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0晋中 双林寺导游词图文  打底

 哲齐66 2022-12-07 发布于山西
各位团友,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寺内的10座殿宇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大小彩塑2052尊,其中比较完好的有1556尊。
其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之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创建年代:
双林寺创建于北魏之前,重修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武平二年,原名“中都寺”,因汉代在这里设中都县而得名。
名称由来:
据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
在四周各有两棵大树的地方涅槃的,佛祖涅槃后,这8棵大树扭合成两棵,故称“双林”。
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时人们根据这个“双林入灭”之说将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殿宇历代重修,现在保存下来的是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前后三进院落,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对称、和谐,四周城堡式的围墙建于明代。
[天王殿]

天王殿内外,彩塑了四大金刚与四大天王像。
这8尊佛国世界的护法神像都有3米多高,大有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英武气概。
这些金刚及天王像一个个双目凝视,攥拳握杵,筋骨外露,隆起的肌肉富有弹力,那种震撼山岳、气吞星斗、威武雄壮的架势,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形体中迸发出的超人力量,虽说是无声的彩塑艺术,却似乎能够强烈地听到那如雷的断喝!

再看金刚、天王的衣纹和腰带,都紧紧地扣在他们浑身是劲的躯体上,尤其是腹部塑造得强劲有力,在腰带的束缚下紧绷绷地鼓凸出来,似乎只要他再鼓半分气力腰带就会戛然而断一样,线条的运用和形体的结合十分成功与殿内的天冠弥勒、八大菩萨像的端庄虔诚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艺术上看,古代匠师用大块的形体和强调起伏的手法,使人感到他们并不是一般庙宇里的金刚和天王怒形于色,虎视眈眈,杀气腾腾的凶悍相貌
而是威风凛、气度不凡、力大无比的人间勇士,甚至有一种亲切亲近感,忘却了他们是神。
尤其是那传神的双目,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的面部表情,
并不像一般的凶神恶煞那样,只会让人感到恐惧而敬而远之,反而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历史上许多勇猛将军的形象,是樊哙,是张飞?
又谁也不是,他们是我国古代武将典型形象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人们一进入山门,便会与金刚的目光相遇,而且每走几步,您都会明显地感到其中一位金刚在看着您,又似在欢迎您。
双林寺大多彩塑人物的眼睛。
或昂首挺胸、极目远望,或左顾右盼、侧目而视,观其双目,我们总能在一个具体位置和他们“悟对通神”,似乎可以和他们进行某种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这是因为古代艺术家们借助塑像眼神的刻画,拉近了金刚、天王、罗汉、菩萨同人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寺观塑像或亲切感人或逼人的艺术氛围。
这些人物的眼睛十分符合解剖原理,如眉弓、眼眶、眼皮、眼眼睑、眼球等结构是完全真实地按照人眼解剖结构塑造的。
眼珠是传神的关键,技巧难度大,塑造十分讲究,古代彩塑大师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点睛的上下、大小、浓薄、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人物身份、性格、表情、视点、视线及转动方向之间的艺术规律,按照“目为心候,应心而发”的原理,有的在眼球上点染黑漆,有的则直接用黑色琉璃嵌人眼球,既逼真形象,又光彩照人,同全身的彩绘统一协调,还对人物的性格直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作用。
请看,殿内的四大天王,身穿盔甲,脚蹬八怪,十分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做到了威力与慈善相结合,显得令人可亲可敬。
这尊手持清风剑意为“风”、神气十足的护法是南方增长天王,他两眼凝视远方,锁眉圆目,架势豪放,应该是一个性格刚直、见义勇为的猛将。
那位怀抱琵琶意为“调”、胡须自然外翘的护法是东方持国天王,肤白面温,表情内涵,恰似一位满腔热沈而又慈祥的将,给人以神秘亲切之感。
再看这位左手持伞意为“雨”、气势如虹的护法是西方广目天王,那全身红色、视而回首的姿态,显示的是一个赤胆忠心的勇将
而这尊右手轻托舍利塔、左手握蛇意为“顺”、稳如泰山
的护法是北方多闻天王,您看他方脸端正,两眼侧视,气贯全身,表现的是一个久经沙场、多谋善断、临危不乱、气吞山河的大将。
在这里,古人将这四大天王有机合理地安排在一起,通过他们各持一物而暗喻“风调雨顺”,还
体现了人们向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伽蓝殿]
这座伽蓝殿,也叫“武圣殿”。
武圣殿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而建,之所以在佛教寺院里出现,是因为从宋代起,关羽成为被朝廷追封和民间祭祀的最高神祇后,佛道两教争相把关羽纳入自己的寺院或道观,并以他充为护法神。
儒教称他为“武圣人“,道教称他为”关圣帝君”,佛教则宣传说,关羽死后,他的亡灵皈依了佛门,因此便把他列为伽蓝菩萨之一,并建立专门的殿宇来供奉他。
所以,寺院里供奉关羽的殿宇又称“伽蓝殿”。
殿里正中关羽坐像为清代所塑,彩绘金碧辉煌,但塑造艺术很一般。
倒是墙上的连环画式悬塑艺术值得大家一看,主要讲述的是关公在三国时期的故事。
这种悬塑以一种当地特有的红胶泥为原料,精心塑制在殿内的四壁,如“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尊塑像被悬塑在墙角。其他的您只要细看那些镂空的标题,就可以知道它的故事情节了。
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别曹营”、“过五关斩六将”等几组悬塑场面中,尤以“水淹七军”的艺术手法最好,古代的无名匠师居然能将波涛涌的水浪,于禁所率领的七军将士纷纷死里逃生的宏大场面,塑造得惊心动魄,显示了关羽的赫赫战功。
由于这此悬塑以多组连环壁塑的形式,选取一些典型事例来概括表现关羽忠勇善战的一生,很像一幅幅立体连环图画,各组之间既各自成立又互有联系,故事情节连贯,从而比较引人人胜。
[罗汉殿]
这座殿里的十八罗汉像,与人等高,形态各异,性格鲜明,情趣盎然,生动感人,明显具有宋塑风格,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品。所谓宋塑风格,就是宋代彩塑写实流畅、刻画逼真、概括夸张、可亲可爱。
罗汉殿里的这4尊立像、14尊坐像,均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其平民化、人性化的可亲可爱的一面,与宋代之前大多受到外来艺术或外国人物形象影响的罗汉像大不相同。
罗汉是释迦牟尼的护法弟子、修行得道的僧侣,本来就是活在人间的和尚,由于他们地位低微,十分接近人间
所以古代彩塑匠师们反而对之格外偏爱,倾注了更大的创作热情。
在罗汉身上,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佛教的发展,
大大突破了佛教程式的约束,更加注重了人的自我表现,看上去使人倍感亲切,似曾相识。
由于他们形象本身的典型性和丰富性,甚至被人们分别起了
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中国式名字,而他们本来的佛名反而鲜为人知,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这位双目微阖的是静罗汉,他心里好像有什么高兴的事而合不上嘴,神情显得博学多才面又经验丰富。
而这位正冠端坐,手持降龙较的是降龙罗汉
那一副凝视别人的神气、侍才傲物的目光和微耸的眉头,看得您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刚做错了什么,甚至想开口问问他。
这一位腿上站着一条小狗并用手指着它的是镇定罗汉,

