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善的三国,意外的政客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毛主席说:“看三国,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外交。”确实,我们平日对疆场关注过多,却忽略了帷幕背后的故事。

三国里蜀国最弱,但其复兴汉室的思路明确,几次北伐也险些成功;魏国占据整个北方,又以中国正统自居,骄横之余却不急不躁;吴国则依仗长江天险,挟地利优势而频繁发动外交,最终成为了三国历时最久的那个。

而在大量文学艺术之中,吴国所占的篇幅向来不多,导致他们在外交、军事等各种场合所取得的成绩也一直被外界所忽视。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就算在有限篇幅里,包括周瑜、鲁肃等重要人物也总被作者所扭曲。比如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句“子敬又中诸葛亮之计也”道出,接着便是鲁肃那一脸懵逼的表情。

这就太过耸人听闻了。

纵观古今,外交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有着良好的大局观;二,能理性分析当前事态的利弊;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狼。三者若占其一,或已初步具备使者潜质;占其二者,可自信纵横于列国之间;而占其三者,那便是真正的大外交家、大政治家,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华。

且不提鲁肃的档次,依笔者看,三国时代既是始于吴国也终于吴国,这里的故事绝对精彩,更有待挖掘。

东吴天纪四年(280),晋军兵临建康,吴帝孙皓出降,这是结局。

而早在后汉建安五年(200),富商鲁肃初见孙权,俩人于榻上纵情对饮之后而展开了一场旷世密谈,这便是初始。

拯救“大傻”鲁肃,一个卡在了瑜亮之间,疲于奔命的人,我们从三国“元年”出发。



大局观

自十八路诸侯反董,“复兴汉室”就成了一个公认的目标。但事实证明,复兴仅是一种臆想,强如卧龙诸葛,也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所谓的“隆中对”,那是刘备初见诸葛亮时的情景。据《三国志》,先主问孔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这时,孔明先帮先主规划了未来,提到了联孙抗曹、挥兵入蜀等建议,然后说道:“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给出了具体目标。


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白搭,就像诸葛亮和刘备的蜀汉集团,他们误以复兴汉室为目标,凭着最孱弱之国力连年北伐,结果不仅无功,反倒先把自己压垮了。包括其他以“复兴汉室”为口号诸侯,无不都走向了灭亡。

只有安徽人鲁肃,早在“隆中对”发生的七年前,他经周瑜引荐而见到了孙权。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孙权刚刚接手江东,鲁肃年长他十岁。

所谓的“榻上对”,又名“吴中对”。那是一次宴席之后,孙权等众人散去又把鲁肃找回,将二人卧榻合在了一起,坐定后问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君既惠顾,何以佐之?”与孔明一样,鲁肃也先是规划未来,例如提出攻伐刘表,稳固江东等建议,但接下来的一句话,可谓是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鲁肃意味深长地说:“在我私下看来,汉室已经不能复兴了,曹操也不能一下子消灭。”

当时,距离东汉灭亡尚有整整二十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目标正确,做事才能稳妥高效。对比孔明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对”,俩人虽都是顶级智囊,但后者的大局观显然更胜一筹。

多年后,诸葛亮以鞠躬尽瘁的状态把蜀国带向了深渊,而吴国则在赢下赤壁、夷陵等关键战役后,获得了稳稳的幸福。

话说诸葛亮足足比鲁肃多观察了七年,最后还是做出了误判。类似的还有“孙刘联盟”,到底是二人谁的构想呢?虽然小说把功劳归结于孔明,但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写道:“刘备与孙权并立共谋中国,皆肃之本谋。”看来鲁肃又被黑了。

理性思维

哪怕是在战略误判的前提下,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建议,往往可令当局者猛醒,甚至扭转局势。

在“榻上对”和“隆中对”先后问世的一年后(208),曹军已在长江北岸集结。当时的“孙刘联盟”尚未成型,孙权忧心忡忡。

是战是降?大家似乎都打定了主意,但孙权未见鲁肃开口,就借故说要去趟厕所。果然,鲁肃偷偷追了出来。


看着孙权一脸的恳切,鲁肃说:“刚才险些误了大事,如今谁都可以投降,唯独您不行。比如我鲁肃投降,曹操会根据我的能力,像太守、刺史之类的职位还不手到擒来?要是您归附了曹操,又能被放在什么位置上呢?还望您尽早定夺。”孙权听完后背发凉,连忙对鲁肃说:“此天以卿赐我也。”

