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菌、细菌、病毒区别是什么,哪一个对人类的威胁较大?

 医学abeycd 2022-12-06 发布于湖北

真菌、细菌、病毒属于微生物范畴。微生物具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的特点。在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空气、人类等都有数量、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微生物按大小、组成、结构等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无产能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RNA或DNA。病毒属于该类微生物。如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影响病毒生长的因素有物理因素(温度、酸碱度、射线、紫外线)和化学因素(脂溶剂、酚类、盐类、氧化剂、抗生素和中草药)。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皮肤、黏膜(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传播,特定条件下可直接进入血循环(输血、机械损伤、昆虫叮咬)。

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人传人),垂直传播(亲代宿主传给子代,垂直感染可致死胎、流产等)。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RNA和DNA同时存在。这类微生物分为古生菌和细菌两大类。如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结核分支杆菌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温度:病原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人体环境,最适合生长温度为人体体温;气体;渗透压。细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播。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分化程度高,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于该类微生物。如艾滋病人常见并发症的肺孢子菌。人类可因进食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感染。细胞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易被真菌感染。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动植物是有益的:

  1. 自然界中各类化学元素的循环要靠相关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2.农业:微生物用来发展微生物饲料、肥料、农药等;

3.工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C等;

4.环保: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等、处理污水废气。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它们可引起人类的伤寒、痢疾、结核、破伤风等。还可引起禽、兽的鸡霍乱、禽流感、猪气喘等,以及引起农作物的水稻白叶枯病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情况下致病,这类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比如大肠埃希菌在肠道不致病,在泌尿道、腹腔中会引起感染。利用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进行消毒灭菌,抑制或杀死外环境、机体体表的微生物,是防止微生物污染或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措施。

人类的医疗技术水平与病原微生物的发展不断进行博弈抗衡,但是目前人类完全消除的传染病只有天花。据WHO报告,目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居第一。迄今仍有一些病原微生物还未发现,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和免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发现。不少传染病依然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病毒性疾病仍缺乏有效药物治疗。大量光谱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某些微生物的快速变异给疫苗研制造成很大障碍。

真菌和细菌都有完整的细胞,病毒则是没有完整细胞的生命体。抗生素类药可以将细菌和真菌杀灭,对病毒则无效。

真菌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是不分根、茎、叶,不产生叶绿素的有机体,具有完整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并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它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群,数目至少在10万种以上。 绝大多数真菌是不致病的,而且不少真菌对人类有益。从工业上的青霉素生产、农业用的肥料,到日常生活中的酱油、面酱、啤酒、酸奶等等,都离不开真菌,而对人类致病的真菌不过几十种。真菌按其致病部位可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由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问题叫做浅部真菌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癣”。浅部真菌主要侵犯表皮的最外层、毛发和甲板,90%以上的真菌感染都是由浅部真菌引起。根据致病菌种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头癣、体癣、股癣、足癣等。浅部真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为90%~100%,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易生长繁殖。

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细菌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其形状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细菌可大体分为非致病细菌、条件致病性细菌和致病性细菌三大类。

"不同形状的细菌细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时常利用细菌进行生产,例如乳酪和酸奶以及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等;另一方面,细菌也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等等。病毒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且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性生物。" 

不同形状的细菌细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时常利用细菌进行生产,例如乳酪和酸奶以及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等;另一方面,细菌也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等等。病毒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且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性生物。

不同形状的细菌细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时常利用细菌进行生产,例如乳酪和酸奶以及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等;另一方面,细菌也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等等。病毒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且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性生物。

病毒的分类病毒主要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也没有酶系统。因此,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但病毒一旦离开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进行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由于人类的免疫系统拥有自己的防护措施和预警机制,因此,无论是真菌、细菌还是病毒,入侵人体时都需要突重重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皮肤和黏膜使人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当有害物质将要侵入人体时,它们会将其阻挡在体外。

皮肤的保护功能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黏膜表面和人体内部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在实时“巡逻”,防范病原体的入侵。以溶菌酶为例,它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溶菌酶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导致其内容物溢出进而使细菌溶解,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RNA、D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人体能够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特殊免疫细胞的分析,生产出可以特异性识别入侵物的抗体。抗体可以使病原体粘连在一起而不再具有入侵性,最终,暴露在细胞间的病原体会被吞噬细胞消灭。然而,人体自身的防护措施和预警机制需要准备的时间,有些病原体的感染也具有免疫逃逸机制,它们还是有机会入侵人体、引起感染。

病毒免疫逃逸的的分子机制细菌感染一度成为人类最大的敌人。比如,十四世纪中期使欧洲人口的减少三分之一的“黑死病”,也叫做鼠疫,时至今日还被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直到抗生素被发现和推广,人类才抑制了细菌感染的进一步爆发。抗生素能够破坏细菌细胞的结构、改变其内部代谢、阻碍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进而杀灭细菌。对于真菌,也有可以专门抑制其感染的抗真菌类药物。

抗生素作用机制但病毒的防治始终没有普适性特效药。细菌和真菌拥有细胞壁,还有自己的核酸复制机器和核糖体,所以抗生素只要针对这些靶点设计,就能直接对其产生伤害。但是,病毒没有细胞壁,没有自己的核酸酶,也没有核糖体,它所有的功能都依靠宿主细胞来完成。所以并不能借助抗生素或特效药直接杀死病毒。

病毒复制示意图抗病毒的药物需要既能作用于病毒增殖周期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予以干扰或阻断,又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所以,对于病毒,人类始终没有找到像抗生素一样的普适性特效药,大多只能依靠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来对抗病毒。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是最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