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祠堂

 静蓝书廊 2022-12-06 发布于山西

红祠堂

张氏祠堂是一座古建筑,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座落在成村铨儿街正中位,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外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封闭式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前后为两进院落。大门外两侧为大方砖砌八字墙,一对石狮拱卫。内院由方砖铺地,东西两厅各三间,后有高大雄伟的堂厅,厅堂房屋均为硬山起脊,灰色小瓦覆顶。堂厅是主厅,张氏祖先的牌位按支系和辈分分别摆放在堂厅和东西厅内。

张氏祠堂是成村张氏族人祭祖的场所,也称为家庙,张氏族人每年农历的新正月祭祖,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按照传统的仪式,要在族内选取一位辈分较长、威信较高的长者在前面当司仪喝礼,下面跪着参加祭祖者,多是各支系的头面人物,参加者穿着整洁、按辈分排列,认真祭拜。

故事从1911年说起,

1911年,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统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落幕了,中华民国建立,却被袁大头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从此进入了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战乱时期。

单说铨儿街张家祠堂西邻有一户既普通又特别的人家,父亲张培元,母亲白素萱育有一个女孩和三个男孩,分别是姐姐张恒蕊、大哥张恒有(小名大仁则)、二哥张恒银(小名二仁则)、三弟张恒贵(小名三仁则)。说普通是其父张培元和中国许多农民一样,勤劳朴实,主要靠耕田种地维持生活;说特别,虽然张培元是农村人,但年少时随其祖在北京梦德堂杂货铺学习经营,还见过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可谓眼界开阔、见多识广的人。成年后学有所成,回乡创业,在交城城内与人合伙创立了德信皮货坊。

因其父亲张培元常识渊博、开明贤达,经常给儿子们讲一些北京城的事情,让张恒有兄弟们的童年生活有趣快乐!

民国六年(1917年)八岁的张恒贵和同族张敏曾等进了张家祠堂读书,张恒贵和张敏曾成了最好的学伴。民国13年(1924年)14岁的张恒贵和张敏曾一起来到德信皮坊学艺;民国16年(1927年)张恒贵父亲张培元病故。德信皮货坊股份由大哥张恒有、二哥张恒银继承和管理。张恒贵和张敏曾则考入交城师范学校学习。民国17年(1928年)南方《八一》和《秋收》起义的讯息传到交城,张恒贵和张敏曾两人又一起去太原寻找救国之路,同年加入了马列主义信仰小组。

九一八事变后,张敏曾和张恒贵返回交城,联络石思明、郭萱等组织发动了轰动全县的抗日示威游行,工人代表吕长福等冲散伪警,砸烂了国民党县党部的牌子。后被国民政府和阎督军镇压,张敏曾、张恒贵躲回成村老家。

民国20年,成村九百余户,两千六百多人其中张氏家族是成村最大的家族,约占全村人口近三分之一。

 

1933年,张恒贵娶妻结婚,妻子是城头村李玉英。

1934年张敏曾进入成村领导班子,次年当选村长。张恒贵担任了铨儿街闾长,秘密协助张敏曾做革命工作。

1936年春,北京一二九运动消息传到交城,张敏曾、张恒贵联合全县先进青年成立了交城抗日救国会。

1937年,交城抗日救国会合并到牺盟会。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暴发,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老百姓则人心惶惶。7月31日老西允许彭雪枫同志"使用红军和中共中央代表名义",进行公开活动。8月下旬,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编入第二战区战斗序列,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在绥晋抗战的局面开始了。

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拉开了三晋全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交城县城距太原一百二十里,是进入吕梁山的咽喉。交城县城出西门或南门往西南五华里,渡过瓦窑河,即是交城县最大的村子,成村。成村是县城通往西南各乡和文水汾阳的门户,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成村村东和村西有三千亩芦苇荡,苇子长的又高又粗,全身都是宝,苇叶子能包粽子,每年端午节,太原边周百里,都是用成村苇叶包粽子;苇杆子能够编席子、借散子,是囤粮仓,修屋顶等最好的材料;苇根和老叶还可以烧火做饭、冬季取暖。夏秋之际,密密麻麻的芦苇荡里还是藏人的最佳场所,一个人钻进去,几百个人都很难找到。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年底,日军侵占交城后极其野蛮地推行“三光”政策,烧杀抢劫,无恶不做。

