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代人为名将守墓390余年,遭人质疑,佘家人:我们守得是忠义

 新用户8926AVU2 2022-12-06 发布于北京

明末杰出将领袁崇焕被处死后,尸骸被丢弃在地下,无人敢去收葬。佘家先祖半夜去偷了头颅,埋在广渠门内的自家后院。佘家人在这里守着袁崇焕的墓,已历17代,坚持了390多年“他们一家背负历史的重担,实际上压力太大,对历代要求太高,390多年,已经够久了,不会有更久的了。”

文章图片1

袁崇焕

“佘义士”盗头

1630年9月22日,一代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刽子手凌迟了3天,到最后袁崇焕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当天晚上,袁崇焕曾经的手下一位佘姓的“仆人”(广东顺德马江人),偷偷在半夜拿回了袁崇焕的头颅,并悄悄地把它埋在了自家后院。

后来人们称其为“佘义士”。

从那之后,“佘义士”便开启了一生默默忠心守护在家,并且为了保密,未敢在墓碑上刻名字。他还专门把后院的一大片地开辟为义园,埋葬在北京去世的广东人。

此外,“佘义士”在去世前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三条遗训,希望他们做到:

第一点,一直守护袁崇焕墓,不可以离开北京回广东老家;

第二点,不可以做官;

第三点,一定要多读书,明辨识理。

在“佘义士”离开后,他的守护换了一种形式,家人将他的墓安置在了袁崇焕墓旁。只是经过数百年来的寒来暑往和风吹雨打,今天这座满含忠义精神的墓碑正面上的刻字早已消逝,只有旁边的展览牌,帮它显示了原有的字样——“明故义士佘公之墓碑”。

“佘义士”的忠义精神以及遗训,一直被子子孙孙铭记,接下来他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17代,坚守390多年的守墓故事,开启了!

文章图片2

中央为袁崇焕墓,图左为佘家先祖“佘义士”墓

“不能在我这里断了”

历史的重担,一旦降落在小人物身上,其中的辛酸和痛苦往往是难以言说的,只能默默忍受。更何况袁崇焕在乾隆14年以前,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小人”“叛徒”,后来才得以平反,而佘家人所背负的历史秘密,是多么的沉重。

上世纪70年代时,民间突然传出了一种说法——袁崇焕的头颅是用金子做的。紧接着不多日,佘家后院的袁崇焕墓,就被一群利益熏心的盗贼,在半夜两三点时,偷偷扒开,不过最后他们空干了一场,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是刨了一个大大的黑黢黢的土坑。

这时候,佘家人已经看守袁崇焕墓300多年了,传到了第17代佘宝林身上,即佘幼芝的堂兄。

当晚佘幼芝刚刚生完女儿没多久,身体还发着烧,听到后院墓地被扒开的消息后,急忙与丈夫从医院出来,跑去过看,结果发现自家世代守护的墓居然被人刨了,瞬间放声大哭。

文章图片3

盗洞(图取其意)

佘家祖祖辈辈一直在延续着向长辈问安的传统,就是在墓碑被人刨开后的没几天,佘幼芝去堂兄家给伯母问安时,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并且很多家具和随身物品也没有了,她明白这是堂兄一家人搬走了。

后来,她各处打听堂兄的下落,但一直没有音信。无奈,佘幼芝接下了守墓的任务,她也是佘家的最后一棒守墓人了。

佘幼芝1939年出生,8岁时父亲去世,多年来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作为一个女孩子,她本应该只是佘家守墓任务的旁观者,因为家族里一直遵循着“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和规矩,所以按理说是轮不到她的,可是现在家里这一代唯一的男丁堂兄不见了,她只能硬着头皮接起这一棒,她说:“守墓不能在我这里断了!”,她也是17代守墓人里,唯一的一位女性。

