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风信子:赏雪对书入画

 劳月 2022-12-06 发布于浙江

杭州下雪了,自然要去西湖赶个热闹。

断桥人多,就沿着北山路走。

走着走着,忽然觉得自己看到了一幅山水画。

除了前面的树和房子,主要是后面淡淡的山。

立马就想起了正在看的《图说中国绘画史》,美国人高居翰写的。

最好的中国画是山水画,我们外行最看不懂的也是山水画。

记得浙博展《剩山图》真迹时,我追着画画的朋友问:黄公望画的到底哪里好了?不就光秃秃山里长了几棵树。吴湖帆怎么就看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了?……

追急了,他们丢给了我一句:“你不画画,跟你没法说!”

这还真是大实话。艺术欣赏是有门槛的。

但是艺术滋养生活,总还是想知道一点艺术之道。

所以小白们都喜欢蒋勋,是他告诉我:中国山水画里有时间。

高居翰的《图说中国绘画史》也适合小白。他让我看到了中国山水画里的空间感。

比如他写郭熙,“气氛透视法使用逐渐淡化的颜色来描绘逐渐远去的景物,暗示了一种气氛正介入看画人和景物之前,以制造幻觉上的空间和距离感。”

这不就是现在我眼前的景致吗?一点点淡去的杉林、远山,牵引着你的视线去远方。

“云雾在山峰之间无边无际地飘流着,超越了图画的界线,飘溢出画外。这是世界某个远僻的角落,定格在我们的眼前。”

必须提一句,高居翰的语言极好。当然,也可能是台湾人李渝翻译的好。简单明白的词语,优美地组合在一起,直接唤醒读者的感觉,进入到画里。

非常喜欢第五章关于山水人物的分析。

高居翰认为,在早期绘画里,人在自然里过客一样漫行,追寻着个人目的,自然在他们的控制力之外。但从南宋开始,画里的自然是人物的“心中之景”。“在画中,他不但被自然本身包围着,也被他自己投射于自然的情绪包围。”

可不是吗?西湖里但凡看见一艘小船,总让人觉着跟风景有互动。

难怪2011年西湖申遗,申报的既不是文化遗产,也不是自然遗产,而是文化加自然的双重遗产。

一加一大于二。西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风景。十多个世纪以来,它已经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人在西湖游,会被它牵动情绪。而在西湖里的游人,也会让旁人产生联想。

我觉得,西湖至今还是高居翰笔下南宋山水画里的自然——“驯服而理想化了,除了最令人满意的一面以外,其它都被摒除。”而画里画外的人,都可以“尽情享受自然”,得到“情绪的净化”。

“在一刹那间展现一切的印象。”

中国山水画在南宋开始做减法,但大自然并没有。

所以,在西湖边,仍然能看到“郭熙或其它早期山水画家作品中的那些丰富而有趣味的细节”:山水质有而趣灵。

我不会画画,不懂古人山水画里用笔、用墨的精妙。但是对着雪中的西湖,我确实看到了中国山水画,get到了高居翰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

高居翰的好,在于就画论画,不玩那些云里雾里的行话。

西湖更好,直接就把宋画的美铺在你眼前了。

幸为杭州人。

本文摄影:风信子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