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生带36个馒头参加殿试,馒头吃完还没交卷,康熙:状元就他了

 Boss爆史 2022-12-05 发布于山西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中国非常伟大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改变了过去贵族把持权力的局面,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的社会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因此,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很多读书人为了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往往是十年寒窗苦读。

带36个馒头参加考试

随着时代的变化,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出现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古代的考生只要进入考场,便不允许再出去,直到考试结束。而每场考试,至少需要三天两夜。因此,考生们允许自带干粮。结果在康熙朝时,竟出现了一位考生,带着36个大馒头进了考场。

这位考生叫李蟠,是江苏徐州人,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间的拔贡。在祖辈的教育下,李蟠自小便知道要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李蟠天资聪颖,28岁入泮为博士弟子,36岁中举,可惜直到43岁才高中。但他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在这一年,他被康熙钦点为了状元。他也成为徐州明清两朝,唯一一位文状元。

从36岁以后,李蟠在会试中就一直屡试不第。这不仅是对他心态的打击,而且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想想《范进中举》中,岳父对范进的态度,大家就知道李蟠在生活中的处境了。而李蟠家在徐州,每次去京城参加考试,都要带足干粮。他考试作答速度又比较慢,所以在粮食消耗上也比较大。

当李蟠带着36个馒头走进考场时,把考官都吓了一跳,不知道的还以为举行的是“大胃王”比赛。一些负责搜身的小吏甚至怀疑他在馒头中进行了夹带,挑了几个大馒头,掰开发现没问题,才将他放了进去。考试开始后,李蟠一边吃馒头一边作答,馒头快吃光了,文章却像便秘一样很难出来。

眼看考试时间快到了,李蟠急得满头大汗,恳求考官再通融一下。考官看这个大龄考生也不容易,还吃了36个大馒头,如果不让他答完,说不定他会抱憾终身。因此考官又为他拖延了一些时间,还特地让人给他多送来两根蜡烛。最终,李蟠答完了考卷。

被人举报

康熙皇帝自然也听到了李蟠考场吃36个大馒头的趣闻,便对他十分感兴趣。尽管他答的不是很全面,但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见解独到,康熙皇帝也想为天下寒士树立一个榜样,便钦点他为头名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

康熙三十八年,李蟠被朝廷任命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他在主持考试的过程中唯才是举,但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官僚子弟,导致落榜的学子认为他在弄虚作假,便向朝廷举报了他。康熙皇帝派人对点中的举行进行复试,结果无一人落榜,才知道是落榜学子在中伤李蟠。所以并未对此事进行处置。

但孔尚任根据这一传闻写了《通天榜传奇》一剧,在京城演出,一时间闹得北京城满城风雨。康熙皇帝怕压不住百姓,只好将李蟠流放沈阳。三年后,李蟠获赦,蒙归故里,从此决定远离政坛。康熙晚年南巡时,本打算再次启用李蟠,但他坚决不肯出山,只能作罢。大约在李蟠死后80多年,曾做过江苏巡抚、后任两广和两江总督的蒋攸,才为李蟠写传澄史正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