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春秋五霸是那五霸?

 凤凰山居士 2022-12-06 发布于江西
文章图片1

春秋各诸侯国

中国文化史上,通常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学界公认的是归于“春秋”时期。“春秋”的名称,来自于孔子的《春秋》;而“战国”的名称,也是来源于一部书,是来自刘向编撰的《战国策》。

孔子编撰的《春秋》,实际上是鲁国《春秋》。春秋是春夏秋冬的简称,指一年的意思;《春秋》呢,就是史官用来记录编撰的编年体历史,鲁国的就是鲁国《春秋》,宋国的就是宋国《春秋》。

我们所说的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00年到前476年,共224年。而孔子编撰的《春秋》,记载的是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12国君,共242年。正因为孔子的这部《春秋》的记载时间与东周这段时期差不多相仿,于是就叫这段时间为《春秋》。

根据《春秋》的记载,东周时期的诸侯国仅在春秋时期就发动了四百八十多次的战争。如司马迁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经过这么多战争,自然存在国与国之间的杀伐与兼并,从东周之初,经过春秋时期,原来东周留有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就只剩下仅剩下二十多个。

春秋五霸的提出,最早见于《孟子》,提出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这个说法颇为流行,但是宋襄公和秦穆公其实并没有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

《孟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史记·十二诸侯师表·索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汉书》: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文章图片2

春秋五霸

上述是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的划分有多个组合。主流为两种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过,就笔者来看,更加认同后一种说法,因为相对于宋襄公和秦穆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军事实力相对强大的多,都通过讨伐问鼎过中原,并且得到周天子的加持。

然而宋襄公,空有称霸的雄心,但是缺乏称霸的硬实力,无论是文攻,还是武卫,都缺少春秋霸主之实。更多的是所谓其宋襄之仁,徒有仁义之表,应是较为符合后世儒教价值观而已,却施仁不分敌我,途为他人笑耳。而秦穆公确系励精图治之君,但是虽有秦晋之好约,但是被晋国死死得卡住崤山之口,使秦国不能踏足中原半步。秦穆公倒是平扫西边诸戎各部,所以称“西戎霸王”是没有一点毛病的。

而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实质上打败过中原强国,称霸中原,并且得到过周天子的认可。越王勾践更是把国都迁到山东半岛的琅琊。

齐桓公 尊王攘夷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采纳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战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齐桓公于葵臣(今河南考城)与诸国会盟,受拥立约,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文章图片3

齐桓公

晋文公 退避三舍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庄王 一鸣惊人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楚庄王即位的时候,年不满二十岁,无力对抗楚国内外的强国内吏,于是装作沉湎于酒色犬马,整天吃喝玩乐。大臣伍举以谜语试探之,“楚国之城有大鸟,三年不飞不鸣”,楚庄王回之:“此鸟三年不飞,不飞则以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楚庄王发奋图强,精兵强国。终于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原阳)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文章图片4

吴王夫差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各个诸侯国之间争霸角逐,无疑让周天子成为了陪衬。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周王室属地面积较西周减小不少,但本来周王倒也不觉,“地方虽小,亦足王矣”。然而随从的王公贵族很多,结果是僧多粥少。最重要的是,平王继位不正,各大诸侯国眼看周王日衰,故都借故停止纳贡。这样周王就缺钱少粮,越发清苦不说,尤其是养不起兵,更收不得将,于是各诸侯更是日渐自行其是。

那为什么会有春秋霸主出现呢?

逐渐所谓的礼崩乐坏,周公创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随之崩塌了。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再起嫌隙,相互攻伐,就没有所谓的“礼乐”遵循,也就是没有规则,东周天子也是无能为力。

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厉害的角色还维持既有的规则,主持公道,或者说充当诸侯警察,如同现西方世界里的美国一般。讨伐诸侯的权力更是落到春秋霸主手中,尤其是齐桓公最先称霸,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率先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树立了榜样和规则,得到东周天子的加持,也很快为各国接受,并逐步也成为别的大国效仿的对象。于是就形成了春秋大国争霸,东周天子侧封,各诸侯国视情况遵从的局面。

文章图片5

春秋与战国的区别在哪呢?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主要还遵从东周天子的存在,尽量尊重原周天子的分封诸侯,不以灭国为目标,主要还是称霸即好;春秋称霸的阶层基本还是“国”的层面。

而战国时期,已经几乎不在乎周天子的颜面,动则以灭国吞并。并且称霸或者攻伐灭国的主体阶层,已经不只是诸侯“国”,而是到了“家”的层面,也就是到了地主士大夫阶层也可以称霸立国。这也就是为什么以三家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还包括田氏代齐。

                    来自: 若悟369 > 《03-华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