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理校内课后服务“乱象” 上海政协委员有何建言? | 洪伟聊课后

 多知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魔都上海在“双减”落地一年多之际,紧跟教育部政策引导,先后出台了“上海市课后服务指南”、“入校课程的白名单制度”等关于课后服务的创新举措。“洪伟聊课后”看来,这些结合上海市自身经济地位和管理水平而制定的政策,在课后服务行业内可谓走出了独树一帜上海模式在此大背景下,现行的政策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参与的各方主体是否满意?近期上海市政协委员们聚焦“双减”政策中对于课后服务工作的要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提出了整改建言,一起去看看有哪些亮点?

【“洪伟聊课后”观察】

课后服务缺少社会力量参与  “乱象”丛生

在调研过程中,政协委员们发现学校在实施课后服务过程中,存在校内资源有限校内师资专业度欠缺校外优质资源引校内困难校外社会资源权威认证缺乏“乱象”。实际上,这并不仅仅存在于上海的课后服务行业内,其他区域也都存在着诸如此类“乱象”。造成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各地虽然在积极探索从政策层面如何有序的引入校外社会力量参与校内课后服务,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套健康有序的标准化模式。其根源有二,一是各地的社会力量分布极其不均,且管理部门也各不相同,所以导致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协调起来比较困难。二是关于课后服务经费难的问题困扰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各个地区从政策的高度及资金扶持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案,这才是终极的方法,期待着上海能够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

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

关于“积极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政协委员们建言主管教育部门“搭建资源对接平台,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入校;举办课后服务课程博览会,让供需双方直接对接,互通有无;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需明确承担起管理职责”等。这些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针对性非常强,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众所周知,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催生出来的社会需求,时间尚短,所以在如何满足这个新生需求上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不过从供需双方的角度而言,作为需方的教育局(学校)等需要什么样优质的课程内容?期待校外优质资源做哪些调整和改变?需要同供方(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有需求对接的平台。只有双方的目标一致,在平台上将供需关系明确后,才能在解决课后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上面达成一致。因此,类似课程博览会、招投标平台等都需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设置,将课后服务的需求向社会机构明确发布出来,由有资质且有能力的校外机构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筛选合格的产品供应商及合作伙伴,才能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课后服务“上水平”目标。

“校内+校外”两条腿走路 打造“社区课后服务”课堂

政协委员们还建言“大力开展社区课后服务,作为课后服务的有益补充和增值”并具体指出可积极利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等打造“社区课后服务大课堂”。实际上,放眼全世界,“课后三点半”难题的解决都是校内课后服务+校外托管两条腿走路的方案政协委员们提出的这个建议实际也是这种解决方案积极利用存在于社区的党群中心、社区服务站、校外托管机构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课后服务问题。如此一来,通过校内师资+延时服务解决大部分学生课后服务看护及素质提升的共性需求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例如需要延时到晚1800以后、学习能力较差需要专业技能提升的等等,完全可以交由“社区课后服务大课堂”来解决积极利用社区的退休人员、家长志愿者、高校优质师生、社会专业人员等,创造一种“全民共管”课后服务的现象,则“课后三点半”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总体而言,课后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充分发挥校内资源和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去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绝对是一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

原文出处“政协头条”

(本文作者:张洪伟,鸿合科技教育BG首席战略官,从事中小学课后服务10年以上。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