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方探春/孤弦弹处尽成春

 潇湘原创之家 2022-12-07 发布于湖南

孤弦弹处尽成春

作者:方探春

 一

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西汉王昭君在窗前悠闲地弹琵琶,一朵塞北的花儿从窗口飘来,落在琵琶弦上,王昭君竟弹出了棉花。

弹棉花,又称“弹棉絮”。“弹花”,是一个古老的行当。宋末元初我国已普遍种植棉花。元代黄道婆发明并推广了四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进而改进为“悬竿弹棉法”。明代弹花匠普及,纺织匠、弹花匠均以轩辕黄帝和黄道婆为祖师。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

棉絮是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各家各户保暖用的被褥(包括盖絮、垫絮)都要经过出弹匠弹制而成;盖絮、垫絮用旧了也需要弹絮匠拆去重弹,使之弹制如新。平江民俗:闺女出嫁时,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备上几床被絮、垫絮作为嫁妆,这不仅是父母为女儿建立新家庭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而且还蕴含有使其一生感到温暖吉祥的寓意,当女儿在新婚期间垫上或盖上暖和的被褥时,就会想到父母,感恩父母。平江民间认为二月花朝或寒冬腊月双日,均是结婚的吉祥日子,在这些日子之前,打制棉絮为女儿准备嫁妆者有很多,故此在这期间弹匠的生意应接不暇,进入夏季就是淡季。

    

弹匠的工具相当别致,有弹弓、弹槌、踹盘、背弓、扫纱篾、放纱竿、剁棉篾、布腰带以及长尺等。弹弓长四至五尺,因人而异,弓为木制,外头有个较宽的把;弦为牛皮条或牛筋制作,细细的3股相葛而成,紧紧绷在弓的两端,极具弹性。古代是以蜡丝为弦的,明代徐光启《农书》说弹花匠使用的弹弓是“以木为弓,蜡丝为弦”。弹槌很精致,呈三节,头大,中段部有圈痕,把正好握手,长约一尺。踹盘为圆形,为乌桕木横截面制作,大小因树而异,上有弧状拱起的把手。背弓由较小竹竿做成,可弯曲。扫纱篾片比弓长。放纱竿由竹篾做成。腰带两块,由棉纱织制,用绳子相连接。六尺五寸长篾尺一把。

                    

弹花的工序分为四步:一是撕扯、二是弹松、三是踹(碾)压,四是布(ba读第四声)纱。

首先布好大约长七尺、宽六尺的弹花案板。弹花案板一般由两块大门板平搁在两张高凳上拼成,若不够宽则在两门板之间加搁木板子,上面铺上一床晒簟。弹花案板的高度应高于人的半身,以便弹匠站立作业。

棉絮被规格有大小,弹匠弹絮论斤,首先得确定所弹棉絮的重量,五斤絮,八斤絮,十斤絮等,这样说,一是知道絮被的厚薄大小,二是为了计算收款方便。

开弹前,将净花(即去籽的皮棉)用一块三尺长的篾片斜着剁开,亦可用手撕扯散开,均匀地铺在弹花案板上。如若是旧絮,则应将筋线(即棉絮表面的经纬纱罩)全部除去,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往满布钉头的钉板上撕松,再用剁棉篾片反复剁开,或用手一把一把地撕扯开,然后铺在案板上待弹。在弹花时,弹匠头戴布帽,嘴戴口罩,背插背弓,将弓挽在左臂上,使力点落在臂上,长弓另一头用绳子吊挂在背弓上,以减轻左手臂的负荷,左手握弓,右手握弹槌开弹,真是全副武装,俨如戏剧舞台上横刀跨马的的花翎武将。老弹匠开弹讲究一个规矩,即首先要从东边即主家进大门厅堂的右手边开始弹起(忌从北边弹起,若如此有违打絮保暖的规矩)。弹的方法:将弦先深后浅,没入案板上所铺的净花中,按顺序有节奏地敲击着弦,“噗,噗,噗,——匉(peng)!”这第一声“噗”是闷的,是弦在“吃”棉花,弦把棉花“叼”在嘴里了;后面的两声同样很闷,那是真正的“弹”,弦在颤动,纤维越拉越长;第四声颇为悠扬,棉花的纤维被彻底扯开了,有点儿接近于空弦,音调自然是悠扬的。此时的净花就这样随着弹弓的颤动有节奏地上下蹿起,左右飞舞,一团一团的净花膨胀起来,不仅变得蓬蓬松松、软软和和,而且变得更加洁白。弹到将近尾声的时候,还要用“飞钟”弹法,即浮弹方式轻轻将絮面弹得更平整。若是旧棉絮,由于用的时间长不仅变得硬邦邦的,而且颜色发黄,经过弹了以后,则会变得软和且白晳许多。

