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庶吉士”到“侍郎”:海阳历史名人李赞元的仕途简历

 胶东故事会 2022-12-06 发布于山东

在清初曾任兵部督捕右侍郎的李赞元,是海阳历史上的一位知名人物。

此前我们也曾多次提及李赞元其人,但一般只提及“兵部督捕右侍郎”这个最显赫的头衔,而没有详细介绍过他的完整仕途履历。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想坐上“兵部督捕右侍郎”的位置,自然需要有前期众多的履历铺垫。接下来,我们就以史志资料(《国史馆名臣列传》《清实录》《海阳县志》等)为依据,对此做个简要梳理。为方便阅读,这次就以时间为序,做成“简历”的形式。

李赞元,男,山东大嵩卫(后裁卫设海阳县)人,生于1623年(明天启三年),原名李立,后改为李赞元,字公弼,号望石。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参加乙未科会试,中进士。旋即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注:庶吉士,由新进士中选用,类似于储备干部,非正式职务,有俸禄无品级。)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经顺治皇帝简选,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开始接手实职工作。(注:监察御史,明代为正七品,清代变化不定,顺治十六年前后为正七品,乾隆十七年之后为从五品。)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以御史本官奉命巡按湖北。在职期间,曾智擒当地大恶段世昌。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以御史本官奉命巡视两淮盐课。在职期间,条奏盐政八款,政绩突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调回京师仍任御史,因两淮盐课政绩,加一级。(注:加级为清代对官员的奖励措施之一。)

1664年(清康熙三年),得旨内升,但告假回乡。(注:此次告假原因暂未见到详细记载)

1669年(清康熙八年),以应升品级出任户科给事中。(注:六科给事中,康熙朝汉员为正七品。)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出任兵部督捕理事官。(注:兵部督捕理事官品级未见详载,参考宗人府理事官,则为正五品)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5月,升任通政使司右通政;6月,升任大理寺卿;7月,再次调动,出任左副都御史。(注:右通政,明代为正四品,清初相仿;大理寺卿,清初汉员正三品;左副都御史,正三品。)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出任兵部督捕右侍郎。(注:侍郎,清初汉员正三品,雍正八年之后,满、汉皆为从二品)

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与左侍郎哲库纳所奏之事不合圣意,吏部建议给以降三级调用的处分,康熙皇帝开恩令其留任原职。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10月,因病告假,不久之后就在京师去世。朝廷按惯例赐祭葬。

通过以上简历不难归纳出以上几条信息:

其一,李赞元从新科进士到官居侍郎,中间共经历了19年的时间。

其二,翰林出身的官员,提拔速度的确比较快。李赞元从庶吉士升到正三品的位置(从大理寺卿开始算起),总共用了18年;而扣掉他中间请假那几年,实际上只用了13年的时间。

其三,想要升迁,就不能在同一个官位上待得太久。从政之初,李赞元长期担任监察御史一职,虽然受到器重,但仕途并没有得到快速提升。而到了康熙十四年时,他一年当中调动了三次,越调动越显赫。

其四,皇帝的赏识还是相当重要的。李赞元能出任御史,能当上侍郎,与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赏识不无关系。尤其是他担任侍郎后曾险些遇到处分,最终也是康熙皇帝拍板将之留任。

这些信息总结为一句话:相当大官,既需要一个高起点(翰林院),也需要政绩(御史任上的诸多作为),更需要运气(皇帝的赏识)。而很多时候,后者都是决定性的因素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