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瓜病害的防治

 辛福人生 2022-12-05 发布于浙江

猝倒病

(为害状)本病是西瓜幼苗期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可造成大片幼苗死亡。尤其在育苗床内受害最为常见。
1. 症状 猝倒病菌的寄生性都是比较弱的,只有在幼苗生长衰弱或其幼茎尚未木栓化时,才能侵入为害。苗期发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接着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拔出后接触病部的表面极易脱落,在子叶下发病的成为卡脖子。有时幼苗尚未出土,胚茎和子叶已普遍腐烂。有时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但贴伏在地面而不能挺立,检查这种病苗,可看到其茎基部已收缩似线条状。湿度大时,在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长出一层白色菌丝体。
2. 病原 病原为腐霉属中的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菌丝无色,无隔膜。无性阶段形成游动孢子囊,有性阶段形成球形卵孢子。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温度高于30℃生长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为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则发病较多。
4. 无公害防治技术
(1)
严格选择营养土 选用无病新土进行育苗,或对育苗土进行土壤消毒,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细土100千克制成药土进行播后覆盖。
(2)
加强苗床管理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作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控制苗床的湿度。用有机肥或堆肥作苗床基肥时,必须充分腐熟。定植后,前期宜少灌水。若是大棚应及时通风降湿。
(3)
化学防治 出苗后发病初期可喷洒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一般710天喷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洒13次。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枯萎病

(为害状)西瓜枯萎病也叫蔓割病、萎蔫病等,分布十分广泛。其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多者发病30%以上,甚至绝产。
1. 症状 西瓜全生育过程均可发病。西瓜幼芽受害,在土壤中即行腐败死亡,不能出苗。出苗后发病,顶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垂,茎蔓基都萎缩变褐猝倒;病蔓发病,基部变褐,茎皮纵裂,常伴有树脂状胶汁溢出,干后呈红黑色。横切病蔓,维管束呈褐色。后期病株皮层剥离,木质部碎裂,根部腐烂仅见黄褐色纤维。天气潮湿时,病部常见到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苗分生抱子座和袍子团。
2. 病原 病原为西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niveum(E.F. Smith)Snyber et Hansen],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 发病规律 本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苗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通过带菌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及人为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或根毛的顶端细胞间侵入,带菌种子萌发时病菌可直接侵入幼根。夏西瓜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发病的主导因素是温、湿度,温度在8-34℃均可发病,24-32℃是侵染的最适温度,而苗期在16-18℃时发病最多。雨后遇旱或时雨时晴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较多。另外,微酸性土壤及偏施氮肥,更利于发病。
4. 无公害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采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从无病田中采种。种子消毒,在播前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l小时。
(2)
严格选择营养土 采用无病土育苗,用新土或消毒的土壤作营养钵育苗,可减少苗期病菌侵染。
(3)
合理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提倡水旱轮作,或与非瓜类作物5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地,高畦栽培,发病严重的大棚、温室更要采取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施用腐熟的基肥,及时追施磷钾肥,及时通风,降低大棚湿度。不可大水漫灌,防止植株早衰和茎基部因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产生自然裂伤。发病时要控水,及时清除病株,彻底销毁或深埋,并用石灰等进行土壤消毒。
(4)
土壤消毒 苗床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8克处理畦面。定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21千克,混入细干土30千克,混匀后,均匀撒入定植穴内。在夏季高温季节,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即收获后,翻好地、灌水、铺上地膜,然后密闭大棚1520天,地表土壤温度可以达到70℃以上,对枯萎病及其他土传病害、线虫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
嫁接育苗 用黑籽南瓜或葫芦作砧木嫁接。
(6)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进行药剂灌根治疗,常用的药剂有50%速克灵1 2001 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 0006 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每株灌药液025千克,每隔57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炭疽病

