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莱州府志》记溯源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2-12-06 发布于山东

​            由莱州府志记溯源  

     引述赵琪与《重刊万历莱州府志》  

我国编修地方志书的历史可追溯到周朝,《周礼·诵训》上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自汉代,地方官府把各地山川、物产和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治国计策建议)报送朝廷太史府,初步形成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适应门阀制度的需要,编史、修志、立传之风日盛,莱州的《郑文公碑》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隋朝时几诏天下编修方志,《隋书·经籍(1)志》载:隋王朝曾编修《诸郡物产土俗记》150卷、《区域图记》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其余记注甚众”。至唐宋,编修方志制度已日趋完善,特别是宋朝,朝廷规定,各州、郡每五年编修一次,报送尚书省;并设立了专门的中央修志机构“九域图志局”。“近时州县,皆修图志”(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到元朝“凡州县均有志书”(张国淦《古方志考》)。  

综观明朝之前历史,历朝历代大多修有全国性区域志。如晋《畿服经》、隋《诸郡物产土俗记》、唐《州郡风俗志》和《郡县图记》、宋《太平寰宇记》、元《大元大一统志》等。这些全国性志书,其资料均来源于县、州、郡志,是各地方志的总纂。古代统治者之所以十分重视方志的纂修,并形成制度,纳入政治系统,这是因为“志为一方之信史”(清章学诚语),有着其重要的资政作用。“下马观方志”也就成了古代官吏到任的第一要务。“府曰'知府’、州曰'知州’、县曰'知县’,谓其于一府一州一县之事当无所不知也”(齐耀珊《重刊万历莱州府志》序)。正因为如此,定期的编纂方志,也就成了我国的一种政治传统和特殊文化现象。尤其明清以来,修志传统更受重视,呈现出空前繁盛之景,现存世的旧方志多为明清两代所编。  

今人认为:最早的掖县(现莱州市)方志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掖县志》,“此前以府志所代”,而第一部府志是明《嘉靖莱州府志》,这似是源头(见《莱州市志》578页)。而笔者另有微见,认为:掖县志记的源头,既不是清乾隆年间,也不是明嘉靖年间,还应该再溯远。

  明《嘉靖莱州府志》,是“莱州府”的第一部方志,此论无疑,它是府志的源头,因为明朝之前无府建置,不可能有府志。但不可依此认定为县志的源头,因为在莱州府建置前早就有了掖县建置。莱州府的建置历史仅有500多年(自明初至民初),而掖县的建置历史长达2200多年之久(始自汉初)。况且,历史上掖县屡为郡、国、州、府治所在,曾是齐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堪称“王土”之要地。可以想象,明之前的历次全国性大规模修志活动,不可能避开掖县。按照史例,孰能无志?只不过是未能传于今世罢了。那么,县志的源头究竟始自那朝那代?这恐怕仅凭莱州市现存的馆藏史料文献很难考实,但有些重要的线索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如《古方志考》载:“《东莱耆旧传》魏佚,魏王基(2)(著)”;“京东路图经九十八卷,宋佚。按:宋京东路,今山东东部地”;“元于钦纂《齐乘》序言:古者郡县各有志,中土多兵难,书非克存”。又如明万历《莱州府志》典籍篇中载:隋朝宇文恺撰《东都图记》二十卷;吕祖谦撰有《东莱博议》、《辩志录》;明朝董基撰有《莱州修城志》等。这些均为方志类书。其中“东莱”、“京东路”、“东都”、“莱州”均包括掖县,应该有当时掖县的志记信息。据此掖县志记之源,至少可以上溯三国时王基的《东莱耆旧传》。  

明《嘉靖莱州府志》,是由当朝重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莱州掖县人毛纪纂于嘉靖乙未年(1535年),后毁于兵燹。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莱州最早方志,是明《万历莱州府志》的重刊本。原志由莱州掖县人兵部尚书赵耀、大理寺丞董基两人于明万历癸卯年(1603年)编纂。此志成书后至民国时期,已历经三百多年,几近失传,幸有赵琪及时抢救重刊,得以再传至今。  

