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贸易战”引发的侵略战争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环球之旅

埃利奥特从军队退役后自愿奔赴海外工作,经过三年的磨练,小伙逐渐得到了王室的认可。

1833年,三十二岁的埃利奥特离开了英属圭亚那,他对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毫不知情。

刚到伦敦,小伙就马不停蹄地来到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办公室报到,同时在场的还有纳皮尔,一名来自苏格兰的贵族勋爵,身型高大魁梧。

持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一定的身份差距令埃利奥特感到不安。五十岁的帕麦斯顿是个帝国主义者,主张对外侵略并推崇自由贸易,纳皮尔是他的死党,俩人年龄相仿。

在帕麦斯顿的示意下,埃利奥特小心翼翼地关上了房门,此后三人便陷入了数个小时的长谈中。

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近尾声,高端产品不断走向世界。即便如此,在遥远的东方仍有一个国家对英国处于贸易顺差,而且他们在经济上实行自给自足,进口商品几乎没有市场。

帕麦斯顿的想法很直接,派个团队远赴清国,希望能以沟通协商的方式改善现状,并借机扩张贸易。

1834年4月,纳皮尔被任命为英国商务监督,负责对清吏交涉,埃利奥特成为了纳皮尔的副手,从事秘书工作。

临行前,帕麦斯顿对纳皮尔有四点嘱咐:

第一:设法进入广州,尽量与清吏保持友善。

第二:在写给对方官员的书信中,尽量低调。

第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使用武力。

第四:不要干预英商在清的鸦片贸易

从南美穿大西洋回到欧洲,再绕南非经印度洋来到亚洲,帝国的蒸汽舰船在海上如履平地,小伙即将完成一次环球之旅。

三个月后,船队抵达澳门


轻举妄动

在澳门,埃利奥特得知了圭亚那废除奴隶制的消息,他惊喜之余不禁有些疑惑。按说当时英国的奴隶贸易遍布全球,利益集团早已形成了一条高效的产业链,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愿意放手呢?

小伙隐约感觉此趟清国之行意义重大。

大清为东方强国,由于周边小邦皆认其为宗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很多规矩,境内的洋人也必须遵守清国法律,比如颁布《大清律例》时就曾声明“刊布中外,永远遵行。”

这次英方团队的一切行动皆由纳皮尔来指挥,凭《大清律例·关律》中的规定“凡有外国人等私越边境,无论是否贼匪,守卡官员即行擒拏。”

按理,纳皮尔应在澳门等待清国的通行文书,但他对于这些的繁文缛节极不耐烦,并不顾埃利奥特的劝说就擅自去了广州。

广州为清国对外商务唯一的合法口岸,且所有贸易皆被“公行”垄断。公行也称“十三行”,即由清国特许专营欧美贸易的十三家商行组成。按清国规定,外商来清必须从广州入,入广州必须住商行指定的商馆,在广州的一切行动、文书也须由行商向清政府转达。

到达广州后,纳皮尔就入住在“怡和洋行”所属的商馆内,有“铁头老鼠”之称的英商查顿负责招待。两人刚一见面,查顿就劝说纳皮尔要尽快见到两广总督

这纳皮尔是个急性子,他提笔就给总督卢坤写了一封信,却不想弄巧成拙。

按照大清的规矩,外国信件应由行商转送,但纳皮尔却自己跑去了总督衙门,然后把信扔给了门口的守卫,并喊他速速转给卢坤。除了这些,信中的格式及称谓也很不妥,如果由行商转送的话,他们了解清国的规矩,例如“英国”前不可加“大”字,开头需要用“禀”字等等,而纳皮尔的信中尽是“大英国正贵大臣”、“世袭勋爵”等夸张用词。

卢坤大怒,他一方面做好了终止两国贸易的准备,同时命令纳皮尔速速离开广州,否则将强行驱赶。

来到清国不足半月,帕麦斯顿临行前交待的那“约法四条”已犯其二,正当英国人进退两难的时候,查顿这条“铁头老鼠”又突然站了出来。


铁头老鼠

查顿此时语出惊人:“埃利奥特是海军出身,何不让他率军舰来黄埔示威?”

