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人是怎么识字的?这几个方法学前孩子识字也能用!
2022-12-06 | 阅:  转:  |  分享 
  
古人是怎么识字的?这几个方法学前孩子识字也能用!识字是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孩子后续学习中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很多家长已经认识
到孩子幼小衔接阶段识字的重要性,但是发现孩子记不住、学不会,找不到正确的识字方法。想要高效率的识字,可以先从汉字的构成开始了解,知
道汉字是怎么来的,识字自然也就更为简单。古人就深知汉字的规律,并且按照其规律形成了不同的识字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一起来
看看古人是怎么识字的。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89%E4%BB%A3/480279
5?fromModule=lemma_inlink汉代学者把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
%89%E5%AD%97/114240?fromModule=lemma_inlink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https://baik
e.baidu.com/item/%E5%BD%92%E7%BA%B3/7118703?fromModule=lemma_inli
nk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后世学者定名为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1%A1%E5%B
D%A2/4953375?fromModule=lemma_inlink象形、https://baike.baidu.com/it
em/%E6%8C%87%E4%BA%8B/1193817?fromModule=lemma_inlink指事、https://b
aike.baidu.com/item/%E4%BC%9A%E6%84%8F/4953527?fromModule=lemma_i
nlink会意、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A2%E5%A3%B0/5737957?f
romModule=lemma_inlink形声、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D%AC%E
6%B3%A8/5596363?fromModule=lemma_inlink转注、https://baike.baidu.com
/item/%E5%81%87%E5%80%9F/1194704?fromModule=lemma_inlink假借。六书是后人对
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
条例;假借和转注则属于用字之法。基于汉字的结构构成,古人由此大多以象形、会意、形声三种识字方法为主进行学习,这三种识字方法遵循了汉
字的构成规律,由内而外的对汉字进行记忆和理解,自然让识字变得更简单、轻松。象形识字法顾名思义,象形识字法针对的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
的象形字,象形字属于表意文字。像日、月、云、雨等最早就是描绘相应的图画,最终演变为现在的样子。不难发现其字体在形状上与其意义十分接
近,因此古人常常利用这种联系识字、认字。小可豆识字书中就大量使用象形识字法,通过甲骨文、图画、现代汉字三者之间的类比,帮助孩子理解
和记忆汉字。会意识字法会意识字法是指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理解其新的含义。例如“明”字,就是“日”和“月”的组合,代表着日光和月光加
起来会更加明亮的意思。还有“林”字,两个“木”字的组合就是有很多树木的林子,如此等待。正因为汉字中有众多的会意字构成,古人常用会意
识字法学习新的汉字、或是猜想不认识的字。利用会意识字法,可以根据字的组合去猜测其含义、读音等,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一次不错的识字游戏
。《小可豆幼小衔接 识字》中还对会意字做出了说明,并且按照其词根的组成通过图画的形式帮助孩子记忆。形声识字法形声字是在汉字内特定的
词根标识特有的发音,例如当“胡”作为词根时,“蝴、湖、糊、瑚、煳、葫”等都发“胡”的音,这些字就可以称为形声字。此外还有“苹”字,
草字头表明它是一种植物,下面的“平”是声旁。其实形声字与我们俗话说的认字认一边有相似之处,古人遇到形声字时通过词根大抵就可以确定其
发音和大致意思。《小可豆幼小衔接 识字》中对出现的形声字做出了标注,并且具体分析了其声和形,不仅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这一个字,更重要
的是帮助孩子掌握了高效的认字方法。通过形声识字法,可以主动的去探索和认识新的汉字。古人识字的智慧就在于从造字的方法出发去认识和记忆
汉字,这对于初学识字的学前儿童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汉字的产生方式进行溯源,在想一想、猜一猜中学习,从而掌握高效的识字方法,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汉字学习能力。不如现在就开始试试这些识字法,以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汉字、理解汉字,从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献花(0)
+1
(本文系陈不知是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