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阻断肾功能发展进程,“管控三角”缺一不可

 王云飞oukzicfv 2022-12-04 发布于上海

今天和咱们肾友谈谈慢性肾衰的“管控三角”。

“管控三角”虽说是笔者个人的临床经验,但其实各类指南和教科书,也都是主要针对这3方面来阐述:

1. 病因

2. 病变

3. 并发症

三者的关系也很简单:病因→病变→并发症。病因导致病变,病变导致并发症。

图片

具体来讲:

肾病的病因是什么?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是一个很大的集合:

先天性的包括基因遗传、基因突变、发育不良等;

后天性的包括感冒感染、营养过剩、环境污染、自身免疫、接触肾毒性物质和药物、内分泌失调等等。

具体到某一位肾病患者,病因则是这个集合中的某几种。比如最常见的IgA肾病,由CFHR3等多种易患基因+后天的感冒感染引起;也很常见的膜性肾病,往往是HLA易患基因+环境污染+营养过剩引起。

先天因素占小头、后天因素占大头。

随后,病因导致病变

病变,也就是病理改变。在以上病因的推动下,大量免疫复合物侵入肾脏,先后导致多种病理改变:

1. 早期,细胞增生、基底膜变厚;

2. 中期,部分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炎细胞浸润;

3. 晚期,弥漫性的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向心性收缩(萎缩)。

最后,病变导致并发症

肾脏病变,使肾脏的各个组织失去功能:肾小球失去毒素滤过功能,球旁器失去调节血压功能,肾小管失去促进造血功能、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功能等等。

各项功能的衰竭,分别引起对应的并发症:肾性水肿、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等。当最主要的一项功能:滤过率,跌到15毫升/分钟以下时,这些并发症统称为尿毒症。

病因、病变、并发症

“管控三角”缺一不可

只是如今的肾内科,病变经常被忽视,是最薄弱的一环。

其余二者: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很有道理,但只靠二者是不够的。

一方面是这个本,也就是病因,医生经常无从下手。

人们常称病因为病根,都想能够治根,甚至部分肾友冒险用些“秘方”。然而我们是能改变先天的遗传?还是能避免后天的病菌接触、营养过剩?

这些不是用药物、手术等医疗手段能避免的。医生能做的,是减少肾脏的致病物质。

另外,也需要靠患者调整生活、饮食、运动习惯。

生活饮食细节,光靠嘴说是说不完的,所以我们的主管大夫和护士,力求在1-3周的住院时间内,尽快帮助患者建立起完整、健康的生活方式,教会患者防范肾毒性物质。住院不只是治病,其实也包含着对生活习惯的培养——它看似无形无相,却可能影响患者的一生。

单纯地对因干预,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还存在基因、环境污染等个人难以抗衡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这个标,也就是并发症,纠正起来事倍功半。

肾脏坏掉了,于是用药对并发症缝缝补补。等到实在弥补不了了,就只能把重点放在透析、放在延续生命上。

我们确实可以治标,确实可以延续生命,但治标很难做到医学的本质目的:让患者获得有质量的生活。治标之法,也不宜单用。

许多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去看病,结果医院不看肾脏,只看其它器官的并发症,并发症不明显?那就回去吧,等并发症控制不住了再做透析——肾科不看肾脏,听起来难以置信,却是肾友们的常态。

肾友们经常为了治病因,喝了很多中药;为了治并发症,吃了很多西药。而获益最大的,肾脏的“病变治疗”,则不太受重视。

到了肾衰的地步,肾脏病变会自发进展,即使解除了病因也会进展;而并发症是受病变支配的,治疗并发症的第一选择是改善肾脏病变。所以对于肾衰患者,病变是“管控三角”的核心。

如何改善肾脏的“病变”?

一方面是扩血管、促进肾脏血流

肾脏本质上是一团毛细血管,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本质上是血流速率。

医生经常说心肾一体,心脏和肾脏一样,本质上都是连在一起的血管。只不过心脏这条血管有4个膨大之处(心房、心室),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心形;而肾脏是大量毛细血管缠绕成了200万个肾小球。

要改善肾功能、促进血流,就需要活血药物,比如红花、丹参、郁金等等,从而促进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动脉的供血,让缺血罢工的肾单位再运转起来、把肌酐等代谢废物排出去。

另一方面是给药方式需多管齐下

包括药浴、外敷、足浴、口服等给药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部分患者只有口服,药力会打不小的折扣。因为这些给药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机制需要配合、效果需要叠加,才能使肾脏获益最大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