(为害状)炭疽病是西瓜重要病害之一,各地普遍发生,在多阴雨天气和南方多水地区发生尤重,是影响西瓜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本病除为害西瓜外,还为害甜瓜等。
1. 症状 西瓜叶、蔓、果均可发病。叶部病斑,初为圆形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变褐色,边缘紫褐色,中间淡褐色,有同心轮纹和小黑点,病斑易穿孔,病斑直径约o5厘米,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上的小黑点和同心轮纹都没有蔓枯病明显,病斑颜色较均匀。叶柄和蔓上病斑梭形或长椭圆形,初为水浸状黄褐色,后变黑褐色。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暗褐色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橘红色黏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西瓜腐烂。
2. 病原 病原为刺盘孢属的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Mont)Arx,异名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ass) Ellet Halst],病斑上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圆形,无色单胞,内含物颗粒状,刚毛分散于分生孢子盘中,褐色,顶端色淡,有分隔。
3. 发病规律 该病菌主要附着于寄主的残体上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其种子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依靠雨水或灌溉水的冲溅传播,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湿度大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在持续87-95%的相对湿度下,潜育期 3天,湿度愈低,潜育期愈长,发病较慢。在10-30℃温度下均能发病,而以95%相对湿度和24℃温度下发病最重。过多施氮肥、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以及连作地块发病都比较严重。重病田或雨后收获的西瓜在贮运过程中也发病。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甜瓜品种一般厚皮甜瓜(哈密瓜型)易感病,薄皮甜瓜(普通甜)较抗病。
(2)
严格选择营养土 育苗地要实行与非瓜类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
(3)
种子处理 对生产用种可用5051℃温水浸种或用种子重的03%~04%的50%多菌灵粉剂拌种;或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4)
农业措施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配方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平整土地,防止田间积水,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瓜类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5)
化学防治 大棚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 0006 000倍液,或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等,间隔710天一次,共喷药23次。

白粉病

(为害状)白粉病俗称白毛,是西瓜生长中后期的一种常见病害,除西瓜外,还为害甜瓜、黄瓜及南瓜等瓜类作物,
1. 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西瓜的叶、茎、果及花蕾上,以叶片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及叶柄上发生离散的白粉状霉斑,以叶片的正面居多,逐渐扩大,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叶片枯黄,停止生长。以后白色粉状物转变成灰白色,进而出现很多黄褐至黑色小点,叶片枯黄变脆,一般不脱落。
2. 病原 病原为单丝壳属中的单丝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其无性阶段可形成串生的分生孢子。
3.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亦可在温室活体上越冬,第二年5?6月份随温度上升,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落到寄主上侵染发病。该病菌对湿度要求范围很宽,天气干旱时,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降低,则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往往发病更为严重;在多雨潮湿的天气里,病菌孢子因吸水过多,常引起破裂,减少病菌的侵染发病,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以及光照不足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为害。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及时整枝理蔓,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种植前或收获后应彻底清除残体,生长期也应经常摘除老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
(2)
化学防治 在生长前期喷洒2350%硫悬浮剂300倍液,或硫磺粉,可预防白粉病的发生;发病初期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5 0006 000倍液,或20%腈菌唑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一次,连喷3次。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药剂宜交替使用。

疫病

(为害状)疫病又称疫霉病,俗称死秧,除为害西瓜外,也为害甜瓜及其他瓜类。各西瓜产区均有发生,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在苗期和生长前期发生,是高温多雨期发生的重要病害。
1. 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为害叶、茎及果实。子叶染病先呈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斑,中央逐渐变成红褐色,近地面处缢缩或枯死。真叶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整形病斑,迅速扩展,湿度大时,腐烂或像开水烫过,干后为淡褐色,易破碎。茎基部染病,生纺锤形水浸状暗绿色凹陷斑,包围茎部且腐烂,患部以上全部枯死。果实染病,则形成暗绿色圆形水浸状凹陷斑,后迅速扩及全果,致果实腐烂,发出青贮饲料的气味,病部表面密生白色菌丝,病健部边缘无明显病症。
2. 病原 病原为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ms Katsura)和德雷疫霉 (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里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种子虽可带菌,但带菌率不高。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温限5?37℃,最适20-30℃,雨季及高温高湿发病迅速;排水不良,栽植过密,茎叶茂密或通风不良发病重。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
农业措施 深沟高畦,加强防涝,雨后及时排水;采用 喷灌、滴灌或膜下暗灌的灌溉方法,及时通风,降低湿度;轮作换茬,选5-6年未种瓜类的田块种植,减少田间菌源。铺盖地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对植株侵染的机会。
(2)
种子及种子处理 西瓜、甜瓜种子应从无病健瓜上选留。市售种子可用40%甲醛100倍液浸3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25%瑞毒霉(甲霜灵)拌种。
(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病部或灌根,常用的药剂有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均可,一般710天喷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洒或灌根36次。病情严重时可隔5天灌一次,效果较好。设施栽培每次用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叶枯病

