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度假归来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春秋时礼崩乐坏,随着诸侯国间矛盾升级,曾经神圣的宗法制度接近崩溃。

为了增进互信,一种全新的外交手段应运而生,史书称“质于某国”。

最早的人质外交发生于东周王室与郑国之间。

迁都洛邑后,郑武公和郑庄公因护驾有功成了周平王的左膀右臂,而平王担心被架空便分权给了虢公,此时周郑互生嫌隙。
千思万想,两国决定互换太子为质。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
从此以后,交换人质就成了各国间增进互信,避免战争的常规手段。
秦庄襄王早年曾赴赵国做质子,并生下小嬴政。范蠡也曾随勾践赴吴做人质,卧薪尝胆。所以人质基本都是宗室贵族,表面为“使节”,实则抵押品。

汉代,人质外交术传至西域。据《汉书·西域》:“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可谓两全。而最悲壮的,必须是那位留胡节不辱,苦忍十九年的苏武了,此人在塞外尝尽屈辱,回国又卷入斗争,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

纳质好处颇多,如增强互信、促进联盟、互市互利等,其中自然包括联姻,留下秦晋之好,文成公主进藏等美谈。随着时代发展,人质遂变为常驻他国代表,近代称大使。

但要说史上规模最大,最具轰动效应,影响最为深远,也是最最诡异的人质外交事件,笔者认为在宋代。

众所周知,北宋靖康二年(1127),在冰天雪地的汴京城沦陷后,金人将徽钦父子、后妃、大臣、贵族三千余人押送北去,男为囚,女为奴,华夏民族史上的最大耻辱定格在此。

严格来说,这三千人无非都是人质,只不过是强迫而为,何况当时金人也并无亡宋计划,因此这更是一种“外交”手段。

被迫的滋味不好受,但有一人,说是人质,他倒比皇帝还金贵,沿途毫发无损,且三年就完璧归赵了。

说不是人质吧,人家的确也陪着二帝一路赴金,危难时没有逃往南方。

此人,今天尚在临安。

杭州岳王庙内,此人呈反绑下跪姿态,媳妇王氏作陪。

同样是人质,他更像一位游客,或许是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汴京陷落前,他虽在张邦昌府上担任秘书,却也是个抗金强硬派,故被点名北狩。后来张邦昌以“皇帝”身份请求放人,却也遭到拒绝。

秦桧,有这么重要吗?

话说北狩路上,徽宗一听说康王登基,就忙让秦桧写信议和,后者凭此结识了粘罕。不久在金国高层的协调下,秦桧又被分到挞懒部,迅速获得信任。

挞懒又名完颜昌,是金国太祖、太宗的堂兄弟,所以当时有传闻,秦桧之所以能很快归来,完全是得益于他和挞懒的私交。

据《宋史》记载,在北狩三年后(1130)的一个冬天,秦桧夫妇悄悄离开了金营,途径涟水回到了临安,包括奴婢仆人等,皆安好无恙。

历史上的人质大多以悲剧收场,像靖康这次,三千多人死、伤、失踪者占了大半,那些被释放或用来交换的幸运儿,也基本是两国官方交涉的结果,至少堂堂正正。

别人是里三年,外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仅三年就神采奕奕自行归来者,不免令人生疑。

面对潮水质疑,秦桧声称是杀了金兵守卫,夺船连夜逃回来的...

有人不禁问:“你一文弱书生拿个刀都费劲,且归途两千八百里,跋山涉水还得避开追捕,如何做到?”

“一人神奇罢了,还拖家带口的,连仆人都不曾少根手指,怎么解释?”

“和你一同北去的其他台谏呢,是死是活?”

“怪了,若是金人放他回来传话的,也得有家眷扣作人质才合理不是?”

最先公开发声的,是年纪比秦桧小三轮的陆游。

那年进京赶考,陆游不巧和秦桧之子秦埙分到了一波,那考官凭良心把陆游取为第一,秦埙次之。谁知不久,陆游被告知剥夺状元头衔,次年不准再考。

也是等秦桧寿终,陆游才敢指名道姓。

据《老学庵笔记》,说秦桧在金营早就备好了舟船行李,但因投鼠忌器迟迟未动。

这天,他忍不住向一位女真友人询问对策,对方说:“既然决定要走,何不向监军大人坦白?”