他双目炯炯有神口唇微张,面目和善,微笑着在闸述什么见解,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高僧。
他那精湛的演说,连这条小宠物都在全神贯注地听,您瞧,它
竖立着的小耳朵的形象是多么可爱。
而这位双眼微闭、神态安详的是养神罗汉,
他那一副闭目养神的姿态和闲情逸致的表情,犹如退隐的高士,什么也不用操心而清静自如。
这两位一老一小依在一起的是病罗汉和矮罗汉,
身材消瘦、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的病罗汉,左手挂着拐杖,右手扶在矮罗汉肩上,在颤颤巍巍地行走

病罗汉和矮罗汉
您看他那微张的嘴唇,可看出一种病人膏荒的无奈,但是他那嘴角的一丝微笑,又显示出一种历经千辛万苦而证得佛家智慧的欣慰之情。
矮罗汉虽然个子小、年龄小、道行浅,却好助人为乐,他们俩在共同经历了艰辛的跋涉后,终于跨进了佛国世界的殿堂,脸上显现出来的欣慰之情和内心活动写照得实在绝妙。
古代匠师为了追求艺术的逼真效果,在塑像的细部刻画上不惜走向极端。
这位脸上一副饱经风霜的神态、布满皱纹的苦行僧是瘦罗汉,你别看他那骨瘦如柴、松弛的肌肤下一根根肋骨看起来像搓板的样子,却是一副着眼面十足悠闲,自得其乐的神情,修行到这个分上,让人敬佩也让人可怜。

而这位长着一个“将军肚”的胖罗汉

胖罗汉
肚皮硕大而突出,肌肉丰满结实而富有弹性,还隐现出脉搏的血管,他好像正在怒斥这人世间一切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事,挥动手臂,龇牙咧嘴,一脸的暴躁易怒,还顾不上过来与我们相识。这两个罗汉一静一动、一喜一怒,相映成趣,实在是生活中真人的写照,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这一位年轻的僧人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侯罗,他忍负重才戴上官帽坐在了主席台上,你们可不要美慕人家有了地位,那是付出多少心血才换回来的

罗侯罗
这一位右手指着翻开的经书,正在认真宣讲的高僧是讲经罗汉,我们也应该学他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种信仰,假若干出了一番成绩,也要向他人讲出自己信仰的真谛与超人之所在。

而这位眉毛很长的罗汉当然是长眉罗汉了
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更要十分注意自己的晚节。
这两位好像刚刚进殿的分别是迎宾罗汉和醉罗汉
其他的佛门弟子正在按时听佛主讲经说法,可是不守清规戒律、放荡不羁的醉罗汉,不知到哪里偷酒痛饮刚回来。