文章图片4

左一为佘幼芝老人

佘幼芝小时候经常听大伯说祖先是“磨石”,她不懂,跑去问母亲后才知道“磨石”原来是“谋士”的意思,是家传的说法;也经常看见家里后院有人来朝墓碑拜谒,因为她是女孩子,不被允许上正厅,于是就在祠堂门口听大人们议论,才知道那些都是广东同乡,也逐渐知道了守墓的事情。

后来直到2001、2002年左右,墓祠周围的房屋要被拆迁时,她才有了堂兄佘宝林的消息。据佘宝林讲述,自己当初是因为国家支援三线建设战略,单位要求自己离开的,不然就会丢掉“饭碗”,自己也是不得已。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和选择,总之,佘幼芝没有让这一棒断掉。

文章图片5

“离开这就不叫守墓了”

佘家居住的那片区域,现在叫做佘家馆,以前叫佘家营、佘家村、佘家湾。佘家馆1号就是佘幼芝一家曾居住过的地方,位于现在的东花市斜街52号。

佘家以前的院子很大,有很多土地,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片土地都交给了国家,北京市第59中学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建成的,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原本佘家住着的有很多间房屋的院子,也变成了最多住上20多户人家的大杂院。

当时,这个院子一下子挤进来了20多户人家居住,佘幼芝和丈夫只能被迫搬进了原来是羊圈的潮湿小房间里去住,遇到雨天,水经常会倒灌进屋里,床底下都能长出蘑菇来。

文章图片6

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是一名小学教师,他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他感觉大杂院的环境嘈杂,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就经常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劝动妻子搬家,不过佘幼芝坚决不同意,她说“搬走就不叫守墓了,我走了就没人了。”

为此夫妻俩有一段时间经常吵架,甚至还闹到了离婚的地步,连分家的字据都写好了。不过,最后当然没有离开,反而焦立江也同妻子,一起走在了为墓祠多方奔走的路上。

佘幼芝的户口本上的职业,更是写着“看坟”,可见她对这件事情的看重和决心。其实当初两人结婚时,丈夫焦立江并不知道佘幼芝有一天还要承担守墓任务。实际上就连佘幼芝自己曾经都从未想过这一历史责任,会落在自己身上,是命运之手,将她推到了这一角色上。

文章图片7

佘幼芝老人

重新立墓

自袁崇焕得到平反后,墓碑被各方人士广受拜谒,但后来又因为动荡年代被毁。它的命运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动荡,终于,在新时代里,佘幼芝看到了希望,她想让墓碑重新建立起来,开始了她的奔波之路。

1987年的一天,佘幼芝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在电视上介绍民革委员,她立刻将这些委员的名字一一记下,因为她知道这些委员里,有以前经常来墓祠前拜谒的前辈们的后人们。

而这位介绍人,就是后来使墓祠得以成功修建的主要推动者——蒋建国,他是蒋光鼐将军的儿子,广东籍。

当时,蒋建国任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

几天后,佘幼芝就拿着一张照片来找他。

文章图片8

蒋光鼐(nài)

新中国成立后,佘家原来的大片土地都被没收,一大家子人都靠每个月从广东会馆财产委员会主任蔡廷锴那里,领取200多斤小米过日子。

1950年初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记录的是蔡廷锴在给袁崇焕扫墓的情景。佘幼芝拿出当时的照片给蒋建国看。

蒋建国见到这张照片,听完佘幼芝的故事后,很快就来到了佘家看望。那时佘幼芝全家依旧住在稍加改造的“羊圈”里。

从那以后的14年里,蒋建国先后8次在政协提出重建袁崇焕墓祠的建议,但重建哪那么容易。面对的首要难题就是住户问题,院子里的20多户人家,要让他们搬到哪里去?如何安排?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提议就进展不下去,无奈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持续申请。

终于在1952年,一个消息传来,依照城市改造规划,北京城区内墓地需要外迁,袁崇焕墓也包括在内。虽然现在重建的提议没有被直接通过,但关于墓祠的事也被提及和关注了。更让人高兴的是,为了保护该墓,5月14日柳亚子、章士钊、叶恭绰、李济深四人立即向毛主席提出了审批,并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而这一批示为墓祠后来能够得以重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文章图片9

