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自传——自由

 天地闲人 2022-12-06 发布于陕西
最近,终于把刘良华教授的几本教育学书读完了,前三本都是一气呵成,《教育哲学》理论性比较强,几次想放弃,但我想,你不是崇拜(我崇拜的人不多)人家吗,就必须全读!刘教授说每位教育工作者如果有条件和能力的话,最好能写《教育自传》。
其实我之前出的两本书都含有“自传”的意味,但我并没有从“教育”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过往经历。因此,现在,我想试着从教育的角度从新再去审视这些生活,以期和大家一起去探寻某些教育启示。
刘教授在《教育叙事学》中,谈到儿童小说《长袜子皮皮》,他引用了一段原文:皮皮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这真不坏,在她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叫她去上床睡觉,在她想吃薄荷糖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硬要她吃鱼肝油了……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这不是我的童年吗!
当然我有爸爸妈妈,妈妈很忙,经常出差,爸爸对我是散养。我脖子上挂一把钥匙,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如果你不回家,他不会找你,但你的午饭就没了。我想,他是从小就让我知道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自己承担。且如果自己愿意承担,便不必加上苛责和唠叨。我至今认为自由——是爸爸送给我童年最好的礼物!我每天可以在大院里一直玩,玩累了回去倒床就睡,他从来不叫我,甚至第二天上学也不叫我。有一次我起床晚了,起来就骂骂咧咧怪他不叫我,他也不生气,只是说是你上学,又不是我上学。从此,我就对自己的事情特别上心,因为我知道没人替我操这个心。
我十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坐上小轿车,但我一点儿不羡慕现在的孩子们。他们从一个“笼子”(学校)进入另一个“笼子”(家或者补习班),还是坐着“笼子”。而我们的童年,最大的快乐,还有放学路上,沈从文先生也说“要读生活这本大书”。
我回家的路,如果现在走的话,只要十分钟,两站地,但我们小时候要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家长根本不会像现在一样,一会儿见不到孩子,就焦虑万分。回家的路上,第一波是卖冰棍和小吃的,然后是小人书摊,还要在公路局门口的花坛抓会儿蝴蝶……我上学就是为了等待放学。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流连忘返,且比课堂里的内容有意思多了。
刘教授在书中说有一种孩子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非常痛苦,尤其是小学阶段,他们特别好动、充满了想象力,不被家长和老师理解,如果他们能“熬”过小学,到了中学往往很有潜力……我读到这里,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小学上课特别爱走神,喜欢望着窗外,有点儿像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那个小男孩,总是被老师罚站,或者提问答不上来,尴尬得让全班同学笑话。刘教授也说了,这恰恰是因为老师的课堂不够生动!
不过还好,我有一个好爸爸,他从来不在乎这些。他知道女儿有她自己的节奏。爸爸也从不在意我的成绩,他只会问错了的都会了吧。因为他知道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不必在意一时的得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