迎宾罗汉和醉罗汉
您看他满脸通红,醉眼蒙胧,东倒西歪姗姗来迟,还一手
指着旁边的迎宾罗汉,仿佛正在为自己辩解,其酩酊大醉的姿态很像是当时五台山的鲁智深和尚喝醉了酒一样,又出现在这里,也不知他在胡言乱语些什么,弄的年轻纯真而又缺乏经验的迎宾罗汉还有些不好意思。
真是少了一份佛性,多了一些情趣,让人似曾相识。
这样的瞬间场面,其实在古今现实社会中并不少见。
这一位面容俊雅的青年僧人应该是英俊罗汉了,他那种对
佛学智慧无比钻研用功的神态,让人感受到“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也应该是当今社会有志青年们具有的良好品格,千万不能靠作弊来谋求学位或职称。
这一位嘴角痛苦地向下弯着欲言无语的哑罗汉,塑造最为传神。您看他正襟危坐,双眉紧皱,嘴巴紧闭,怒目圆睁,默默地凝视着这个世界

而且我们也能够从那威猛深沉的双眼、似有起伏的胸腹上面,看到他积郁在胸和苦衷难言的耿直性格与内心世界。
他也许是看到人间的许多不平事,但又欲言不能而脸部肌肉紧绷,使得他的双目超过平常比例而圆睁瞪视,体内蕴含的力量和动势犹如火山爆发,就要全部从两眼喷泻而出了,但又只好把气愤咽到肚子里,以致胸腹部一鼓一鼓,好像至今还在急促地呼吸。古代的彩塑大师,把这尊性格耿直、欲言无语、欲喊不能的哑罗汉十分着急但又无奈的刹那间的形象塑造得静中有动、外柔内刚,性格十分鲜明,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这一位左手撑腿、右手指虎的就是伏虎罗汉了,他那冷峻的目光,威武的神态,动势雄健有力,使得威风凛凛的兽中之王直到这时还老老实实地安卧在那里不敢乱动。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佛学修养颇深而且坚定与自信的长者。
这一位生性爱说爱笑、笑口常开的是多言罗汉,他看来是专家教授级的人物,
口若悬河,智慧无穷,启人心迪。
当今社会若是这样多言的人愈多,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就会愈受益。
总之,全殿十八罗汉,从表情、体态、动势以至服饰等细节的塑造,都
恰到好处。
从艺术上看,古代匠师们并没有把这些罗汉塑造成冷冰冰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这些罗汉形象所表现出的生活真实及艺术魅力、外静内动、类型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是他们至今还能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有血有肉、如生的罗汉群像前,我们仿佛能够感触到他们肌肤的体温,闻嗅到他们呼吸的气息,聆听到他们谈经论道的喧闹之声。从他们的脸型相貌上,还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征,让人一眼即可认出,这些罗汉形象是来自生活中的真人,是现实生活中真人的典型提炼和概括,并且充满了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浓重的人间烟火味,使得彩塑人物更加真实和亲切感人,从而达到了高度传神的境地。您听,左面的罗汉还在讲经,您看,右边的罗汉又在论道,那辩论的声音、热闹的气氛,即使离开了罗汉殿,仍然会在你们的脑海里呈现。
[释迦殿】
释迦殿正中坐像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中的贤人”,姓悉达多,名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公元前565年出生,成人后出家修行多年,终于顿悟成佛,创建了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智觉”。
释迦牟尼佛的右边是手里拿着一枝莲花的文殊菩萨,左边是双手持着经卷的普贤菩萨,两尊塑像面颊丰满,眉清目秀,形象生动,与其说他们是佛教中的得道者,不如说是两位超凡脱俗的可爱少女。
这种以少女出现的菩萨形象,在释迦牟尼佛像背光的后面以及其他各殿中还可以看到。
殿内四壁以48组、80多幅连环画的悬塑形式,连续壁塑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自“白象投胎”至“双林人灭”的一生经历及其成佛后点化众生的故事,所有故事情节和传说表现得诗情洋溢动人,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殿内壁塑“佛本行故事”,采取连环图形式分层组合,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传经普度众生的一生事迹。双林寺壁塑为佛传上所选作的情节有48铺,分布于东、北、西三壁,由东至西,分四层,一至三层,每层高0.93米,第四层高广2米,与一般绘画中表现的:仙人布发掩泥得燃灯佛授记、菩萨在忉利天宫说法、白象入胎、右胁降生、父王奉太子入天祠、天神起迎、阿私陀仙为太子占相、入学习文、比试武术、太子纳妃、田间观耕、太子出游四门见老病死及沙门、在宫闱生活见妇女姿态深可厌恶、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降魔成道、梵天劝请说法、鹿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降伏毒龙度三迦叶、游化摩揭陀国、作地狱变等,稍有增补。东壁塑白象投胎至菩提成佛;西壁塑初转法轮到金棺自举,塑造人物多达二百多尊,高约0.2至0.4米,壁塑中殿堂楼阁、文臣武将,情景写实,虽较绘画的表现略为简略,而立体人物却别具特色。壁塑在构图和人物造像,受到壁画影响极深,形形色色的世俗人物,动态神情各不相同。同时也受到元明盛行的戏剧艺术的影响,构思精妙,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