重修后的袁崇焕墓祠

为了重建墓祠这一共同目标,蒋建国和佘幼芝经常交流,时间长了两人就成为了朋友。蒋建国非常佩服佘幼芝的坚韧、迎难而上的崇高品质,评价她为:“这样的人,没处找去”、“性格很硬”。他曾经为推动此事,还放出过狠话说:“袁崇焕祠墓不恢复,我就坚决不退休。”

最后,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修获得批准。1992年,重建完成。当年的清明节,蒋建国来看了新墓,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只要他在北京,都会来看,直到年老以后腿脚不方便了才不来了。

在佘幼芝重建墓祠的路上,有温暖的陪伴、支持者,也有冷漠的不懈、反对者。

郑长明也是其中一位,如今已66岁,20年前,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在一次给中央电视台做“北京胡同与历史名人”一期节目时,经清史研究所老师介绍,认识的佘幼芝。

郑长明之前拍过非常多的手艺人和传承派,但当他看见佘幼芝后,非常震撼,感觉她与一般的传承人非常不同,他评价说“别人是靠传承吃饭、养家,但佘幼芝不是,并且她做的守墓,悲凉、受苦、受累还不讨好,注定会走向衰落。”从那以后,经过佘幼芝的同意,郑长明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记录跟拍,直接目击了佘家人与墓祠的变化。

不论墓园有什么大小动静,佘幼芝都会提前通知郑长明。

他记录了墓碑底座曾被装反的趣事。那时正是北京亚运会之前,整个城市都在打造优质形象,佘幼芝好不容易联系到的一群广东袁氏宗亲会人员,打算来看墓园。北京相关文物部门就连夜来到佘家立墓碑,可是由于当时天色太暗,居然把墓碑底座给装反了。

文章图片10

佘幼芝

关于佘幼芝各处递材料、找相关机构领导、上访等过程,郑长明也都一一做了记录和见证,他还看见佘幼芝几乎把整个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墓祠的重建和维护上,甚至因此而被很多不理解的人嘲讽、“穿小鞋”和白眼。

那时佘幼芝除守墓的“职业”外,还在一个科研单位上班,她单位的领导就曾对她说“别人都为活人忙,你为死人忙,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次佘幼芝因生病住院了,当听说广东一些关心袁崇焕墓祠的人来了北京,她还是带着病去见了对方一面。结果回医院的路上肚子饿了,丈夫就让她在路边的商店等一下,自己去给她买吃的了。这时刚好一位同事路过这里看见了她,同事还对她关怀备至的样子,没想到转头回到单位,就和领导报告说她不上班的原因是在逛商店,导致领导以医药费没办法实报实销为由,来为难她。后来这件事情,还是她与同事闲聊时才知道的。

每次提起佘幼芝在这10多年中经历的困难,郑长明都禁不住感叹“看起来如此孱弱的女人,连走路都晃晃悠悠,但她的坚毅真不是外表体现的,而是祖先传下来的精神在支持。”

文章图片11

袁崇焕祠堂

墓祠所在居民区刚刚准备拆迁重建时,郑长明想拍摄一些如今祠堂位置墙壁上刻着的文字,且让佘幼芝讲一下相对应的历史。那时候大院里住了20多户人家,佘幼芝敲开一家门讲明来意后,被开门的年轻人冷冷地拒绝说“孩子感冒了,不方便!”但在他们俩出大院门口时,却看见那位年轻人的爱人正抱着孩子在玩,佘幼芝打招呼问:“你孩子的病好了?”对方回答:“一直挺好的呀,没事儿啊”。