1938年春的一个夜晚,张敏曾、张恒贵召集张氏族人在张家祠堂开会。敏曾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武力侵占我中国的企图。族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要求张氏族人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张恒贵也说:“自古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咱们张氏族人要尽一切可能,团结一切力量支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参加会议的张氏族人有张敏曾、张恒有、张恒银、张恒贵、张余厚、张余福、张余庆、张富喜、张仁义、张佩曾、张殿奎、张殿元、张殿杰、张登科、张永银、张来保、张振礼、......随后,在张敏曾、张恒贵的倡导下,张氏族人与驻西山的“ 工人自卫旅”组织成立了军鞋厂,并利用张氏的社会关系和商业网络,以成村两家骡马店为基础,成立了“红色运输总站”。秘密给吕梁山里的抗日根据地运送粮食、药品、枪枝弹药等物资。并多次输送进步青年和张氏族人进山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5月,红色运输总站秘密送苏铸(华国锋)张三多等五名青年投奔抗日游击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军冈村宁次对华北根据地实行了囚笼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更为艰难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凭借武力,向我晋绥边区举行疯狂“大扫荡”,惨无人道地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给晋绥边区军民带来了空前未有的经济困难。边区各级军政机关办公无纸张,夜间没灯点。严寒的晋北山区,冬天战士们穿不上棉衣、盖不上被子,行军没鞋袜,打战弹药不足,后方医院缺医少药。山区资源缺乏,又无可靠的给养基地。再加国民党政府坐山观虎斗,专吃磨擦饭,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处在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

成村村里既有我地下抗日组织,但伪职人员也不少,社会关系繁杂、保守机密困难。村北紧靠太汾公路,鬼子日夜巡查,把守严密。但跨过公路,便是我抗日游击队活动的区域,地形复杂,便于隐蔽。村西有3千亩芦苇茫茫一片,是很理想的青纱帐,便于我方人员转移隐蔽,鬼子从来不敢深入。村内沿街有棚铺和车马大店,因距县城较近,和县城做买卖的甚多,货物来源门路大。虽也有敌伪组织,但只是为了维护村坊安全,并非真心反动卖国。在党的领导下,我张氏族人为骨干的红色运输站利用成村的客观条件和自然环境,充分估计到了可能发生的事变,努力克服了不利因素,在这块熟识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反经济封锁的特殊战斗。

    红色运输队人员借日本侵略军人生地疏的弱点,组织群众以乡村集市的面目展开工作,发动群众多设日杂、饮食、水果、说书、卖唱、破烂等棚摊铺店,遮掩敌伪耳目,暗中转运我边区军需及日用物资。日军几次出发“侦察”都毫无查获。时过不久,由于汉奸告密,日军驻交本部抓捕了集市负责人张富喜,下令取缔成村集市。鉴于形我红色运输站白天转入地下活动,积极准备物资,存储货物于全村各家各户;夜间挑灯交易,灯火通明,人流不息,通宵达旦,自行车、毛驴车、小推车,车轮滚滚。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我抗日根据地因而红色运输站也被抗日志士们称作红灯市场。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地下党组织为市场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定:“订货定价、公买公卖、禁止投机、两利兼顾、保接保送、合理负担”。并设立了治安保卫;接护卫;交易分配财物保管接待宿食情报联络6个组队,分工把口、专人负责,由市场领导组统一管理、指挥。还将敌伪组织防共自卫团秘密改组,变为市场的武装保卫力量,负责站岗放哨、巡查、抓捕坏人、应付敌伪。同时还在县城设立情报联络站———三饭店,情报灵快、准确。如有警报,各组队便指定人员掩护分散转移,以防不测。

几个月后,市场夜间活动的消息传到了日军耳朵里,日军宪兵队长古赖引大队日军夜围成村,由于情报及时,我市场早已将货物、人员、资金转移在村西芦苇内,鬼子“包剿”一无所获。古赖无可奈何,只好命令机枪向3000亩芦苇乱扫一阵,扫兴收兵。后来,敌人几次采取偷袭战术,但仍无收获。

成村人民,尤其是张氏族人,虽然平时为了生计,可能也发生一些小磨擦,但是在国家危机的时刻,面对外国侵略者,则团结一致,众志成诚,坚决的抗击日寇。

民国二十年(1940),为打破日军的囚笼封锁,华国锋和张三多秘密回到成村,在张家祠堂,召开了市场领导组会议,传达了边区首长对市场工作的指示,仔细分析了抗战的局势和任务,制定了今后市场的战略战术,指出:“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活宝,在敌区工作的同志要抓紧学习,只有把党的政策学习好、掌握好、才能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同力抗战”。叮嘱我方工作人员:“要十分重视党的统战政策,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对民族资产阶级,既要团结他们、教育他们也还要防备他们。因为他们同敌人有经济上的复杂关系,任何时候也不能粗心大意,还要多做瓦解伪军的工作…”。会开完后,华、张二人连夜又返回游击队。此后,我红色运输队工作人员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爱国人士,同敌人斗智斗勇,瓦解了敌伪上层人物,有的还逐步发展成为我内线力量。与此同时,我市场工作队还配合县武工队积极活动,夜夜扰乱敌据点,今日桥头日军哨兵被杀,明夜料子馆汉奸被捉。邻村一些敌伪情报员在我方控制下,捕风捉影地送假情报,驻交日军惶惶终日,只得龟缩在据点。每当夜幕降临,我内线同志便将堡门打开,抢运队长驱出入,夜夜如此。同时,还组织了另一只运输队,将货物装在粪车、垃圾车内,大白天平安出城,红色市场从此更加兴旺起来。