从艺术上看,这组佛祖传奇故事也是完全中国化、世俗化和生活化了,有山水云石、花筑,也有宫廷宴会、歌舞升平,更有渔猎耕作、集市贸易,人物山石与建筑浑然一体,多种塑造手法并用,五彩斑斓,金碧辉煌,富有极强的立体感。
可见佛教来到中国,不仅要改革为中国民众所接受的形式,还要人乡随俗,更要以中国的社会生活背景为传播的手段。
这个殿内的四壁共有人物像200多尊,其中最令人难忘
的是在扇面墙背面,坐在蚌上正在渡过南海到普陀山设道场的观音像,具有一种动态美。
请看,头戴花冠身披彩带的渡海观音,上身微裸,身姿优美,侧身单腿端坐在粉红色莲花瓣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是那么安详自若,显得稳重静谥,感觉不出动势。

可是您若退后几步,将背景纳人视距一并观看,就
会感觉出强烈的动势
背景上大海的波浪线、观音的衣纹线、飘带线等各种曲线重叠穿插,呈现出了大海洪波涌、巨浪天的磅磷气势,观音菩萨在
善财、龙女和十六尊者的护持下,逐浪而行,上下漂浮,令人目眩。
这种利用观者和雕塑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利用背景的流动性曲线同主体人物形成曲与直、刚与柔的对比,使之产生以动破静、发生动感的艺术作品,在我国古代是少见的杰作。
[千佛殿]
千佛殿里,古代匠师采用多层壁塑及悬塑的方法,充分利用殿堂内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请看,从屋顶到地面,上上下下塑造的
这6层、500多尊菩萨像,均为元塑,占到全寺塑像的1/4。正中高坐的自在观音菩萨像,在全殿体量最大,高2米多。下侧韦驮、夜叉护立两旁,体量次之,后面壁塑五百菩萨,数量众多,体量最小。
整个殿中,结构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表现了佛国世界的森严等级,尽管内容庞杂,构思却独特而巧妙,既能小中见大,又显得主次有致;
既统一协调,井然有序,不显拥挤,又有礼佛之便;
既合理地节省了占地面积,又增加了塑像的层次感,加之菩萨神态、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衣纹飞扬飘舞,前后左右千岩竞秀,万泉争流,迷雾祥云缭绕其中,活脱脱一幅立体的千佛聚会图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西方佛国世界之中。
正因为这种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式空间形成的西方佛国世界,能够给人以真情实感,就使得那些善男信女们一到这里便产
生了神秘幽静的出世之感而顿生皈依之心。
这尊自在观音像,也称“水月观音”,是观音菩萨的一种化身,造型及神态刻画非常完美,在别的寺院里很少见到这种坐姿的观音菩萨。她与千篇一律的无数观音像相比,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陈规,给人的印象历久而难忘,塑造风格很独特,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从姿态动作上看,她是那么的悠闲自在和窈窕,其右腿高翘曲踏,而左脚却向下轻轻踏在荷叶上,右臂闲搁而右手又微微拾起,左手则为支撑点,重心全落在左跨上,身段极为优美而线条流畅,姿态也极为舒展大方,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

从面貌表情上看,她又是那样的潇洒自如,面貌静、圆润,表情聪颖、温柔,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露臂赤足,衣半遮,十指纤细,其身姿神态恰似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
从力学与美学的结合上看,这尊自在观音像造型十分准确,对人体内在的骨骼和肌肉运动研究得很透彻,出色地解决了人体重心落在身体左侧的问题,既改变了雕塑中—贯直立的程式,又充分表现了自在观音的个性和感情。
既出色地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又给人以一种无拘无束冲出佛门清规戒律的感觉,生活情趣极其浓郁。
从神学角度和世俗情感看,古代彩塑大师既巧妙地遵从了佛教的印相之规,又以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大胆地创新,从而冲破了宗教艺术的一些程式和规律,在作品中融人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人间世俗情感,塑造了一个冲出封建束缚而神采奕奕、生动自然的艺术形象,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在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自在观音像右边这尊佛教护法神韦驮像,身高虽然仅1.6米,与常人等同,但是却极为英武而颇具动感美。
他不仅在全国同类题材中属于经典之作,而且是许多文物、旅游书籍封面的明星人物。