相比委婉的拒绝,直接的冷漠也是家常便饭。重修墓祠和实行拆迁计划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搬进来得住,户都要被清走,这是政府的下达的文件,但院里大家伙不了解,都认为是佘幼芝想把她们赶走,每个人都不给佘家人好脸色,也正是这时“佘疯子”的绰号,被传得越来越广泛。

其实,任何来到大院的人,稍微敏感些的,都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邻里关系,邻里们对佘家人的不满,有时都是毫不掩藏的。

文章图片12

老北京四合院(图取其意)

守护忠义精神

1998年,佘家守墓300多年的故事,被一位来自香港的高中的历史老师白耀灿在《文汇报》上读到,他深受感动,认为佘幼芝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忠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他经常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到,却从未亲眼见过身边真正有这样精神的人,所以他对佘幼芝非常感兴趣,恰巧那时正好在北京,他第二天就到了佘家。

看见佘家住所的简陋情况后,他异常惊讶,很难与如今雄伟壮观的袁崇焕纪念祠联系起来。

白耀灿被佘幼芝领着向墓园走去,那时59中学的大楼已经把墓园整个半包围起来,职工楼在东边,传达室和办公室在西边,他们两个人要穿过学校的大门才能到达墓园,但是学校因为担心给自己找“麻烦”,又因为佘幼芝平时不停上访要求恢复墓祠,学校本身就对她没好感,今天又多带个人来,校长不客气的直接对她说:“别人都是为了活人,你却为了个死人到处折腾,还影响我们学校”。

佘幼芝向白耀灿说,学校还经常会故意让学生们从操场向袁崇焕墓的方向上推圆球,致使很多砖都被破坏了,但她不嚷不闹,选择独自把砖补好;学校还故意把食堂厨房排烟口的方向,对着佘家人的住房,导致滚滚浓烟,经常引得晚上在家里备课的焦立江,经常咳嗽不止,几乎很难安心工作。

文章图片13

话剧《袁崇焕》

白耀灿感觉佘幼芝一家为了传承祖训的忠义精神,默默承受了很多常人难以承受的重压。他本就是一个非常崇拜袁崇焕的历史迷,现在又遇到了这样一件令他感动的故事,当时两人就聊了2个小时。后来他独自筹备和编导了一个名为《袁崇焕之死》的话剧,写剧本时又拜访佘幼芝三次。该话剧在2001年在香港首演,连演了五场,500人的剧场座位场场爆满。

虽然话剧的名字为《袁崇焕之死》,但内容讲述了大篇幅的佘家人守墓的故事。这也是白耀灿设计的巧妙之处,他说“主角是佘家,但还是要用袁崇焕的死来开启,因为这个历史人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如果直接写佘家守墓,可能会没多少人知道。”

这个话剧2012年时还入选了,香港教育局编制的高中中国语文课教材内,10个香港本土戏剧剧本的其中之一,供戏剧选修课学生学习。

话剧公演时,白耀灿邀请了佘幼芝一家人去看。看完后,佘幼芝泪流不止。有人问他们:“佘家人的守墓会何时结束?”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回答道:“永远都不会结束,我们会一直守下去。”

文章图片14

佘幼芝

佘幼芝听时,觉得儿子的回答有些冒失,因为她觉得任何事都最好善始善终,“永远”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想不到的是,后来命运却以另一种方式,印证了焦平的回答。

2002年,东莞石碣镇水南村重新修建了袁崇焕故居,也新建了规模较大的袁崇焕纪念园。相关单位多次邀请佘幼芝夫妇去广东工作。但佘幼芝始终没有同意,因为她还是想遵守家训,呆在北京袁墓旁。

后来,东莞相关单位又提出,若佘幼芝夫妇实在不能去的话,是否可以让他们的儿子焦平来。

焦平当时本在苏州一家公司工作,薪资待遇也比东莞好很多,但他还是答应了。去的话肯定不是短时间的,孝顺的焦平就先去了一趟吉林,向未来的岳父母辞行,计划这之后再启程广州。可是,令人伤心的意外不幸降临,焦平在吉林因车祸去世,年纪仅仅28岁。