    1940年,张家十岁儿童张振中和张美蓉,在长辈们的默许和支持下,秘密组建了铨儿街红色抗日儿童团,姐弟俩分别担任正副团长。第一批儿童团团员有:(                儿童团利用敌人对儿童的麻痹心理,积极为我方搜集、传递情报。利用成村成片成片的苇子地等有利地形,多次执行帮八路军、游击队带路和隐蔽等任务,为中国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做了很多的贡献。

1940年秋,彭老总指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沉痛打击了日军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百团大战的胜利离不开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敌战区秘密战线上的抗日民众的支持。我成村红色运输站便是其中之一。

百团大战之后,鬼子队长高桥调集清、文、汾3县日军来交实行“拉网清乡”许多无辜群众遭受毒刑。日本特务发现了东关堡门夜不关,为我市场运货的机密,残暴的日军将镇守东关为我方工作6名伪军官全部杀害,并抓捕了伪县长、伪科长、伪财政局长我军采购员石殿文、孟范五、市场工作人员爱国商人群众十几人英勇就义运输站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在路上被敌人抓住了。敌人问是什么人?说:“我是八路军武功队!”敌人不相信,残酷地毒打,死也不改口,不给敌人提供任何情况,最后,这些无名英雄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悲壮地死于敌人的枪弹下。

     但红色市场没一匹布、一双鞋落入敌手。

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军大举向我晋绥边区进犯,极其野蛮地推行“三光”政策,在沦陷区极力推行“强化治安”。为破坏我游击队和红色市场活动,修碉堡、筑炮楼、毁庄稼、挖壕沟。我市场又处在极为困难的斗争环境中,市场领导分析了当时的状况,遂派张美蓉和张振中姐弟两进山向区委和游击队传送报告十多天后,游击队员张三多、王武考同志带着美蓉、振中返回了成村,传达了县委和游击队领导对革命战争形势分析,布置了当前斗争的任务,嘱咐大家要打进敌人的心脏,要时时掌握敌情,服更大困难。

    1942年末,在我武装力量的逼迫之下,日军兵力不足,不敢肆意出城。红色市场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游击队化装入关,智杀了设在商业中心的日军哨岗,巧捉了在东关集市上侦探的汉奸特务,大闹东关集市,惊得日军队长古赖目瞪口呆。不久,八路军主力120师特务团与县大队挺进平川,展开了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截击站、运动战。红色市场抓紧时机,组织了500余人的自行车队,从各城镇速购抢运。在爱国人士的大力协助下,巧妙地利用太原日本宪兵队“走私”的机会,购进了日本洋行“晋康公司”的大批军用绿布、药材、枪支等奇缺物资,安全运往红色市场。

期间,日军首脑古赖设下“金钩”计,阴谋诱我市场上“钩”。他们故意明里放松堡门搜查,暗里派特务稽查各商户市区出入数字。我方觉察后,及时采取紧急措施,配合县大队夜袭东关。攻入东关后,红色市场千余人的运输连夜抢运。天明,胜利地撤出东关,日本军丢了“金钩”又折兵。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红色市场采取了新战术—“流动市场”。今日安定村,明日大营乡,始终没让日军摸清底细。我县民众的流动赶集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为了开辟一条直通陕甘宁的红色线路,华国锋同志率领抗日武装三克战略重镇开栅,使我红色市场通过开栅,进入吕梁六百里山川、远达京津沪,直通延安城。在3年多的时间里,红色市场为抗日战争军民购运布料100余万匹,军鞋30万双,各种军需3万余驼,并为我抗日游击政府在敌后各地征收公粮。从而彻底粉碎了日寇的经济封锁阴谋,是晋绥边区军民渡过艰苦的斗争岁月。此时,我红色市场还为抗日部队收集了100余支武器、弹药,输送了50余名有志青年参军参战,出色地完成了艰巨任务,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九四五年中秋节,张氏祠堂红灯高挂,八百多族人锣鼓喧天、举杯欢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