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1《项链》教案
2022-12-06 | 阅:  转:  |  分享 
  




11. 项链





教学目标 1.会认“蓝、又”等11个字。会写“白、的、又、和”4个字,认识禾木旁 1 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项链”指的是什么,感受大海的美。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难点:读准“蓝、金、活”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的”等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蓝、又”等11个字。会写“白、的、又、和”4个字,认识禾木旁 1 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趣味导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能说一说大海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呢?(课件出示1)(出示相关图片)

2.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美丽的大海吧。(播放歌曲:《大海》)

3.有一位小朋友,他也来到了海边,他的心情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链》一课,一起去了解课文内容。

(板书课题)11.项链(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

出示带音生字:(课件出示3)

lán yòu xiào zhe xiànɡ hé

蓝 又 笑 着 向 和

bèi wá ɡuà huó jīn

贝 娃 挂 活 金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注意读准翘舌音“着”,前鼻音“蓝、金”,后鼻音“向”,三拼音节“笑、挂、活”。边音“蓝”不要读成“男”。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音指导:“笑、向、活”是三拼音节,“着”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课件出示4)

蓝蓝的、又宽又远、笑着、涌向、贝壳、娃娃、挂在、快活、金色

注意读准轻声:“笑着”的“着”,“娃娃”的第二个“娃”。

4.识记生字。

你打算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呢?

加一加识字。如“和”可以拆分为“口”字加上禾木旁。

“娃”和“挂”可比较字形,根据女字旁、提手旁推测意思。

联系生活识字。如“笑”,可以示范各种笑;“金”字,可以展示一些金饰品;“蓝”和“金”还可以观察课本插图蓝天、大海、沙滩来帮助记忆。

语境识字。创造语境,学习虚词“又”和“向”。

(5)适当运用字理识字。如,展示“贝”的字形演变,激发学生的识记兴趣。“笑”是会意字,可以给学生讲讲为什么这个字上面是竹字头。

三、学习偏旁,写字指导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课件出示5)白 的 又 和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

2.练习组词。

3.学习新偏旁。(课件出示6)

认识“禾木旁”,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禾”的字多与庄稼禾木有关,指导写好偏旁“禾木旁”,注意“禾”作偏旁时,捺变成点。

4.指导书写。

“白”撇画短小,竖略往左倾斜,横折钩的横较长,折向左略斜。最后一横封 口,“曰”中空白匀称。

可以回顾“回”字的书写,复习全包围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

“的”“白”横折钩的横画宜短,“勺”撇画长,撇尖收于左半格,钩画有力,点从中心点起笔。整个字左窄右宽。

横撇注意撇的走势,捺画的起笔位置在横略下,撇尖和捺脚齐平。左右等宽,左高右低。注意撇画舒展,“口”在右半格的中部。



6.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7.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8.投影展评,让学生了解“春”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进行写字修正。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大海的小文章,读一读并介绍给小伙伴们。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汉字。

bái de yòu yòu hé

( )兔 小小( ) ( )长( )软 ( )气

2. 连一连。

大海 沙滩 浪花 贝壳



小小的 雪白的 黄黄的 蓝蓝的

3.照样子,写词语。

又宽又远 又长又软 又( )又( ) 又( )又( )

参考答案:

1.白 的 又 又 和

2. 大海蓝蓝的 沙滩黄黄的 浪花雪白的 贝壳小小的

3.高 大 粗 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项链”指的是什么,感受大海的美。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指名读全文。

2.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大海,去领略大海的美,体会大海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精读领悟,重点突破

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8)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课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

(2)学生自己朗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正音。

(4)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呢?

(第一段:写了大海、沙滩、浪花的特点;第二段:小娃娃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他的脚印为大海配上了金色的项链。)

2.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9)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本段共几句话?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三句话。让我们感觉到大海很美。)

(3)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描述大海景色的美?

(蓝蓝的、黄黄的、小小的、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雪白雪白)

(4)词语积累。(课件出示10)

蓝蓝的(AAB)(慢慢的)(胖胖的)(白白的)

又宽又远(又……又……)(又惊又喜)(又大又圆)(又蹦又跳)

雪白雪白(ABAB)(暖和暖和)(考虑考虑)(打扫打扫)

(5)“哗哗地笑着”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浪花的调皮,它在孩子的眼中就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伙伴。)你也来体验一下这位小朋友的心情,带着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

3.学习第二段。

(1)(课件出示1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短文共几句话?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两句话。让我们感觉到小娃娃很快乐。)

(3)“彩色的项链”指的是什么?

(“彩色的项链”是小娃娃用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的项链。)

(4)“金色的项链”又指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金色的项链”指的是小娃娃落在沙滩上的脚印。从这里看出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师小结,指导朗读。小娃娃给大海做了金色的项链,大海也很快乐。让我们带着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

4.拓展延伸。

是啊,我们用海螺和贝壳做成项链,把一串串可爱的脚印留给沙滩,把快乐的笑声永远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你的童年生活里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5.教师小结:本文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三、升华主题,书写大海

让学生谈谈到海边玩时的感受?可以编出小儿歌。

学生编出小儿歌:(课件出示12)

(一)

浪花浪花多美丽,

像一朵朵白色的云,

在海中唱着哗哗哗,

一会儿仰头又低头,

浪花浪花你多美,

真像美丽的蓝海豚,

浪花浪花我真羡慕你!

(二)

蓝蓝的大海,软软的沙滩,

绿绿的海藻,白白的珊瑚,

大海真美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写出下列字的声母。

蓝( ) 着( ) 挂( ) 活( ) 金( )

2.写一写。











3.根据提示填一填。

(1)大海,蓝蓝的,又( )又( )。

(2)这些苹果真是又( )又( )。

(3)这些小苗真是又( )又( )。



参考答案:

1.l zh g h j

2.略

3.(1)宽 远 (2)大 圆 (3)嫩 绿



【板书设计】



项链

? ? ? ? ?大海 ?沙滩 ?浪花 ? 很美

? ? ? ? ?小娃娃 ? ? ? ? ? 快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确切、流利,还能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品味、读中欣赏。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然后找出描写大海美的词语。逐步引导孩子学会回答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进一步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抽同学读全文等教学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通过恰当的导入,再一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整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自由充分地表达。】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加强练笔指导。写几句话或者一段话,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表达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