为害状)叶枯病是近10多年在西瓜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病原菌还可为害甜瓜、黄瓜、南瓜、西葫芦、冬瓜、丝瓜、菜瓜等葫芦科的多种植物。该病常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发生,可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
1. 症状 发病初期叶上长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开始多在叶脉之间或叶缘发生。病斑近圆形,直径约01?05厘米,有微轮纹。病斑很快愈合成大片,叶片枯死。天气多雨时发展很快,常使果实膨大期的瓜叶变黑焦枯,影响西瓜品质和产量。此病与枯萎病不同之处是瓜蔓不枯萎,仅瓜叶枯死。
2. 病原 由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侵染引起,分生孢子梗深褐色,单枝、有分隔,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棒形或椭圆形,有纵横分隔,顶端有较短喙状细胞。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病害可很快传播蔓延。病菌在10?35℃都能生长发育,多发生在西瓜生长中期、西瓜膨大期。如遇连阴天气,病害最易发生,可使大片瓜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
农业措施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清园以减少菌源;适时、适量施肥以提高西瓜、甜瓜的抗病性;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等,可有效减轻该病发生。
(2)
种子及种子消毒 选健瓜留种。种子播种前用80%抗菌剂'402'乳油3 000倍液、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5小时消毒。
(3)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或在冷空气或降雨到来之前喷药防治,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可选用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 0006 000倍液等,间隔7天一次,共喷药23

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为害甜瓜,是甜瓜的重要病害,在连续降雨条件下,可造成下部叶片全部枯死。果实发育期进入雨季病势扩展迅速,可减产30%~50%。
1.症状 霜霉病主要为害甜瓜叶片。在叶片上开始为水渍状黄色斑点,后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不规则多角形黄褐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一般底部叶片先发病,由下至上蔓延,严重时病斑连成片,整叶干枯。
2.病原及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物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病菌为害甜瓜、黄瓜、丝瓜、苦瓜、南瓜等瓜类作物。病菌的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鞭毛收缩成静止子。静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周年种植黄皿、南瓜、葫芦的地方,病菌可以周年成活,病菌在大棚或沮室的瓜类作物上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在田间,甜瓜霜霉病的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叶缘吐水和叶面结露利于发病。叶片上的水滴或水膜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塑料棚、温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利于病菌的萌发、侵入及孢子囊的形成,霜霉病发生就严重。甜瓜霜霉病流行的适温为2024℃,温度高于30℃或低于10℃病害发生受到抑制。入夏以后连续阴雨天气或忽晴忽雨或反季节栽培易发病,田间湿度大、通风不良或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3.无公害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品种 黄河蜜瓜、红肉网纹甜瓜、白雪公主、随州大白甜瓜等品种抗霜霉病。
(2)
农业措施 轮作;选择地势高、土质肥沃、沙壤地块栽种;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漫灌,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整枝,保持田间通风良好等。
(3)
合理施肥 要求施足基肥,追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4)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均可,一般710天喷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洒36次。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若是大棚还可熏烟,在大棚内开始发现霜霉病中心病株时,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2棚室用药200250克,傍晚闭棚室后熏烟。把药分成45份,按45点均匀分布在棚室内,用暗火点燃,着烟后闭棚室,次日早晨通风,隔7天熏一次,视病情连续熏36次。熏烟法省工,省力,操作方便,防病增产效果好。