这尊塑像一扫元、明以来护法神将空洞呆板的表情,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形体塑造静中有动,文中蕴武,充满活力,简直就是一位武艺高强、足智多谋而又颜具儒将风度的古代将军形象,既果断、英武而又需雅、刚毅。
在艺术表现力上,这尊韦像的艺术特点就是在静态造型中表现出了运动,也就是艺术形象产生了“张力”的效果。
请看,盔甲分明的韦驮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力与美,极富弹性和动感,给观者在视觉上、心理上都造成一种浑身是劲、气贯全身的真正的武士之感。
其身体的扭曲,特别是腰部的扭曲极为夸张,似乎达到了一种人体所不能及的程度,却丝毫没有造作、别扭之感,相反给人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
而韦驮腿部的稍息站立动作到上肢、头部的侧向转动,再到眼睛的反向侧视,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节奏并且富有连续性的动作。这种从一个姿态到另一种姿态的转变,使得我们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就好像看见了他的运动。加之韦驮身后的飘带弯弯曲曲,环绕全身,好像被风吹起来一样,与这种刚劲
有力形成极大的反差,却产生了一种临风而动、英姿爽的效果。飘带的飞舞把原地不动的韦驮给带活了,您看他上身向右扭曲,左手握拳而臂肘拾起,右手执法器,好像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
这样,彩塑中最难表达的境界一不动而动就产生了中央美院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观后曾题词:“双林寺韦像,雄健英武,可谓全国韦之冠。
千佛殿的供养人像也很生动逼真。供养人原本是生活中的善男信女,身世差别不等。
但是古代匠师们在塑造上并不比佛教神像逊色,反而艺高一筹。
请看,正面那尊躲在门后偷听的供养人像,他对面的一组与真人齐高的供养人像,面对千佛在窗台下方站立着的这30尊供养人像,有名有姓的虽只有两人,但都面目朴实,性格鲜明,面部表情、体态特征以及服饰装扮等给人以深刻印象。
其中的这两尊等人大小的供养人像—牛普林及其妻子冯妙喜,均做合掌默默祈祷状态,但是两人的神情又有所区别。
牛普林脸型饱满,神态憨厚,额上皱纹突出,眼神十分和善,让人感到他的确是一个心地善良开阔、为人忠厚质朴的佛教门徒。

而冯妙喜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眉头微皱,面带愁容,更加虔诚。

这两尊供养人像,在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上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可见,古代匠师对供养人像所注入的情感,远比那些虚无缥缈的天神更为贴近一些。
[菩萨殿]
菩萨殿是双林寺彩塑艺术保存最为完整和完美的一座殿堂。
殿内四壁的菩萨群塑共有485尊,为明代悬塑作品。
所有菩萨一改直立的程式,重心前倾15度~20度,衣纹飞扬飘舞,全部面向端坐中央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初看犹如千人一面,细看则无一雷同,有的对坐讲经,欲语还休;
有的静穆凝神,若有所思;
有的脚踏祥云,如飞若动:
有的开门展望,翘首期待;
有的正在过海,有的头礼拜.....真是群佛聚会,千姿百态,令人眼花乱。
这尊左有善财、右有龙女胁侍的千手千眼观音像,

端坐于满壁青绿的背景之前,仪容端庄而秀美,神态温柔、安详而妖媚,其千手百态,有如孔雀开屏,金光闪烁,璀璨夺目,特别是那多变的手姿和含情脉脉的眼神,充满灵气,犹如一位靓丽的少女。
除了精心塑造眼睛并使之传神之外,手是心灵的第二窗户,作为形体语言,经常用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感情和思维活动,在雕塑人物中也起着重要的传神作用,同时也是我们观赏雕像、塑像人物艺术水平、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窗口。
佛教彩塑人物双手组合、做出各种姿势的手势,一般被称为“手印”,又称印契、印相,是每一尊塑像表达志愿、能力的方式,为权力、敕令的象征,更是佛教教义各种含义的表达,其种类很多,手势语言也十分丰富复杂。
按照佛经的解释,千手千眼的形象,是观音菩萨的六种变相”之一,这尊观音像的手上所代表的千眼,就象征着菩萨以此来洞察人间的一切祸福,千手还可以随时前往拯救。
额头上的那只眼睛,象征她已经修到了极高的境界。                                                                                      如果你们有兴趣细数这尊千手千眼观音的手的话,数来数去也只有26只手臂,但却象征着“千手”。
这26只手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有弹性,如扇面形排列几层,上下交叉,前后掩映。每支胳膊都塑造得圆润丰满,与身体的比例恰到好处,毫无生硬、造作之感,看上去是那么和谐、完美。
千手之中, 有的手心有眼,观世间万物;
有的手持法器,慈祥中透着威严,真是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那些手持的轮、伞、花等法器,象征吉祥如意;握着的刀、剑、戟等兵器,是用来降魔伏妖;
而两手高托的日月,则象征着主宰宇宙的无量佛。
这种象征性的奇特造型,是我国古代艺术家丰富想象力的高度集中和完美体现。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色彩的搭配,虽经历代更替,但仍给人以亮丽之感。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佛坛上的主像是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和应身释迦车尼佛这三身佛,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像。
这几尊塑像均经后人重妆,已失原作之风韵。
三身佛都端坐在莲花座上,是因为传说释迦牟尼诞生前,其父净饭王的宫中祥瑞竞生,特别是水池里突然盛开出大如华盖的奇妙莲花,更因为释迦牟尼诞生后走了七步,步步生莲,他得道成佛后是坐着莲花对弟子们说法的,
所以佛就坐在莲花上了。
其实,莲花本身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和亭亭玉立的特点,也得到了佛的青睐,它象征着佛教的清静无虑,出俗超尘,因此莲花也成了佛教中的“圣花”。
您看这须弥座上的小力士,虽然体量不大,但造型夸张,那紧绷的服装、饱满的肌肉、张嘴怒吼的神态和奋力打着沉重塑像的形象,体现出古代武士们气吞山河、力大无比的气势。
双林寺还有一些优秀的塑像作品。例如阎罗殿里的地藏王菩萨,就打破了常规,不再是身着比丘装束的男相造型,而是一位倩丽的少女,释放着青春气息,并且善解人意地向人们微微致意,在她面前,人们会没有到了阁罗殿的感觉。
侍奉在地藏王菩萨左右的道明、闵公本是父子,但是闵公作为道明的父亲,却在道明之后出家,要称道明为“师兄”了。
两人相遇时,闵公虽然双手作揖,却面露渐愧之色,古代工匠通过他头部的扭动,衣纹的飘舞,浅浅的笑容,把一瞬间那不好意思的神态,塑造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而土地殿里的土地爷像,右肩高、左肩低,面带笑容,慈眉善目,白须飘然,忠厚老实,俨然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形象。侍从他的金童,手捧印玺,笑容活泼天真;
玉女捧着印匣,样子纯情可人。
欣赏完这些精彩传神的彩塑珍品后,您就会知道,双林寺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必然的了。