赵琪(1882—1956年),字瑞泉,掖县人,赵耀第十三代孙。幼熏书香,曾读于青岛德华学堂,毕业后留学德国,擅英、德两语。历任德占时期胶澳(今青岛)督察署及巡警厅翻译官、胶济津浦两路局翻译、山东路矿局翻译委员、江苏淞沪警察厅督察长兼高等外交顾问;自民国八年(1919)任山东赈灾会议董、龙口商埠局总办、筹办中俄交涉公署顾问、鲁案善后督办公署顾问、山东督军公署顾问、山东省长公署参议、北洋政府交通部咨议、两湖巡检使公署顾问、胶澳商埠督办、胶澳地区全权公使兼外交部顾问、胶澳商埠局总办等职;1938年1月出任日伪青岛治安维持会会长兼复兴委员会会长,继于1939年1月至1943年3月任日伪青岛特别市市长兼北平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后任北平劳工协会理事长、华北棉产改进会会长。抗战结束,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关押。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予以释放并给与公民权利。1956年因高血压致瘫,不久在北京去世。编有《胶澳志》、《历代纶音》、《先世酬唱集》、《先行学世记》、《东莱赵氏家乘》、《东莱赵氏楹书丛刊》、《掖海丛书》和《重刊万历莱州府志》等。  

  《重刊万历莱州府志》(8卷),刊于1939年7月,由当时青岛著名的印刷商号“永厚堂”承印,铅字印刷,用纸考究,版式精美,从版本角度论,是目前莱州市馆藏古籍中的上品。志内完整地保留了原志的体例和编目,内容涉及沿革、疆域、山川、城池、古迹、公署、职官、乡社、户口、风俗、田赋、徭役、物产、市集、铺舍、驿传、人物、方技、宦迹、学政、兵防、文学、武功等50多个方面,从历史信息角度论,又是我市馆藏古籍中的珍品。  

该志的志首不仅有曾任山东省省长、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齐耀珊的序,而且还有巨儒吴郁生为之题写的志名和作的首序。从这,我们不难推想到赵琪对该志重刊的重视程度,和他当年的身份及名望。  

此志能再传至今,赵琪功不可没。他身处乱世,庶务棘繁,先后两次刊印,最终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产。该志,不仅保留了莱州府建置早期和掖县在明初及前的珍贵历史信息,对现今莱州的史志、文史、档案和考古研究,仍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屡被征引、摘录;而且志中的兵防、海运考、胶莱河考等篇,还对研究明初倭寇在我沿海地区的侵扰活动和朝廷推行的海禁政策,以及近几年对重新开凿胶莱海河的论证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倘若没有赵琪,莱州人恐怕又该多一件憾事。  

为纪念他的这一善举,现刊出他为该志所作之序,并将吴郁生为该志作的首序,缀于文尾。 


 赵琪——《重刊万历莱州府志》序  

余(4)少负笈(5),长从政,尘海宦游忽忽数十载,凡先人著作、乡邦文献皆无暇稽考。及解胶澳商埠组,因即卜居青埠,始将先世遗著汇刊为书,颜曰《东莱赵氏楹书丛刊》。继念搜集遗著仅限赵氏,似失之隘(6)。遂从吾掖先哲著述按书目以访求之,以备异日《掖海丛书》之编刊。但代远年湮,非覆杨氏之瓿即付祖龙之火(7),时阅数载,所获寥寥,挂一漏万,深恐为识者所窃笑。乃复旁罗博采,又得数十种,而万历《莱州府志》亦因而抄存。是志也,予(8)先六世从祖兵部尚书见田公与邑先贤大理寺丞董基公同受太守龙公(9)之聘所纂修者也。吾莱虽僻处海隅,固名胜之区、文献之薮(10)也。于山则大泽(山)、崂山之高;于水则东海、北海之大且深;于人则名贤硕彦(11),应时辈出;论学术则有庸谭、徐房、徐干、郑康成;论孝友则有王裒、淳于恭;论节义则有禽庆、王修、杜松赟;论正直则有王仪、韩熙载;论操尚则有王昕公、沙穆;论隐德则有逄萌;论知人则有高构;论高义则有孙崧、刘敏元;论政事则有滕抚、张允济。凡此殊行绝诣,炳炳朗朗焜耀千古,故莱地虽一隅而卓然可志者笔不胜书。夫(12)郡邑无作史之权,志乘之作与国史异,国史寓褒贬,志乘专揄扬,体例然也(13)。然彰善即所以殚恶,尊贤即所以绌不肖,善劝则恶者知所警,尊贤则不肖者知所惧,其劝惩之隐显不同,而其所以维植风教则一也。况一方之典章、文物、礼乐、行政、甲兵、要塞、户口、田赋、食货、职官莫不灿然大备;然则,志乘之所系不俨然与国史相抗衡哉!于是谋诸剞劂(14),将以梓行(15)乃志,未遂,而事变起仓皇出走,避地津门(16),光阴荏苒六阅月矣。而青市商民缪以余为识途老马,迫促回青,予始以情意之不可却,免任维持,继又受政府之明令绾领市政。当此残破之余,百端待理,日夜皇皇,深恐失坠(17),今幸略有端倪(18),急检志书,付之梓人。独是新学盛行,一日千里,而陈言是务未免贻讥(19);然拱璧以求之,敝帚而弃之(20),心胡(21)可忍?况沧桑之变(22)弥漫全国,各种图书与土俱焦者不知凡几,而此书乃抄存孤本,不及今而刊行之,倘有朽蠹散轶,是乡邦文献湮没于余一人之手,此种咎戾将焉诿乎?(23)是役也,抉秘藏而抄者,潍县丁君稼民也;临时助校者,日照丁君惟桂也;校订惟勤、始终其事以底于成者,日照丁君春台也。权舆于五月下旬告竣,于八月秒用弁(24)数言以志颠(25)末。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吉日东莱赵琪谨识于青岛。 