病毒病

西瓜、甜瓜病毒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西瓜、甜瓜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因病毒病造成的损失在20%~50%。为全株带毒的系统性病害。早期感病,可造成不结瓜,或结畸形瓜,对产量影响很大。坐瓜期感病,则降低瓜的品质。
1
.症状 西瓜病毒病有花叶和蕨叶两种类型。蕨叶类型较花叶类型发生普遍。花叶型表现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花纹,以后叶片皱缩不平,节间缩短,不伸头。蕨叶类表现为上部心叶变窄细长,扭曲变形。
甜瓜病毒病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花叶型。心叶明脉,后发展为花叶或深绿色病斑、畸形,干旱时病叶缩小,瓜蔓失去结果能力。黄化型。叶片初生褪绿黄斑,后转为斑驳花叶,叶变黄、变厚,叶脉突出,叶缘呈锯齿形,株形矮缩,节间短。坏死型。叶片上产生系统的不规则的坏死褪绿斑点和条斑,严重时植株矮化。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西瓜、甜瓜病毒病的病原种类较多,主要有甜瓜花叶病毒(MMV)、西瓜花叶病毒(W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等,其寄主范围也较广,除为害西瓜、甜瓜外,还可侵染葫芦科的甜瓜、笋瓜、西葫芦、黄瓜等;主要通过媒介(蚜虫和其他少数昆虫)传播,亦可通过种子、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该病发生主要与气候条件、蚜虫发生量有关。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蚜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强,病害潜育期短,田间再侵染次数多,植株长势弱,发病早、发病重;反之,低温、降雨、天气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迟、发病轻。
3
.无公害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从无病株上选留种瓜。
(2)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后,用凉水冷却;或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使种子表面所带病毒失去活力,用清水洗净;或种子经70℃恒温干热处理72小时后,再浸种催芽播种。
(3)
治蚜防病 用银灰膜、铝箔膜等避蚜;或用药剂尽可能把传毒昆虫消灭于西瓜地之外。生长间尽量避免蚜虫为害,发现 蚜虫及时用药防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防病效果。防治蚜虫常用 的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25%抗蚜威乳油3 000倍液喷雾。
(4)
栽培管理 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避免重茬。适时早播,提早生育期以减轻发病。发病初期适当增施氮肥并灌水,提高土壤及空气湿度,促进生长,抑制病毒为害。选用远离其他瓜类作物的温室或大棚的地块种植西瓜、甜瓜。
(5)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25%病毒K1 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或5%菌克毒克乳油8001 0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可减轻危害。

蔓枯病

为害状)西瓜蔓枯病又叫褐斑病、斑点病等,是西瓜的常见病害之一。
1.
症状 蔓、叶、果实均可发病。叶部受害,也称褐斑病,初期为褐色圆形病斑,中心淡褐色,直径03?1厘米,病斑边缘与健组织分界明显;后期病斑可扩大至1?2厘米,病斑近圆形或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病斑中心淡褐色,边缘深褐色,有同心轮纹,并有明显的小黑点。连续降水时,病斑扩展很快,可以遍及全叶,最后叶片变黑枯死,沿叶脉发展的病斑,初呈水渍状,后变褐色。叶柄及瓜蔓上发病,初为水渍状小斑,后变褐色梭形斑,斑上长黑色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果实受害时初生水浸状斑,以后中央部分为褐色枯死斑,并呈星状开裂。与西瓜炭疽病的区别是,蔓枯病病斑表面无粉红色黏质物,中心色淡,边缘有很宽的褐色带,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和小黑点,不易穿孔。
2.
病原 病原为甜瓜球腔菌 [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Chiu et 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西瓜壳二孢菌(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
发病规律 蔓枯病是真菌中的瓜类球腔菌侵染所引起的。该病原菌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种子表面亦可带菌,第二年气候条件适宜时,病菌经风吹、雨溅传播,主要通过伤口、气孔侵入寄主体内。病菌在温度6? 35℃范围内都可侵染为害,发病最适温度为20?30℃。在高温多湿及通风不良之条件下,易于发病。缺肥、长势弱有利于发病。
4
.无公害防治技术
(1)
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无病田、健瓜留种,从无病田无病株上采种,选用无病种子。
(2)
种子消毒 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粉剂拌种,进行种子处理,防止种子带菌。
(3)
农业措施 采用水旱轮作,减少田间菌源,如麦田套种西瓜再栽一季晚稻。加强水肥管理,重施基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开沟排水降湿。采用高畦栽培,铺盖地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对植株侵染的机会。及时压瓜、整枝、打杈,防止疯长,提高瓜田通风透光;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处理。
(4)
化学防治 大棚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 0006 000倍液等,间隔7天一次,共喷药23次。也可结合病部涂抹药液防治。

