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橡树 | 解读南京会战:拉开了中国持久战的帷幕……

 流浪的橡树 2022-12-04 发布于四川
国军第87师、第88师为当时装备、训练最好的精锐部队,全程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两师伤亡近2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抗战史,这是我的写作重点和写作激情原点。

因而每到抗战史重大事件发生季节,恍如感召,我总会情不自禁放下手中杂事,远眺抗战烽烟,感慨、唏嘘、彷徨其间。

昨晚,几乎一宿,我每每闭眼总是金戈铁马,峥嵘杀伐,尸横遍野,血腥冷酷的战争景象……原来又到了南京会战的纪念日了。

12月初,这是南京会战及南京陷落、南京大屠杀的忌日,我总想为此写一些文字。

此前,我写过较多关于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文章。

最早,我认为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主因,除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犯罪之外,实为那时中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以至于数个持单发步枪的日本兵,即可耀武扬威押送数以千万计中国军民前往屠场受难。

再后来,我看了很多相关抗战及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以及包括张纯如先生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内的多本相关作品,对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也就有了新的理解。

其实,就自然人的正常心理而言,既有基于无知无畏的越自信,越无畏,越无畏,越强大;同样也有知而生畏衍生的顺从、软弱、退让、缄默。

此外,在严酷的战场环境,还有强大的敌人及寒冷、疲劳、创伤、疲倦等等极端客观环境,会对生命力形成绝对无情压制。

这样一来,当年南京城内的溃兵、平民面对强大、凶悍、无情、无纪律的日本侵略机器,确实难以侥幸求生。显然,理性去看,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就是一场纯粹的战争悲剧,与中国人的人性、道德等等完全无关。

于是,大约在2019年冬,我逐渐认为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不应该简单归结于当时的中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南京大屠杀与纳粹德国排犹、屠犹运动一样,都是强权推动侵略战争衍生的历史悲剧。

面对强大、暴力的侵略机器,残兵平民,全如羔羊,无辜死难,何其无辜。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对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认识,也就从南京遇难军民的纯粹的悲剧一面,转向到认知他们的牺牲,对于八年抗战确有壮烈的另外一面:

南京会战何以必须要在南京进行,以及南京会战对中国八年抗战的有着如何的战略价值。

一、日军侵略所向,南京会战必须要在南京进行。

1937年11月18日,淞沪会战刚刚结束,日本天皇及军政高层在“不宣战”的情况下,以第1号命令公布了《大本营令》,成立了指挥对华全面作战的大本营。

中日全面战争已经在事实上全面展开。

11月24日,日本天皇召开了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通过了对中国的作战计划预案及“大陆第5号”命令,决意废除此前为控制侵华战争规模而确定的“制令线”,并通报日军华中方面军,“本部有坚强决心攻占南京”。

当时,日军华中方面军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已经派出多支部队追踪国军,正在谋划全面跨越“制令线”西征南京,扩大战绩。因此,在接到日本大本营的“大陆第5号”命令之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当日即制定《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上报东京并且开始整军西进,预备攻占南京。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同时正式下达“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命令,将此前参战淞沪会战的日军编成华中方面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方面军司令官,以朝香宫鸠彦王中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为日军进攻南京的前敌总指挥。

这时,中国方面尚有两个选择。

在南京及外围迎战日军。

放弃南京,继续撤退、转进。

然而,抗战突然爆发,日军神速推进,使得中国在政治、外交、军事、战争等多个方面难以从南京转身,因而不得不咬牙选择在南京与日本决战。

在政治上,南京为当时中国首都,得失直接关系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抗战决心。

在军事上,国军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即针对日本可能发起侵华战争而在南京-上海沿线预备国防工事和南京会战方案。

在外交上,按照当时中国与苏联签署的友好条约条款、苏联顶层人物对中国的“如果日本(侵华)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的承诺,南京保卫战为日本侵华战争“将要取胜”的标志,中国坚守南京,可能会换得苏联出兵干涉。

在战争上,从淞沪会战结束到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日军几乎不给中国军队预留备战时间,寻踪追击,相继突破江阴防线及吴福线、锡澄线,使得国军陡陷全面溃败架势。

这时,在南京-无锡-上海之间,既有从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70万败军,军政机关及工厂、学校、物资等等;又有已经陆续抵达战区和正在行军途中的来自川湘后方的30万地方军队。

这是中国能够继续抗战的最后力量。

面临日军重兵星夜追击而来之危境,国军必然要尽快整顿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分别向鲁、豫、皖、赣战场及武汉-九江等长江中游沿线战场、重庆进行战略转移。

然而,当时京沪杭地区每日遭到日军战机轰炸,本就孱弱的交通及市政体系惨遭破坏,已然崩溃,再加上抗战国军经历淞沪会战未得补充、休整,军队残破,军政山头林立,军令政令出自多门,指挥系统叠床架屋,使得军事行动和作战效率极低。

数百万军民淤积在京沪杭战区迟迟不得疏散、战略转移,实为中国抗战爆发以来最危险时刻。

于是,南京挺身而出。

11月2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宣布迁都重庆。

11月24日,蒋介石签署命令,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任命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编组卫戍部队共14个师约11万余人,进行南京保卫战。