 附:    吴郁生——《重刊万历莱州府志》序  

郡志者,采所属州、县之故实而笔之、削之,荟萃而成书者也。各县之掌故,于是乎备;各县之文献,于是乎存;各县之吏治、民风及山川、田赋、户口、食货、甲兵、厄塞、人物、官师亦莫不了如指掌。故汇之则为通志,再汇之则为一统志;而史氏之权舆亦于是乎在(26)。《莱州府志》创于明嘉靖乙未年,续于万历癸卯。嘉靖之志已毁于兵燹,而万历之志流传海内者亦寥落无几焉。吾友赵君瑞泉,东莱掖邑人也,其先世于有明之初,由西川宦莱而着籍于莱(27),传至六世,兄弟竟爽。见田公讳耀,兵部尚书;吉亭公讳焕,礼部尚书;见素公讳灿,国子监司业。世传为“东莱三凤”者也。自是厥后簪缨相继(28),累世书香,至瑞泉而又大显。以卓荦之才、宏达之识而诚恳之性,德、英文字在在精通,前长胶澳四年,外交、政治卓著伟绩,退休之后隐居青岛,搜其先世遗著,汇刊为书;复搜罗掖邑先哲著作,将有《掖海丛书》之编辑。于是,广采博访得万历《莱州府志》一帙,系其先六世从祖见田公与邑先贤大理公董基所纂修也;付梓有日,而事变突起,瑞泉乃抱残守缺避地津门,将以遂其纂述之志。而青(岛)市商民再四敦请,不得已牺牲成见,出任艰巨维持市政者。阅一年,政府嘉其贤劳,又有青岛特别市市长及特任政府委员之命。青(岛)市以冲繁之区(29),丁(30)残破之余,(他)樽俎折冲(31),臂划整理(32),即旰食宵衣,犹虞不逮(33),何暇计其他哉?一日,瑞泉以万历《莱州府志》问序于余,谓重付梓人,余为低徊(34)者久之。夫紫阳(35)从政先修志乘,酂侯(36)入关首取图籍,凡欲维植风教、借往事以作政治之考镜者,未有不珍视掌故、思有以垂诸永久者也。瑞泉于庶务纷繁百废俱举之余,而有重刊旧志之举,此亦紫阳、酂侯之用心也。而乡邦之文献、祖宗之心血亦借此以不朽。余乐其优于仕而笃于学也,爰(37)为之序。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已卯季夏古元和吴郁生钝叟撰于青岛,寓楼时年八十有六(38)。  


注:(1)早期的方志体例侧重于“记地”,多称“经籍”、“图记”、“图经”,如东汉班固《地理志》;自晋出现“述事”体例,如晋陈寿《三国志》。再后两体并汇。(2)魏,此指三国之魏,非南北朝之魏;王基,掖县曲城人。(3)近几年,重新开凿胶莱人工海河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并成为省政协的3号提案,有关单位成立了专门论坛,2006年8月初曾在莱州进行预调研。(4)我。(5)笈,书箱;负笈:指外出求学。(6)隘:狭隘。(7)意为不是遭这灾就是遇那祸。(8)我。(9)龙公:莱州知府龙文明。(10)薮:人和物聚集的地方。(11)硕彦:卓有德才之人。(12)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13)谓志史有别,各有侧重,是体例的原因。(14)剞劂:印刷刻板。(15)梓行:刊印书籍。(16)第一次刊印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赵琪避乱于津。(17)深怕志稿失毁。(18)端倪:头绪。(19)现在人们崇尚新知识,说刊旧志事难免被人讥笑。(20)谓有人孜孜以求,有人不屑一顾。(21)胡:疑问代词,怎。(22)指日本侵华战争。(23)这一罪过将怎样推卸呢?(24)弁:序言、引文。(25)志颠:志书的开头。(26)谓一统志是国史的雏形。(27)由西川到莱做官并落户与此。(28)三公之后世代为官。(29)要冲和繁华之地。(30)正当。(31)外交谈判。(32)谓操劳于治安管理。(33)即是推迟吃饭和睡觉时间,还担心工作不到位。(34)低徊:此指阅读。(35)紫阳:张伯端,宋英宗朝岭南地方官,道教南综派创始人。(36)酂侯:汉代名相萧何。(37)爰:于是。(38)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号钝斋,清光绪三年翰林,康有为老师,官至军机大臣;辛亥后隐居青岛,不涉世事,专攻书法,“字好却极不易求”。


