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架子”

 济宁文学 2022-12-05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放下“架子”


作者:丰家雷

最近,重读了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3月撰写的《<农村调查>的序言》一文,颇有感触。他老人家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调查研究,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这句话言简意赅,越琢磨感觉越有味道。实质上,毛主席的这段经典论断不仅仅适用在工作学习上、调查研究上,也不仅仅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和情怀,更是一种为人处世非常重要的境界和方法。

人们爱用“拿搪”“摆谱”来说架子大的人。“架子”,汉语意思是装模作样的自大神态或者姿态。这个词往往和“拿”“摆”等动词放在一起,被人们称作“拿架子”“摆架子”,总之,这里所说的“架子”显然不是什么好词,要不然,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不会把它和“臭”放在一起。

“架子”大的人,往往高高在上,自我膨胀,态度傲慢,用下巴磕指人,稍有优势,就飘飘然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其实这种人大多并没有什么真本事、高水平,甚至是一些无能之辈,他们心里并没底,只能靠端出架子来掩饰窘态、装点门面。就像吹起来的肥皂泡,过不多长时间就会自然破灭。老话儿说的好:“马大骡子大值钱,人大不值钱”,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都不喜欢狂妄自大摆架子的人,常言道:“自大一点即成臭”。端架子的人,到处显摆充大头、耍大牌,如同迎风吐痰,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增加了麻烦,设置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障碍。

生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让别人舒心,别人才会让你开心。但尊重是相互的,没有人喜欢和眼睛长在额头上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爱摆架子的人就必然孤傲不群,缺朋少友,不受人待见,很容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如同把自己孤立在宝塔的尖顶上,与人交往交流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人是一座独来独往的“孤岛”,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彼此成就才会让自己的人生风生水起,海阔天空。这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根本原因。

本事小的人有架子,固然不好;本事大的人有架子,也同样不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恃才傲物”的主人翁萧子显和他的本家萧颖士就是其中的例子。

萧子显(487-537),字景阳,南朝梁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之子。此人聪慧好学,工于作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个“颇负才气”的人,做吏部尚书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煞有介事地举起手中的扇子挥一挥而已。表情始终不屑一顾,耷拉着脸,官气十足,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在他去世准备出葬的时候,家人为他请求谥号,梁武帝亲自写了“恃才傲物,宜谥曰骄”的诏书,“恃才傲物”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唐朝文学家,是南朝梁宗室后代。此公自幼天分极高,颖慧过人,四岁便习文,过目成诵,七岁时便能熟背经书,十岁时,所作之文,时人到处传诵,被破格补为太学生,十五岁就已闻名遐迩,时人皆称之为奇,是常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时年只有十八岁,可谓名副其实的少年状元郎。

可就是这位名扬天下的天才名士,却因自恃才华、待人傲慢而使仕途受阻。

他经常携带着酒菜到野外去踏青,有一次他正在喝酒吟诗,正赶上狂风暴雨,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小孩与他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很是看不起,于是口无遮拦,出言不逊,逞口舌之快。不长时间,风停雨驻,云散天开,很快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位老者就是吏部王尚书。

在此之前,萧颖士曾几次登门拜访,但都未能见到王尚书,此时的他很是错愕,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

第二天,忐忑不安的他准备了一封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很遗憾你我非亲非故,不然我一定要到庭堂上好好教训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居然傲慢到这个样子,也只能是中个进士吧。”最后,萧颖士在扬州功曹的任上终其一生。

这两位萧氏名人,据说都是汉朝初年著名宰相萧何的后代,为世家大族,也均富有才华,只因为自命清高,得意忘形,导致人生道路上遭遇坎坷,把本来的一手好牌打成了一团糟。大才子因一“傲”字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遗憾终生,令人唏嘘。典型的图虚名而遭实祸。

《礼记》有言:“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华、多高的地位、多优越的条件,都不要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忘乎所以、自以为是摆架子,更不能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全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真正的智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虚怀若谷,认清自己,找准位置。官位、荣誉、财富乃至其他某种优势,有时候就是一种符号,如同演员演出用的戏服,本来就是一件道具,当不得真,用过之后还是要还回去的。哪一场演出过后,舞台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不都是照样排着队去领盒饭呢。把自己放低些,别人才会把你看高点。往往成就越大的人,架子反而越小,面对一切,谨慎谦和,态度内敛,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努力方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人要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许多时候,傲气十足就是一种病态。脸上总是写满优越感的人往往会树敌太多,遭人反感。这种人虚荣爱面子,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内心充满了不自信,用故作高深状来掩盖见识的浅薄。《管子》曾说:“斗满人概,人满天概”。概是什么?古人用斗做量器,一斗的标准就是斗要平,如果太满了,就要用一把尺一样的东西把多余的部分都刮下,这种用来刮斗的器具就是概。斗满的时候,人就会把它概平;而人满的时候,天就会把他概平。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曾有过类似遭遇,这位“人情练达的古今第一完人”,在他年轻时,初涉官场,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目中无人,锋芒毕露,处处遭人妒忌,常常受人暗算。经过这些挫折后,他终于认识到:“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 。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身居高位时,深谙老庄之法,洞悉世态炎凉,始终放低身板,保持低调内敛姿态,终成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湮没在波澜壮阔历史长河中的这些“故事”充其量也只是微风拂起的一丝丝涟漪,悄无声息,但就当事人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事故”。人生短短几十年,特别是处在风华正茂关键处的几年,这种影响恐怕是巨大而深远的,甚至是致命的。不少时候,一个小小的岔路口就改变了人生的航向。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诚哉是言!


作者简介:

丰家雷,现任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现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任职经历丰富,先后任共青团泗水县委书记,泗水县踅庄乡党委书记、泗张镇党委书记,泗水、嘉祥、邹城三县市区组织部部长,邹城市常务副市长兼任邹城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济宁市发改委副主任,济宁市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办公室主任,济宁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济宁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酷爱写作,每每在工作之余提笔抒怀,笔耕不辍,尤善散文、评论,《早春的荠菜》《“诗情”与“画意”》《瓮》《由张飞之死谈领导艺术》《从“子不问马”与“穆公亡马”谈人本情怀》《“一日一钱”与“五日京兆”之随想》《说“窍”》《泗水桃花节记忆》《爱好与嗜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桐花万里丹山路》等作品被频频发表在《山东文学》《中国纪检监察报》《领导科学》《农村青年》《参花》《大众日报》《齐鲁晚报·青未了》《山东国资》《西江文艺》《济宁日报》《鲁艺》等报刊媒体。独立创作并结集出版文学专著《实践与思考》,印有《责任与荣誉》《且行且珍惜》《偶得》《心迹》作品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