其中,从淞沪战场九死一生撤退下来的国军精锐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等部为南京保卫战主力,防守南京市区及幕府山、紫金山、狮子山、雨花台等近郊阵地;以第2军、第74军、第66军、第83军各2个师防守南京外围乌龙山、栖霞山、淳化镇、牛首山、龙潭等阵地。

就此,国军精英挺身而出,在他们掩护之下,抗战中国之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则开始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

这样,南京首当日军锋芒,南京会战也就无法避免地展开了。

二、日本虽然夺得南京,夺得南京会战的战役、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日军在南京会战却遭到七七事变以来的战略上的首次失败。

现在的人,喜欢无视中日国力、军力差距,从战役、战术等方面去分析南京会战。但是,这显然纯属书生奢谈。

诚如前文分析,当时中日军力对比悬殊,中国坚守南京求胜渺茫,之所以执意发起南京保卫战,实属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考量,以及战争大势所迫,必须要有精英军队挺身而出掩护中国之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实施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而日本之所以不顾一切攻击南京,实属急欲兵临城下逼迫中国政府“现地谈判”,实现“三月解决侵华问题”之速战决胜战略目标。

为此,日本为进攻南京,集中陆军华中方面军之7个师团、2个旅团、日本海军第3舰队一部、以及其他炮兵、通信、舟桥、航空兵、辎重及兵站等,约20万军队。

显然,要以步兵为主,以平面作战为主的近代化中国军队,去抵抗、决胜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有着陆海空绝对优势的现代化日军,从军事常识来看,全然没有一丝胜望。

因此,以现代视角、上帝视角,忽视当时中日军队装备差距、战力悬殊,夸夸其谈非要争论南京会战之得失,实属毫无意义。

不过,从抗战八年的战略视角去看,中国军队虽然在南京保卫战的战役、战术面上惨败且付出极为惨重代价,但是,中国军队以弱敌强,浴血奋战,在中日战争全面展开的关键阶段,掩护了中国之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完成了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确属具备了极大的战略价值。

首先,在中国国民政府远走重庆的情况下,日本发起南京攻略虽然夺得战役胜利,夺得南京,但是日本速战决胜战略却就此遭到彻底的失败。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直至淞沪会战,乃至于日军西犯南京,日本大本营都有以战争压逼中国地方政府及国民政府“现地谈判”,谋求实现“速战决胜”中国。

然而,南京会战之后,中国国民政府远走重庆,中日战争全面展开,就此,日本完全失去了以现地谈判实现“速战决胜”中国的可能。

如此一来,日本为彻底解决中日战争问题,就不得不继续拉长战线,继续扩大战争,逆长江西进,劳师远征,仰攻武汉、重庆。

可以说,淞沪会战为日本陷入八年持久战的序曲,南京保卫战就是日本陷入八年持久战的开始。

仅此来看,日军发起南京大屠杀,除却有其“就地征收”、“不留战俘”等残暴命令,以及日军人文素质极差,纪律散漫等原因。

然而,当时推动跨越“制令线”,扩大战争,进犯南京的日本天皇皇室朝香宫鸠彦王等日军高级指挥官们,他们在惨胜夺得南京的情况下,眼见完全失去了逼迫中国“现地谈判”、实现速战决胜战略目标的最后希望,心中失落、沮丧,就此戾气升腾,为了泄愤及压制中国人民反抗意志,也就悍然下令,纵兵屠城……

1937年12月8日,南京,日军进犯南京和炮制南京大屠杀的四巨头(左起)长谷川清、松井石根、朝香宫鸠彦、柳川平助。

其次,日军华中方面军经过南京保卫战,既遭到重大伤亡、物资消耗,又受鲁、苏、皖、豫侧翼国军牵制,难以继续尾随、追击国军作战。

就此,危机连连、战事连连的中国军队终于得到了极为宝贵的调整部署及休整、补充的空间、时间。

再次,在南京会战期间,中国军队顽强抵抗,迫使日军华中方面军不得不向南京投以重兵,从而,日军在战后形成主力猬集南京及京沪杭地区局面。

与此对应,华北日军本来兵力集中,控制平汉线、津浦线、平绥线,有着绝对的战略优势。

然而,经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日军战略方向完全转向长江下游,使得华北成为日军的次要方向,继而也就使得华北日军大幅失去控制平汉线、津浦线、平绥线的战略主动。

于是,在中日战争全面展开的大势下,华北日军为与华中日军联络,选择发起了台儿庄会战及徐州会战……

就此,等到日军完成华北日军为与华中日军联络,重新组织兵力继续西进武汉,时间已经拖延至半年以后的1938年6月。

于是,中国在南京的血泊中愤然苦战,终于在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之后,看到了以持久战苦耗日本、战胜日本的一线光亮……

一晃,八十五年过去。

现在回首,远眺抗战烽烟,原来,当年在中国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南京及南京军民,他们已然隐落史河,为后人们可怜、哀悼。然而,他们那些失落的光荣、壮烈的抗战功绩,毕竟不朽。更应该让我等后人为之仰望,敬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