双林寺是如何保护下来的?

一、桥头村为啥没古树

日寇侵占平遥期间,有一年,日寇向当地百姓搜刮逼要木材,看中了双林寺宏大的建筑,企图拆除庙宇运走木料,于是给双林寺所在的桥头村,下达了一个数字巨大的木材任务。桥头民众为了保全这座古迹,完成日寇派要的任务,硬是把全村的树木锯完,又从邻村买来木料,凑够了木材任务,最后保住了双林寺。因此,现在的桥头村,尽管杨柳成行,却见不到一株古树。

二、“狗头”未敢换泥头

如今人们当回忆到:双林寺在“文革”中,没遭破坏时,便称赞说:“多亏了桥头村的好干部、好村民。”“文革”初期,有一天,从邻近县突然来了一批“红卫兵”,拥在双林寺门口,要进寺中破“四旧”。那时双林寺是大队的粮库。当时的大队民兵连长曹长润,急中生智,马上用高音喇叭召集全村民兵,去双林寺门前集合,以保卫大队仓库为名,保双林寺的安全。民兵们当时高喊:“双林寺是仓库重地,双林寺是国家保护的文物,谁敢动动双林寺的泥头,我们就砸烂谁的狗头!!”经过一场激烈的较量舌战,红卫兵一个个溜之大吉,双林寺得以安然无恙。历经磨难的这座千年宝刹、艺术宝殿,所以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不知有多少爱我中华文化瑰宝的儿女,付出了心血和艰辛。当今人们在欣赏赞颂这座名寺时,能不同时敬佩那些为保护古寺作出贡献的中都儿女吗?




三晋大地,古代寺庙星罗棋布,其中平遥古迹双林寺堪称艺苑奇葩,彩塑名扬海外,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誉。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宋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现为小学校所用)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
进入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屋顶悬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
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尤其是四大天王,高达三米之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篇》引王业燕《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同两厢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颇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观者无不称奇。
释迦殿两厢各为四间悬山式建筑,因在殿内隔墙,又分为罗汉、武圣、阎罗、土地四个小殿。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他们略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之为“神品”。
武圣殿正中关羽坐像为清初所塑,气势威然,神态逼真。四壁满布悬塑,为关羽生前事迹,内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蔡阳”、“水淹七军”等,人物高约四十厘米,造型生动,设色艳丽,观之饶有兴味。阎罗殿内陆藏王菩萨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阎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穆森然。佛经称地藏王为四大菩萨之一,统领地狱,拯救诸苦。此殿即按佛经中“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法构思并塑造的。土地殿所塑土地像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旧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丰登。土地像被塑成一长者形象,慈祥、忠厚。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释迦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东西相对,钟楼上现有明代嘉靖年间大铜钟一口,击之声闻数里,余音不绝。
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
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惜于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窥到壁画一斑,线描挺拔,设色艳丽,尚有元代遗风。
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这众多的形象,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构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殿堂。
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为明天顺五年(1461)的作品。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前檐墙内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娘娘殿和贞义祠内塑像、壁画制作年代较晚,艺术水平—般。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概括之约有三点: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应强调指出,即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之所以取得生动气韵,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最佳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此外,我们通过对韦驮像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韦驮腿部动作为正面站立,身体重心立于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这种姿态是符合为佛站岗护法的特定身份的,但这样处理,—般极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鸡。双林寺韦驮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韦驮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形成了连续性的第二动作。而最为精彩的是韦驮眼神与头部方向的反向关系。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头部向侧面扭转时,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即头部向左侧扭转,眼睛必向左侧看,头向右侧扭转,眼珠也必然向右侧转动。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而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望着相反的左方。这样,在时间上就又增加了一个节奏。如果我们试着模仿一下韦驮像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我们纵观韦驮整个身姿,从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韦驮塑像的“不动之动”产生了。这一艺术真谛,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早有深切体会:“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因为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发现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它的运动”。这是对韦驮塑像动感的绝好说明。
这些作品的创造者,我国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世代相传技艺,勤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功底,双林寺彩塑就是他们各骋奇思、惮精竭虑,倾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的不朽艺术杰作,有许多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称为艺术神品当之无愧,,双林寺文物精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蕴含有极为丰富、可供借鉴的营养,认真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其艺术成就,对今天的新美术创作或许能有某些启示作用。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山西做客,相信山西的好风光足够让您玩的尽兴。