细菌性角斑病

为害状1. 症状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蔓、卷须及果实上。子叶得病生出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多角形病斑,有时叶背面病部溢出白色菌脓,后期病斑干枯,易开裂;茎蔓和果实上病斑呈水渍状,表面溢出大量黏液,以后果实病斑处开裂,形成溃烂,从外向里扩展,可延及到种子。
2. 病原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ymans (Smith et Bryan)YongDye & Wilkie],属细菌。
3. 发病规律 该病害是由细菌中假单胞杆菌侵染所致。病原细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原细菌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中人为的接触进行传播,从寄主的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据观察,从伤口侵入的发病潜育期较短,仅2?3天,而从自然孔口侵入的潜育期要7?10天。细菌侵入后,初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后侵入到细胞内和维管束中,侵入果实的细菌则沿导管进人种子。温暖高湿条件,即气温2l?28℃,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低洼地及连作地块发病重。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
农业措施 选用耐病品种;与非葫芦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适时整枝,加强通风;推广避雨栽培。
(2)
种子处理 用60℃温水浸种15分钟,或lOO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而后催芽播种;或播种前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
(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25%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30DT杀菌剂500600倍液,或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治。

立枯病

立枯病是西瓜、甜瓜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西瓜、甜瓜产区均有发生,严重为害可致瓜苗成片枯死。
1.症状 出苗前幼苗受害,胚、子叶变褐腐烂。刚出土幼苗受害,近地面的茎基部先呈淡褐色、水渍状,后迅速扩及整个茎基,使幼苗立地枯死。大苗受害,茎基部产生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凹陷斑;早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正常,后期病斑绕茎一周,使植株干枯、大苗死亡。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立枯病病原为立枯病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病菌除为害西瓜、甜瓜外,还可侵染多种瓜类和其他百余种作物。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病菌通过水流、农事操作以及植株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蔓延。 该病发生与苗床管理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幼苗密度太大,间苗太迟,浇水过多,造成苗床闷湿,利于发病。长期阴雨,空气湿度大,尤其是床土湿度大,加上光照不足,会加重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3. 无公害防治技术
(1)
科学建立苗床 苗床应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床土要采用无病新土或河泥、塘泥等。
(2)
加强苗床管理 主要控制好苗床的温度和湿度。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堆肥作基肥。
(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对植株基部土壤重点喷药。常用药剂有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1 2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一次,共喷药23次。若与猝倒病混发,则可用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