            赵氏望族与地方志事业   

莱州的赵氏望族,自明代以来,官居从政,治学从文,真是名人辈出。对地方志事业的贡献尤著。《万历·莱州府志》、《崇祯·莱史》、《民国·胶澳志》等著名的志书,均出自赵氏望族。    

一、赵耀与《莱州府志》   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刊行的《万历·莱州府志》,八卷,乃是莱州赵耀应时任知府龙文明之聘,同郡人董基纂修而成的。   赵耀,字文明,号见田,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河南提学佥事、浙江提学副使、山西参政、按察使、巡抚辽东右佥都御史。辑有《古文隽》一书。归里后,重修府志。   

 莱州,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时为齐国夜邑,汉代为东莱郡治,后汉为掖侯国地,北魏建光州,唐始称莱州,宋代复为东莱郡,元又复莱州,明建为莱州府,治掖县,领州二为平度、胶州,领县五为潍县、昌邑、高密、即墨和掖县。清代因之。    

府志创修于嘉靖年间,由明代名宦、郡人毛纪独纂志书八卷,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25年)刊行,“久已毁于兵燹”,已无传本。赵耀正是继《毛志》而重修。亲自拟定《凡例》,略云:为修志广泛博采古籍,如《通志》、《通考》、《左传》、《国语》、《战国策》、《一统志》、《山海经》、《水经注》、《齐乘》、《方舆胜览》、《天下名山胜迹记》、《二十一史》、《管子》、《晏子》、《风俗通》以及当时所见各书,广征博引,考证古籍,以资翔实。其修志态度是严肃的。并指出:“名山大川,凡经见者悉书,而后以俗名者皆改正。”“山川寺庙祠院碑碣诗文,唯名笔古雅可传者入之,近时芜陋俱削不录。”“文艺但涉于莱,封者俱载,其有关世道风土及可考兴革可寻往迹者,即文不雅驯亦录。”这些修志观点可做后世修志的借鉴。    

志目为:卷首先列“异考”,正文:卷一星野图凡九,沿革表等三;卷二星野、职方等;卷三城池等;卷四祀典等;卷五封赠等;卷六人物等;卷七至卷八艺文,凡五十三篇。本府志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也作了较好的处置。即府与州县如何统一的问题,是志对“市集”、“寺观”、“坟墓”等项是“分县”记叙的,而对“人物”、“选举”等项,则是以“府”为单位,不分州县,按时代编年来记叙,这一做法,可借鉴和探讨、资料翔实亦为是志特色。   

 此志原刻于万历三十二年,今存无几。仅见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处有存藏。民国间,赵耀之弟赵燦第十四孙赵琪,见是志“流传海内者,寥寥无几”。其在任胶澳督办离职之后,便从事刻刊古籍事业,多印行与东莱有关的典籍。因是志寻读不易,便于公元1939年,由永厚堂铅印重刊。首页有吴佩孚题佥曰《重刊万历莱州府志》,八卷,约二十五万字。康熙五十一年刊行的《康熙·莱州府志》十二卷,乃是孔尚任继是志而修,基本上是以是志为基础增补而成的,足见是志具有创修志书的价值,赵耀为家乡方志事业的贡献不能低估了。此后,赵氏修志成为家学传统。     

二、赵士哲与《莱史》   

《崇祯·莱史》五卷,为赵燦之孙赵士哲于崇祯八年私纂。赵士哲,字伯浚,号东山,人称文潜先生,斋名观物斋。明贡生,甲申后(公元1644年),避兵登州之松椒山,遂不归里,与弟子董樵耦耕海上。著有《皇纲录》、《逸史三传》、《建文年谱》等。尝作《辽官词》百首。   赵士哲自纂《莱史》记莱州府事。卷一:唐、虞、夏、商、周、秦;录秦二十八年春,东巡登劳盛山,望蓬莱,遣徐巿将童男女入海;卷二:汉;卷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四:宋、元;卷五:明,至天启元年终。后由其侄曾孙范恭校、八世孙文奎重校,十一世孙琪刊,有民国二十四年东莱赵氏楹书丛书本,约为二万字。可补史志之不足。    