有支著名的名歌叫《人说山西好风光》,不过我认为山西之胜而非自然山水,从汉唐到明清,山西一直是人文荟萃之乡,二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

它坐落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作为平遥最早开放的旅游景点,以精湛的彩塑名扬海外。

一九八八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与平遥古城,镇国寺一同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掩映其间。

但真正叫人动心和赞叹的是这里彩塑那独具特色的魅力,曾被中外专家称为真正,独一无二的珍宝确实是无愧的。

与其说这里是座佛寺,倒不如说它是中国民间彩塑艺术的一个陈列馆。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为什么又易名双林寺呢?

据记载,释迦牟尼涅槃时四周各8棵大树,之后呢这八颗大树扭合成两棵,为纪念他故改名“双林寺”。

四月初八,是双林寺一年一度的庙会。

许多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纷纷来到寺院,

在这个窑洞前有一位卖竹帘的老汉,从清早卖到中午也没有人问津。

他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索性吃烧饼充饥吧,正送往嘴边时东边来了一个乞丐,正在叫卖的壮汉顿时怒火上冲,你是不是成心弄脏我的摊子,乞丐摇了摇头,架起他的双拐朝卖竹帘的老汉走来,见乞丐伸出双手,停在自己的摊前,老汉就将手中的烧饼送到乞丐嘴边,又将自己仅有的一点开水给了乞丐,他吃饱喝足了,就休闲的睡着了,忽然,卖竹帘的老汉感觉眼前掠过一道亮光,一眨眼,乞丐已不翼而飞,竹帘上出现了观音的化身,

从此,双林寺赶会遇神仙的故事在百姓中广泛流传起来,每当四月初八,都要来双林寺逛逛庙会,祈求碰到神仙。

所以也称为双林胜境。

今天,让我们也沾沾灵气现在印入我们眼帘的是天王殿前廊下的四大金刚像,金刚是佛教的卫士,他们缠衣裸体,执金刚杵。

每尊高达3米,在有限的空间内摆的架势很大,给人的形象是非常生动的。

并不像一般寺庙门神狰狞害怕的样子,相对而言就有古代武士的亲切之感了。

令人感到坚强有力,甚至忘却了他们是神,而是力大无比的勇士。

而在他们身上塑造最成功的要数他们的眼睛了,在黑暗中好似两颗眸子在闪动,从山门到天王殿这一段甬道上,每走四步,就会明显地感到其中一位金刚在盯着您,

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大家试一试,就会发现他们恪尽职守,既在审视您,又在欢迎您,所以要经过他们的审视,才能接近于佛。

天王殿是整座寺院的打头殿,供奉的主像是弥勒菩萨

这个殿是明代的作品,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是打头殿,风吹日晒比较严重,颜色不是太完整。

这里殿内的彩塑泥土都是使用当地一种粘性很强的红胶泥土,干后能坚硬如石,经久不裂。

泥塑干透后,先用胶矾水刷,干后用鸡蛋青加胶水配制大白粉涂刷,刷上白底色后要用棉花或者白布反复擦抹,直至擦出光泽,最后可进行石色彩面,

所以彩塑身上的衣,裙均色彩艳丽。

和元代《画塑记》中记载的古代彩塑的用料情况大致相同,我们到后面还有更精彩的。

释迦殿是双林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

殿内供奉的是佛祖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是佛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第一把手,和我国孔夫子是一个时代的人,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智觉。

佛的左右有两尊胁侍菩萨像,左为文殊,右为普贤。

两尊塑像面部丰满,眉清目秀,很像两位可爱的世俗少女。

殿内的四周,壁塑结合悬塑,以连环画结构塑有释迦牟尼故事48个,表现了他从出生到涅槃的佛传故事,这些古印度人物,无论形象还是衣服,发型,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在释迦牟尼像背光的后面,是一尊渡海观音像,是双林寺的精妙作品,他单腿盘坐于红色莲花瓣上,而将左腿翘起,整个身躯突出壁外,侧身扭腰,手抱左膝,背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飘带上下翻飞

身后十八罗汉护驾,是一尊潇洒倜傥,十分罕见的渡海观音啊!