不久在赤壁战场,孙权抱着必死的决心大胜曹操,得以保住了身份。

这是鲁肃的一种思想。国家是国家,皇帝是皇帝,百姓是百姓,国家和百姓永远都在,而皇帝却像走马灯一样轮替,三者没必要绑在一起,根本不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比如曹操伐吴,他的目标绝不是杀掉鲁肃和周瑜,更不是那些平民百姓,而是孙权和他的家族财富。假设曹操得胜,鲁肃总会有一个新职,俸禄或许更高;百姓一样还得种地,田赋没准更低;而江南也依然山清水秀,只是换了个主子而已。

“肃对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当然,鲁肃一番话是站在了“皇帝”的角度,这也无可厚非。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同样适用于百姓。

如果说“榻上对”拉开了三国的序幕,那赤壁就是奠定三国秩序的节点。此两件事,分别体现了鲁肃优秀的大局观,以及对当前事务理性的分析能力。若二者缺一,恐怕历史早已姓曹,也不会有那么多经典了。

战狼

为了“孙刘联盟”,起初孙权不惜把荆州借给刘备,意在使双方成犄角之势共拒曹操。待局势稳定,孙权就向刘备征询攻取巴蜀的建议。刘备先以同宗为由求孙权放过刘璋,而自己却偷偷入蜀,孙权称其“猾虏乃敢挟诈”。等刘备拿下蜀地,孙权就来索要荆州,刘备不但不还,还派关羽驻军防范。

熟读《三国演义》可知,以上刘备的各种奸诈均已被作者洗白,如果说鲁肃得罪了作者全家,那刘备大概就是他的祖宗。

面对无赖,孙权决定让鲁肃前去交涉,而之后发生的“单刀赴会”,也同样是幕疯狂的杜撰。当时,关羽和鲁肃的军队在益阳对峙,联盟面临着破产。


按小说中的描述,关羽只身前往对岸,凭一把大刀和满身匪气抢占了先机,在宴席上只顾饮酒而不谈国事,弄的鲁肃如痴如醉,到头也没敢提荆州二字。

然而正史却恰恰反了过来。

在外能当将军,回朝可做宰相,我们用成语“出将入相”来特指某人文武双全。周瑜死后,鲁肃正式被提拔为都督,负责西边防务。

世人只道关公勇,安知鲁肃非等闲?那日阵前,鲁肃要求两军停在百步开外,只他和关羽出阵对话,各自许佩单刀一把。关羽欣然接受。

俩人靠近后,鲁肃便大声呵斥:“我们之所以把荆州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没有立足之地,现在你们有了益州,我方只要求归还三郡,为何还不同意?”

还没等关羽开口,他身后就有人喊道:“土地这东西,谁占着就是谁的,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此人即小说中周仓的原型。

这时,关羽大概是觉得理亏,亦或是读出了鲁肃眼中的坚定,便赶忙喝退了那人。稍后,双方就在阵前定下了条约,两军以湘江为界,平分了荆州。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所谓的“战狼精神”,既要在气势上从容不迫,也要在明面上以理服人,而绝不是当敌人都兵临城下之时,却还在喊着“虽远必诛”。正如鲁肃单刀赴会,即使面对“武圣”也毫不退缩,用一种庄重而合理的方式令对方就范,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



作为孙吴集团前期的战略“总参谋长”,以及“孙刘联盟”的发起者和绝对拥趸,鲁肃集大局观、理性思维、战狼精神于一身,不仅最先猜到了汉室的结局,也以一己之力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配得上汉末三国时代政治、外交第一人的美誉。

通过鲁肃的操控,吴国总能获得最为理想的局面,像赤壁之于魏国,荆州之于蜀国等灾难,统统与吴国绝缘。由此可见,鲁肃的政治水准至少是略高于曹操或诸葛亮的。

此外,鲁肃也是唯一一个始终都在坚持“孙刘联盟”的人。他死后,孙权立即派人袭击了荆州,导致吴、蜀在夷陵大战一场,彻底交恶。而多年以后,随着两国先后亡于北方强权,人们才终于认识到了“孙刘联盟”的历史意义,以及鲁肃那冠绝时代的雄才伟略。

(完)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