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蓝鹰: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

 蓝鹰书院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田庄来作客,本意为逃名。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路从岩背转,人在树梢行。坐卧幽篁里,恬然动远情。” 

寥寥数句,这首名为《游莫干山口占》的诗作便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诗人只身前往乡下田庄做客,只为暂且忘却世俗的功名。山谷静谧,溪水潺潺,清风拂动,飞鸟穿梭。乡间弯弯曲曲的小路在岩石间婉转迂回,远处可见行人在山间树林穿行。诗人在幽深又茂密的竹林中小憩,恬然安逸的气氛使诗人思绪飘香远方……

关于诗与画关系的典故,最经典的当属诗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苏轼曾在自己的作品《东坡志林·题王维〈蓝关烟雨图〉》中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此以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经常用来形容诗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较为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用一个词来总结历代文人墨客关于诗画关系的讨论,就是“诗情画意”。前有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有清代邵梅臣关于诗画提出:“诗中须有我,画中亦须有我。”的论断。

综上所述,仿佛古代文人墨客提到诗必然提到画,说到画必然说到诗。诗画二者仿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缺一不可。潘天寿在前人对诗画关系讨论的基础上,又提出“诗能补画,画能补诗”的观点,他认为画作所不能表达的情感与已经,可以通过诗歌来进行弥补,同样,诗歌文字中所欠缺的具象描绘,可以通过画作的色彩、形象得以补全。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早已经把诗与画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弥补,彼此共生,联系紧密,诗与画的关系早已达到了诗从画中来,画从诗中生的境界。

 

诗画关系如此紧密,相互补足并且相互衬托。如果为前文提到的诗作《游莫干山口占》所描绘的山中乡景寻找一幅画作相配的话,蓝鹰先生的《山静溪声远》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蓝鹰先生所作的《山静溪声远》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静谧山景——重峦叠嶂间溪流潺潺,山间草木茂盛,半山腰的几处农舍在林间若隐若现,山间瀑布婉转低流,最终在山下汇聚成湖泊,一叶孤舟漂浮于其中。

 

《山静溪声远》整幅画作使用了黛青色、玫红色等多种色彩描绘出乡间山峦之青葱、花木之繁茂的美景。画作中的山丘、溪流、房屋、石木等物线条简约,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客体之形态,画作中的山水草木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勾勒出寂静深山中,溪声潺潺、静谧祥和的山间乡景。

 

山林的寂静与山间溪流的水声潺潺,二者一静一动,《山静溪声远》将诗作《游莫干山口占》中所描述的“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的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诗与画的彼此共生的关系,通过蓝鹰先生的《山静溪声远》又一次得到了体现,见画生诗,山静溪声远的悠远画面自然而然会让人“坐卧幽篁里,恬然动远情”。

 

诗情画意一直都是中国历代文学家与艺术家进行创作时所追求的意境,蓝鹰先生所作的《山静溪声远》用简洁质朴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巧妙地展示了中国山水画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关系,其以画代诗、画中有诗的创作手法与艺术表现力值得学习与借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