您再看一下罗汉殿

它是双林寺的代表之作,精华之作,也是双林寺塑造风格最早的一个殿,主体是十八罗汉朝拜观音的生动景象

主像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只要世上有人,念诵其名字,她便会观到这个声音,前去救助

所以叫观世音,到了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才简称观音的。

菩萨的背观是泥塑外面贴着一层金。

采用的镂空塑法,在别的殿是不常见的,中国建筑学将就对称,所以罗汉均匀的分在观音的两侧

这里的18尊罗汉,是宋代彩塑风格,这两尊罗汉一瘦一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尊瘦骨嶙峋肋骨都能看到一条一条的

所以,后人叫做瘦罗汉,而紧挨他的这尊,胸前腹部的肌肉丰满肥厚,而且富有弹性,所以叫做胖罗汉了。

这两罗汉不仅是泰然自若的样子,而胖罗汉是怒目圆瞪,好像要发脾气似的,您看他,右手拿着一颗珠子,那是他的法器,原来是这只小狗轻轻的咬了一下胖罗汉的脚趾头,胖罗汉便非常生气

而他的主人是护着它的,好像在说,你已经是个罗汉了,何必和一个小不点计较了,显出非常镇定的样子,所以后人叫镇定罗汉

古代雕塑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每个转角处巧妙的安排了两组由门外入内的立像,左角处的这两尊罗汉一高一矮,高者面色苍白,双目微闭,左手拄杖,右手抚在矮的左肩上,全身无力,呼吸困难,所以叫病罗汉,矮着称为矮罗汉

右角处的两尊罗汉是迎宾罗汉和醉罗汉,从迎宾罗汉的表情,体态,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年轻率真而又缺乏经验的修行者,他手持叩门砖,破门而入。

当见到宾客满座讲经说法的热闹场面时,他的欣喜与惭愧交织一起,想表达什么又无从说起了。

在他边上这尊,面红耳赤,手还指指点点的,给人一种非常放纵的样子,他是不受清规戒律犯佛戒了,喝醉了酒,他满脸通红,醉眼朦胧的样子,因为喝酒来的晚了,但还在为自己辩解,手还指着迎宾罗汉,好像在说,迎宾罗汉比我醉罗汉还来的迟呢?

这尊是罗汉殿的代表作,他为印度装束,两眼圆睁,默默地凝视着前方,好像看到了人间许多不平事似的,他的嘴巴紧闭着,心里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但就是说不出来,以至于胸前腹部的肌肉一股一股的,各位从他的造型可以想象一下他到底是一尊什么样的罗汉呢?

就是有许多话要说,但就是说不出来,他是一尊哑罗汉,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面部和胸部都憋的通红,虽若思有悟却欲言无语,只有通过愤闷的双目冷眼,注视着人间的沧桑,把一位性格耿直的哑罗汉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些罗汉都是八百年前的,那么各位发现了没有这尊哑罗汉和现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位笑星特别像,看一下,像谁呢?

特别像李金斗,很多游客说他前辈子憋的太厉害,这辈子就特别爱说了。

这18尊罗汉,不但表情,体态,动势表现到位,而且服饰等细节的塑造也恰到好处,不愧是古代彩塑中难得的精品。

 穿过释迦殿,是双林寺的正院,正面是宏伟壮观的大雄宝殿,东西两边为菩萨殿和千佛殿。

我们来到了菩萨殿,正中坐像为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菩萨的一种化身,在满壁清绿的壁塑背景之前,穿一件朱沙裙结跏而坐,显得格外醒目突出,在光线幽暗的室内,运用这种对比强烈的原色设色手法,使人倍感明快鲜艳,既兼顾了宗教本身所需要的幽暗环境气氛,又能突出彩塑形体,加强了艺术感,可谓匠心独运,双林寺彩塑在设色上总的特点是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我们现在就要参观双林寺的代表作,千佛殿主像自在观音了,我们从他脚踏的莲叶看出,也叫自在观音

我们一般看到的观音是双手合十,盘膝而坐的,非常正规,端正,我们看她动作自如,潇洒,一腿屈蹲,一脚轻踏莲叶,身体重心落于左跨和左手上,给人一种好像稍一用力就会站起来迎接各位的到来,她的造型及神态刻画非常完美,是一具独具匠心的经典之作

观音面部慈祥,圆润,高鼻梁,樱桃嘴,柳叶眉,丹凤眼,是一位聪颖,温柔,多情,典型的东方少女形象。

您看她的嘴上的口红,就像清早刚刚化过妆一样,怎能让人相信已经涂上去700多年了?

自在观音的左右塑有韦驮和夜叉立像,韦驮是双林寺彩塑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曾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全国韦驮之冠”, 并被载入《中国美术大全》。

您看个子并不算太高,1.6左右,在极小的空间内摆的架势很大,他的身体重心立于左足,下肢超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带动整个身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非常夸张,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

但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动势,不仅丝毫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给人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

我们不妨试着模仿一下韦驮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啊!

这尊塑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赋予了韦驮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产生了雕塑作品的最高境界不动之动,真无愧于全国韦驮之冠的美誉。

双林寺的彩塑,少了一份佛性,多了一份情趣,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不失艺术魅力,艺术是永恒的,双林寺的彩塑也是永恒的,各位朋友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平遥古城还有更多特色景点,所以,有机会,让我们一同游览古城,品味明清文化!
















說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拓山古美』編輯,轉載須註明出處,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