作为母亲的佘幼芝,这丧子之痛该是多么的痛彻心扉啊!著名作家陈光中,曾描述当时的场景:

文章图片15

图为东莞袁崇焕纪念园,手拿鲜花的人物为佘幼芝的儿子焦平

佘家客厅中间的方桌上放着焦平的骨灰盒,盒上摆放的是一张2003年6月苏州市的公共汽车月票,票上有一张一寸照片,照片里是一张充满青春与朝气的面庞。骨灰盒旁放了一碗北京家庭最常吃的打卤面。

佘幼芝坐在旁边哭,嘴里念叨着:“春节时,儿子回来说想吃我做的面条。但那天家里正好有客人,没顾上给他做面条,叫他等下回吧。没想到,没想到……”

后来佘幼芝主动问东莞相关单位:“我儿子活着的时候你们想要他去,现在死了,还要不要?”东莞立刻决定将焦平的骨灰盒,安放在袁崇焕的陵园里。

历史的一个段落结束

2002年,重修祠堂时,大院所有住户都被要求搬家。世代守墓人佘幼芝带着万般不舍带头搬走,她对家人说“咱们得做个表率”,但在搬家时她痛哭流涕,边哭边给袁崇焕墓碑上香,嘴里悲伤的哭喊着“祖先让我守着,我却搬走了……”。

文章图片16

佘幼芝与丈夫焦立江

搬到石景山后,佘幼芝夫妇俩也经常坐公交车来墓祠,即使每次要倒换公交车两次也不在乎。老两口给墓园花草浇水,一上午来回提十多桶。开始时用水还很不方便,两人就提着小桶到十几米远外的地方去接。那时的墓园特别干净,两人没事就扫,连一片落叶都少见。

但自从佘幼芝腿脚不灵活后,人们再来到这里时就经常落叶纷纷了,因为再也没有一个人像佘幼芝那样用心守护它了。佘幼芝的女儿焦颖回忆:“前几年时,母亲会经常与这里的卫生人员拌嘴,因为嫌他们打扫得不干净,我就只能劝她,那只是人家的一份工作而已。”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袁崇焕墓祠终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一间名叫“佘幼芝办公室”的8平米小屋在它门口右边建起,这件办公室是以前“义园”放置灵柩的地方。这间办公室里单独安装了水表和电表,费用由佘幼芝每月自费缴纳。

佘幼芝后来虽然年纪大了,但周末只要身体可以她还是会经常来,她喜欢呆在这里,这里是她一辈子深爱和付出的地方,这里有她与祖先们和自己内心深处的连接,她也喜欢给游客们讲有趣又有意义的历史故事。

文章图片17

2020年10月17日,女儿焦颖站在佘幼芝生前的办公室前

后来在去世的前几年,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问女儿,“现在的物质生活这样好,可我心里怎么总是开心不起来呢?”

女儿焦颖知道,母亲想继续守墓,想让墓祠恢复到最初壮丽雄伟的样子,想继续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奈,自己身体不听使唤了,不能再继续为祖先的遗训——守护墓祠而奔跑了。

2020年8月佘幼芝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以前有人问:“墓穴里根本没有袁崇焕的尸体,佘家人守的是什么?”佘幼芝响亮而坚定的回答:“我们守的是忠义,忠义永不过时”。

文章图片18

而且在更多人看来,焦平已经用生命和骨灰去长久的守墓了,这是一切都无法替代的,这是任何都无法比拟和跨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佘家已用世世代代完成了誓言!

历经17代人,度过390年,其中的艰辛、苦楚、责任、信仰、成就只有佘家守墓人自己才能体会到。

曾经有一位来自美国的记者采访完佘幼芝后,感动的写下:我们美国成立国家才仅仅200多年,你们佘家就为一个人守墓已经300多年,这样令人震撼的故事,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发生!

是啊,这样的忠贞义士只有中国才有,甚至中国有着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