净花弹好以后,均匀地铺在案板上,成为棉胎的雏形,再用踹盘碾压。碾压的方法首先是双脚踏在踹盘上,像舞者一样扭动腰身,有节奏地带动双脚及踹盘按顺序碾压棉胎。这样碾压力大且可减轻劳动强度,活动腰肢。然而毕竟是一道非常考验体力与耐力的工序。脚力碾压一两遍之后,蓬松的净花就会收敛奔放的个性,再改用双手紧握踹盘把手,用暗劲向棉胆的各个方向碾压,使众多的原本蓬松软和的朵朵净棉团结成一个棉胎的整体,使之既蓬松又软和。

棉胎制好以后,再就是布纱(又称挑纱)。弹匠师傅站在案板的一头用“放纱竿”将单股棉纱挑过去,在另一头的帮手(或徒弟或师娘或主家人)接过去横排布在另一头,用剪刀剪断且留下半尺纱使之垂下。这工序要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布纱首先要“打筋”,即3根纱为一组,布于絮上为筋,一般单面排20根,两面共排40根。这样依次将横排的筋纱布完,再依次将纵排的筋纱布完。此后再布小纱,即用单纱牵布,每隔半寸排一根,一个单面要布4层;先布对斜的纱各一层,共布二层;接着布纵排(纬)纱一层,再布横排(经)纱一层,布成“米”字型网罩。布纱的“放纱杆”头上有一个杈子,杈子上固定一个小轱辘,用以缠绕经纬纱的细小的竹筒,可以转动,故此弹匠与帮手站在两头牵布经纬纱时由于竹筒转动自如,使他俩牵布经纬纱时十分麻利。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是为十分耐看的招数。单面的斜纱、经纬纱网罩布成后,再将棉胆翻过来,按照同样的办法再牵布另一面的斜纱、经纬纱网罩。在牵布另一面的网罩时,要把前面留下的半尺长的经纬纱头,按顺序一一压进这一面网罩的经纬纱里。絮的边缘要薄,有行话说:“要的絮好盖,边要切的菜(如刄口一般)。”如果絮边较厚,要用左手压住,右手去扯掉一部分。当网罩布好一面后,可用长长的“扫纱篾”在上面轻轻压扫一遍,再用踹盘使劲地压使劲地压踹,使网罩与棉胆成为一体,两者亲密相连,互不分离。这个踹的时间,晴天可短一点,雨天要久一点。棉絮布好了网罩,网罩紧紧地罩住了棉胆,使棉絮不仅软和保暖,而且经久耐用,这是机制棉絮远不可比拟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纱过程中,如若弹制的棉絮是嫁妆,在布多股纱时,可用红或绿色纱,在棉胎上勾织双喜字,或“鸳鸯戏水”“年年有’魚’”等图案,不仅增添喜庆的气氛,而且使棉絮充满了情趣。

有一则谜语形容弹棉絮:“四四方方一片洲,轻捶细打闹春秋。两个仙人来布网,两只团魚网上游。”

还有一首描写弹匠的七绝也很优美:“长弓一把走四方,响彻弦音柳絮扬。好象春风回大地,温乎老幼动心房”

弹匠除了“弹絮”,还有一项作业是“弹纺花”,就是将褪去了籽的皮棉弹成用来纺纱的“纺花”。因纺花要求比做絮的花还要棉绒疏松,所以弹的时间相对要长,为减少挽弓所需的体力,需在地上钉一个木桩,将弓安在木桩上去弹,并将皮棉直接铺在干净的地上,叫“满地开花”。

弹花不仅需要一定的技艺而且也很辛苦。如在弹、压、踹时使用的力气既要大而且又要在各环节把握有度;所牵织经纬纱既要疏密得当,又要交错有致。在弹、压、踹、织时,一刻不停,一天下来则腰酸背痛,而且灰尘很重。有的人还得露天作业,或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而开张作业。清代女诗人韩有光有竹枝词《弹棉花》云:“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在冰天雪地严寒之时,弹花人“不知寒”,可见其劳动强度之大。其实,老一代弹匠以及一切手艺人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吃苦的精神,这也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最后说到一点,弹匠做上门生意,主家招待热情周到,弹匠在絮打好后会对主家说“搞点好点的酒来,喷到絮上涅活些。”然后手端酒杯,口喝一口喷到新絮上,祝赞道:“恭喜嗯哩盖上新絮,涅涅活活(暖暖和和),红红火火!”主家听了当然欢喜,如果打的是嫁女喜絮,还会高兴地给弹匠师傅递上一个丰厚的红赏封。

作者简介

方探春(网名春风浅草,笔名方春),1950年春出生,平江人,退休干部。爱好文学,现为平江县文联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江县诗联协会理事,湖南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诗词、散文发表,还应县政协之邀采编文史,主撰《平江记忆 . 艺匠篇》,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