当初外交大臣所提的“不要干预英商在清的鸦片贸易”中,这个查顿就是广州最大的鸦片商。此人为了利益无恶不作,“铁头老鼠”大概就是人人喊打却又韧劲十足的意思。

英舰示威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清军让步,查顿便可借机扩大自己的贸易范围;如果清军还击,两国大概率会朝着战争发展,战则英军必胜,查顿同样可以达到的目的,而且毫无成本。

纳皮尔头脑一热,立刻令埃利奥特指挥舰队前来广州,随后又数次致函帕麦斯顿,先是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二是将英国受到的“屈辱”无限放大,最后还建议政府出兵清国。

至此,帕麦斯顿的所有嘱咐算是白说。

在等待援军期间,纳皮尔还派人四处张贴告示,声称如果贸易中断,清人需承担全部后果。

百姓看到告示后大吃一惊,要知道当时广州城中吸食鸦片或从事鸦片贸易的人不在少数,此刻面临下岗的危险时一个个都坐不住了,有人便开始把矛头指向清政府。雍正曾说:“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两广总督作为清朝九位级别最高的封疆大臣之一,权利极大。当广州发生如此恶劣的事件时,卢坤果断先斩后奏。

1834年9月2日,清国正式宣布全面终止与英国的贸易,并派兵包围了英国商馆,切断馆内全部生活供给。

就在此刻,三艘英舰在埃利奥特的指挥下也慢慢靠近了广州黄埔。

小伙也是一头雾水,我一介秘书工作,怎么突然就带兵打仗了呢?

埃利奥特服役时曾常驻印度,对当地英国海军非常熟悉,此番接到纳皮尔的军令,他迅速从印度调集了包括巡逻艇、护卫舰在内的三艘英舰赶到广州。

9月8日,两国终于走火。先是英舰与沿岸的清国炮台互发空炮示警,双方皆无退缩之意,此后干脆上了真枪实弹。在虎门海域,两军经过几轮互射,英国大约死伤八人,清国有几个炮台被摧毁。

眼看态势不对,埃利奥特就暂时退兵了。

此后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那个长期被困在商馆内的纳皮尔,由于生活供给不足,再加上无法适应南方的潮湿环境,渐渐就染上了重疾,无力再上演闹剧。经过和清吏的一番协商,纳皮尔终于走出了商馆,几天后就死于澳门。

另外在两国走火之时,那只“铁头老鼠”却不见了踪影。据史料记载,查顿应该是连夜赶回了英国,并在之后的一年内做了份详细的战争计划,在推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贡献”极大。由于查顿熟知清国地理,如“定海”“大沽口”“香港”等地名此后开始频繁出现在英国各界的视听中。


出师不利

继纳皮尔死后,卢坤也在次年病逝,英清两国又恢复了通商。

新任的两广总督邓廷桢是个强硬派,埃利奥特也正式成为了英国商务监督,俩人年龄相差二十五岁。

在清国的一年多时间,小伙终于明白了废除奴隶制的原因,其实这是一次主动的经济转型。大约在乾隆中期,鸦片开始输入清国,百姓逐渐吸食成瘾。此后的嘉、道两朝虽然有所管制,但沿海地区走私猖獗。在东方,英国以印度为生产基地,他们发现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利润要远远高于奴隶贸易,而且管理成本极低。

埃利奥特当年在圭亚那的工作就是负责奴隶的安全,所以他身上的耐性以及大局观不是纳皮尔这种莽夫能比的,他曾在公开场合指责英国政府利用鸦片来侵害他国,可见小伙也是有善心的人。

上任后的埃利奥特一反纳皮尔的彪悍风格,他乖乖的在澳门等待召唤,并以非常诚恳的方式致函邓廷桢,希望能和他在广州见面,以改善两国的紧张关系。

然而,这种公平对等的谈判机会,清国上下不会再给。

面对烟毒泛滥,当时清国内部形成了弛禁和严禁两派,两派都主张禁烟,只是力度有别。弛禁派多以满人为代表,主张放宽鸦片输入的禁令,可按药材进口,百姓只能以货易货,不得用白银购买;严禁派主要由汉官组成,主张“重治”,建议严厉惩治烟商烟贩,督促吸食者一年内戒烟,否则将处以死刑。

邓廷桢原本是一个弛禁派,他认为“弛禁通行,实于国计民生,均有禆益。”后来在广州亲眼目睹了当地状况后就加入了严禁派,并放话“无分雨夜,加劲巡查”“奋勇兜擒,尽法惩办”

一个六十岁加入严禁派的新任两广总督,面对一个三十五岁政治经验不足的在清夷商,自然不会留有回旋的余地,甚至不会有任何谈判。

事实上,老头果然没有接见小伙,而是通过十三行的人去传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邓廷桢命令所有停泊在广州港口的趸[dǔn]船必须全部返英,清国沿海区域也不得出现任何英国船只。

