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颗豆子的芳香之旅

 禅风nzbcgz58kn 2022-12-05 发布于辽宁

 

《世界咖啡地图》的作者霍夫曼在咖啡业界算是知名人士,他写过一篇文章《从生豆到甜蜜的苦水》讲述了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的旅程。正是这篇文章撩起了我的好奇心。

想自己试一试生豆子如何成为杯中美味的过程:

我选了Supremo苏帕摩哥伦比亚的生咖啡豆,究竟有什么好,只记得这个单词是“最高首脑”的意思,加之苏帕摩是高原水洗咖啡豆,更干净一些吧。

咖啡生豆几乎毫无风味可言,直接品尝会有一股植物种子的

霍夫曼曾说对一杯相对较昂贵的咖啡而言,采用慢炒的方式会有更好的风味。我心里是认同的,用什么样的不管用什么样的术语描述豆子的化学演变过程,最原始的咖啡必定是直火翻炒而来的,这个暴露在空气中的成熟过程,形成的风味也是最原始的,调子也应该是最丰富的。

豆子沥干水分,再用厨房用纸反复抓干,锅热后倒入500克,手摇动,翻炒到一爆,开始出现一些皮屑,原以为是咖啡豆子的外皮,后来翻阅资料才知道是中间的芽芯裂爆产生的碎屑

每隔五六分钟,颜色就会出现一个层色,先是灰绿,灰白、泛黄,花色状出现,尤其是中间的芽芯,变化最为明显,纹理不断变化,显现,也最好看,慢慢出现肉桂色,浅咖色。

几次靠近细嗅,除了有些炒坚果的味道外,依然没有咖啡豆的香气,临近二爆,有烟开始弥漫,碎屑也随着增多,烘焙时间在延长,可感觉豆子并没有过多的膨胀,不像书本上描述的,这也许是封闭式烘焙和直火翻炒的差别吧。

大师们说,烘焙过程中,有三个决定咖啡最后风味的要素:酸味、甜味和苦味。一般而言,烘焙时间越久,留下的酸味就越少,烘焙时间越长苦味越强,深焙的咖啡会苦。甜味的发展是呈现钟型曲线状,介于酸味与苦味波峰连接点上,靠品尝不是好办法,只能凭直觉,中度偏高一点点,就是甜味点吧,再向深度烘焙就进入苦味区段了。

咖啡豆最神奇的是烘焙后冷置的时段内,会出现芳香度抛物线变化,前几周有着最鲜活的个性特点,两周左右达到峰值,然后的时间里下滑

烘焙好的豆子,仍然没有太多的香气,迅速降温后,装进有透气孔的专用袋子里,烘焙好的豆子会释放二氧化碳气体,豆子就被这样的气体与外界隔离,处于一个非常自我的状态中,而多余的气体会从透气孔中排除,这也是为什么要用长把勺舀豆子,而不是倾倒方式的原因,让豆子始终处在自我的氛围里,才好最大限度地保持豆子的新鲜度。

一个小时后,试着第一次杯测:

研磨新烘焙的咖啡豆较之陈旧性的豆子多了一缕清香气,微有甜味,研磨的感觉也比以往的熟豆略硬,应该是手工直火烘焙时间较长形成的,这也许是新鲜咖啡口感更丰富,层次更分明的一个因素吧。

手冲时,也没有太多的香气释放。热水浇注后,焖煮气泡比较明显,滴注的咖啡液体上层有焦糖色晕圈。

啜吸,入口有新豆的清香气,先是果酸,爽快,不涩,然后是显著的回甘,具有透亮的糖色,更像茶。

烘焙好的咖啡豆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发生很多变化,就是很多行家所说的“养豆”吧。

一周后再次研磨,香气增多,特别是研磨成粉后,清香、馥郁果仁的香气明显增强。萃取的咖啡液焦糖色浮沫增多,果酸味之后回甘突出。

一次次体会,一次次都有细微的不同,啜尽咖啡液之后,杯底和壁上留有清晰的焦糖色“天使之痕”。

每次研磨咖啡豆,都会不自觉地想:那些散落在山谷里的青涩豆子,也许一生一世也不解咖啡的风情,即便是同根而生。难以想象,烘焙变成咖啡的豆子,或酸、或甜,或苦,或苦中回甘,它们风味百变,温婉可人。

不管咖啡师如何精准地操作,这世上都不会有一支一模一样的咖啡,每一次杯测,都别有风味,别有感触,就像每个人的经历,看上去一辈一辈周而复始,大同小异,可就是缘于一点点微妙的自控、汲取、觉悟、圆融,日子就会在难以察觉中幻化,升华。 

就植物果实而言,红色的豆子原本已经走过了春华秋实的生命之旅,谁成想,深秋之后,久经烈焰,溶和萃取,竟然重新开启了一段醇厚、悠长的芳香历程,真是应了夏虫不知冰的那句老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