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把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弄丢了

 禅风nzbcgz58kn 2022-12-05 发布于辽宁

至简生活微刊


 
  

毕淑敏在《钻影》一文里描写的钻石加工过程很是耐人寻味。

在钻石加工的台面上,极细小的钻头均匀地转动着,发出蜂鸟一般稳定的音响。被雕琢打磨的钻石,寂寞地躺在特种仪器上,几乎不被察觉地按照某种预定款式旋转着……

钻石那么硬,靠什么来切割它呢?

靠另一颗钻石。技师回答。

两颗钻石相互打磨,不就两败俱伤了吗?

技师回答说,两钻相撞,当成品钻石打磨到规定形态之后,就从工作台上拿下来,变成一颗璀璨夺目,美妙绝伦,价值连成的艺术品。

充当钻头的那颗钻石则继续打磨其他钻石原料成为成品,直到粉身碎骨。

可以说,每成就一颗晶莹剔透的成品,都有可观数量的细钻悄然销蚀掉了。

再去欣赏那一颗颗钻石时,总让人想起打磨它,让它成器的另一颗钻,自然地想起父母,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父母便憧憬着孩子辉煌的未来,设计着心中的目标,虽然于自己是遥不可及的。伴随着孩子呀呀学语,蹒跚的步子,父母的生命、希望也凝结在这新的生命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顽石和大器天壤之别,的确始于入学到高中毕业这基础教育的十年。

十年黄金一般的付出,未必收获黄金的十年,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一次,龙应台到朋友家做客,遇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家那个聪慧的女孩,十年没见,已经18岁了,她不敢相信这就是十年前的那个乖巧伶俐的女孩,眼前的她和她的同居男友进门时,两个人手上都各拿着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在家里做客的外人,面露着不屑的眼神。”

那一刻,她突然领悟到,做父母的职称其实跟食品一样,也是有“有效期限”的。如果在那个有效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回母钻,孩子就会奠定一个做人的品质,否则,只能在岁月的时光里损耗自己,或是两败俱伤,徒有父母之名。

在塑造孩子的黄金十年里,大多数父母支付了巨额的学费,认为这就是“培养”了,却不知家庭引导和影响了无踪迹,学校和一些权威的辅导班却只负责练就孩子的“应试技能”,提高竞争力,却忽略了善良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亲情教育这几块最重要的金砖板块的搭建。


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没有时间牵着爸爸的手走进博物馆,听史前人类的故事,也没有和妈妈一起走进音乐厅了解交响乐和芭蕾,也很少和小伙伴们徒步远行去露营,更不知道运动的真谛和极限的乐趣,至于母语的古典精粹和书画就更知之甚微了,如果偶有接触,也是在缺少起码的艺术欣赏之前,就已经苦练了一门专长,甚至拿到了相当一级的证书了。

等到苦熬到高考,孩子也随即进入了一个教育疲劳期,心智发展的成熟期,黄金十年的教育已经过了“保质期”了,随之而来的是青春逆反、骚动期、放纵期。

蔡元培说过,教育是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这个理念就是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真谛,对孩子的培养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潜质激发出来,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人身是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是灵魂。在孩子黄金的十年里,首要的教育是关于生命、关于亲情,然后是智育的开启,就是以游戏为表现形式的智力教育,还有灵魂教育,就是德育和美育,父母家庭和社会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让孩子感受音乐、绘画、运动和思想之美,感受生命相互依存所带来的美。如果这些东西缺失,则难以弥补,因为时光的织机一刻也不会因你而停顿,残缺的只能弥合成永久的伤痕。

“为了某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剥夺现在,这种做法是残酷的。”国外的大咖卢梭也这样告诫。失误的教育远比未受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更深,也离智慧更远。当下许多父母和老师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一味地驱使孩子不分昼夜地去做无穷的作业,自以为这就是尽了责任。

假如卢梭还活着,一定会说: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实际上孩子成为你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童年之乐也就是这黄金般的十几年,很多年轻的父母以创业为由把学前的孩子推给自己的父母,又把后十年推给物化的社会教育,唯独把自己划在培养孩子的圈外。

十年黄金换不回黄金十年,正是因为黄金十年中生命、智慧和感受美的灵魂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学毕业的孩子不知起码的人文精神,导致了社会“未成年”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已经中年的人依然躺在父母的怀里,断不了奶,生活里除却金钱,别无长物,成长起来的也不外乎是一些财奴,而难再有贵族了。

“小孩儿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上帝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关注原创   品味至简

点击关注 零点咖啡 阅读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