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我读了一整年经典,谈谈经验和收获

 与鹰共翱翔 2022-12-07 发布于河北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精读《平凡的世界》,因为小说读的少,刚开始读的时候基本就看个情节,后来听怀左学长讲解了几次后,我才稍微有了一些思考。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觉?读书的时候总是匆匆而过,想深入琢磨一下但发现脑海中空空如也。

记得我以前也读过《围城》,当时我根本读不进去,觉得婆婆妈妈的一堆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读了几十页我就放弃了,问了一圈身边人,他们也都说不好看。可今年我重读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没读懂。

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别人问我,看完某本书觉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我只会说好看,挺不错的,或者看不懂,再然后,也就没了,不会向他讲解这本书有什么内容,或者哪些地方值得反复阅读或者反复琢磨。

这两天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很深刻的感悟,也就是越读书,越发觉我无知对过往以及当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了解,看不清很多事物的本质。

接下来,我结合上周怀左学长分享的读书方法,简单和大家聊一下。

01.

上周六,读书社群里无比热闹,打开一看才知道是怀左学长在和大家即兴分享他读书思考的方法:如何将一本好书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更丰富的内容。

学长有一段分享是这么说的,“一本好书,也是一套语言系统。我们在看这套系统时,如果只跟着系统走,走完,其实东西还在系统之中,双方没有发生任何交互,那么自然没什么属于我们的思考,我们也没得到什么东西。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通过学长的分享,我也有同样的想法。

读书的过程中,即使我遇到一个疑问点但是不会停下来思考,而是选择继续读下去,并不会去琢磨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也不会去琢磨某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总是看不懂书中的内容,或者看的时候没什么想法。

通过对方的提问,我陷入了沉思并很快得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是跟随作者的思路走,顺着文章的脉络在走,完全没有融入个人的思考。

作者无论写人还是写物,他怎么写,作为读者的我们就怎么看,一切只停留在书的表象之中。同时,我们还喜欢对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道德批判,判断人物角色的好与不好。

习惯了非黑即白,没有包容的心态。

我在读《人生》这本书,主角高加林失业后一蹶不振,而刘巧珍在这个时候给予了他很多的温暖,爱情的魅力当时唤醒了高加林。但很快,高加林通过关系到了县城里,后来又为了更好的前程选择和巧珍分手,转而跟黄亚萍在一起。

通过作者的描述,第一次阅读时我只认为高加林是个渣男,然后我气个半死,心想这个渣渣,怎么能欺负我们可爱的巧珍呢?我恨不得冲进书里,踹死他。

像我一样,很多人读小说时,只会对人物进行道德批判。后来,我用怀左学长教的方式「角色代入法」看第二遍时,试图站在高加林的立场上,转换视角去审视高加林的行为,我的观点突破了之前的局限性,多了一些包容。

也通过不同的视角,从现实的维度去看待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能看透很多问题。

首先,两个家庭条件不匹配。

高加林父母就他一根独苗,而且家庭条件非常不好。高父认为高加林和刘巧珍一起,是高家高攀了,而刘家总体条件比高家好很多。

说个书中有意思的事,巧珍家里有蛋糕和鸡蛋,刘家人都不舍得吃,而巧珍却偷偷带给了高加林吃。当然,高加林最后吃了。那试想你作为女方的父母,你的女婿无法养活全家,还得依靠媳妇娘家接济,你什么感受?

巧珍的父亲不愿意自己闺女嫁给高加林那个穷小子,觉得他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谈什么爱情?

书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很现实。

文章图片3

我目前也已婚,我知道已婚后的生活需要顾及更多。由于家庭条件不匹配,进入婚姻后会有很多的顾虑。爱情不能局限在你侬我侬,根本没有什么有情人饮水饱的情形。

虽然巧珍现在愿意和高加林一起,那婚后巨大的生活压力无疑也会令她感到吃力。作为婚姻过来人的刘父,反对是很正常的。

其次,两人没有共同的话题。

高加林读了书,心心念的工作地点是在城里。另外高加林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遇到的人会越来越多,精神世界也会不断在得到丰富。而巧珍在村里干农活,视野受限,能聊的就是村的事情,种田之类的话题。

即便高林两人结了婚,精神上很难找到共鸣,更别说聊一些深层次的事情。假设高加林和巧珍说他今天要写一篇稿子,和巧珍说说吧,巧珍也不懂。

跳出作者既定的文字思路,我们不顺着作者的文字去随意批判人物的性格,而是多加思考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代入人物角色或者用更大视野去看、去分析,我们才有机会了解文字背后最本真的视野以及读出更多的情感。

02.

知道了读书方法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即我们要选择好一些的书?那什么算好一些的书呢?

学长认为是有丰富「信息量」的书。有「信息量」的书种类很多,不仅仅指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各个门类的好书。

经典文学作品,质量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内容有内在逻辑线,作者也有广泛的社会阅历。而社科类好书,一本书大多有一个「核心问题」,而整本书就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来开展以及论述,有组织、有体系、有逻辑、层层递进。

我今年跟着学长精读了不少经典小说,不再只是看故事,而是体会作者笔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态以及角色的情感。比如《百年孤独》、《活着》、《围城》、《平凡的世界》等等,传递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小说故事,跳出故事之外还有众多引人琢磨的点。

演员之所以可以演活一个角色,那是因为花了大量的时间走进人物角色,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称之为经典,那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又令人发省的角色。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即将面临工作,但你从未接触过职场。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去写职场的小说,那你大概率只能瞎编。

表面的东西可以编造,那深层次的和非常具体的东西能写吗?