三、赵琪与《胶澳志》  

《民国·胶澳志》十二卷,由赵耀之弟赵燦十四世孙赵琪纂修。   

 赵琪,字瑞泉,任胶澳商埠督办时,聘曾任省教育厅厅长袁荣叟任总纂。是志是记述青岛市唯一的较完备的志书。成书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记录了青岛市开发最初三十年(1897年——1927年)的历史。因1922年我国从日本手中接管后称为“胶澳商埠”,直至1929年始改称为青岛市,故称为《胶澳志》。是志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德、日两个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政府三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对研究青岛的形成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全书分十二卷,为:沿革志、方舆志、民社志、政治志、食货志、交通志、教育志、建置志、财赋志、人物志、艺文志、大事记。附图八幅为《胶澳商埠区域图》、《青岛市街图》、《胶澳东部地形山脉图》、《胶澳西部地形山脉图》、《崂山游览图》、《青岛及附近周年雨计分配略图》、《青岛周年有雾日期有雨日数及雨量变差图》、《青岛周年气象变差图》。   

 是志本着详今略古的修志原则,在《沿革志》中,对历代设置沿革所记较简,而对“德人租借始末”、“日本占据始末”和“中国收回始末”所载较详。是志汇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资料这一特色,还集中表现在《艺文志》里,书目中分汉文、和文(即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五种。其中汉文收四十九种,而多为古籍书目,另收录英、德、法文的杂志上发表的有关青岛问题的文章达百余篇。这在它志还是少见的。同时,还有许多创新。所设《建置志》、《交通志》,全为现代统计资料,反映城市现代状况,可为今天城市修志提供有益的借鉴。是志不仅记录了一个近代城市——青岛市的诞生过程,而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记录了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和我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史。    

《胶澳志》之编纂,大都依靠德、日侵青岛时期的档案及其他文献,而这些资料,又大多不易见到,故史料价值较高,对当前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是志是可以提供重要资料的。不足之处,在于反映日本侵华资料较少,1928年拍照已很发达,是志未附照片。是志由青岛华昌印刷局铅印出版,十册,约为六十万字,为近代方志中的佳本。   

赵氏可谓“修志世家”。赵耀、赵士哲、赵琪等均有佳作传世,不仅为家乡的方志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为后来的修志工作提供了借鉴。


附件:

