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星来袭!发现时离撞击仅剩2小时,天文台到底是神器还是摆设?

 我的漫画世界 2022-12-06 发布于广东

地球的“守护神”除了月球、木星、小行星带之外,还有人类自主建造的天文台,而大多数时候,天文台发挥了巨大作用,时刻监测这地外动态,巡视太空,为地球建立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微型行星撞击地球

但是近期却发生了一件事,让人们开始怀疑天文台是否真的能够保卫地球、保护人类。匈牙利天文台于3月12日3点24分发现了一颗行星,该行星于5点22分坠落在扬马延岛西南处,中间只间隔了2小时。

据了解,该微小行星(Sar2593)长度在1-2米,与大气层摩擦后便燃烧殆尽,没有任何碎片坠落地球,因此尚未对地球带来影响。在冰岛相关直播视频中,有人在该时间段的天空中看到了蓝色的闪光,怀疑是该小行星摩擦燃烧后发出的火焰光芒。

实际上,行星撞击地球非常常见。地球表面上看似平稳,实则一直都有“外来物”在攻击地球。科学家表示每年都会监测到数万颗陨石、小行星碎片等外来物和地球相撞,不过大部分都在坠落过程中燃烧殆尽,成为了转瞬即逝的流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不安全,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人们建造了天文台,并利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设备,对宇宙进行监测,保障人类及地球环境的安全。及时发现外来物,获取其运动轨迹、坠落地点等信息,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可是,此次微小行星“Sar2593”在撞击地球前2小时才被发现,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疑虑,天文台究竟是神兵利器还是坑货?

天文台

古时候人们夜观星象、推演吉凶,观测的便是宇宙星空,行星走势,那时人们还是用肉眼观测。直到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不过当时的天文台就是高,并没有多余的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天文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安装了各种先进的天文仪器,更加方便了人们观测天象,研究天文,其中天文望远镜便是观测星星的最佳工具。

天文台中安装了多种设备,包括光学天文望远镜、太阳镜、各种天文仪器等,天文学家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各种天体研究、天文研究。其中近地望远镜、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望远镜设备则是用来发现监测小行星及陨石的,并及时修正小行星的轨道数据,排除其威胁。

例如中国比较有名的紫金山天文台便一直承担着保障地球安全的使命,曾连续发现多颗小行星。如2020年4月发现了3颗小行星,并成功预测其运动轨迹,锁定了一颗对地球具有威胁的小行星。但有时候,即便是拥有众多先进设备的天文台,也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

为何无法及时发现小行星?

观测环境条件限制。使用望远镜观测宇宙时,需要在良好的天气情况下进行。像容易出现阴雨天、雾霾、尘埃多的地方,都不是最佳的观测地点,这也是为什么天文台几乎都建在山上的原因。一是“站得高,望得远”,二是高处的空气环境较好,视野也相对开阔。

若是将天文台设置在繁华都市,周围全是高楼大厦,所有的观测角度都被高楼挡住了,那还观测啥宇宙呢?此外,夜间观测和日间观测也有很大区别,望远镜就像人眼一样,在白天能望得更加清楚,夜间反之。因此大多数观测都会放在日间进行。

高效的数据处理手段。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所有研究都依赖于计算机,尤其是做天文这类的计算研究,就更是如此了。拥有先进的数据处理设备和处理方式,就相当于有了外挂,处理速度加倍,所以更容易发现那些比较隐蔽的小行星。各个天文台的设备均不一样,所以发现速度也各不相同,处理能力自然就有强有弱。

小行星的大小。观测对象的大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若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向地球飞来,想必随便一台老旧的设备都能观测到吧。但若是一颗很小的,如同一枚鸡蛋般大小的小行星向地球飞来时,这就是对观测设备的考验了,尽管没有发现,也觉得是正常的,毕竟太小,和宇宙以及地球相比,实在是渺小如尘埃。

而此次之所以没能及时监测到向地球飞来的微小行星“Sar2593”,一是处在夜间,观测条件不佳,二是体型太小,难以发现。所以在撞击前2小时才被发现,也就情有可原了。

总结

实际上,天文台一直都在尽职尽责,认真完成自己的使命,也为人类做出了很多贡献,并不是如同摆设,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会出现意外。要知道,一台再怎么精密的仪器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而且发现小行星的时间太晚也并不是一个错误,只是限于当时的环境以及被观测物的大小,才未能及时发现罢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否定了天文台对人类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