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为什么不能被挖穿,如果挖穿后有什么严重后果?

 kadiwinyang 2022-12-04 发布于甘肃

对于人类来说,二十世纪是科学发展的巅峰时刻,尤其是前20年间,无数伟大的理论不断诞生,像相对论、质能方程式等理论至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理论的迭代更新也为人类的军备竞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而在上个世纪摩擦最大的就要数两个巅峰国家,美国和苏联了。两个国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亦或者军备实力都在国际上处于最前列。

可是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不仅仅在人中适用,在国家之间也同样符合,于是为了争夺谁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称号,苏联和美国展开了总资产高达数十亿的军事竞争。

由于两个国家的实力相差不大,因此在普通领域内很难分出胜负,于是他们便把目光转移到了外星探索和地球本身的探索上面。

两国的针锋相对

苏联和美国首先把目光放在了太空竞赛上,而苏联作为老牌强国,首当其冲拿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顺利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就,并且苏联的宇航员也第一次走出地球,踏上了宇宙的神秘领域。

美国也不甘示弱,在1969年也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成功登录了月球。

所以总的来说,美国和苏联的差距还是不大的,在太空竞赛后,两国还是没能分出胜负,于是他们又把目光放到了人类所生活的地球上,并放出豪言壮语,要挖穿地球!

地球挖穿计划

最开始,美国率先出动,进行了海上的钻探,本来还以为从海洋上入手,难度会有所下降,可令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在海上深挖的难度竟然如此之大,不仅要面对坚硬的地质结构,海底的压力也是重大难关,最终受到资金以及技术的限制,美国还是决定暂停了挖掘计划。

这时,苏联再次上阵,他们非常聪明的选择了科拉作为钻孔区域,这也成就了世界上最有名的科拉超神钻孔实验。

该项实验整整持续了23年到1993年才正式结束,最深的挖掘位置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263米。

倒不是因为再往下挖会遇到什么恐怖的东西,只是因为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无法支持继续深挖了。

要知道,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地下的压力和温度也在成倍增长,光是达到12000米就已经几乎耗光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最后,在来到12263米时,机器已经达到了极限,再往下深挖一厘米都是对钻头的致命打击,无奈之下,苏联也只能暂时放弃了挖穿地球的计划!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就想问,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的科技发展到了足够的高度,能够支持人类挖穿地球,那么到那时又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挖穿地球的可怕后果

我们所处的地球就像是一个拥有超高温度以及超高压力的大熔炉,虽然表面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但是在进入地幔层之后,内部的所有物质都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地球内部的高温岩浆的无休止的流动,才创造了地球的完美生态结构,才让地球成为一个拥有生命和活力的星球,那么如果人类用钻头把地球凿穿了会发生怎样恐怖的事情呢?

简单的举个例子,如果用钻头钻透液态氧气管,那么在高压的作用下,里面的氧气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喷发出来,甚至发生爆炸,同样对于地球而言,如果中间出现了孔洞,那么其内部所蕴藏的熔浆将会悉数喷发出来,其威力堪比超级火山的爆发。

到那时,整个地球将不复从前的繁荣,转而变成可怕的火球,其带来的恐怖场景,足以让90%以上的生物灭绝,即便是人类也难以逃离,最终化为乌有!

挖穿地球的可行性

要是在没有这些高科技设备之前,或许这些挖穿地球的言论就是天方夜谭,很多人可能会把这些话当作疯言疯语,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发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对地球内部结构认知的深入,挖穿地球已经成为了一种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要知道,和宇宙中的其他天体不同的是,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岩质行星,没有超乎想象的超高密度,唯一阻碍我们的可能就是地底深处的高温和压力。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目前地球中心的温度可以达到5000℃左右,这样的高温足以融化所有的金属设备。可是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前进,随着越来越多新型材料的发现,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抵抗数千度的高温。

只要能创造出耐高温的钻头,挖穿地球也就指日可待了,不过即便是能够实现挖穿地球的目标,我们也不能轻易尝试,因为那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结语

所以人类有好奇心是好事,但是在好奇之前也一定要先考虑到这样做所产生的后果,科技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甚至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科技水平越高,自我毁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宇宙单身的138亿年里,我们至今都没有发现任何一种高级文明的存在,抛去人类的文明等级太低无法探查到高维生物的奥秘不谈,有没有可能是高级文明因为科技而自我毁灭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