秦桧犹豫道:“实在不忍直说。”

那人说:“我们女真人性格淳朴,答应别人的事不会改变,除非你们背后算计。”

秦桧将信将疑,不过还是找到了监军。

监军听罢,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儿曾有很多契丹人,他们回国就被当成了叛徒,你怎知南宋会优待你啊?不如留下...”

秦桧忙说:“您若放我归去,南方的事就不必担心了。”

“監軍曰:'中丞果欲歸耶?吾契丹亦有逃歸者,多則被疑,安知公歸而南人以為忠也?公若果去,固不必顧我。’會之謝曰:'公若見諾,亦不必問某歸後禍福也。’監軍遂許之。”

-《老學庵筆記》

该监军,正是时任大金六部路都统、元帅左监军的完颜昌,女真名挞懒。此人于金太宗死后主政金国,全力推动宋金和议。

虽没有明言汉奸,但通过描述秦桧与金国高层的这番对话,陆游巧妙透出了双方气冲霄汉的一股默契,且点到为止。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自幼受爱国主义熏陶的陆游一生主战,但因主和势力猖獗使抱负不得施展,最终忧愤成疾。

老学庵位于绍兴鉴湖岸边,为陆游归隐后书斋之所在。
而读懂这句“安知公归而南人以为忠也”,便算解开了作者晚年心中的那份郁结。
度假归来,秦桧迅速以主和派领袖身份示人,获得了高宗赵构、宰相汪伯彦的全力支持。

当年,赵构以康王身份使金途径相州时,被知州汪伯彦婉言劝留,说当下去金营就是自投罗网,开封早晚也得失陷,更不宜回,不如留在相州坐以待变。恰逢康王被授予河北兵马大元帅,便名正言顺的留在了相州。

不久康王登基,汪伯彦凭从龙之功成了宰相。反观岳飞等主战派,天天嚷着要迎回徽钦二帝,这不明着跟当今圣上作对吗?

而秦桧身为汪伯彦的学生,自然应是抛头露面的那位,故才能硬着头皮,堂而皇之的来推动和议。

和议即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绍兴和议”,秦桧同年晋升少保、冀国公,岳飞死于狱中。

和议条款有三:

一是金帝册封宋主为皇帝,宋主向金称臣,每逢正旦、金帝生辰等节日需遣使称贺;

二是宋朝每年向金交付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三是宋朝割让唐、邓数州与金,两国以淮水为界。

关于前两条,之前宋金官书用的均是“岁币”字眼,泛指兄弟国,或本国与外族间的财物往来,而“岁贡”二字已彻底揭示出君臣关系,宋朝定期纳贡。

但关键这第三条,首先在战术层面,宋朝失去了原关中山西的几处马场,使陆游等主战派没了用武之地。

直至灭亡,宋军都在以步兵对抗北方精骑...

其次是战略层面,文中“以淮水为界”,则是由挞懒最先提出,秦桧大肆鼓吹的“南自南,北自北”政策的最终体现。

南自南,即当下处于淮河南方的人口全部归南宋所有,其实本来也是人家的;而北自北,意指在淮河北方,无论汉人还是夷人,从此都成了金国子民。两地人以淮河为军事分界线,不准来往、逃窜。

政策落实后,天下也不知多少家庭妻离子散。而更诡异的,是在之后至南宋灭亡的一百四十年间,北方至少繁衍出了五代胡化汉人。

可想而知,这些“汉人”从未受过传统的汉族教育,生来视南宋为敌国...

例如崖山海战后,元朝镇国大将军,河北保定人张弘范就在石壁上高调刻下“张弘范灭宋于此”一行大字。

入元后,蒙古人又在“南自南,北自北”政策的基础上,将北方汉人定义为三等国民,南方人四等,已成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到头来,包括宋元鼎革,汉人低三下四、数典忘祖等遗臭万年的事实,其始作俑者皆指向一人。

那个度假归来的人质。

(完)

             匕

精 选 文 章 推 荐

真相 | 无为

 阝                

                              廴              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