白绢病

为害状)白绢病在西瓜上常零星发生,有些年份也会造成较大损失。该病除为害西瓜
外,还能加害甜瓜、南瓜等,
1. 症状 主要侵害近地面的茎蔓或果实。茎基部或贴地面茎蔓染病,初呈暗褐色,具上长出白色辐射状菌丝体;果实染病,病部变褐,边缘明显,病部也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菌丝向果实靠近地表扩展,后期病部产生山茶褐色萝卜籽状小菌核,湿度大时病部腐烂。
2. 病原 白绢病的病原菌是真菌中的罗氏白绢菌。
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产生菌丝侵染为害。菌核在室内可存活10年以上,田间则可存活56年,在灌水条件下,仅可存活3
?4
个月,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是32?33℃。在高温多湿的6?7月间发病严重,
随气温降低发病减少,病菌在通气良好的环境下发育较好,因而疏松的沙质土壤发病较重。重茬地发病重,与感病寄主花生、大豆等轮作,发病亦重。
4. 防治方法
轮作:病田应与玉米、小麦等实行3?4年轮作,或与水稻隔年轮作,
深耕:收获后深翻土壤,把带有病菌的土表层翻至15厘米深以下,促使病菌死亡。
加强栽培管理:在瓜果下面垫草,使其不与土壤接触,以减少染病机会;
早期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做好田间清理工作,把病蔓、病
果等病残体彻底清出田间,以减少菌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40%五氯硝基苯,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l份,加细干土100200份拌均匀制成毒土,撒于病部根茎处。也可在植株茎蔓基部及周围土壤灌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隔7 10天灌1次,共灌34次。

根结线虫病

为害状)西瓜根结线虫病在中国的局部瓜区发生,如河南东部发生比较普遍,为害也较严重。除为害西瓜、甜瓜外,还可为害黄瓜、南瓜、番茄、茄子、芹菜、莴苣等作物。近几年开封市郊区西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越来越重,一般减产10%~20%,个别严重地块有时造成绝收。
1. 症状 根结线虫病发生在根部,以侧根发病较多。在根部上产生许多根瘤状物(根结),根瘤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初为白色,后变成淡褐色。根结可以互相连结成念珠状,使一条根甚至大部分根系全变为根结。地上部植株轻者表现不明显,重者生长缓慢,植株发黄矮小,生长不良,结瓜少而小,甚至不结瓜,植株黄化,萎蔫枯死,此时易从地下拔出。
2. 病原 病原线虫为Meloidogyne spp?,成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梢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为(10?15)毫米X (003?004)毫米;雌成虫梨形,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雌虫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大小为(044 159)毫米X(026?081)毫米。
3. 发病规律 根结线虫主要在土壤中生存,常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 13年。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幼虫继续发育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或瘤状物。
4. 防治方法
轮作: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瓜田可选择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灌水灭虫:南方稻区或水源便利地区,于拉秧后,放水漫灌1个月,以杀灭线虫。
选用无病土育苗,用净肥,带有根结线虫病残体粪肥必须充分发酵后才能施用。
药剂防治:使用土壤熏蒸剂防治根结线虫病有明显效果。可用D? D混剂,先在准备栽瓜的垄上开沟,深 16?20厘米,按每667平方米20千克原液的药量施用。施药时要求气温 15?27℃,土温5?25℃,覆盖熏蒸 717天,再在原沟栽瓜;或用50%克线磷(力库满)颗粒剂,每667平方米用300400克;或98%棉隆(必速灭)颗粒剂每667平方米6千克,拌在 50千克干细土中,撒入田中,深耙20厘米,用塑料膜覆盖6天,再通风5天后,可播种或定植;或3%米乐尔颗粒剂,施用方法同棉隆颗粒剂。

果实腐斑病

为害状)果实腐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早在1967年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南卡罗莱纳州发生十分严重,造成毁灭性的为害。最近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局部地区也有发生,造成严重为害,并逐步扩大蔓延,对此应足够重视。
1. 症状 发病初期在果实表面出现数个水渍小斑点,以后逐渐发展扩大为边缘不规则的深绿色水浸状大斑。病斑多发生在果实的上表面,以后由于果实表面开裂,可造成果实腐烂。叶上病斑初在叶背面为水浸状斑点,后成为带有黄色晕圈的小点。该病不仅可以为害果实且可以为害幼苗,可导致幼苗死亡。
2. 病原 目前对该病原菌学名尚有争议,WallSantosSch.根据分离研究结果认为是假单胞杆菌,定名为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但Devos等不同意,认为不是这个亚种,目前尚未最后确定。
3. 发病规律 该病属种传细菌性病害。种子带菌是主要传播途径,病原细菌在土壤中只能存活1?2周,在这期间如不能侵染植株便会死亡。高湿是造成该病发生蔓延的主要条件,发病严重的年份和地区多是空气相对湿度很高或降水过多的年份和地区。
4. 防治方法 有效方法是不用带菌的种子。
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的种子,严禁病区种子外运,病种应在当地销毁。对可疑种子进行种子处理。
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后,应立即拔除深埋土中。发病严重田块,应改种禾本科作物,不要继续种瓜。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 500倍液。