趸船是烟贩用来存货的大船,相当于海上仓库。从印度运来的鸦片第一步就是要卸在这些趸船上,然后有清国走私犯乘小船前来提货,最后再分窜至沿海各地销售。这些趸船在装卸时还常有英国兵船来保护,着实让清军头疼。

这么看来,邓廷桢的要求似乎并不过分。

驻清商务监督的任务就是扩大贸易规模和改善英商待遇,埃利奥特本想以温和的方式友好协商,却没想到遭遇了当头一棒。

正当小伙束手无策之时,有个钦差大臣突降广州,这此后的局面反倒是豁然贯通了。


钦差大臣

钦差一词始于明朝,钦意为皇帝、差为差遣,故钦差大臣就是专为皇帝办事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皇帝的意思,地位了得。

1838年,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的上奏直戳帝王要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看后大惊,立即封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命他前往广州主持禁烟

在林则徐之前也有专为禁烟而来的官员,但他们都从英商那里得了好处,表面上严厉管控,背地却放任走私,并没有收到实效。所以当林则徐到任后,有很多外商都带着礼物上门拜访,可没人能找得到他。

原来,林则徐伪装成船家、商人等角色深入到群众中去了,经过数轮明察暗访,他已基本掌握了广东鸦片的走私情况。几天后,一份《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与林则徐本人同时亮相。

“谕到,该夷商等速即遵照将趸船鸦片尽数缴官。”意味着外商必须把藏在趸船上的鸦片全部上缴。而“出具甘结,言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即要书面保证以后来清商船不得携带鸦片,否则将处于极刑。

白纸黑字大红印,汉英双语一清二楚。事已至此,外商们仍不相信这位钦差大臣有如此魄力,直到他们听到林则徐本人亲口说的一句话。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康雍时期,清国每年进口鸦片仅两百箱左右,而且大多用来治疗胃病,后至道光年间竟猛增到两万八千箱,且胃药变为毒药,致使百姓身形枯槁,白银大量外流。

迫于人身安全的压力,各国商贩开始陆续交出鸦片,其中英商就占了两万多箱。

点清鸦片数量后,还有一个官方的书面环节。葡、美、法等各国代表在林则徐的监督下依次在保证书上签了字。

签字时,钦差大臣不时大声喝道:“下一个!”洋鬼子一个个都不敢造次。


风云突变

埃利奥特当然也在现场,他寻思道:“葡、美也就交了千百箱,而且人家政府也不完全依赖于鸦片贸易,今天这个字我要是签了,英国一半的收入就断在我这了,要是不签的话,恐怕是难以全身而退。”

一番挣扎过后,小伙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他先是对在场的英商表示要注意安全,然后就潇洒的拂袖而去。

众目睽睽之下,这小洋鬼子完全就当林则徐是个摆设,放常人这也绝对不能忍,何况是个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钦差大臣。

次日,“颜面扫地”的林则徐暗中吩咐了几件事。

一:停止一切英清贸易。

二:断绝英商的供给,撤走商馆里的所有华工。

三:在虎门浅滩准备开挖硝烟池

此刻的广州全民皆兵,埃利奥特连夜组织英商及侨民撤回澳门,但掌管澳门的葡萄牙人却拒绝保护他们,理由是不想牵扯事端。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秘密前往香港。

途径伶仃洋时,虎门方向烟雾弥漫,小伙深感震惊。

当夜在尖沙咀,几个英国醉汉满肚子邪火正无处释放,此时正巧遇上个林姓村民,一顿拳脚之后竟出了命案。

消息迅速传到了广州,林则徐坚持要按照《大清律例》让英国人偿命。但埃利奥特却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鲜的观点,即英国侨民在清国被告时,完全可以按照英国的法律定罪,这就是所谓的“领事裁判权”

小伙变了。

钦差大臣又被耍了。

俗话说“事不过三”,随后便有一小队清兵赶到了事发地点,他们奉命将暴徒强行赶出了香港。

至此,包括埃利奥特在内的一众英商均漂泊于大海之上。


在那个时代,洋人的名字还没有统一规范,政府基本都是根据人的性格直接音译。比如那个脾气火爆的纳皮尔(Napier),由于他是个徒劳卑微的小人,所以清人就把他叫做律劳卑。再看埃利奥特(Elliot),小伙虽也有过错,但整体表现还算谦逊,故得名义律。最有意思的是那条“铁头老鼠”查顿(Jardine),活生生的一个人渣,人称渣甸也不足为怪。

历史没有记载小伙最终去了哪里,但六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广州,和他一起出现的还有四十艘英国舰船。

这一刻,中国正式步入了近代。

 你还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