比如同事之间的明争暗斗、漂亮的场面话......说实话,很难。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没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来往之间,悟不透一些现实的道理。经历过职场的人都知道,职场生活没有那么简单,除了要提高工作能力,还要学会为人处事。

另外,我精读的社科类书籍有《毛选》、《身份的焦虑》、《娱乐至死》、《全球通史》。这些书增强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那社科类的好书要如何读?我先来分享学长读书做的一页笔记。

文章开篇提到,“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么样的功能。”学长和读书社群的同学们分享,这句话就是本书的核心问题,而本书就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而开展的。

文章图片4

「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好的社科文章往往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去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有组织、有体系、有逻辑地问题讲透彻。

通过一张图片以及简单的分享,希望能够激起大家对社科类的书籍产生兴趣。推荐大家看看《毛选》,尤其是《实践论》与《矛盾论》这两篇文章,在这里我不再诸多赘述。

经典作品,即便过了数十载,仍然经得起反复推敲和不断琢磨。

前几天学长通过一场直播,给读书社群的同学们串讲刚共读结束的《平凡的世界》。三个多小时的分享,他给我们讲解了21个点,干货满满。学长说由于时间受限只能分享这么多,倘若有更充足的时间或许会找到更多的点和我们分享。

文章图片5

反观我阅读的时候,读是读了,思考也思考了,但像学长那样找出那么多值得思考琢磨的点,我还未能达到。我是得反思我的读书的状态和思考的方法,重视做笔记。只能一点点通过看书来调整,争取了解更多的阅读方法、培养一个问题意识,去抓更多的本质问题。

总得来说,学长本次在读书社群的分享,令我以及所有的同学都多了几分思考。

人生路上,得此良师,是我们之幸运。

03.

通过学长在读书社群的分享,我总结了几点和大家分享。

1、阅读社科类的书,不要被名字吓倒。

这些书通常都会有一个「核心问题」,整本书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去开展的,有一定的体系、组织,并层层递进。这类书籍有《身份的焦虑》、《娱乐至死》。

例如《身份的焦虑》开篇提及: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多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文章图片6

在这里《身份的焦虑》就是本书的核心问题,而作者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意识」与分析焦虑的起因以及解决身份焦虑的方法,通过提出核心观点,分析原因、并解决原因的方法,层层递进,找到问题本质。

2、阅读一些有信息量的书。

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就会渐渐分辨什么是好书。我个人认为能够带来思考,能够帮助我分析事情、学会用更多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不再局限小范围的,能解决问题+为我提供价值,就是有信息量的书。

学长分享了一个词,「阻力」

在农村有耕地经验的人,都知道拉着犁耕地的时候,会体会到一种力,这就是物理学上讲的阻力。犁需要深入到地里再翻起,而不是趴在地上轻轻抚摸。如果轻轻抚摸,没翻土,种子没下去。这样的种地方式,种无数亩地也没有收成。

读书也是如此。如果一直看一些很浅的书,压根不存在难点,看个上千本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提升。比如前段时间我看了畅销书《365日》,这本书非常简单,不带琢磨读得顺畅,最多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

那什么是有「阻力」的书?我认为可以说《毛选》、《刘擎的西方思想讲义》以及《哲学的慰藉》,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读得非常慢,需要去思考,去琢磨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让我慢下来去动脑子。

学长说,信息量非常足的书才会产生阻力。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有不明白或者一知半解的问题,才会让我们停下来、开始去动脑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去转动很久都没有思考的大脑。

事实上真的如此,我以前都没有怎么去读书,读的也是市面上的畅销书、爆文,不用怎么去思考。每次看完文章,我都觉得有被安慰到,甚至认为很有道理,真的就是那样,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看书的过程,我跟着这些畅销书的作者的思维走,陷进他们给我传递的路线,也就是学长所说的跟着书所制定的系统。

那么读社科类的书籍,我们应该如何读?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方法。今年夏天我开始读《 毛选》,一字一句慢慢读,慢慢思考,遇到不会的我就会停下来思考,去琢磨去勾勾画画。

文章图片7

这样读社科类的书,就会有意思很多。从而代入到我们个人,通过《毛选》所写的文章也可以将自己联想成一个创业个体,想象一下在生活会遇到什么阻力,又应该如何应对?创业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应该如何积累力量,又应该如何思考方向......

自从我读了很多的经典文学和社科类书籍,通过读书、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我发觉我的思维越发活跃,也慢慢懂得去分析生活中许多的问题,心态也变得更好。

跟着怀左学长阅读经典文学,培养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了选择好书,越读越有意思。如迎吉所说的,要跟学长读五年的经典文学,让学长带她入门。我想说,我也是这么想,好的东西值得思考,更值得细品。

怀左学长2023年经典读书社群共读书单已经出炉,这些书在过往光看书名就让我心潮澎湃,更别说阅读。现在我转变了我的思维,要去读而且要细读,才能拓展眼界,打开新的认知。

阅读、越读,令人生更有趣味。

最后,我想说提升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读书是最低成本也是最有益的提升方式。

祝2023年,你我皆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