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阅 你我都是这世上的孤本典藏

 禅风nzbcgz58kn 2022-12-05 发布于辽宁

From the zero point coffee 零点咖啡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样的感慨来自于1954年1月18日傅雷先生,那是在送走儿子傅聪的第二天写的信。

远在异乡,在喧闹的地铁、在陌生的巷口,手边的这本《傅雷家书》满满的都是温暖的碎碎念。

看到送别后的第一封信的第一句话,禁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

“车子一动,我们都变成了泪人儿……”

还记得你第一次出国远行,爸妈送到机场送到航站楼最后一道闸口,妈妈强忍着泪。

我知道,你也不敢转过身来挥一挥手,似乎所有的泪都会在目光触及的一瞬间决口。

一直珍藏着你小时候字迹蹒跚的家书。

记得,你刚刚小学一年级,爸爸在外地进修读研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每次离家,你总是不停地问:

什么时候回来呀。

下了第一堂课,走进宿舍第一件事就是给你和妈妈写信,灯下,满脑子是你和妈妈,笔下是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话:

“宝宝,听妈妈话没,爸留给你的作业也完成了吗,学习有进步吗?

想着你和妈妈读信的样子,心头总是酸酸的,也是甜甜的。

在回信里,也能看到你给爸爸的信,信的最后都会有一句平日里从不直接表白的话:

“爸爸,你留的人类动物的区别,妈妈帮我查了好些书,完成了,我自己很满意……

放心吧,我已经是男子汉了,会照顾好妈妈的,爱你的宝宝。”

那时,每个人总会有一个私密的盒子或上锁的抽屉,放着手写的书信和札记,还有一些明信片之类的。

后来,我们分别开了QQ,再后来,又有了微信,有了表情包,经常可以看到一长串爸爸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滑出很远,才有了你一个圆圆的笑脸。

和着笔墨香味的家书渐渐淡出了。

网络却也让家书更直观了:

妈妈问:

“天气冷吗”

你就会直接发来一张明媚的街头自拍,顷刻,就看到了一脸青春阳光的你。

最动容的一次微信,是那年秋天。

爷爷走了,转过年好些日子才告诉你。

你说:

“知道了”

便长时间地静默。

又说:

早就猜到了,但没想到来的这么早

⋯⋯

“天堂再也没有病痛折磨了”

(后面是一个流泪不止的表情)

“照顾好奶奶”

又是好长时间的静默:

“我就是不想问,还不如一直不说”

“收到邮件正在写作业,泣不成声”

“就是不敢承认罢了”

  ……

“心疼你,瞒了这么久”

“冥冥之中,十月里做了那个关于祖辈的作业”

又是沉默⋯⋯

最后发了个表情:

那是一个人流着泪吸烟。

瞬间,爸爸就泪奔了

你的难过是双重的

我无法伸手抚慰漂泊在外悲伤的你。

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家书吧!

家书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行文从容,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着真情。

中国家书之最当推曾国藩。

可能正因为他哀其弟的不争,曾公在信中几番苦劝、循循善诱,才留下了传世的家书,他鼓励弟弟要崇尚坚忍实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

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他写信劝慰说: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 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他对儿女也是碎碎念的:

“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每用一钱,均须三思,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曾文正公留下了家书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记录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家国一体”的思想特色,成为研究家文化的经典文献。

书信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代,亲人间就写诗送词,表情达意,著名词人李清照一阙《一剪梅》,寥寥数笔,写尽人间最凄美的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此景,难画难描,恐怕只能在古诗词中欣赏了,加上宋代官窑的瓷器、茶道,对酒当歌,无不充满了中式小资的儒雅。

                               

要是当下人,用两个字的微信就能搞定这份情感。

是曰:

“约吗?”

“走你!”

更谈不上文如其人,见字如面了,既闻不到墨香,也少见了字里行间的深情和意境。

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卫视纷纷出台明星阵容的朗读节目,深情款款地还原家书的朴实、亲切,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怀旧风,也算是对那些隽永岁月和温馨的手抄一种致敬吧。

家书原指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现在看来,顽固地坚持写信也没必要,毕竟时空转换,瞬间到达的问候和信息更直观了,一些复杂的阐述还可以辅之于“百度”“知乎”等权威链接。

有人做过一个小调查:问及身边的孩子,爸爸是谁,他们不屑地一笑,问及爷爷,倒也没有难住,再问下去,就窘迫了,爷爷的爷爷就更不得而知了,这样的人群会有家国情怀,我真的不信。

现在倒是由衷地感慨,家庭每个纪念日都不拉空,唯独缺了一份“家书”,记述孩子的成长,记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文字,对于家人这是一份唯一,是这世上的孤本。

也许,你开了微博,可是博客经常是孤独地飘在“云”里,还常常在密码的错乱猜想中平添失落。

有道是“雁过留声”,在忙碌的日子里,还是应该把“家书”涂鸦在纸上,摸得着质感,嗅得到墨香,留给自己,也留给晚辈,留给庭前摇椅里的夕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