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明虎 | 皮影戏

 时光捡漏 2022-12-06 发布于陕西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看电视剧《大明宫词》,里面有唐高宗李治和太平公主玩皮影戏的情节,可见皮影戏在中国历史上是多么悠久啊!由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小时候看皮影戏的故事。
我们村的石羊庙,“文革”前每年有两次古庙会,一次在春节后的农历二月份,一次在秋收之后的农历九月份。两次古庙会,唱两次皮影戏。村人把皮影戏叫小戏,大戏是演员上台演戏,费用多,唱不起,只好唱小戏了。说到“文革”前,农村的文娱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民风淳朴,古风犹存,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浓郁的。
皮影戏场在石羊庙的院子里,看戏的也就是方圆几十里左右的农民,不到五六百人。戏台与观众在一个地平线上,不用土台子。把白帷幕一挂,观众和演职人员就隔开了。晚上在帷幕后面吊一个大汽灯,汽灯是用酒精烧的,亮度相当于200瓦的电灯泡。有一首小诗是这样描写皮影戏的:“一块白布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是演员/当灯光穿过皮影/匠人浑厚的腔调/再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一片刀光剑影的战场/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在画布的另一端上演。”这就是古老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我们家乡就叫它“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灯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我们关中地区是吼秦腔,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的渊源还有一段帝王爱情的故事。最早的皮影戏文字记载源自于《汉书》中的一个爱情故事。说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被认为是最早版本的皮影戏。这恐怕就是皮影戏产生的美丽传说了。
白天若有太阳,可以不用灯光。把帷幕对着太阳,借助太阳的光照样可以看到皮影子的打杀动作。庙会若逢雨天,皮影戏可以在庙里大雄宝殿演出。一天一夜是两场戏,下午唱堂会,我们叫“唱湖江”。开戏前,在一个大方桌上端来一碟炒菜,有酒有肉,戏子围桌而坐,先喝酒吃菜,接着敲锣打鼓,开戏了。有时清唱,有时有音乐伴奏。观众在周围或坐或站,围个水泄不通,这是听戏,看热闹。戏中也有对白,戏子面对面,演绎的故事情节有时是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很是紧张逼真,不过,都是用口技演绎出来的。

我小时候的秦腔戏启蒙就源于皮影戏。石羊庙的古会一般唱三天戏,我和一群小朋友场场不误,在庙内庙外跑出跑进,嬉笑打闹,常常遭到庙会会长的训斥。我们天天看戏,但心思不在戏上,有的戏也看不懂,只是像鲁迅先生《社戏》中的双喜那一群小伙伴一样,图个高兴,热闹而已。但是,我们这一代老人迷恋秦腔的爱好,正是儿童时熏染上的。如今,我一听到秦腔的优美旋律,就醉了。虽然不会吼秦腔,但是嗜秦腔如命的这个习惯却是渗透到我的骨子里去了。
原来我们生产大队的康家庄,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个皮影戏班子,领班的那个人就像《活着》中的富贵一样,他的精湛娴熟的技艺表演在我们附近是颇有名气的,石羊庙每逢古会,非康家庄的皮影戏戏班子不可。
康家庄皮影戏班子有一个敲鼓的,他的敲鼓水平不亚于小说《主角》中的忆秦娥的舅,拉板胡的是一个彪形大汉,长得虎头虎脑,可是他的板胡绝了,可以与省秦腔团的板胡领班相媲美。他不识字,不识乐谱,完全是凭自己的听觉学习的。这些老艺人,绝大部分是文盲,别人教他们,凭他们惊人的记忆,脑海里要装上百本戏哩。每晚的演出,戏由庙会会长随便点,没有不会的。皮影戏的演出题材大多取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寓言、武侠公案等,既有独创的,也有从戏曲中改编的,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都有,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假若连续演出十天半月,剧目不会有重复的。
在我们石羊庙演出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

康家庄皮影戏班子中的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一个班长一个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我们这些小孩常常从桌子底下钻进去看后台。张班长是挑影人的高手,我们看到在他操耍武打场面时,满头大汗,有时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渗湿了。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听老人说,民国时期的皮影戏班子没有女角色,戏中女角色由男的扮唱。我小时候看到的皮影戏,已经有了女角色了。
皮影戏比一般戏曲舞台有更为广阔的挥洒空间。我们这一方圆群众喜欢、崇拜的张班长,他是皮影戏“挑线”的高手,把操作影人的叫“挑线”,他在帷幕上,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他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张班长操耍的皮影戏莫属。在演出中,经常是掌声不断,观众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文革”结束后,皮影戏曾经红火了三四年,尤其在比较偏远的乡村,逢古庙会往往还能看到皮影戏,不过观众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和小孩,青年人不会看它了。因为这些老艺人还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人还在。
如今,在乡村几乎看不到皮影戏了。只是偶尔听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吼几句原汁原味的秦腔,还有皮影戏原始的唱腔味儿。
这些老艺人社会阅历非常丰富,他们入乡随俗,在演出中有时很巧妙的把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风趣幽默地串戏,比如那个年代人们吃不饱饭,戏子吃派饭,偶然有的家庭给戏子吃的饭不好,他们会在戏中戏谑:“我这一刀下去,会挑出你肚子里的搅团。”搅团在农村人的眼里,是很差的饭了。惹得台下哈哈大笑。

END


作者简介

肖明虎,陕西凤翔人,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多年来,已经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教学论文500多篇,近百万字。出版专著《与中学生谈作文》《文章从哪里来》《高考作文智能训练》。主编初,高中教辅用书10余本,参编宝鸡市创新教育教改实验教材3套。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