           赵燿支下世系

始祖一世:赵守义,字立甫,娶蒋氏,生一子:礼。

二世:赵礼,字敬三,娶王氏,生二子:勝、秀。

三世:赵秀,字崑毓,娶仲氏,生三子:贤、惠、恕。

四世:赵惠,字大宽,娶吴氏,生二子:魏、孟。

五世:赵孟,字晋臣,娶张氏、孙氏,生三子:燿、焕、燦。

六世:赵燿,字文明,号见田,娶马氏,生二子:胤昌、寿昌。

七世:赵胤昌,字世茂,号芝庭,娶毛氏,生五子:士元、士亮、士宽、士完、士冕。

           赵寿昌,字静之,号南山,娶毛氏,生二子:士端、士瑞。

八世:赵士元,字汝长,号青丘,娶杨氏、官氏,生一子:玉琯。

         赵士亮,字汝寅,号丹泽,娶宿氏,生一子:玉藻。

         赵士宽,字汝良,号基斐,娶崔氏,生二子:玉衡、玉璜。

         赵士完,字汝彦,号琨石,娶林氏,生三子:玉铉、玉镇、玉铭。

         赵士冕,字汝仪,号赤霞,娶侯氏,生一子:玉基。

         赵士端,字汝正,娶胡氏,生一子不详,嗣孙赵壮。

         赵士瑞,字汝辑,娶钱氏、王氏,生子不详,嗣孙赵得茂。

九世:赵玉琯,字汝辑,钱氏、王氏,生三子:咸、宣、临。

        赵玉藻,字幼文、号伯虹,罗氏、方氏,生二子:復、升。

        赵玉衡,字幼璹,王氏,生二子:需、晋。

        赵玉璜,字幼饰,谢氏,生二子:益、谦。

        赵玉铉,字和叔,张氏,生一子:渐。

        赵玉镇,字敬安,姜氏,生一子:相。

        赵玉铭,字幼新,韩氏,生二子:节、恒。

        赵玉基,字幼邃,王氏,生一子:偁。

        赵玉□,生一子:壮。

        赵玉□,生一子:得茂。

十世:赵咸,字泽山,李氏、张氏,生二子:光裕、光祚。

        赵宣,字公求,刘氏,生三子:光璧、光箕、光参。

        赵临,字宜中,姜氏、张氏,生二子:光斗、光绪。

        赵復,字中复,号雪山,崔氏、李氏,生二子:继葵、继范。

        赵升,字元升,刘氏、杨氏,生二子:继韩、继献。

        赵需,字君芲,徐氏,生五子:继统、继善、继禹、继业、继绪。

        赵晋,字公昭,更名澄,林氏、林氏,生二子:继瞻、继兴。

        赵谦,字六吉,王氏、张氏,生二子:承先、光先。徙平度县秦王河村。

         赵益,字正吉,安氏、孙氏,生三子:国泰、芳、万年。

        赵渐,字公纯,杨氏、王氏,生一子:继彦。

        赵相,字顺菴,杨氏、王氏,生四子:芝蓄、芝薜、芝燕、芝薰。

        赵节,字汉中,张氏,生一子:芝芳。

        赵恒,字毅宾,杨氏,生六子:芝兰、芝茂、芝叶、芝蕙、芝华、芝英。

        赵偁,字公望,号一峰,毛氏,生一子:继先。

十一世:赵光裕,字承三,王氏,生二子:方清、永清。

       赵光祚,字奉三,毛氏,生三子:坦、甡、培。

       赵光璧,字文东,孙氏,生三子:伸、信、任。

        赵光箕,字文汉,姜氏、张氏,生三子:俨、仁、仪。

        赵光参,字秉五,王氏,生四子:佐、佑、傧、停。

        赵光斗,字文辉,吕氏,无嗣。

       赵光绪,无嗣。

       赵继葵,字衢菴,任氏,嗣孙:凤辉。

       赵继范,字文菴,毛氏、于氏,生一子:伦。

       赵继韩,字云菴,王氏,生一子:傑。

       赵继献,字霖菴,李氏,生一子:俊。

       赵继统,字雪朋,徐氏,生一子:俶。

       赵继普,字雪菴,曲氏,嗣子:伟。

      赵继禹,字夏菴,张氏,无嗣。

      赵继业,生娶不详。

      赵继绪,字承先,韩氏,生二子:儒、伟。

       赵继瞻,字素菴,林氏,无嗣。

       赵继兴,字启菴,徐氏,生三子:辉祖、述祖、绳祖。

       赵承先,刘氏,无嗣。

       赵光先,□氏,生四子:义、仁、礼、智。(更改银、鉹、鉝、鑕)。

       赵国泰,字揆一,张氏,生三子:式玉、式丹、式魁。

       赵芳,字玉兰,张氏,生一子:式燕。

       赵万年,字水顺,任氏,生二子:景龙、从龙。

       赵继彦,无嗣。

       赵芝蓄,字曦东,唐氏,生二子:开、闰。

       赵芝薜,无嗣。

       赵芝燕,字春林,林氏。

       赵芝薰,字鸿卿,王氏,生一子:閟。

       赵芝芳,字青衡,李氏,生一子:祥麟。

        赵芝兰,王氏,生二子:体仁、存仁。

        赵芝茂,无嗣。

        赵芝叶,□氏,生一子:居仁。

        赵芝蕙,□氏,生一子:为仁。

        赵芝华,字秀甫,周氏,嗣孙:福来。

       赵芝英,张氏,生-子:辅仁。

       赵继先,字芑绳,刘氏,生二子:鉴、钧。



以上均摘自《东莱赵氏家乘》



清初高士赵士哲
满清入关之后,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时势推动下,清初曾出现一批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气节高尚的文人,他们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或隐居不仕,保持民族气节。掖县赵士哲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赵士哲,字伯浚,明副都御史赵耀、赵焕之侄孙,赵燦之孙、赵禧昌之子,幼颖异,年仅十四岁中秀才,为人深沉重节义,遇事果断敢为,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叛将孔有德围攻莱州城,士哲登城墙,协助守城。知府请他草拟《问贼书》、《讨贼檄》,皆挥笔立就。围解,叙功得超贡。甲申(公元1644年)年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士哲闻讯后,如丧考妣,率邑人哀临痛哭。未几,农民军莱州地方官到任,众人观望未敢发言,士哲喝令家仆缚斩之。接着清兵入关,总兵柯永盛率五营清兵渡渤海,至莱州,令汉人雉发改满装,违者斩,士哲不从,避兵松椒山,遂不归,隐居以终。
