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节 心智模型

 元认知读书会 2022-12-06 发布于贵州

心智模型是指根植于我们大脑中,关于对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概括起来,该理论有如下三个基本预测:(1)人们通常仅对他们认为真实的东西建立心智模型;(2)人们通常只构建一个而不是多个心智模型;(3)人们倾向于只从他们构建的一个心智模型中提取数据与信息做出决策与选择。

心智模型是简化的知识结构认知表象,人们常用它来理解周围世界以及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这种认知表象往往深受习惯思维、定式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型越是完善的人(领导者),越是能够理解复杂的系统,并指挥这个系统的运转。

心智模型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型,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其实,“心智模型”是一种思维定式,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我们的心智模型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型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心智模型,从而力争取得好的成果。

心智模型与元认知能力是相通的,正如人们常常陷入到底什么是“元认知能力”的思考一样,我们甚至于不清楚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型”是什么?心智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并基于这样的认知和判断所做出的反馈。它归纳起来有以下七个特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型。
2.心智模型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型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型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型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型影响着我们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型往往会比其它有用性更加长寿。因为它可能是根深蒂固、不易察觉、且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种思维惯性。

心智模型的形成是先由信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型,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人们的大脑组织每次只倾向于构建一个心智模型,主要通过以下五个过程:(1)基于感知的信息、历史信息以及当前的知识构建一个心智模型;(2)整合多个模型;(3)基于整合后的模型形成结论;(4)曲解结论;(5)基于单一、固化的模型采取行动。 “主观”在心智模型中发挥着主导地位,人们往往把“我认为的正确”作为判断事物的第一反应,尽管会接受外部相反的信息,也难以改变这个反应。这种“主观”决定着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这就取决于你所“理解的结论”是否处在现实世界中的正确的轨道。

由于心智模型的“主观性”特质,它必然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包括:不完整性;局限性;不稳定;没有明确的边界;不科学;简约性。没有一个标准来固化心智模型,它是否完善完全取决于你的认知能力,从而导致它必然是不完整、有局限、不稳定、且没有边界的;人们有时采取迷信的说服自己无法认知的事物;当人们已经形成一套心智模型后,他们更愿意省去后续的验证环节,直接给出结论。

心智模型的形成往往与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个性偏好、思维方式、行为定式紧密结合,它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而这种个性偏好、思维方式、行为定式严重阻碍了心智模型的改进和完善。 

我们知道“元认知能力”是可以通过某种训练而获得的,同样,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到“心智模型”运行机制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这个运行机制中,人们能够以一种概论来描述系统的存在目的和形式、解释系统的功能和观察系统的状态、以及预测未来的系统状态,它能够告诉你: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目的呢?这个东西是如何运作?它会造成什么后果?当这样的心智模型越来越完善时,人们的认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所以,我们需要完善我们的心智模型。

从本质上看,心智模型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心智模型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 认知框架

心智模型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型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受主观意识所驱动)。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象,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

3. 行动导向

心智模型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型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

总之,心智模型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型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型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型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型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型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型。

由于心智模型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型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型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我把它们用提升“元认知能力”方法进行对应,可能更容易理解:

1. 觉察——觉察是改变的前提。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型进行检验和改善。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反思,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自省的过程很难,我们不妨对应元认知中的冥想方法来试一试。

2. 检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型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在元认知中,我们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得新的认知。

3. 改善——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型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可以是同步发生的。在元认知中,我们称之为反思,从而开放我们的心灵

4. 植入——心智模型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在元认知中,我们称之为刻意练习。

改善心智模型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所以,我们不要以某个阶段的是否取得某些成果来判断改善心智的状态,而是把这个过程当成修养心性的一个过程,长期而有意识的进行下去即可。

当你知道心智模型对于你的影响十分巨大时,我们对于改善心智模型也切不可有功利思想,只要你有意识去做出一些改变,在生活中常常就逐步得以完善。

1.养成自省与反思习惯。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型的核心方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并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此外,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

2. 主动学习。通过获取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拓宽“观察框架”;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可以更新“思考路线”;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总之,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适合时宜的心智模型,使行动更有效。

3. 碰壁。在当今信息泛滥、浮躁的时代,主动地自省和“学而知之”显得难能可贵,更常见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为老办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规则得出的看法显得不伦不类,据此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碰壁了,会促发人们产生觉察和内省。因此,不回避、隐藏问题,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型,是个人学习、提升的重要契机。

4.更换新的环境。心智模型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型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改善心智模型就是让新颖、鲜活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不断冲刷、冲击、甚至冲破我们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型。如果人们长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许很难产生新的灵感,却很容易固化思维。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自己有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经历,体会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5. 换位思考。心智模型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想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更多能印证这种想法的事例,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这是心智模型的自我增强特性,它往往会导致我们“误入歧途”。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去获得新的资料,让我们会进行新的推论,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如果能不断发现新的资料或能用新的视角去解读现有的各种资料,就可以持续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型。

6. 情景规划。情景规划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并质疑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基本假设,例如:基于石油资源的刚需和不可再生性,所以石油的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幅波动,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为了尽可能避免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需要在大脑中开发一系列新的情景,以新的视角或方式观察这个世界,在质疑和批判中促进自己掌握更多的信息。

7. 深度交流。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深度会谈是深入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

8. 持续“修炼”。改善心智模型归根结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续“修炼”,他人无法替代,外界的条件也只是一些促进或激发因素。我想如果把“活在未来”这几个字理解到足够透彻以后,一切都不再是困惑。

虽然心智模型的话题看似微妙,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智模型,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型的影响。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型,我们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型,我们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延伸阅读:看完这些内容以后究竟该如何行动,常常成为困扰我们的问题。其实关于如何行动的问题,我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讲了很多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试图构建起全新的大脑思维模型,开启学习智慧的征途。就是思考你的思考是否正确。真的会有这样的模型吗?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人陷入困境就无法自处,有的人陷入困境后很快又会找到新方向去突破,这是长期养成的心智模型在发挥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