴国与楚国的争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别国,所以楚借口将它消灭,建成皖邑,归属楚国。

  此后相继衍生出“山称皖山,水称皖水”;皖山又称皖公山,以山势“众山潜伏”而称潜山,主峰称为天柱山;皖河源出大别山;上游有长河、潜水、皖水3大支流,诸流汇合自安庆西郊入江处有著名的集镇名叫皖口(今名山口)。皖国的治所名叫皖城(即今潜山县梅城)。后世习惯于称呼安庆一带的长江水域为“皖江”之名,合称安庆为“八皖”之地。这就是清代以后安徽省简称“皖”的历史来由。

  今枞阳地,古国、子爵,也是偃姓,与淮夷种族中的群舒部族关系密切。国都在今下枞阳镇。春秋时,仍为宗子国。楚国北上后,为楚附庸。鲁文公十二年(前615)春,群舒叛楚。夏,为楚来,故都废为邑。战国时期,仍属楚国。

  古国,偃姓,在今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期,先后为北上争雄的南方大国吴、越、楚国的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子国叛楚,为楚灭,成楚邑。战国时期,属楚国。

  还有一个舒国,地跨今庐江与桐城,都会在今庐江县城池乡,偃姓。这个方国比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部落,皆同宗异国,统称“群舒”。春秋后期,相继被楚消灭。舒国成为舒邑(县),是后来庐江郡的治所,县城仍在今庐江县西南40里的城池乡城池村。 这四国,时而联合,时而兼并,直到春秋中期相继被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所灭。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改设郡县制。秦代安徽境内大致涉及到7个郡,即江东郡、大宋郡、砀郡、泗水郡、陈郡、会稽郡、九江郡。九江郡的范围很大,领10个县,治所在寿春。当时今安庆市境的几个古国都消灭了,小邑也被瓦解,没有形成一个县,但广阔的地域属于九江郡。楚汉相争时,地属衡山王国。西汉分别归属于淮南王国、衡山王国、松兹侯国、扬州庐江郡地。其中庐江郡皖县、舒县两建制在秦代建立,松兹侯国受封于汉高后四年(前184),治所仙田铺即今宿松县凉亭镇。西晋永嘉末年(313)废皖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在皖县旧地置晋熙郡与怀宁县,形成郡、县同治于故皖城今潜山县城的体制。

  刘宋时晋熙郡属南豫州、领怀宁、新冶、太湖左县及侨立的阴安县。萧齐改晋熙为豫州,萧梁改晋州,北齐改江州,陈改晋州,隋初改熙州,隋大业三年(607)改名同安郡,均设治怀宁县即今潜山县城;同安郡领县为怀宁、同安、太湖、宿松、望江5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同安郡名舒州,武德九年改名东安州,不久又改舒州,天宝元年(742)改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盛唐郡,乾元二年(759)复改名舒州。虽有名称变易,但其治所与领县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等体制一直未变。至唐代,今安庆八县已有五县正式定名,并一举奠定了今八县的地域基础。

  北宋初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设舒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设舒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建安庆府,原舒州所辖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成为府属5县建制。府治设于故皖城,怀宁县附廓。景定元年(1260)定治于宜城后,怀宁仍随迁为附廓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庆府为安庆路,亦领上述5县;至治三年(1323)划怀宁西部清朝、玉照2乡设潜山县,治于皖城故址。安庆路领县增至6县,是为“安庆六邑”的最初建制。明、清两代均建府制,安庆府领6县直至清代灭亡而随之结束。就连民国25年(1936)1月划太湖、潜山、舒城、霍山4县边境置岳西县,民国38年(1949)2月划桐城、庐江边境设桐庐县(后改名枞阳),基本还有在古安庆六邑区域上的变化。

  民国期间,安庆是省、道、县三级同城而治。民国16年(1927)11月25日成立安庆市,领辖长江两岸北市、南市(今东至县大渡口)。 民国36年(1947)11月,中共皖西行政公署在解放区根据地成立,下辖3个专署,其中一、二专署均设在安庆境内。皖西第一爱国民主行政专员公署辖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潜怀等地区,驻地在太湖县城;皖西第二爱国民主行政专员公署辖桐城、舒城、潜北和怀宁东部地区,驻地在桐城县城。