松椒山位于成山西侧,亦称西山,山虽不高,但背山面海,山路崎岖,兼花草林泉之胜,是一个理想的**。于是,赵士哲率子孙、学生十数人,筑石屋,支茅棚,隐居于此。士哲亲率子弟在海边垦荒耕种,有时或背柴下山,到集市易米,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田园生活。文登令某重其品德,与他书信往来,以诗倡和。继任者对士哲更是敬慕不己,每有诗作就发硃票,令仆役入深山求士哲结联,仆役稍迟则扬鞭抽打,仆役不胜其苦,却亦无计可施。时莱阳令张允龄过文登,替仆役求情,文登令才稍有收敛,可见士哲人品之尊。
赵士哲是一位极正统的爱国文人,他对明朝的灭亡悲痛欲绝,发誓“生为大明臣民,死为大明鬼魂”,决不归顺他一向视为“挞子”的满清朝廷。他教育子弟们不剃发,不应科举,不出仕,不做逆子贰臣。他的儿子赵涛、赵瀚,天赋极高,博学多识,又精诗文,却牢记父亲庭训,无意仕途,老死山林。他最得意的弟子董樵,是莱阳文人董应雷的儿子,明末秀才。明季天下大乱,董樵慕古人“牧豕采薪”之风,因而易原名震起为樵。邑名士姜垓曾对他说:“昔靖难台州,有名东湖樵者,沉沙而死,你何不字'东湖’?”董樵遂号东湖。明朝之后,董樵敬慕士哲品德学问,投其门下。董樵才气横溢而性情疏狂,尝自织草帽,戴在头上,成日月之形,一天在文登城,县令甚异之,脱其帽见未剃发,大惊,欲置于法,士哲为其奔波才免于死。在士哲薰陶下,董樵颇有“抗清复明”之志。公元1648年,栖霞于七起义反清,拜董樵为军师,一切筹划皆出其手。公元1662年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又借机大肆屠杀百姓,诛连甚多。此次,松椒山隐士们被迫剃发、改装,反清情绪逐渐淡薄,只是仍不应科举,不走仕途,过着单纯的田园生活。不过,这已是赵士哲去世好多年的事了。
赵士哲怀念明朝,作梦也想恢复大明江山,这从他注意研究明史可以窥见。明太祖死后,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誓师北京,起“靖难军”,经过四年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终于夺取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建文帝则不知所终。明成祖夺取帝位后,为避讳,记载建文帝的文献全部焚毁,所以有关建文帝生平的史料很难寻觅,尤其建文帝后来下落不明,从而学者众说纷纭。士哲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认为朱棣大逆不道,对建文帝罹难深为痛惜。他搜集各类有关建文帝的史料,考证史实,去伪存真,著《建文年谱》二卷,从弟士冕为其刊行。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称其“考核颇费苦心,于建文遗迹载之详矣。”王士桢《池北偶谈》也赞扬其内容“引录书籍颇多”。如:世传建文帝遁迹杭州安溪之东明寺,而士哲认为是杭州之净慈寺,且指出寺西房有僧像不去须,即建文遗像。另外,《年谱》对建文帝诗篇单词双句“无不搜罗”,内容比他本详实,受到后世学者的重视。又记录明末遗忘爱国事迹成《遗史三传》,另外著有《皇纲录》六卷。
赵士哲是明末知名诗人,从他的《石屋谈诗》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主张,他生平最服膺杜甫,专以杜诗为宗,认为“唐人七律以杜为造极”,晚年喜读王世贞《艺苑厄言》,而“谈诗则折衷于太仓、竟陵之间”(《山东通志艺文》)。太仓指王世贞,这里指专学盛唐,陷于摹古主义的“后七子”;竟陵指主张自抒性情却偏于冷僻诡怪的竟陵诗派。士哲《石屋诗谈》论诗,摒弃了“后七子”摹古主义倾向和竟陵诗派“冷僻诡怪”的消极成份,吸取了两者学盛唐和自抒性情的积极因素,加以阐发,这无疑是正确的。所以,他的诗从杜诗入手,自然清新,对现实有所反映。
      赵士哲也是写文章的能手,后人评其“论断正统”、“鸿文巨章真非腐儒所能梦见”,认为其《东山诗史》“尤为奇杰”,与《建文年谱》相为表里,“骎骎乎伯仲文山矣”。(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
    赵士哲还是一位出色的词人,王士祯《带经常诗话》云:“莱州赵伯浚尝作《辽宫词》百首,可与周宪王(朱载堉)《元宫词》颉颃。”周宪王是明朝宗室,当时文坛著名词人,王士祯这个评价是比较高的。《三续掖县志·拾遗》亦云:“赵伯浚诗宗杜陵,其拟《辽宫词》五十首,直出王仲初《花蕊夫人》之上。”两者虽对其作品篇数记载互异,但都给予了较高评价,可见他填词功夫非同寻常。故王士祯在《带经常诗话》中说:“吾乡冈雅明季最盛,······如:益都王(若之)湘客,诸城丁(耀元)野鹤,掖县赵(士哲)伯浚,莱阳宋(琬)玉淑······等,皆自成家,余久欲辑其诗为一集传之,未果也。”
    士哲著述尚有《莱史》五卷,为崇祯八年士哲私纂。内容分:卷一:唐、虞、夏、商、周、秦,录秦始皇二十八年春,东巡登劳盛山,望蓬莱,遣徐巿将童男女入海;卷二:汉;卷三:晋、南北朝、陈、唐、五代;卷四:宋、元;卷五:明,至天启元年终。约二万字,是书有写本传世。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其十一世孙赵琪刊印行世。
     公元1992年8月1日。