花叶病

为害状)花叶病又叫毒素病,俗称小叶病。近年来西瓜花叶病有发展的趋势,是西瓜普遍发生的病害,发病严重的年份造成西瓜大幅度减产。在全国西瓜栽培区广为发生,但以中、南部地区发生重,东北地区比较轻。除为害西瓜外,还侵染葫芦科、豆科植物。
1. 症状 西瓜花叶病表现有花叶型、 蕨叶型、斑驳型和裂脉型,以花叶型和蕨叶型最为常见。花叶型呈系统花叶症状,顶部叶片现黄绿相间的花叶,叶形不整,叶面凹凸不平,严重时病蔓细长瘦弱,节间短缩,花器发育不良,果实畸形。蕨叶型表现心叶黄化,叶变狭长,叶缘反卷,皱缩扭曲,病叶叶肉缺失,仅沿主脉残存 呈蕨叶状。该病害难以坐果,即使结果也容易出现畸形,果面形成浓绿色和浅绿色相间的斑驳,并有不规则突起,瓜瓤暗褐色,似烫熟状,有腐败气味,不堪食用。
2. 病原 该病的病原主要为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也有黄瓜花叶病毒、西葫芦花叶病毒。此病原病毒的致死温度为50?60℃,体外存活期为5-6天。
3. 发病规律 该病毒以瓜类作物(葫芦科)及豌豆、蚕豆为传染源。由蚜虫或接触传播。带毒昆虫在荠菜等杂草上潜伏越冬,第二年通过蚜虫传到西瓜植株上发病。田间操作如整枝,压蔓等也是传病的主要途径。高温、干旱有利于病害发生,缺肥、生长衰弱的植株易于感病。干旱天气,田间蚜虫盛发时,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加剧。
4.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选留种瓜:西瓜不同品种抗病毒能力不同,种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如庆红宝、齐红宝等比新红宝、巨龙等品种抗病毒病。用种子繁育时,应从无病株上选留种瓜,减少种子带毒。
种子消毒:播种前对怀疑带毒的种子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后,用凉水冷却;或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种子经70℃恒温干热处理72小时后,再行浸种催芽播种。
育苗移栽避开发病期:直播西瓜在开花坐果期对病毒敏感,且与西瓜病毒病的流行期相吻合。采取适时 早播、大苗移栽或覆膜栽培,可提早西瓜的生育期,这是防病的重要技术措施。病毒病一般在6月上旬以后发生。采取以上措施,可使西瓜生育期提前10天,在西瓜发病盛期,果重已有15千克,对产量影响不大。
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轻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减轻为害;清除杂草和病株,减少毒源;在整枝、压蔓操作时,健株和病株分别进行,且先健株后病株,以防止接触传播。
及时治蚜:在蚜虫迁飞前要连续防治,杜绝传毒为害。治蚜药剂选择见本书 92页。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用高锰酸甲、50%扑海因各半稀释成l000倍液喷洒。