  1949年3月,中共皖西分区委员会和皖西行署,主持组建安庆市临时人民政府。4月24日,正式建立安庆市人民政府。皖西第一、第二专署于6月20日合并,称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专署驻地设在安庆。9月,专署与市政府合并办公,保留安庆市名称。10月10日,撤销市建置,划归怀宁县。

  1950年10月25日,恢复安庆市建置,时为安庆专署直辖市。1951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安庆市为皖北行署直辖市,暂由专署代管。次年9月,安庆市改为安徽省直辖市。1958年为专辖市,1961年为省辖市,1965年为专辖市,1979年为省辖市,1988年9月,遵照国务院《关于安徽省调整安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精神,撤销安庆地区和原安庆市,设置新的安庆市,实行市领导县。

马其昶说 

马其昶,名头儿响:知天下大势,同袁大总统界儿划的清,不合作,跑回桐城老家;写了《桐城耆旧传》。桐城二中毛伯舟先生曾点校是书。先生龙窝,在汪河蜈蚣地。紧邻其墓,有一乡村水泥道。道,弯曲,窄,险。若错车,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前年吧,跟在一群桐子国文人后面去了。很拍了些照片。

有桐子国文保碑。拜谒,又挺别扭。何也?旁有一乡民坟茔。这有啥奇怪的?哪儿黄土不埋人。怪就怪在墓碑上。字,粗,糙的很;几若儿戏。煞风景哟。以我愚见,一个个自诩官德好的桐子国老爷们,刨人家祖坟的事,不敢,也不为。那咋办?花市民们几个小钱,另做一碑,换下得了。山民不依呢。动用下当年计生气概么。今天,官老爷的法子更多了。是官刁胜似民呗。近日,读懒悟艺术馆张庆写先生文,有趣,录一段,于兹:

       马先生,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桐地人。祖父马树章,任太常寺典簿。父讳起升,议叙同知。少时,师从吴山、姚思赞。好学。后,师从方东树、戴钧衡。又,师从方宗诚、吴汝纶。经吴汝纶引荐,拜谒张裕钊,相见,赋诗一,亦庄亦谐,谓:得之桐城者,宜还之桐城。裕钊叹服,和一诗作答。是时,马其昶年二十一。先生早年屡试不中;后,淡于仕进。周馥力举他为经济特科。冯煦亦曾上疏求破格录用。有人以硕学通儒推荐,俱谢绝。光绪二十一年,授经安庆藩司署中。二十三年,主讲庐江潜川书院。二十七年,授经合肥李仲仙家。三十年,助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以培养济世人才为己任。宣统二年,应学部召,赴京编《礼记节本》。民国元年,邑人举为县议会会长。民国二年,安徽高等学校聘为校长。民国三年入都,法政学校聘为教务主任。民国五年,清史馆聘为总纂。成《清史稿·儒林·文苑》若干卷。晚年,久病缠身;治学,仍一丝不苟。咋说也是个官。以今天的眼光看,够品级的舍。

       马其昶为文,守规,以宗经为本,自谓“为文而不求之经是无本之学” 。文,多以碑传史为主。言简意赅,得方苞、姚鼐真传。三十岁以前,以古文为名;三十岁之后,治经,兼及子史,旁及佛典。治经,旁列众说,触类旁通,发前儒所未发,多有获。

       著作,凡十七种,三百余卷:《周易费氏学》八卷,《毛诗学》三十卷,《尚书谊诂》若干卷,《礼记节本》六卷,《大学·中庸·孝经合谊》三卷;《清史·儒林传稿》若干卷,《桐城耆旧传》十一卷,《清史·文苑传稿》若干卷,《左忠毅公年谱定本》二卷;《老子故》二卷,《庄子故》八卷,《屈赋微》二卷,《金刚经次诂》一卷;自著《抱润轩文集》二十二卷,《抱润轩文集续集》若干卷,《存养诗钞》若干卷,《桐城古文集略》十二卷。

桐城文庙


文庙,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此庙系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江淮之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198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拓展重建今址,明清两代修葺凡十九次,为元明清以来桐城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革”开始,1966年8月其门楼遭毁,1985年开始“整旧如旧”,进行了第二十次修葺,并立碑铭文以纪。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

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年,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保护范围:四周院墙外,东2米,南30米至广场,西5米,北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0米,南500米,西至公园路,北至北大街。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