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人读过这首诗?全篇8句皆是妙笔,作者水平的确可追李商隐

 12345csdms 2022-12-06 发布于湖南

李商隐可谓是诸多人心目中的“大神”,他不但能够写出情意绵长的相思之作,更能够写出韵味厚重的吊古之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乃为“相思”之经典。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乃为“怀古”之大笔。

不过我们这里不说李商隐,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位诗人温庭筠。而之所以在这里先提李商隐,也完全是因为温庭筠的一首吊古诗作。

那么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温庭筠的这首吊古诗,此诗8句皆是妙笔,被诗家誉为“水平堪追李商隐之作”的佳篇。

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是我国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因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名扬天下,最值得庆幸的是,陈琳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陈琳墓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内。

这首诗为温庭筠东下江淮途中,经过陈琳墓而触发感慨所作。

诗的首联直接切向题目,点出人物: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曾经在史书上读到过陈琳写的文章,今天于漂泊途中经过他的坟墓。

首联以直叙的方式进行描写,看似平平淡淡,实则于每个字中都包含丰富的信息量。

“曾于青史见遗文”不但说明陈琳的文章很著名,而且还含蓄地道出了作者对陈琳本人的敬仰之情。“今日飘蓬过此坟”一方面介绍了作者的游子身份以及他不堪的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将作者对陈琳深深的缅怀之情表达出来。

所以首联一出,全诗的吊古意蕴也随之即出,而诗中沉郁的情感色彩也得以奠定。

颔联对首联做以补充,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陈琳的在天之灵应该能够了解我的内心,像我这样的高才却没有遇到惜才之主,所以也只能空羡陈琳当时的际遇了。

作者在经过陈琳之墓的时候,不免想到了陈琳的人生际遇,而当他想到陈琳的人生际遇的时候,又不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际遇。说白了,在作者看来,他与陈琳之间有着共同之处,那么这一共同之处就是“有才”。

但不同的是,陈琳得到了明主曹操的赏识与重用,而自己却恰恰相反,落得个辗转漂泊的境地。所以由此可见,作者写陈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话题引向自己,从而巧妙地将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心情表达出来。

“始怜君”表面说羡慕陈琳,它背后隐藏着的无疑是作者对人生不公待遇的呐喊,以及他对当时朝廷的控诉。

接下来的颈联再将笔锋落到陈琳墓上来描写: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陈琳之墓已经被春草深深掩没,与暮云相对的铜雀台也应该显得荒凉万般吧。

颈联与颔联之间既有内容上的荡开,又有脉络上的联系,这是格律诗的特点所在。那么此诗的颈联与颔联之间的联系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铜雀荒凉对暮云”很自然地衔接了颔联中的”“始怜君”。

作者羡慕陈琳被曹操重用的这种幸运,而“铜雀”则又含蓄地引出曹操(曹操曾修建过铜雀台)。故而“铜雀荒凉对暮云”在以颇为沉重的笔调缅怀曹操的同时,也再次充分地道出了作者渴望遇到“明主”的真实心理。

诗于最后方鲜明地抒发出作者的自身情感: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不要怪“我”临风心情惆怅,“我”已经做好弃文从武的打算了。

吊古之作都很沉郁,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比较有深度的。作者在最后没有继续围绕陈琳墓展开,而是直抒胸臆,把自己生不逢时的怨与愁倾诉出来,使得此诗无论从布局方面还是从韵味方面皆显得完整而丰盈。

“临风倍惆怅”是在前六句基础之上的升华,“学从军”则又是对“临风倍惆怅”的进一步补充。

作者才高八斗却被时代所埋没,他有远大的抱负却难以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面对这种处境,他内心的“惆怅”可想而知。

当读完尾联的时候,我们也便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诗的主旨与作者的心境。我们在为作者感到遗憾的同时,也为那个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怒。

以幸运衬不幸。这首诗通过对陈琳墓及其人物的描写,完满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感想,它于沉重韵味中饱含发人深思的意蕴,属于吊古之作中的佼佼者,诗家说它可追李商隐之水平是不无道理的。

墓前春草盛,马背客心孤;各位看官,对于温庭筠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