菌核病

为害状)菌核病在塑料大棚、温室和露地栽培均可发病,但以塑料大棚和温室发生较为严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侵染,主要为害茎蔓和果实。
1. 症状 叶、叶柄、幼果染病,初呈水渍状,后软腐,其上长出大量白色菌丝,渐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茎蔓受害,初期在主侧枝或茎部呈水浸状褐斑。高湿条件下,长出白色菌丝。茎髓部遭受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长出白色菌丝,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缠绕成黑色菌核。
2. 病原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
盘菌属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核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长。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都能生长,以20℃为最适宜,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越冬或越夏后的菌核,遇雨或浇水即萌发,1年中有2个萌发时期,北方地区为4?5月和9?10月,南方地区为2?3月和11?12月。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稍受震动即行喷出,有如烟雾,肉眼可见。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特别是在大风 中可作远距离传播,也可通过地面流水传播。子囊孢子对老叶和花瓣的侵染力强,在侵染这些组织后,才能获得更强的侵染力,再侵染健叶和茎部。田间发病后,病部外表形成白色的菌丝体,通过植株间的接触进行再侵染,特别是植株中、下部衰老叶上的菌丝体,是后期病害的主要来源。发病后期,在病部上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
4. 防治方法
轮作与土壤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与禾本科作物隔年轮作,或在西瓜拉秧后进行150?60厘米的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萌发或子囊盘不能出土。还可以配合药剂处理。
在西瓜定植前每667平方米施40%五氯硝基苯粉剂2千克。
带药定植,即定植前在苗床喷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药剂防治用药最佳时间为开花初期或刚发现中心病株时。
农业防治:摘除病、黄、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棚内湿度,以抑制传病和流行;应多施基肥,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徒长和增强抗病力等。阴雨天要避免浇水,前期少浇水等均有一定防效。
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以后视病情发展每隔7?10天喷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1 000倍液。施药部位重点在植株基部老叶及地表。

绿斑花叶病

为害状

1. 症状 叶及瓜果上均可表现症状。新叶上出现不规则褪绿及淡黄色的花叶,发病严重时叶片绿色部分隆起,叶面呈凸凹不平状,叶片变细变小。花叶症状在
老叶及成熟叶上不很明显,但与健康叶相比多略显黄色。 生长初期感染的病株,蔓生长不良,植株生长不繁茂。果皮上发生浓绿色斑纹,有时发生坏死性斑点。在果梗处多发生褐色坏死条斑。瓜果内果肉变劣,果肉周边(果肉与可食部交界处)有黄色水浸状纤维,种子周围的果肉呈紫红色至暗紫水浸状,果肉中有明显的黄色纤维。在完全成熟的瓜果中,果肉暗红色并发生较大的空洞。病株瓜果商品价值大为下降。
2. 病原病原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W)
。本病毒耐热性为90-100℃10分钟,稀释终点10(-5)-10(-6);保存限界为0℃数年、2℃数个月。自然感染植物有西瓜、甜瓜、葫芦。
3. 发病规律 该病病毒通过种子(西瓜及砧木种子)、土壤、汁液等途径传染,但主要传染途径为带毒种子。从病株采收的种子传染率为l%左右,嫁接用的
砧木葫芦传染率为1 -6%。虽然种子传染率与田间发病率相比较低,但非常容易通过田间接触传染,如嫁接、移植、定植、整蔓等田间作业传染,即使带毒种子率较低,发病株也可迅速发展。土壤传染发生在连作瓜园。病株残体可成为传染 源。
4. 防治方法 很重要的是选用无病西瓜种子,如果嫁接,还应选用无病砧木种子;对带毒种子进行干热处理(70℃72小时),对少量的可能带毒土壤进行蒸气
消毒(90℃以上30分钟)

绵腐病

为害状)该病与西瓜猝倒病同为瓜果腐霉真菌侵染引起,是西瓜结瓜期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
1. 症状 苗期染病,引起猝倒,结瓜期主要为害果实。贴土面的西瓜先发病,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状,后迅速变软,致整个西瓜变褐软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绵毛,即病原菌菌丝体。本病也可引致死秧。
2. 病原、发病规律 参见西瓜猝倒病。平均气温22?28℃,连阴雨天气多或湿度大利于此病发生和蔓延。
3. 防治方法 参见西瓜猝倒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