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妆,盛世的颜色

 悲愤的公牛 2022-12-05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唐妆,让一个朝代有了颜色。

如果说后世女子像多愁善感

脆弱易折的幽兰

那唐朝女子则是雍容华贵

奔放艳丽的牡丹

她们穿胡服、骑骏马

完全没有后世女子

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矜持

而是像男子一样蹴鞠打猎

唐朝女人不只有男人强悍的一面

也有女子娇艳妩媚的亮色

可以说,唐朝女人个个都是美妆达人

她们花颜云鬓、黛眉轻挑、妆容浓艳

酒晕妆、斜红妆、落梅妆丰神异彩

因此,没有女性的唐朝是不精彩的

而精致、艳丽、大胆的女性妆扮

给大唐涂抹了一笔最浓丽的色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簪花仕女图》 周昉

一千多年前,照在长安城的那轮明月和今天的月亮没有太大分别。只不过明月依旧,人世间早已烟尘飞散。昔日,平坦开阔的朱雀大街,荷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匝地的华清宫,都已在岁月车轮的碾压下,零落成尘。唯有双颊上那一抹晕染的绯红,浓烈了世人的梦。

图片

《宫乐图》局部

图片

王建的《宫词》“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李白的《浣纱石上女》“玉面耶溪女,青娥扮红妆”。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咏的都是唐朝女子最喜爱的红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宫乐图》局部

据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在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的。原因就在于唐代女子喜欢将胭脂、朱粉涂满整个面颊,甚至包括耳朵和颈部。唐代女子的这一抹红用的甚妙,不同的涂抹形式所达到的效果形成了不同的妆面。宇文士及在《妆台记二》中记载:美人在进行面部化妆时,先傅粉,再把胭脂放在手心调匀,然后搽到脸上。两颊施胭脂比较浓的,为酒晕妆;淡的,为桃花妆;薄薄地施一层胭脂,再罩粉一层,为飞霞妆。其中最夸张的要数酒晕妆,整个面部除了额头全部全部涂上了胭脂,与近几年流行的“晒伤妆”很相似。虽说夸张,但搽在唐代女子饱满圆润的脸上,也显得富丽活泼。

图片

还有一种红妆是在双颊的颧骨部位染红,形成一对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中就描写莺莺“双脸断红”。

图片

图片

唐代女子新奇大胆的红妆贯穿了大半个唐朝,如果说浓重的酒晕妆已经很夸张了,那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能跌破你的眼镜。《唐语林·补遗》中记载:“长庆中......夫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很多唐代女子化妆时把眉毛去掉,在眼窝涂上丹紫色,然后在眼睛下面画三四道红色线条,看上去像被抓伤一样,给人一种伤痕感。而斜红妆和血晕有异曲同工之妙,斜红一般涂在鬓角到颊部之间,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胭脂画出明显的“血痕”,追求那种鲜血欲滴的感觉。

图片

图片

红妆在唐朝十分流行,更有趣的是唐代惠陵室东壁画的《乐舞图》中,男子也化红妆。

图片

《乐舞图》局部

但并不是所有唐朝女人都喜欢娇艳的红妆,虢国夫人就喜欢素面朝天。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三姐,据说比杨贵妃还美艳动人。别人入宫面圣都要浓妆艳抹,只有虢国夫人淡淡画几笔眉毛就去见天子了。唐代诗人张祜《集灵台二首》有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图片

图片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

图片

盛唐是有史以来眉妆样式最为繁盛的时代。可以说,唐朝女子画眉,三百六十五天都不带重样的。据记载,唐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叫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楞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十曰倒晕眉。其实唐代女子的眉妆远不及这十种。但最能体现我大唐是一个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盛世朝代,那就是出现了一扫长眉一统天下的短眉,也叫蛾眉。

图片

《簪花仕女图》局部

盛唐时期,国富民强,如同唐代女子追求健康丰腴之美一样,眉形也开始尚阔。李贺《房中思》:“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蛾眉眉形极其短阔,末端上扬,看着就像飞蛾的翅膀一样。由于蛾眉酷似新发的桂叶,也叫桂叶眉。唐玄宗曾经最宠爱的梅妃在《谢赐珍珠》中怅叹:“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蛾眉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鼎峰,后来也有人把细长而弯曲的眉式归为蛾眉,眉形犹如飞蛾的触须,属于一种细长的蛾眉。

图片

图片

《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除了眉形尚阔,唐朝女子的眉色也一改前朝“粉白黛黑”的墨眉,点染翠眉之风兴盛。当时唐代女子喜欢用铜黛、青雀头黛、苏烟黛等人工制成的眉石画眉。“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后来翠眉也成为美女的代称。

图片

图片

《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图片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唐代的口脂名目繁多且精巧,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等等。唐代女子喜欢樱桃小口,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她们通常先用白粉打底,覆盖原来的唇色,然后再用喜欢的口脂点画唇型。一般上唇峰较陡,唇珠突起,当上下唇合上时仿佛衔住了一朵桃花,娇美又可爱。

图片

图片

落梅一记,数千娇娥羞百花,世上女子皆因这额间的一记红梅而愈发娇俏,愈发妩媚。传说落梅妆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也就是花钿。但唐代女子总能推陈出新。宋人陶谷在《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然后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贴在额上,比金片更轻薄精致”。除此之外,唐代女子还会用羽毛制成翠钿妆扮眉间。

图片

图片

图一| 羽毛形花钿

妆扮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性,唐代女子也不例外。她们或将自己妆扮得如花似玉,或以奇制胜,逞奇眩异,惊彩绝艳。无论是一抹浓红色傍脸斜,还是形状颜色各异的花钿,都说明唐朝是一个具有青春、自由、平等、开阔、包容风范的大国。它不仅在国力经济上是昌盛的,在华夏文化史上也是灿烂夺目的。

图片

《挥扇仕女图》局部

图片

芥子园 

图片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图片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图片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图片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图片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图片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图片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图片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图片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图片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图片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图片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图片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图片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