附件:
(一)赵士哲支下世系表
始祖一世:赵守义,蒋氏,生一子:礼。
二世:赵礼,王氏,生二子:勝、秀。
三世:赵秀,仲氏,生三子:贤、惠、恕。

四世:赵惠,吴氏,生二子:魏、孟。

五世:赵孟,张氏、孙氏,生三子:燿、焕、燦。

六世:赵璨,王氏,生三子:宗昌、禧昌、履昌。

七世:赵禧昌,杨氏,生四子:士哲、士嘉、士彭、士周。

八世:赵士哲,任氏,生二子:涛、瀚。

九世:赵涛,贾氏,生一子:梓。

           赵瀚,钱氏,继一子:榛。

十世:赵梓,侯氏,继一子:勋。

          赵榛,孙氏,生一子:之烈。

十一世:赵勋,生二子:墀、垣。

          赵之烈,生二子:廷英、廷伟。

十二世:赵墀,生一子:虔+⺮。

           赵垣,继一孙:东候。

           赵廷英,继子:泰。

           赵廷伟。

十三世:赵⺮+虔,生二子:东旭、东洲

          赵□,生一子:东侯。

          赵泰,乏嗣。

十四世:赵东旭,生二子:文政、文启。

           赵东洲,生娶不详。

          赵东侯,生一子:文武。

 十五世:赵文政,生一子:树宝。

          赵文启,生一子:树人。

          赵文武,生娶不详。

十六世:赵树宝,生四子:广甲、开甲、冠甲、练甲。

          赵树人,继子:冠甲。

十七世:赵广甲,生二子:推序、擢序。

          赵开甲,继子:推序。

         赵冠甲,生三子:抡序、拭序、拱序。

        赵练甲,继子:拱序。

十八世:赵擢序,生三子:传跸、传琴、传镈。

         赵推序,生一子:传贽。

        赵抡序,生二子:传赢、传阜。

        赵拭序,

       赵拱序,

十九世:赵传跸

        赵传琴

        赵传镈

        赵传贽

       赵传赢

       赵传阜



(二)赵琪世系表
始祖一世:赵守义,字立甫,娶蒋氏,生一子:礼。
二世:赵礼,字敬三,娶王氏,生二子:胜、秀。
三世:赵勝,字捷臣,娶王氏,生一子:资。
四世:赵资,字仁山,娶王氏,生三子:蔺、简、策。

五世:赵简,字竹书,娶王氏,生一子:东。

六世:赵东,字震生,娶徐氏,生三子:永祥、永祯、永吉。

七世:赵永吉,字磐石,娶蔡氏,生二子:士瑜、士尧。

八世:赵士瑜,字瑞生,娶彭氏,生一子:之璠。

九世:赵之璠,字培宇,娶周氏,生四子:樸、纯嗣、延嗣、宝嗣。

十世:赵纯嗣,字圣之,娶孙氏,生一子:嚴。

十一世:赵嚴,字敬修,娶鹿氏,生二子;勋臣、良臣。

十二世:赵良臣,字惠苍,娶任氏,生四子:璋、琇、琩、玥。

十三世:赵璋,字□□,娶□氏,生一子:中魁。

十四世:赵中魁,字攀龙,娶周氏,生一子:斅程。

十五世:赵斅程,字准亭,娶周氏,生一子:伟。

十六世:赵伟,字福海,娶朱氏,生五子:连城、连辉、连顺、连吉、连科。

十七世:赵连吉,字祥斋,娶杨氏,生五子:球、琳、珍、琚、琪。

十八世:赵琪,字瑞泉,娶翟氏、李氏、邹氏,生一子:贤达。

十九世:赵贤达,


以上均摘自《东莱赵氏家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